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論講疏 第8章 \"詩言志\"說及其歷史文化內涵 (1)
    一、詩言志說在先秦的情況

    我們首先要考察詩言志說的淵源,即詩言志這個說法在先秦的言說情況,到底有哪些人在說詩要言志。我們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材料就是《尚書·堯典》提到的"詩言志,歌永言"。在郭紹虞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上看見的《尚書》是今文尚書,非古文尚書,如果是古文尚書就不在《堯典》,而在《舜典》。除此以外,《左傳》、《荀子》、《莊子》都有記載詩言志的言論,《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詩以言志",《莊子·天下》篇雲"詩以道志",《荀子·儒效》中也有"詩言是其志也"的說法。對於這些說法我們可以有個基本概括,就是在先秦,詩言志基本上是個通行的看法,大家都直接或間接承認詩言志這個看法。

    二、"詩"為何物?

    先秦不稱經,先秦的"詩"指的是詩三百,但是詩在先秦的狀態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在先秦基本上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所以孔子經常談論的詩不是純文本上的詩,而是樂詩,是與樂和舞在一起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詩。我們有必要把詩在先秦的狀態搞清楚,然後按詩在先秦的狀態去討論它。先秦的孔子說"鄭聲淫","淫"是從音樂的角度觀察的,而不是從文辭的角度,很多人把先秦的詩當做純文本理解是不對的。

    到底先秦的詩指的是什麼具體的對象,這是有爭議的問題。

    第一種認為詩經的詩是祭歌與輓歌。論者云:"很多詩看上去,就像只在講春水迷天的男女之情——其實,這是對死者與自己曾有過的步雲踏月的青春的回憶。"又說:"很多詩看上去,就像只在諷刺、歌嘯——其實,這是作者在靈前、墳頭向死者講述自己內心最誠摯的悔恨。"論者對《周南·關雎》一詩作了具體的剖析,論者引《史記·孔子世家》中所云"《關雎》之亂以為《風》始"及《論語·泰伯》中孔子所云"《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為證據,證明《關雎》原是有"亂辭"的,而現在的《關雎》卻沒有,以此,現有的《關雎》僅是原詩的斷片而已。"《周南·關雎》,現在此詩的面貌,是祭祀的長詩被刪芟後,留下的片玉碎瑤。現留下的一段,是原詩中追述自己與亡妻過去的懿行韻事。"論者不僅說《關雎》這一首詩是祭歌、輓歌,而是認為整個詩經都是祭歌與輓歌。"《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是現在的《關雎》詞氣之間,哪裡有一點哀戚之情。

    但孔子明明說它'哀而不傷'。可見它只是祭歌中的一段,如果復原它原來祭歌之貌,那應該是有悲哀情調的,以前及清代學者們為了解釋《論語·八佾》中孔子說的《關雎》'哀而不傷',費盡了移山心力,多到了上百種的猜想,但均未能有正確的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詩》三百首,共同的'背景原型'是祭歌與輓歌。"我們現在讀到的《關雎》確實只能找到"樂而不淫"的部分,不能找到"哀而不傷"的部分,這也是一個事實,所以這個說法還是可以聊備一說的。根據論者的看法,《關雎》這首祭歌裡的對象是美麗的妻子或者是未婚妻,作者先是描述以前見面時的歡樂,這是甜蜜的回憶,這是浪漫的青春,屬於"樂而不淫"的部分,但回憶完美好的時光後,卻面對的是冰冷的墳頭,於是引出了現實的悲傷,這屬於詩歌結構中"哀而不傷"的部分,最後是"亂曰",論者就是這麼來猜測這首詩的結構的。當然這個結論確實是過於大膽,現在學界既不肯定這個看法,也不否定這個看法。

    第二種看法認為詩三百的詩歌是寺人之歌,這就成了太監的呻吟。"寺人孟子"中的"寺人"在郭紹虞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中的註釋裡面也確實是被解釋為"被閹割之人"。詩者,寺也。詩就是寺人之歌。持這種說法的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葉舒憲教授。葉舒憲教授認為"首先必須拋開的一個成見就是在中國文化中流行了數千載而不衰的'詩言志'之陳詞,它以'熟知非真知'(黑格爾語)的形式遮蔽了我們求解'詩'概念本相的眼界,從《尚書·堯典》直到朱自清先生的《詩言志辨》,乃至今日的種種詩學理論,形成了一個跳不出去的怪圈,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學人為之耗費心思和筆墨,卻總也難以掙脫陳陳相因的'言志'說的枷鎖束縛"。葉舒憲教授從自己所認定的"言志"為"言寺"的假借出發,對"寺"字進行了一系列的破譯。

    他從語源上把"寺"破譯為"祭禮主持",從文化上把"寺"破譯為"淨身祭司"。這樣一來,整個詩三百就籠罩在"閹寺制"文化背景下面了。從身體閹割到文化心理閹割是葉舒憲教授闡釋詩經的基本思路。葉舒憲先生這個破譯當然有點石破天驚,但是很多人對他這個認知卻不以為然。有人就專門撰文針對葉舒憲教授的《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及其後續之作《閹割與狂狷》。作了非常尖銳的批駁。既然作詩者被認定為身體閹割者,那麼一方面閹割者會哀憐,一方面也會吶喊,這吶喊勢必就會形成詩三百里面不少與"性"或者"性器"相關的內容。失去的東西才會念念不忘,於是從太監的性心理出發去對詩經裡面的詩歌進行解讀也就成了一個應有之義。實際上,對詩經裡面一些詩歌的解讀確實就有人從這個層面和角度進行,例如《詩經·鄭風》裡有一首詩《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詩的每一章的前面的話容易明白,也無什麼爭議,但這首詩的最後是這個女子對男子說的一句很氣憤的話:"狂童之狂也且",雖然就這麼一句簡單的話,但是對這個"且"字的解釋不同,詩的味道就完全不同了,一般的解釋認為"且"字是語氣詞,但也有人從文字學角度來解釋這個"且"字,認為是男性生殖器,這就成為實詞了。如果這樣解釋,那麼最後這句話就是罵人的話了,用四川話說就是"小子你狂個球"。關於這句話,台灣的李敖在鳳凰衛視裡面的"李敖有話說"節目裡面還專門講了一節並做了充分發揮。他翻譯前面的話說:"那個男生你想我嗎?你愛我嗎?如果你愛我,我就拉起衣服,渡過這個河水跟你約會。

    如果你不想我,你不愛我,難道沒有別人愛我嗎?你這個小子神氣什麼嘛且。""這個'且'字什麼意思?就是罵他一句,翻成上海話是一隻卵,就是這個意思,用他的生殖器官來罵他一句。大家知道這個詩應該怎麼翻了吧?這個'且'字不是語助詞,是活生生的一個器官。"也就是說,用上海話說"狂童之狂也且"就是"小子你狂個卵"。當然,這是我們從"詩言寺"說開去的一個問題了。現在話歸正傳,如果按照葉舒憲先生這種反傳統的解釋,詩經的神聖性也許就被解構了,"志"便不是天下之志,與士大夫的天下關懷關聯不起來了,這是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問題。總之,對詩三百的看法,學界並無一個統一的認知,既然如此,那麼葉舒憲教授的看法我們也不妨聊備一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