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63章 英才輩出——從溫室幼苗到商業鉅子(6)
    但是,金融界圈內人士認為,這次的泡沫吹得太快也太大了,反映了令人擔憂的一面:玩弄科技,大搞「利益反輸送」。香港政府與李澤楷估計數碼港可以賺到86億,把計劃交給得信佳之後,公司的市值竟增加到600億,這種現象表示股民對高科技股的憧憬與誤解。其次是李澤楷借殼的佈局手法縝密,把地產演化為高科技,再把股票籌碼鎖死後,以反利益輸送製造大利益,使得股票狂飆。

    香港財經界認為,錦興與得信佳堪稱大小超人財技智慧的最佳體現,也是香港借殼上市的經典之作。

    也許有人會認為,李澤楷的成功與其父在香港商界和政界的影響不無關係。但李嘉誠在香港大學的一次與學生的見面會上說:「李澤楷做的那個數碼港,由開始到成功,我從沒找香港政府的任何一個人去拉關係。我這個人有我自己的人格,我不是這麼容易去求人。」

    李嘉誠被傳媒追問對得信佳股價上升的看法時說:「首先,我不知道得信佳股價會大升;其次,得信佳股份流通量非常少。……依我來看事情極不尋常,也不合理。」

    被問及是否會入股得信佳時,他則打趣說:「你認為我會那樣傻,等一支股升了10倍、20倍再買進,那是不對的。」

    不過,李嘉誠也認同新科技的重要性,決定全力發展超級網站,但笑言沒有向小兒子李澤楷「請教」。

    也許,正是李嘉誠的這種處事風格造就了兒子奮發拚搏歷練商場的機會。而青出於藍的「小超人」也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李嘉誠的後輩們已經開始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們不會再躺在老子的財富簿上充當「二世祖」,那種「富不過三代」的預言,在20世紀末香港首富的身上沒有被驗證的機會。

    科技概念加資本運營,李澤楷不但創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話,同時成功地演繹了「借殼上市」的新模式。

    科技股狂潮已達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由李澤楷控制的盈科數碼動力,旗幟鮮明地發展新科技,只用了9個月時間便創造了一個股壇奇跡,2000年1月,盈動的市值達到1641億港元,直逼其父旗下主要上市公司之一的和黃集團。

    從1999年發行的香港科技股的潮流中,一直挺立潮頭的明星正是由李澤楷控制的香港盈科數碼動力(簡稱盈動)公司。從1999年10月底下探5元低位到2000年1月3日突破20元高位,在短短的一個半月內,盈動完成了4倍的升幅,更創下單日逾40%的升幅,其市場表現不但令股民倍受鼓舞,亦成為香港證券史上一個不滅的神話。

    1999年12月23日,對於盈動股東無疑會是一個難忘的日子。該股票前晚在美國場外交易所作價突然急升逾一倍,至2.75美元(約21.31港元),在種種利好傳言刺激下,盈動激升4.55元,至15.6元報收,升幅達25%。在當日港股165.9億元的成交額中,該股竟佔了1/3,成為唯一的市場焦點。

    這主要因為盈動當時動作多多,接二連三宣佈多項收購或合作計劃,加上美國傳出多項有利傳聞,如微軟將與盈動換股、盈動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每股2美元,美國對沖基金於場外買賣大手掃入盈動,以及發行贏利備兌認股證的證券商在市場補貨等,結果火上添油。雖然李澤楷「千里傳音」,發出通告否認與微軟換股的傳聞,然而股價高起不下,充分顯示市場相信李澤楷點石成金的魔力。

    盈動市值也由12月21日的920億元,一躍上升至1299億元,一日之內急漲379億元,排名也躍至第八,已逼近其父李嘉誠創立的長江實業。

    盈動自12月10日至23日,每天都是港股成交金額最大的股份,23日成交額高達50億元,打破港股有史以來,一隻股份單日成交額的記錄,峰頭早已蓋過其他優質股。

    而身為盈動主席李澤楷的財富,一日暴漲188億,連同其父李嘉誠的上市公司王國,李氏家族的財富已達1164億元,成為首個擁有千億家財的香港家族。

    2000年1月3日,港股新年第一天開盤,盈動更再破20元大關,從1999年12月22日的11元多,在短短數個交易日內達到了近一倍的升幅。李澤楷的身家也超過500億,與其父700多億的身家相比,距離已不算遠了。而在港股後勢看好的情況下,盈動仍有進一步上升空間,這就意味著,被香港媒體稱作「小超人」的李澤楷,其數年的成果極可能在較短時間內超過「大超人」50年的積累。

