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首富李嘉誠
李嘉誠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親,因為家境貧寒而不得不輟學。母親莊碧琴在夫喪子幼、寄人籬下的艱難日子裡,面對著米薪珠貴的無情歲月,含辛茹苦地操持這個家。她撫育李嘉誠的年紀尚幼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還經常在昏暗的燈光下做著手工,為幼子縫縫補補,督促孩子溫習功課做作業,苦口婆心地勸誡孩子們要恪守社會道德,學會做人,刻苦耐勞,奮鬥成人。懂事的李嘉誠深知母親的摯愛與淒苦!儘管不時有舅父莊靜庵的關照,以解燃眉之急,得有三餐之安,但生活總還是過得甚為窘迫,時時捉襟見肘,而母親總也不向苦難低頭。更使李嘉誠刻骨銘心的是,賢惠的母親總是以積極向前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的嚴酷和拮据,不時諄諄地教育孩子們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近朱者赤。莊碧琴老夫人跟隨丈夫李雲經先生多年,自也增長了許多知識學問,不時給孩子們講述許多諸如「岳武穆精忠報國」、「文天祥抗元護宋」、「林則徐虎門燒煙」以及好些動人的潮汕民間故事,給孩子們帶來勇氣和希望。
李嘉誠深深地敬愛他的母親。
李嘉誠走上社會,希望幫助母親撐起那個負擔沉重的家,扶持弟妹們快快成長,努力帶來生活的歡愉。
李嘉誠痛下決心,「吃得苦中苦,來日報母恩」。
李嘉誠有志氣、有毅力、能吃苦、尚儉樸、聰明、有活力,這些都是使母親感到高興的。
世事難料,時來運轉。
李嘉誠發跡了!老母親也舒心地微笑著。
莊老夫人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經歷了人生的許多苦難,仍然諄諄教誨自己的孩子:要循古德,要講「忠恕」之道,要「慈悲為懷」。
李嘉誠表示過:「我旅港數十年,每碌碌於商務,然無日不懷戀桑梓,緬懷家國,圖報母恩。」
他尊重母親禮佛的信願,數次以老母親的名義捐資在家鄉潮州整修開元護國禪寺。
為了讓母親晚年生活過得歡愉,他斥巨款在香港渣甸山給母親購置了一座花園別墅。
每天上班前,下班後,他總要上門參拜高堂,聆聽教誨。
每天他都吩咐管家上市買活魚來烹煮,給老人家補養身體。
凡有親朋饋贈食品,凡為母親所喜歡的家鄉土特產或為母親所鍾意的美食,他必親奉母親先嘗。
當母親病重入院治療時,他親自小心翼翼地把老母親抱上救護車,抱下救護車,生怕有所閃失而增加母親的痛苦。
老母住院治療期間,他極盡人子之孝,日夜守候勤加護理。
他聽從母訓,對弟妹極盡心力,幫助他們成家立業闖天下。
1980年,李嘉誠拿出巨款對府城北門街麵線巷的祖宅重新改建,妥善地安排了堂兄們及子侄輩,讓他們安居樂業為社會作貢獻。
1986年5月1日,莊碧琴老夫人去世。李嘉誠為母親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及殯葬儀式。當日,香港總督衛奕信及港府的達官貴人、香港社會的顯要賢達、親朋好友、新華社香港分社主要負責人、潮州商會、潮州公會、香港汕頭商會、香港潮安同鄉會,以及企業界的同仁等有3000多人參加追悼會。汕頭市市長陳燕發、汕頭大學第一副校長林川率汕頭市弔唁慰問團參加追悼大會。
當時,汕頭大學師生員工奉贈莊碧琴老夫人的輓聯是:
李莊太夫人千古
劬勞閔閔,含辛茹苦育人傑;澤被桑梓,懿德堪揚揚懿德。
誨化敦敦,創業奪魁報慈恩;蔭及庠序,母儀足式式母儀。
李嘉誠致的悼詞,更令人情折五內!
