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原來「後記」中的一段文字,說明我的寫作態度。
有朋友在外誇我,說我怎樣怎樣神速,三個月就拿出了一本人物傳記。三個月是不確的,正如前引文字中所言,我日夜趕工,前後共寫了半年。我怕朋友的誇獎和誇張給人以輕率隨意之誤會,故特此在「後記」中說明。
再接著引,「(為網上發佈所寫)緣起和過程」的後面一段是交代以後的出版過程:
「北京朋友將書送給一個南方出版社,反映不錯,他頗為高興地轉告我,我有點出乎意料。出版社進展神速,不幾日通過內審,即往上報,卻卡住了。據說自北京出了《往事並不如煙》和《中國農民調查》後,出版方面全線告緊,這也是北京朋友往南方走的道理。出版社估計,等這陣風過去後就會鬆動。可從春到夏,去秋過冬,一個循環下來,上面仍然無消息。為何不試試其他出版社呢?朋友告我,這一出版社地處最南,也是最開放的,如果它不得出,其他社就更無法可想了。我將信將疑,今年(2005)年初,自己找了出版社朋友,可得到的遭遇基本相似,這才定心,知道事情是必得耽擱一段時日的了。」
我自己找的出版社是雲南出版社,先將書稿發給雲南社朋友,也同樣,朋友讀後反映不錯,立即進入程序,可往上報審時同樣被卡住了。卡住的理由朋友沒細說,我也沒細問,反正我們都知道,無論海南雲南,理由總是差不多或完全相同的。
書已寫成,卻不得出,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網絡,想到了網上論壇「張迷客廳」。
再引「(為網上發佈所寫)緣起和過程」的最後一段文字,可知《胡蘭成傳》在網上發佈的過程:
「好在還有『客廳』,承蒙論壇主編慷慨,同意我將此書發佈於此,我很高興。
「或問:為何早不如此呢?希望不要按照上面所寫次序推斷,以為出版無著以後的退而求其次,不是這樣的,若這樣想,既看錯了我,也是對、『客廳』的冒犯。
「按照我的理想,最好是寫一章,在『客廳』發一章,以便徵求各位專家的意見。可我不能那麼做,北京朋友不讓,他甚至於不讓人知道他在做胡蘭成的書,不唯此書如此,其他書也同樣。這是他們做書這一行的規矩,書的選題不可洩露。我與他是朋友,可在具體寫書過程中,更主要是委託加工關係,我不處於主動地位,尤其在領取了加工費後,就更不能將書在網上發佈了。我自己聯繫出版社,那是在他出版無望之後才嘗試的。
「也因為這層關係,此書寫成至今已一年多,我不曾在書稿上改易一個字,很簡單,產品已經出版社檢驗通過。若加以改動,再審通不過責任誰負?
「此書寫成至今一年又半,北京朋友已無興趣再加理會,我在網上公佈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妨礙,不但無害反或有利,或許哪個出版商通過網絡對書有興趣且有法道出版,也是說不定的。」
網絡上發佈,也不太順利。
我徵得「張迷客廳」版主的同意,準備按次序一章章發上「客廳」,可發了兩章就發生障礙,我不知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問題。既然按次序、整章節難以發上,我就不按次序,先發了《李士群之死》一章,我也不講究整章整節,又發了一兩篇根據書稿寫的單文如解說《金鎖記》七巧人物原型的文章。
也就在此前後,「客廳」另一版主查理與我聯繫,與我討論胡蘭成並徵求同意發佈全文,我就將全部書稿發他,由他處理。查理以後另創論壇「胡蘭成吧」,將書稿按章節次序發佈到了他的「胡吧」。我上過幾次,似乎「胡吧」僅刊布了書稿一半,未刊布全文,我不知這一保留是否查理為我以後出書所作的周到考慮。
在此,我藉機向讀者鄭重推薦網上論壇「張迷客廳」和「胡蘭成吧」,並向這兩個論壇的版主以及參與其中的眾多網友表示我的敬佩和我的感激。
這兩個論壇版主的敬業和專業,他們的熱心與熱誠,他們花費無數時間和精力和大量財力物力,上天下地四處求索,數年時間日夜不息、不稍懈怠,這是什麼精神?至少是絕大多數專業人員比不上、無法比的吧?須知,他們這是業餘且不計任何實際報酬地在工作!當然,這裡還有眾多網友的積極參與,即便是只觀不做、只問不答的網友,他們的捧場與熱場,對於論壇也是個不小的功勞。也就是在如此版主帶領和如此網友跟隨下,他們終於成就了一項了不起的事業,建成了擁有浩瀚豐盈、鉅細無遺的資料和史料、成果和半成品以及無數研究線索的「張迷客廳」和「胡蘭成吧」。了不起還在於,其「材料的發現和評價的深入幾乎是『日日新、又日新』的」,始終在持續不斷地發展壯大之中;了不起還在於,無論是「客廳」還是「胡吧」,沒有門檻,不設限制,任何人任何時候均可長驅直入,選其所欲選,讀其所願讀,寫其所想寫,真正體現了學術公器、學術為公和互聯網天下一家的偉大理想!