    盈動股份上漲,也帶動了李嘉誠所屬的上市公司股票的上漲。據統計,當時李氏父子所持公司的市值已逾1.3萬億元,李澤楷收購市值達2600億港元的香港電訊後,李氏家族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將超過港股市值的1/4。連橫合縱英特爾

    美國搜索引擎AltaVista和英國有線電視公司NTL爭奪ISP用戶之戰炒熱英國IT市場,各路因特網運營商有的躍躍欲試,有的坐山觀虎鬥,一場英倫網絡價格戰正在不斷升溫。

    這是1998年年初,以報道國際新聞而稱雄華文報界的某家報紙上登載的一則「不甚起眼」的消息,但這則消息強烈地吸引了李澤楷,以至於這張報紙在他的辦公桌上擺了兩個多星期。李澤楷為什麼對這則報道如此關注?這源於他對網絡經濟的關注。

    當時,英國的因特網市場很獨特。在歐洲大多數國家,主要的電話公司也是向人們提供網絡接駁業務的因特網服務供應商(ISP),如德國電信的T-Online,法國電信的Wandoo等,他們多數固定每月的網絡收費。然而在英國,英國電信卻沒有建立起其ISP的主導地位,這為其他一些公司製造了機會。英國電信一直遲遲不肯為用戶設置「每月定額繳費不限時上網」業務,原因在於國際長途話費下降、電話用戶相對穩定的市場形勢下,迅速增長的因特網話費是其重要的營利途徑。

    1998年3月,在電信辦公室向其施加壓力後,英國電信才宣佈以包月形式向用戶提供不限時上網服務,但有許多用戶指出,改革後的收費依然偏高。英國電信的失敗恰恰為其他ISP打開了成功之門。其中Freeserve(免費服務)利用內部聯網形式招攬了大批因特網用戶,其他200家ISP也效仿了Freeserve的模式,但這種模式對於那些上網時間長的人來說還是比較昂貴的。

    自1999年12月起,英國政府和電信監管部門向ISP眾商家施加壓力,讓用戶擁有無限使用權。這是美國網絡商慣用的一種模式,美國的個人因特網使用率則比英國高出一倍。

    英國政府希望通過新政策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AltaVista和NTL宣佈降價,意在先發制人,有分析家形容此舉為「搶奪陣地」。在以進軍英國市場、擊敗對手為目的的降價大戰中,AltaVIsta將會出現巨大犧牲,它表示會通過廣告業務和電子商務增加營利。

    如果NTL及其合作者能顯示出他們能為英國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政府會對其另眼相看。此外,NTL和其他一些有線電視企業無需通過電話線上網,更體現其「免費」的含義。據網絡分析家指出,除了上述上網模式以外,還可採用其餘三種方法接駁互聯網。

    第一,移動電話。新一代移動電話使包括視像在內的全面因特網服務成為可能。

    第二,電視。新聞鉅子默多克的SkyDigital,將允許電視觀眾局部性登錄因特網。

    第三,高速的寬頻網。人們將高速地接入因特網(比現行速度快100倍),用戶永遠在網上,而且可即時操控遊戲和音樂。

    承借英國政府的積極呼籲,幾個月後英國互聯網業務將出現全方位多角度的競爭,AltaVista也好,NTL也好,都更不容與機會失之交臂。

    李澤楷在「第二,電視」和「第三,高速的寬頻網」下劃了粗重的紅槓。李澤楷決定以電視為媒體,開發亞洲互聯網市場,並以印度、中國、日本為重點目標。

    按照他的構想是,先與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商合作,在有線電視用戶的電視機上,加裝一個「點石為金」的頂盒(set-topbox),令用戶將來可透過人造衛星及有線光纖寬頻系統,接收電視節目之餘,同時又可寬頻上網,進行各項的電子商貿活動,包括網上購物、銀行理財、買賣股票,以至公司之間的商業往來。

    這一計劃的難點是解決寬頻技術問題。現有的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異步傳輸模式)寬頻網絡由光纖網絡組成,就像寬闊的高速公路,所有文字、話音、影像、數據都各自以包裹形式,沿路標有秩序地高速傳送。