追悼會及舉殯儀式,備極哀榮,也顯現人子之至誠至敬至衷至孝。李嘉誠還跪地親自奉送禮贈給佛寺主持,以表誦經超渡之佛德。
莊碧琴老太太的靈柩葬於柴灣佛教墓地。
李嘉誠捐資500萬港元,在跑馬地興建「李嘉誠護老院」,為母親設置靈堂,供奉靈位,遺像懸瞻,以志永念。
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早年(1943年)安葬於九龍沙嶺和合石之潮州義塚。數十年來歷經修繕,鋪築路徑,廣植林木,竟至綠樹成蔭。先人有知,也慰安矣。李嘉誠還多次捐資修建潮州義塚,恩澤潤及桑梓同鄉先靈。鄉人有知,也謂之大仁大義大德。
每年春秋二祭,李嘉誠都偕同夫人、子弟,前往掃墓,忠孝之情,為人讚佩。
巨金贖子見真情
所謂樹大招風,李嘉誠身為華人首富,無論在香港還是世界,一舉一動都引人矚目。除了艷羨的目光外,罪惡的眼睛難免也在盯著李嘉誠。
當「世紀悍匪」張子強手裡握著一張香港10大富豪的排行榜時,心中又生出一個念頭,決心要逐個將這10大富豪綁架一回。第一個自然是這位港人首富李嘉誠。
張子強選擇的目標是李嘉誠長子李澤鉅。
1996年5月23日下午,李澤鉅坐車回家經過壽臣山道時,被張子強的「省港奇兵」伏截,李澤鉅被綁走,隨後被關在粉嶺的一間屋子裡。司機驚慌開車回家,告知李嘉誠。久經戰場的李嘉誠,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並沒有太過慌張,在一陣不知所措之後,便冷靜下來,他很清楚綁匪要的是錢,出於愛子的考慮,李嘉誠沒有報警,剩下的只能是等待綁匪電話。
之後的情節頗有些像驚險電影,據傳,張子強身上綁了炸藥,單槍匹馬闖進李家,一張口贖金就要20億。李嘉誠肯定20億短時間內是絕對不現實的,現金只能給10億。當然,沒有人會在家裡放10億現金的。據說,那場談判李嘉誠當著張子強的面給銀行打電話,要求10億現金,但銀行方面認為有難度,於是李嘉誠暫時拿出宅內4000萬,圖吉利之故,張只拿走了3800萬。10億現金之後第二天分兩次送到,李澤鉅遂平安歸來。從被綁架至此整個過程不足24小時。
李澤鉅死裡逃生,回家後第二天即到公司照常上班,除去中間參與取款的幾個員工,全長和系和香港,沒有人知道李家這一場劫難。李嘉誠認為張子強不會再來,但難保不會另有他人再下黑手,因此,李家迅速增派了多名保鏢,就是小孫女上學,也都加派保鏢進出保護。果然,1997年,張子強一夥又向新鴻基產主席郭炳湘下手。郭氏在富豪榜上居第二位,成為張子強的第二個目標。這回他們又成功得到了7億現鈔的贖金,郭家也出於人身安全考慮沒有報警。直至1998年,張子強等在廣東落網,經審訊綁匪陸續交代了罪行,李澤鉅、郭炳湘被綁架的事才大白於天下,一時震驚香港和內地。而面對許多記者的試圖採訪和追問,李氏父子選擇了避而不談。確實,自古鐘鼎豪富之家的事往往容易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而在此事上低調處理,或出於無奈,卻也是最明智之舉了。
不計薄利念舊恩
名譽是一個人最珍視的東西,名譽可以讓人捨身忘利,可以讓人視死如歸。這一點是處理人情關係的關鍵之一,掌握了它可以無往而不勝。因此善待自己多年的摯友和多年的臣下,讓人覺得你非常「念舊」,就可以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回報。能真正實現「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地產大業的基石,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盛譽的老根據地是北角的長江大廈。
20世紀70年代後期,香江才女林燕妮為她的廣告公司租借場地,跑到長江大廈看樓,發現李嘉誠還在生產早已過時的塑膠花。
當時長江地產已創出自己的名號,贏利豐厚,可李嘉誠卻仍然在維持已過時的塑膠花的生產。就算已過時的塑膠花還是小有薄利,但相對於長江地產的利潤實在是九牛一毛。為什麼還要維持生產,李嘉誠說是為了給以前的老員工留一些生計,為了讓他們衣食富足。
有人看到李嘉誠如此善待老員工,感歎道:「終於明白了老員工對你感恩戴德的原因。」
李嘉誠說老員工是企業的功臣,他們為企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如果說企業是一個家庭,那麼老員工就是家庭中的長輩,我們作為晚輩,看到他們老了,理應承擔照顧他們的義務。
有人對李嘉誠說他的精神難能可貴,因為不少企業將老員工一腳踢開,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可是在李嘉誠的企業中,員工過去靠企業養活,雖然企業沒有了,但他仍然照顧著他們。
李嘉誠說:「企業養活職工已經是過時的經營理念,現在新的經營理念應該是職工養活公司,養活企業。」他說,「企業就像家庭,員工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這就是李嘉誠的一貫思想。
在商場中,利益高於一切,商人不會從事沒有利益的事業,因為商人不是慈善家,所以工廠沒有效益,關閉也無可厚非。
