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應精通十八般武藝?
你要開公司?開公司重要的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德國創業顧問有一個標準答案:首先需要的是有關企業管理的知識。你應該熟習這門學科,學以致用。把管理、市場調查或金融等專業學得越好,成功的機會就越高。
創業者常被暗示應該是個萬能的人,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要能做賬、懂管理、會市場營銷、知道怎麼安排人事、熟悉勞工法、契約法、稅法,還要瞭解金融。他要具備與銀行談判的能力,當然也應能跟顧客及供貨商交易;要能領導公司的員工,也得知道怎麼公關;還必須懂如何收支平衡以及控管。他還得是自虐型極限運動員。什麼都得會,而且馬拉松賽程一天比一天長。
雖然以上列舉的事項非常嚇人,抽絲剝繭後,眼前其實也只剩下標題而已。企管專業知識中還警告,不要一個人攬下全部工作(例如勞工法與稅法)。這都是一些困難繁瑣的專業,必須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真正地投入學習,才會有能力處理相關事務。
傳統上對創業者資格的要求
√會計
√管理與組織
√金融
√人事
√控管
√倉管
√經驗
√市場營銷
√勞工法、公司法、稅法
√顧客服務
√談判經驗
√資金
√公共關係
好戲還在後頭,這些領域還會不斷擴展。過去,也許還有所謂的萬能全才,現今這個時代卻再也行不通。這種情況下,除了另尋可能性,來彌補自己不擅長的技能外,沒有其他辦法。在要求非經濟學者學習這些以前──如創業顧問所要求的──最好三思。美體小鋪的創辦人羅蒂克便說:
如果我念過經濟學院,就不可能創出這番事業。
──羅蒂克
應該不只是羅蒂克小姐,其他許許多多想創業的人,一想到要精讀苦海無邊的企業管理的理論,就已經嚇破膽了。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有羅蒂克小姐的膽識,居然敢直接跳過這一關。這條堪稱必要條件裡的重要資歷,不必把它詮釋成單獨一個人要完成全部,那只有天才辦得到,一般人恐怕難逃失敗的命運。有名的管理學專家馬利克(FredmundMalik)對領導能力發表的言論,也適用於此:「我們盡可以描述理想典範的形態,只是現實社會中,根本無法找到。我們畢竟不可能有足夠的天分,因此問題在於,如何讓平凡人達成非凡成果?」
第二個反對的理由是:各個專業領域皆博大精深、要求嚴格,你最後可能變成可憐的半吊子。一知半解,比承認對某領域完全沒有概念要危險得多。而且,上述列舉的必需技能,還不是全部,讓創業者在市場上站穩腳步的最關鍵能力尚未列出。
若想開創新事業,必須適時掌握市場新趨勢與變化,創業概念也得因應市場條件變動。負責人必須向員工解釋清楚你的創意,取得員工認同。你必須「領導」公司,而這跟管理與組織辦公室的行政工作是兩回事。這裡所講的,是讓一個人無法獨立負擔的大量任務。
現代社會對創業者的要求
√發展有個人特色、創新的概念
√說服員工認同公司概念
√落實計劃
√市場觀察
√繼續發展概念
√及早觀察出流行趨勢與科技發展
√吸收變化中的條件
√準備及制訂決策方向
√審核所有基本決定
現代社會講究的是分工,這並不是從昨日才開始。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Smith)便已從分工這一事實預見國家財富。第一家采分工制的工廠,是一家制鞋工廠,早在馬其頓帝國菲利浦二世(PhilippsII.)時就已經存在。亞歷山大大帝應該就是從此工廠得到戰術的靈感,而我們怎麼還會要求創業者必須具備企業管理的一切專業知識,還得懂得法律功能與社會職責?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判斷與合作的藝術
你一定會問,該如何指揮一件自己完全沒概念的事?如何將會計事務委託他人,還能夠監控?自己若無法掌握某事,怎能假他人之手處理,並且要求質量?而不會掉到騙子的陷阱裡?公司的業務不會被偷嗎?或者偏向非我所願的航道?我還能保有縱觀一切的視野,還是陷入再也無能為力的情境?
有上千理由告訴你,有能力是重要的。儘管現今重要的理論都主張必須專精企業管理,而這看來也不無道理。難道說這是個無解的難題嗎?事實上只有表面如此。
如果自身沒有相關經驗,如何判定質量?
先靜下心來看看我們怎麼度過一天。即使是生活的其他領域,相關及特殊知識已經多到我們弄不清。這與我們的問題類似嗎?該怎麼樣把生活中其他領域的類似經驗拿來相比?
想像一下看醫生的情形。你一定希望醫生有能力診治你的疾病,不過,該怎麼判斷醫生的醫術高低?其實答案很清楚:你自己也學醫。但是不可能從學醫,就算學醫,術業有專政,也不可能學會診治所有的疾病醫術。現在再想像一下,你需要一個律師。你如何判斷律師的專業性?當然是去讀法律系。下一個例子是看牙醫、去修車廠或者找建築師。這些人的專業質量,你如何判斷?