    寬頻上網速度達1.5Mbps,是一般窄頻電話線5.6K的30倍。但香港電訊的寬頻互動電視自面世以來,客戶對輸送質素的投訴之聲卻不絕於耳。

    李澤楷出手不凡。他向全球富豪提示了這一重大商機之後,要求與他合作的函件雪片般飛來。李澤楷環球巡視一番,握住了英特爾總裁伸過來的手。

    英特爾的名字是與它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美求學期間,李澤楷曾詳細地研究了戈登?摩爾的個人檔案。

    作為英特爾共同創始人之一的摩爾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工程師,但是人們提起他,並不是因為這個,也不是因為他的財富和職位,而是因為他34年前提出的「摩爾定理」。

    摩爾定理最早出現在他於1965年發表的一篇極不起眼的文章裡,卻像一股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統治了硅谷乃至全球計算機業整整三十多年。

    這個定理指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每隔一年半左右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提高一倍。

    英特爾正是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衝破層層技術難關,逐漸脫穎而出,並走上光明前途。而今摩爾定律仍是公司至高無上的指揮棒。至於整個計算機產業,則跟隨英特爾而走。

    在學校,摩爾的聰穎很快顯露出來,但他並不是書獃子,比起做作業,他更願意在運動上多花時間。「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高中,所以對我的今天,很多同學多少有點奇怪,那時我並不是班裡最好的學生。」中學畢業後,摩爾如願以償考入計算機重鎮——加州伯克利大學,學習他嚮往已久的化學專業。

    1950年,摩爾獲學士學位,繼續在加州工學院深造,1954年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作為家中的第一個大學生,這無疑是摩爾家族始料不及的榮譽。

    摩爾曾想在家鄉附近的西海岸過平靜的學院研究生活。他進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兩年漫無目的的研究工作改變了他的思想。當時他的方向是觀察紅外吸收線性狀和火焰分光分析。不久,研究小組因兩個上司的離去而名存實亡。之後,摩爾進入了仙童半導體公司。

    1960年,著名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地震。人心浮動,經營失控,以往團結一致的整體開始渙散。

    諾伊斯回憶道:「記得我站在公司的前院跟戈登?摩爾說話。我告訴他,我將從仙童辭職。他也許是公司裡與我最親近的人,我指的是,他曾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共同創始人,我覺得應該將這事告訴他。我們就此事商談,諸如『你打算做些什麼』,推測這一領域的下一件大事是什麼。那時我們就意識到,也許我們合夥共事一定會很有意義。」

    1968年8月,諾伊斯辭職。一個月後,負責研發的技術天才摩爾也追隨而去,同行的還有當時尚沒有什麼名氣的格魯夫。

    三人一致認為,半導體最具潛力的市場是存儲器芯片。這一市場完全依賴於高科技,你在一個芯片上放盡可能多的電路,誰的集成度高,誰就是這一行業的領袖,就能創造奇跡。三人首先拜訪風險資本家之王阿瑟?羅克,他是當年最早幫助創建英特爾的人。

    起初,摩爾擔任執行副總裁。1975年成為公司總裁兼CEO,1979年,更成為公司主席兼CEO。其中CEO的頭銜保持到1987年,主席一職保留到1997年,接替這些職位的就是格魯夫。

    1965年,有一天摩爾離開硅晶體車間坐下來,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張紙,畫了個草圖。縱軸代表不發展的芯片,橫軸為時間,結果是很有規律的幾何增長圖形。這一發現發表在當年第35期《電子》雜誌上,這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文章,這篇不經意之作也是迄今為止半導體歷史上最具意義的論文。

    「當時我在寫一篇集成電路的文章,要旨是集成電路技術電子產品更為便宜。我發現並在文章中描繪了它增長方面的複雜性:一個芯片的容量會逐年遞增。從60個組件擴展到64000個,每年翻番,而價格上則是相應的逐年遞減,當時買一個組件的價格10年後可買一個集成芯片,這是一個長期推斷。它的事實曲線比我想像的更好!」

    摩爾指出,工藝技術的進步使計算機性能保持幾何級數增長,這種增長非常有規律。這個理論由於其可預見性和重要性後來被正式定義為摩爾定律:微處理器芯片的電路密度,以及它潛在的計算能力,每隔一年翻一番。

    為了使這個描述更精確,1975年,摩爾作了一些修正,將翻番的時間從一年調整為兩年。實際上,後來更準確的時間是兩者的平均:18個月。摩爾定律不是一條簡明的自然科學定律,而是一條融自然科學、高技術、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為一體的多學科、開放性的規律,尤其是其經濟學效益,使其成了英特爾公司的發展指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