我個人要感激的是,如若沒有「張迷客廳」和「胡蘭成吧」,《胡蘭成傳》難以成書,即便成書也絕不成樣。具體而言,所有的胡蘭成著作文章包括《今生今世》《山河歲月》,我都是從「客廳」「胡吧」下載閱讀的——順帶言之,大陸出的《今生今世》不堪卒讀,其刪節之多之混亂,簡直是出版的恥辱。我寫作的不少材料也來自「客廳」和「胡吧」,如胡蘭成與唐君毅的通信;查找材料許多也是由那裡得到線索或啟發,如「客廳」版主夜晚發見的夏承燾日記中有關胡蘭成的記述。為了表示我的感激,我在以前寫的序言和後記中都特地作了說明,書稿中也盡可能使用我在「客廳」、「胡吧」裡看到的材料,即便這些材料不是在兩處首先出現也罷,如江弱水的評價和另一位不知名作者評價胡蘭成學問的兩段話,他們所言,在我看來或有過有不足,只能說「大體符合己意」,但為了尊重,也就不另寫而直接引用了。
接下來,我想向讀者隆重推薦一位真正的胡蘭成專家——查理。
查理是音譯名,在「張迷客廳」和「胡蘭成吧」則以charliechan出現,想必「客廳」、「胡吧」的客人都不會陌生。查理的中文名字告過我,但我未徵求他的意見,不便在此隨便公開,仍以查理名之。
查理原是「張迷客廳」版主之一,「客廳」時代即以發佈胡蘭成資料而知名,以後另行創立「胡蘭成吧」即成為「胡吧」版主而一主至今。根據查理在信中告我的情況,他很早就注意胡蘭成,留心胡的資料的收集,迄今為止,手頭已積存各種資料幾百件,多為第一手資料且有不少是稀有稀見資料,正如我在信中的誇讚:他的收藏之富冠天下。收藏之外,查理還整理,整理之後,還上網,公之於眾,共享於同好之間。文字輸入,文件和圖片掃瞄,這些工作的其繁其累,是我所難以想像的,但查理也就這麼數年如一日地做了且做得極其完美和完全。收藏整理之餘則是研究,田野調查和案頭研究,查理的田野調查做得細而微,台灣與胡蘭成有過接觸的,他似乎都有過直接間接的訪問,大陸這面,就我所知,他曾跨海來過南京採訪胡蘭成兒子。案頭研究呢?查理對胡蘭成各類著作文章的研讀和各方面思想的梳理,其功夫和功力所達到的深度,從他給網友隨手開列的一些問題即可窺出。但,只差最後一口氣,就是著書立說。這就要說到我與查理的通信聯繫了。
正如前面所交代的,我往「張迷客廳」發書稿時接到了查理來信,一是要求發我的書,二是討論胡蘭成,指出他不同意我書中所寫的若幹點。在網上論壇即他以後所辦「胡蘭成吧」發我的書,我無條件同意,而且聲明,以後若想轉載我其他文字,無須再徵求我的意見,我相信他。關於胡蘭成的不同意見,我根據他信中所提各點,按照我的理解如實一一給予回答。如實,就是不講客套,這在查理看來,顯然有點不客氣,因此有點不高興。抱歉,我沒有徵求查理同意,也不能將信引在這裡。
很清楚,我和他對於胡蘭成的理解有差距,他對於胡蘭成評價甚高,私心熱愛,推崇備至。但儘管有差距,在我看來,也不是不可接近,這也就是我以後邀請他共同著書的原由。
