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魯迅的《孔乙己》中「長衣幫」與「短衣幫」的對立;大家也一定還記得老捨《龍鬚溝》裡的程瘋子,窮得要死也不願脫下他那件千瘡百孔的破大褂——就像穿西服不會挽袖口一樣,穿大褂同樣不會挽袖口。
●就像我一個師姐去婆婆家,一進門就吵著幫老太太包餃子,一進廚房就先亮出了十個精雕細刻五色相間長約一寸的美甲,嚇的婆婆趕緊送寶貝兒似的把她送回客廳,讓她坐沙發上看電視。她還一個勁兒地說:「沒事兒,媽,我能做飯,做這個美甲才花了不到一千塊錢,沒事兒。」
我最初學相聲的時候,只有七八歲,年紀太小,而且每天都要抻筋壓腿練下腰,又痛又累,苦不堪言,所以到現在想起來,都不記得有什麼特別讓我興奮的事。甚至連第一次登台的情況都記不太清楚了。
不過,那次登台前的試穿大褂,到可算是一件讓我興奮的事,因為我從來沒穿過這種「古裝」。穿上之後,團裡所有說相聲的小男孩都美得捨不得脫。我還「無師自通」地把大褂的袖口挽起來,露出裡邊襯褂的白袖口,在屋裡轉來轉去美不夠。結果被師父看見了,過去就給我把白袖口放下來了,一邊放著一邊說:「可不能落這毛病。」
後來在電視裡看見一些穿大褂說相聲的把袖口挽上去,師父每次必說:「一看穿衣服就是外行。」
現在想起來,當年我這個挽袖口的臭美方式也不算是無師自通,應該是從電視裡學來的,那會好多電影電視劇裡都是這麼挽的。我的另一個老師解放前是一個大宅門的少爺,最講究穿著。每當看到清朝戲或民國戲裡的人物穿大褂挽白袖口時,總是恨恨地說:「這些導演都應該槍斃!中國人連衣裳都不會穿了!」
導演當然沒那麼大罪過,但也確實說明,不到60年的時間,這種原本很平常的著裝方式已經遠離了人世間,在博物館中都找不到了。
那麼,穿大褂應該如何挽袖口呢?答案是:不挽。
而按照大褂的標準做法,袖子是一定要比手腕長一截的,在人正常站立雙手下垂的時候,袖子最短也要長過手指頭的根關節。這是做長衫的慣例,就像做西服一定要加墊肩,做正裝男褲一定要加小便扣一樣。
袖子這麼長又不許挽上,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穿衣服的習慣問題。大褂在過去類似於西服,是屬於「正裝」。在過去,社會上層人士是不穿上下分體的短衣服的,下層人民也不會穿長衣服。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魯迅的《孔乙己》中「長衣幫」與「短衣幫」的對立;大家也一定還記得老捨《龍鬚溝》裡的程瘋子,窮得要死也不願脫下他那件千瘡百孔的破大褂——就像穿西服不會挽袖口一樣,穿大褂同樣不會挽袖口。
我們現在看見的所有老照片,無論是王侯公卿還是市井平民,只要是穿長衫,無一不是袖長過手腕,且沒有一個是挽上袖口的。
我覺得古今中外的正裝或上層人物穿的衣服,都在潛意識中告訴別人:我是不幹活的,我要被人伺候。要不為什麼中國上層社會的衣服歷來的都是寬袍大袖呢。好不容易滿族人帶來了一股馬上民族的英武風氣,衣服稍微變瘦了一點,但還是把袖子設計得那麼長。老外的西服也是一樣。誰要是穿著西裝說是出來幹活的,我絕對不信。就像我一個師姐去婆婆家,一進門就吵著幫老太太包餃子,一進廚房就先亮出了十個精雕細刻五色相間長約一寸的美甲,嚇的婆婆趕緊送寶貝兒似的把她送回客廳,讓她坐沙發上看電視。她還一個勁兒地說:「沒事兒,媽,我能做飯,做這個美甲才花了不到一千塊錢,沒事兒。」
但是袖子長又不許挽上到底是不方便,長時間用手(比如打麻將)的時候怎麼辦呢?也有辦法,那就是挽個「馬蹄袖」——只挽手背的部分袖口,從正面看,露出的白袖口的部分正是一個馬蹄形。
這應該是對滿族傳統服裝中「箭袖」的模仿。
箭袖一般也稱為馬蹄袖,滿語稱「哇哈」。滿族人身處寒地,又以狩獵為生,尤其在冬季騎射,馬蹄袖放下來覆蓋在手背上,無論是收放韁繩,還是拉弓射箭,都可以保護手背不致凍壞。在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一般人見面請安的時候,也要彈下袖口。
在清中後期,箭袖已經成了只有在極正式的服裝和極正式的場合才有的東西。生活中很難見到。所以一般人穿長衫挽袖口,一是模仿,二是行禮請安時可以真把袖口彈下去而不是一比劃就完了。
所以您看老電影裡有打麻將的場景,挽馬蹄袖的,肯定是那四個打牌的資本家;袖口全挽上的,準是旁邊盯著伺候牌局的下人。
因為大褂是正裝,相聲又是從滿族的「全堂八角鼓」中化生出來的,換言之,是從有社會地位的人那裡化生出來的,所以,相聲藝人在比較講究的表演時都穿大褂(不講究的時候,比如撂地掙錢,兩身老羊皮襖往那兒一站就可以說起來)。而且在挽袖口的時候,都是挽馬蹄袖。
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如果逗哏的不挽袖口,則一般來說捧哏的也不挽。我覺得這也是藝人們的潛意識中逗哏占重要地位,捧哏只是「隨手」的表現——憑什麼人家老動手的還沒挽袖口,你這不動手的先挽啊?
綜上所述,穿大褂在袖口那兒挽個厚厚的白邊是不對的,這怕是受電影電視劇的「壞」影響多一點。
類似的影響還有:有些清裝戲裡,穿大褂的人坐下的時候,都是很玩帥地把大褂的後擺往後一甩,而且甩得很用力,好像要甩出點響兒來一樣,然後坐下,讓臀部的褲子挨著凳子面。也許演員們覺得這麼坐大褂不會出褶吧。但是正裝穿出來,都是為了莊重、示敬,從來都不是為了方便。而且大家自己想一想,這個動作雅觀嘛?為什麼連皇上上朝當著文武百官在山呼萬歲之後落座,還要先「散散味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