【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1〕,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3〕可以市〔4〕尊,美行〔5〕可以加人〔6〕。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7〕,雖有拱璧〔8〕,以先駟馬〔9〕,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註釋】
〔1〕奧:深處、奧妙、深藏。河上公註:「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
〔2〕所保:所要保有的,要保持的。
〔3〕美言:老子提倡的是「行不言之教」、「處其實不居其華」,這裡指花言巧語,華而不實的話。當然,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為得道君子的嘉美之言。
〔4〕市:買,換來。
〔5〕美行:做給別人看的,沽名釣譽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為體道者的良好的行為舉動。
〔6〕加人:被別人看重,器重。加,使……重。
〔7〕三公:西周時期,設立了專門講解陰陽之道的三個職位:養身、傳授、德義,即太師、太傅、太保。
〔8〕拱璧:一種中間有圓孔的圓鏡形玉。
〔9〕駟馬:四匹馬拉的車。古時只有天子、大臣才能乘坐馬車,一車套四匹馬。
【譯文】
自然的運行規律,深藏在萬物發展的背後,是善人的法寶,不善的人更要去學習保有。
花言巧語可以換來名譽地位,沽名釣譽的行徑可以讓你更尊貴。對於那些不善良的人,哪有拋棄他們的道理?所以天子即位,三公任職時,前面供奉著寶玉,後面跟著四匹馬拉的車,還不如坐下來聽人講講治國之道。
古代的人為什麼把道看得那麼重要呢?不就是因為,遵循自然規律能滿足自己的要求,使有罪的人得到感化,以免再次犯錯嗎?所以「道」才被天下人看重。
【闡述】
為人之君,當行「無為」之道。此章中的「道」就是清靜無為之道。
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的聖人不是一副伶牙俐齒的樣子,他寬厚淳樸,總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感化別人,卻並不在乎虛名。沽名釣譽、以譁眾取寵來突出個人是老子堅決反對的。真正的聖人幫助別人是發自真心,而不是要獲得人的稱讚,絕不會粉飾自己的行為,而為自己獲得利益。
聖人想要的和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對聲色犬馬、金銀財寶,趨之若鶩,對恬淡的生活,和治國大道棄之如敝履。而聖人正好相反,他們想要的正是恬淡寧靜的生活和深奧的「大道」,對稀世珍寶卻視如糞土。以此推衍下去,作為一個執政者一定要懂得如何治理國家的「大道」——清靜無為,這其實比他所擁有的金銀財物、香車寶馬都重要得多。
大道是無比重要的,緣由是擁有大道的人可以做出更好的工作來。這個是可以驗證的。比如,說話如何說得好聽順耳,還能辦成事就很重要。這其中亦有道理可言。
韓國要修建新城的城牆,規定十五天內必須完成,段喬是主管工程的司空。有一個縣邑晚了兩天才完工,他毫不留情就把負責的官員關了起來。這個官員的兒子跑到封人子高那裡,向他求援:「只有您才能把父親從死罪中救出來,先生一定要幫我。」
封人子高說沒問題,然後就去見段喬。封人子高攀扶著登上了城池,左右張望了一會兒,對段喬說:「這城牆真美呀,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勞,您一定會得到重賞。這麼大的功勞,還能不殺一個人,不治一個人的罪,這更加難得。」
封人子高走後,段喬就派人連夜把囚禁的那個官員釋放了。封人子高替人說情,卻讓人看不出自己是在遊說,但實際上已經說服了別人。遊說的技巧不能不算高超。應該說,段喬也是一個行內高手,他聽了別人的意見並且實行了,讓人看不出自己採納了遊說之辭,而實際上已經悄無聲息地採納了別人的意見。他們兩個默契地一唱一和成就一段官場佳話。
讚美之辭,總是令人心情爽快。如果能在愉快的氛圍中實現勸諫,那效果一定會更好。有的時候,讚美之辭不一定非得落實在上司的某件具體的行動上,而可以採用「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讓上司自己進行積極的聯想,不自覺地改正錯誤。有時當發現某人做錯了事,很多人會一針見血地向對方提出,這樣不免會引發對抗意識。而對抗意識一旦產生,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如果換一種做法,通過講述一個積極的榜樣,讓對方心裡的不良動機剛剛產生就自行泯滅,並隨之產生一種良好的願景。在這種激發了對方正方向的心緒的情形下,很多事情就變得容易溝通與解決了。終歸來說,我們多數人在心底裡是理想主義者,總喜歡想讓別人說自己有那個「好聽」的動機。
這其中的道理還真耐人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