長話短說,以後我們又斷斷續續聯繫了兩年,2007年,當台灣有意要出此書時,我將查理介紹給出版人,讓他們在台北就近聯絡。我向查理說明:我有其他事要做、其他東西要寫,不可能將興趣長久停駐於胡蘭成,既然書在台灣出,我就請他就我的書修改補充完善,我不再過問,書成之後就算是兩人合作。沒想到,這封托付信查理卻沒收到或沒及時收到。當然,即使收到和及時收到,查理也不一定同意我的提議,還有,出版人也不一定會同意。出版人與查理倒是聯繫上了,也見了面,可對此書的出版似乎無甚影響。就這樣,書,還是按我原來寫的面目於2007年10月在台灣出版了。
眼下,我的《胡蘭成傳》前半部分仍然在「胡吧」上掛著,我看到了查理在後面的跟貼,盡責地提醒讀者,張桂華書中多有猜測和臆想。我沒有就此作出反應,一則查理沒有具體指出書中哪些是猜測和臆想,再則,一本書十數萬言數十萬言,能避免猜測和臆想麼?
查理至今仍未見出手,最近台灣確是出了本胡蘭成傳,可惜不是他寫的。在此,我只能祝願,查理在自己所收集的最完備最豐厚的資料基礎上,以沉潛涵永多年的紮實研究,盡早拿出一本或多本有關胡蘭成的研究著作。
台灣版《胡蘭成傳》出版過程較為匆促,出版主持者先在台灣後到美國,編輯在台灣,我在大陸,三地之間全靠電話電子信箱聯繫。我只是配合,提供圖片資料,寫個自我介紹,還有就是校對文字。台灣是繁體字本,可個別字是不能用繁簡轉換軟件一點了事的。還有就是個別名詞,編輯仔細,按照台灣習慣作了改換,可有的改換是不必要的。
雖然做得匆忙,但書做得還是極為認真的,錯別字極少,封面版面設計也不差,唯一缺憾就是沒有序言、後記,說明一下此書的寫作過程。在我個人還有一個不滿意之處,就是第九章《李士群之死》刪去了近五千字,事實上也就刪去了李之死的幾種過程記述及其原因分析。自我感覺,這一章寫得還是不差的。不過,這主要怨我自己,編輯刪節自有他或她的理由,可我沒有表示任何意見,沒有表示,因為我壓根就沒注意到此一刪節。
台灣版問世後,我從各種渠道讀到了讀者對此書的反映。令我高興的是,褒貶雖不一,但相比較而言,褒多於貶。此外,讀者還提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關於成書情況和資料來源。因此,借此書大陸版機會,我做了以下幾件事,希望能彌補台灣版的不足:
一、新寫了大陸版前言和這一後記。
二、將台灣版第九章「李士群之死」刪去的內容補上,或者說恢復了原書第九章的面目。
三、每章後增加了「註釋」。
四、書後增加了「主要參考資料」。
五、改寫了台灣版的「作者介紹」,將所謂「海派作家」稱號除去,很簡單,我不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最後,當然是希望讀者的批評指正,這我差不多已經料到並為此開始準備了。為表示我的誠懇,我的虛心和心虛,我這裡寫下一個通信地址:上海市漕寶路120號(200235)。」
這是以前寫的後記中的最後一段話。
眼下網絡時代,書面通信似已奢侈,為方便讀者批評和交流,我這裡再寫下一個電子信箱:zhangguihua@hotmail.com。
張桂華
20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