可是李嘉誠把冷漠的商場化無情為有情,在冷漠的商業舞台上演出動人的人情戲。他的「員工養活企業」的理念,我們應該深刻地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用舟與水來深刻闡述朝廷與民的關係,他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李嘉誠的做法與之很像,不同的是他用在了商場上。
事實正是如此,企業的未來由員工成就,沒有員工的勤勞苦幹,管理者再精明也是孤掌難鳴,難成大氣。反之,企業凝聚力強,員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企業一定無往而不勝。
李嘉誠曾經這樣解釋公司與員工的關係:
「公司的錢是員工賺的,他們才是真正有貢獻的人。」
「企業就像家庭一樣,一點也不誇張。每個員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員。」
「員工取得的只是他們應該得到的,因為他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企業應該多謝員工,因為不是企業養活了企業,而是員工養活了企業。」
「我覺得我自己盡最大的努力,為企業賺錢是應該的,所以其他股東相信我。雖然管理者受到的壓力很大,但是因為他們的收入多,所以他們應該多為員工來考慮,應該努力為他們做些事,保證他們的利益。
李嘉誠說,一支同心同德的軍隊,身體力行的軍隊,有凝聚力的軍隊,才是無堅不摧的軍隊,能夠出奇制勝。一個光桿司令打不了天下,孤掌難鳴,他說如果員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就要將心比心,讓員工得到他們應得的,保證他們的利益。
懂得感謝員工,認為是員工養活了企業,是李嘉誠對人生的領悟,也是他成功的一個訣竅。
籌建汕大育後人
李嘉誠獨力捐贈巨資興建汕頭大學這一偉業,可謂之卓識天下重,豪情四海揚。
潮汕地區,古稱「南蠻之地」。有史以來,它成為歷代被貶謫官員的流放地。唐宋時期,先後有十位宰相被貶或輾轉來潮。他們分別是唐代的常兗、楊嗣復、李德裕、李宗閔,宋代的陳堯佐、吳潛、趙鼎、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這些人都有極高的文化素養和高尚品德,對於傳播中原文化,促進潮州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在來潮的官員中,要數唐代的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對潮州的貢獻最大。他任潮州刺史期間,啟賢興學,修築堤防,關心農桑,釋放奴隸,還有祭鱷除害,做了許多對人民有益的事。
李嘉誠在汕頭田間考察
在中原文化影響下,潮州這片沃土,在唐、宋時已哺育了不少名人賢士。其中唐代的趙德,宋代的王大寶、許申、劉允、張夔、林巽、盧侗、吳復古等,被後人譽為「潮州八賢」。至明清兩代,隨著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潮州更是人才輩出,燦若星河。有在科舉考試中獨佔榜首的狀元林大欽,也出現了武狀元黃仁勇,還有翁萬達、黃錦、郭之奇、杜熙春、辜朝薦、楊琠、薛侃等。他們既是名宦賢臣,也是著名的文士學者。在近現代史中,潮汕也湧現出一大批先驅者和藝術家、學者。他們在潮汕的歷史上譜寫著閃光的篇章。
潮汕地區是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而又較早對外開放的好地方。
在中國現代史上,不少偉人和哲人們,如孫中山、周恩來、杜國庠、鍾魯齋、張競生、劉侯武以至海外華僑旅港同胞如老一輩的陳嘉庚、林子豐先生等等,都曾構想、倡議、籌謀能在潮汕地區創辦一所大學,為國家培育英才。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李曉帆曾是晚清秀才,治學讀書。父親李雲經先生也任教多年,在伯叔輩中也不乏從事辦學教書的。對「興學育才」振興國家的事業頗有體會。李嘉誠出生於動亂年代,少年時期嘗過輟學之苦,自旅居香港之後,又過早地走上社會,後來千方百計在工作實踐過程中去補償、追索所未學過的種種知識和學問。李嘉誠曾追憶說:
「我數十年奔走海外,目睹歐美各國重視智力投資發展教育事業。欲求中國富強,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必須發展文教事業,迅速培養建設人才。」
基於上述各種因素,李嘉誠早就在思想深處產生並孕育著業就功成之時能在自己家鄉創辦一所大學的夙願。
1979年春,李嘉誠開始在家鄉潮州捐資興建民房造福鄉親。此時此刻,潮汕父老鄉親群眾,以及旅泰華僑,關於創辦大學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呼聲越來越高。國家負責僑務工作的領導,也積極支持旅泰華僑出資出力在潮汕地區興辦一所大學,為四化建設加速培養人才。
李嘉誠多年以來深藏內心深處的關於興辦汕頭大學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他意識到:「中華要振興,國家要富強,發展教育為國為民之根本。捨此不足以立國興邦」。尤其是「有1000多萬人口的潮汕地區,亟須有自己的一所大學,培養四化建設的人才,方能加速改變潮汕地區的落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