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依戀形式對親密關係有著極大影響。依戀形式基本分為三種:依賴——安全型、焦慮——迴避型、矛盾型。
依賴——安全型的人十分依賴並信任他的撫養者,願意與撫養者合作,他的安全感強,能預見對方的反應並適時做出回應。這是非常良好的一種依戀形式,因為這種依戀型的人喜歡接觸人,傾向接納人,相信人。
他們注意感情溝通,在遇到問題時,都傾向於正面交流,不喜歡把問題藏在心裡,從而導致更大的煩惱。
焦慮——迴避型的人的內心的防禦通常很強,他想接觸撫養者,又沒有充分的信心。因為他的需要總是不能及時被滿足,撫養者似乎表現得不夠敏感甚至遲鈍,他們傾向於忽略他的需要或者錯誤理解他的意思。這令他開始迴避自己的撫養者,不輕易以正面的方式表達自己,而採取一種扭曲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他們在後來處理感情問題時,多採取迴避和被動的方式,遇到該表達自己時,往往因為對愛的得到的焦慮和不自信,諱莫如深。
焦慮——迴避型的人在感情中表現出自私,難以建立真正開放和信賴的兩人關係,就算足夠親密,也總讓人感到緊張,對他的需要,要靠猜才能有所瞭解,但這也並不能取得他們歡心。不但他們不願以正面表達,還可能埋怨你不夠聰明和對他的需要不敏感呢。
矛盾型,是比較複雜的類型。這種人傾向於用兩面而極端的方式來表達感情,同理,這也是由他童年時受到的待遇決定的。他的撫養者可能也有雙重的撫養態度。有時對他表現得十分敏感和關注,熱烈而積極地撫育他;而有時候又表現出惰性和冷漠,對回應孩子的需要上顯得無力而倦怠。
這讓兒童感受到矛盾和情緒的波動起伏,他開始不信任自己的撫養者,因為他不知道他們何時關注又何時冷淡,他開始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開始費盡心機防禦外部環境的一絲一毫變化,漸漸變得焦慮和不自信,害怕某一天被撫養者隨意地對待甚至拋棄。
矛盾型在後來的感情關係的處理中往往顯得過分敏感和情緒化,有時候會表現出出乎意料的熱忱和主動,有時候又莫名其妙地懷疑關係的可靠性,表現出冷淡和自私的一面。
他們對伴侶的信任不容易建立,總是會神經質地從現象和從此時的感情出發,將問題誇大化,而把雙方弄得精疲力竭,不知所云。
他們的感情方式的表達是模稜兩可的和糊塗的,所有表達中都充滿著防禦和不信任的情結,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全心全意對待自己的人,他們想要對方完全理解自己,甚至理解自己對待感情的那種奇怪態度,但他們的這種想法往往落空。
後兩種依戀類型比較不容易建立起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是需要心理治療和輔導的類型。而前一種類型問題就少得多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靠愛與信任來維繫的。所以,衝破自我的心理防線,大膽而真誠地表達自己才是處理之道。
如果每一個人都不能積極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真正瞭解自己和處理問題,只是任感情成為不系之舟四處飄流,那該是多麼惰性和缺乏責任意識,這樣的感情注定不能經受風浪的洗禮,成為彼此的牽絆。
冷漠和節制會凝結成一種難以治癒的疤痕,蔓延在整個心靈世界,它就像心靈中的毒瘤,扼殺了想像,毀壞了自尊,沖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暖。
每一次戀愛都是一次對創傷的治癒。因為戀愛讓雙方獲得更多的同感和信賴。感情中最需要的其實不是性,而是一種基本的信任、溫暖和支持。
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它純樸、善良而高尚,它不倦於付出,並在付出中尋找樂趣,它帶來感化,如春風雨露,讓人如置身仙境,忘卻了塵世的煩惱憂愁。
感情到最後將越來越貼近自然,越來越上升成為某種簡單慰藉的東西,它像水之於魚一樣滋養戀人。愛之河其實是一條通天的河,每個人都嚮往在其中洗滌一身的塵埃,回歸到童年的天真和快樂中去。
當人與人之間採取迴避和孤獨的方式相處,當拒絕越來越多蔓延在每一個角落,當物慾橫流,人們雖已處理自己的慾望,當「愛不需要瞭解,不需要理由」的聲音響徹我們的耳畔,我們唯一要做的不是開放自己,而是保護好自己。磨平自己的稜角,戴起舒服的面具,一天天麻痺,一天天蒼老。那將是可怕的。
現代人更需要心理治療和調節,建立一個自身的精神的殿堂,堅固對愛的信念和追求。有愛的能力的人,能將愛與被愛統一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