這其實是現代社會的日常狀態。實際上,你雖然沒有相關知識,卻早就做出判斷,只是沒有發覺罷了。你怎麼做到的?你詢問朋友與同事,翻閱相關書籍,上網查找,或者自己根據在場人的反應來判斷等等。可以把這些觀察用在我們的難題上嗎?我的想法是:可以。就像我們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專業知識,未來的創業者也必須如此思考。
我們不必自己當牛,才能判斷牛肉的質量。
──克勞斯(KarlKraus),文學評論家
就委託能力而言,重要的是你必須找到具有專業知識的合作對象,他們最好欣賞你的概念,而且向你證明他們真正瞭解自己專業所需的能力。例如根據經驗可以知道,跟律師合作時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光有理還不夠。律師還會教你怎麼搜集作證資料,教你辯護時怎樣保持客觀理智。按照他的指示去做,你就能做得很好。你可以委託資歷優秀的人(他們不必是你公司的員工)處理事務,就像在其他生活領域一樣。
我其實一點都不瞭解引擎。我有我的工程師。
──傳奇賽車手法拉利(EnzoFerrari)
這個例子說明了我們在一個甚至不瞭解細節的領域中,也可以獲得最好的成績。21世紀初已達到高度分工,我們即使沒有相關專業知識,每天仍必須對一些情況做出快速又適當的響應。奇怪的是,在創業這件事上,似乎還沒有人這麼想過。
為什麼這種想法不能用在創業上?創業者是萬能勇士的形象已經過去。現代化的分工制度與術業有專攻,提供創業者一個嶄新的條件。公司創辦人或者他的工作小組可以不必一手張羅所有事情,他們只需要知道從哪裡能取得可靠信息;充實自己的程度,以便能判斷質量優劣;並有能力嚴格審視每一個建議。成事的常常是正常人的思維與直覺,而非各領域中基礎牢固的專業知識。
做事的時間越長,知識累積越多,就越有能力判斷各項事務。
我們在此想傳達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希望創業者熟悉各重要領域的眾多專有知識,這個要求太過分。必須剪掉這個辨子。
Google的例子足以說明一個搜索引擎公司如何客觀考慮既存的搜索形態,然後提出一個比其他搜索引擎公司更好的企業概念。創辦人布林(SergeyBrin)與佩奇(LarryPage)致力找出最能把顧客希望搜尋的概念與市場邏輯結合起來的搜尋結果。Google的經營者並不是這兩個創辦人,而是經驗豐富、專業一流的經理人施密特(EricSchmidt)。這正是個絕佳的創業與經營分工的典範。
創業者難道沒必要和日常生活保持距離?我們若被淹沒於一般的行政工作中,如何能保持專業水平,及早嗅出新的發展走向?分辨創業與經營公司的區別,是極端重要的,因為那同時分隔出兩種不同的工作領域。要點不是在因組織需求將這兩個領域分開,而是一定要有區別,因為兩件工作要求的東西完全不同。提摩認為創業一事是創作活動,是無中生有的能力。創業要求的是,有創造力、能創作的頭腦;而經營行政的先決條件則是有紀律的控管能力。一般人很難兼具兩種天分,所以要求創業者兩件事都得辦到,絕對是苛求。
根據這個脈絡思考,就能明白為什麼會產生分工制。這種制度也給創業者專心在創造上發揮的好機會。而所謂貫徹到底的思考是:作為創辦公司的人,你要做的是「創和辦」,而不是人在公司做專家該做的事情。創辦人什麼事都要會,這種想法屬於上個世紀,甚至上上個世紀,現在是該放棄的時候了。
創業顧問失敗之處——藝術家多蘿茜的故事
多蘿茜(Dorothee)是我一個同事的女兒,大學讀的是英國文學系,但是她不想當老師。空閒時候她喜歡做花瓶,大型的陶器。她問我這個嗜好是不是可以變成事業。針對這個問題,我反而向她提了另一些問題。她真的樂在其中嗎?從中得到的樂趣是否足以支持她長期持續下去?有人願意掏錢買她的作品嗎?
多蘿茜說,她真的很希望一直製作陶器。也有人買過她的陶器,扣除工作時間與材料支出,她還賺了錢。如果她想的話,定價還可以提高。聽起來不錯。這些理由很令人信服。也許愛做陶器的多蘿茜,比不愛教書的多蘿茜幸福。我的建議是行得通。只要不被混淆,並繼續發揮她的藝術天分。幾個月後我又遇到她。我好奇問她生意做得如何?她說:「我不是經營一家公司的料。」「為什麼?」我很震驚。多蘿茜說,她去參加生存創業班,而資產負債表分析考試沒有通過。
資產負債表分析是很有價值的。如果你想瞭解像西門子那種大公司的營運狀況,資產負債表分析是絕對少不了的。但多蘿茜需要的不是資產負債表分析,她只要知道投入的工作是否能帶來足夠營收。這裡所需的買賣知識,馬尼拉街上每一個小孩都有,孟加拉國每一個跟鄉村銀行小額貸款的婦女也都知道,並不需要掌握企業管理的概念與技巧才能理解。這些概念與技巧反而讓人卻步,尤其是對天分在藝術方面的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