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25章 風生水起——從小廠老闆到華商之王(3)
    長實競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過去曾有多次政府拍賣中區官地的機遇。中區的地價高,日漲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當時世界上地價最貴的地方。一塊地,動輒要數億至十多億,非長實的財力所敢參與拍賣競價的。

    不敢參與,並非不敢期望,李嘉誠夢寐以求打入中區。

    李嘉誠信步走到深水灣的山坡,眼前是海灣的朦朧輪廓。潮聲在他胸中激盪,他眼前彷彿看到兩座商業大廈,從地鐵車站拔地而起。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也樂意應戰。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足,超越置地!」

    李嘉誠大步回到家中,坐進書房,翻閱帶來的有關地鐵的研究材料。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撼山易,撼置地難!」李嘉誠料定: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將會參加競投。華資地產建築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若想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抗。

    港島中區是置地的「老巢」。當年置地創始人保羅?遮打參與中區填海,獲得港府成片優惠地皮。置地在中區擁有十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位於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中環車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區的地位。當時的公眾和傳媒都把中環站稱為遮打站。

    金鐘站離遮打花園廣場僅一百多米,簡直就處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

    爭取中環、金鐘車站的興建權,等於打入中區的心臟,到置地這只座山虎的食槽裡奪食。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置地並未公開聲稱參與競投,就有報紙唱起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調,誰與置地競爭,無異於「以卵擊石」。

    李嘉誠想,「志在必得」的置地,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

    置地屬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現任大班是紐璧堅,紐璧堅20歲起就在怡和洋行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紐璧堅沒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

    凱瑟克家族的傑姆?凱瑟克是置地的另一個創始人。凱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因此,紐璧堅身為兩局大班,又得受股東老闆的制約。凱瑟克家族力主把發展重點放到海外,這樣,勢必分散紐璧堅坐鎮香港抉擇的精力。

    這正是一般不易洞察的置地的薄弱之處,人們往往會被置地的「貌似強大」蒙住雙眼。

    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於坐大。過於自負的置地未必就會冷靜地研究合作方,並「屈尊」地去迎合合作方。

    那麼,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是什麼?

    香港地鐵公司雖是一家直屬港府的公辦公司,但香港的公辦公司並不像過去內地的國有企業一切都由政府包辦。地鐵公司除少許政府特許的權利和優惠外,它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按商界的常規法則進行。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悉,港府工務局對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估計約2443億港元,原址用做中環、金鐘兩地鐵車站上蓋。另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估價,兩者合計約6億港元。

    港府為了彌補興建經費不足,會以估價的原價批給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

    地鐵公司在購舊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的支付方式上產生了分歧。地鐵公司主張用部分現金和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而港府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李嘉誠首先明確這一點——競投車站上蓋物業發展權必須以現金支付為條件。

    地鐵公司與港府在購地支付問題上產生分歧,說明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說明它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贏利。

    李嘉誠在投標書上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這仍不足以挫敗其他競投對手。任何競投者都會想到並有能力興建高級商廈物業。李嘉誠的「克敵」之法是:

    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

    其次,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這對長江來說,是一筆沉重的現金負擔。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作一次冒險。

    1976年冬,長實通過發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大通銀行應允長實隨時取得2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贏利儲備,李嘉誠可供調動的現金約4億港元。

    香港地鐵公司於1977年1月14日正式宣佈: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

    各競投公司頻頻與地鐵公司接觸,刺探地鐵公司意圖,準備投標書及附件,在限期內呈交上去。

    公開招標為各公司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投標書內容則屬機密。投標中標法則,若過多考慮自己一方的利益,則中標希望小;若條件過於優惠對方,自己則毫無利益可圖。各家都對投標內容秘而不宣,任記者發揮想像揣測。

    參加競投的財團、公司共30家,超過以往九龍段招標競投的一倍多。據報界披露,它們是置地公司、長江實業、太古地產、金門建築、日澳財團、輝百美公司、嘉年集團、霍英東集團、恆隆地產等。

    輿論界憑其慣性,一致看好置地,置地優勢昭然,中標呼聲最高。

    英文《南華早報》的澳籍記者採訪置地大班紐璧堅時得到這樣的一句話:「投標結果,就是最好的答案。」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報章均圍繞「長實擊敗置地」報道中標結果。《工商日報》稱:市值約24億港元,為30個大財團爭相競投的中區地王——舊郵政總局地皮,卒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得。這塊平均地價為每平方英尺約1萬港元的地王,早為大財團覬覦,卒為長江投得。據地下鐵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所提交的建議書內列舉之條件異常優厚而吸引,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展權。

    地下鐵路公司董事局昨日已經批准協議條款,規限長江實業公司在地鐵未來中環站上蓋發展物業佔地2270平方英尺,建造37層高的商廈與辦公室混合的單塔型建築物一座。

    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已同意,在簽訂協議時,付給地鐵公司一筆現金,並繼續交付現金若干次,保證地鐵公司無論如何都可以獲利。

    4月4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與長江實業李嘉誠首先簽訂中環站上蓋發展物業協議,金鐘站上蓋則由日後商議簽訂。

    當晚,唐信召開新聞發佈會,對與會記者說:這座建築物會逐層售與公眾,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分享,地鐵公司則佔大份。若干家公司均對與本公司合作甚感興趣,因而競爭激烈,所有建議均經詳細研究,結果卒為長江獲得,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輿論界稱長實中標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據傳,凱瑟克家族對紐璧堅痛失中區地王大為不滿,這成為凱瑟克家族逼紐璧堅下台的「籌碼」。

    1978年5月,中環車站上蓋建築——環球大廈分層發售,時值地產高潮,用戶購樓踴躍,廣告見報後8小時內全部售完,交易總額592億港元,創香港樓價最高紀錄。

    1978年8月,金鐘車站上蓋建築——海富中心開盤,物業總值98億港元,創開盤售樓一天成交額最好業績。

    地鐵首期工程於1979年9月底竣工,中環、金鐘兩站上蓋物業發展利潤,大大緩解了地鐵公司的財政困難。地鐵公司主席唐信對與長江的合作非常滿意,他說:「中環、金鐘地鐵車站上蓋地產發展,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車站上蓋合作,樹立了樣板。」

    環球大廈和海富中心兩座發展物業為長江實業獲得7億多毛利,純利近0.7億。

    長實的贏利低於地產高潮時地產業的平均利潤,但李嘉誠獲得無法以金錢估量的無形利益——信譽和形象。這也是他參與競投的主要目的。長實不再只是一家只能在偏僻地方蓋房的地產公司。長實中標,為它取得銀行的信任,繼續在中區拓展開創了有利條件。

    出資重建華人行

    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與匯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創設於1864年的匯豐銀行名氣非常大,港人無人不曉,人們所用的港幣幾乎全是匯豐銀行發行的,它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家英資銀行,後成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註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匯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1977年中期,李嘉誠購入大坑虎豹別墅的部分地皮,有15萬平方英尺。虎豹別墅為星系報業胡氏家族的祖業,據介紹該家族的一篇文章稱:「所謂別墅,其實不是一座私人花園住宅,而是規模宏偉、饒有特色的公園。有巍峨屹立的七層白塔,紅牆綠瓦的亭台樓閣、展覽館,碧波蕩漾的游泳池,動物雕塑裝飾著崖壁,還有敘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參觀、遊樂、購物、休息場一應俱全。到過虎豹別墅的人,無不稱讚它的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李嘉誠購得地皮後,在上面興建了一座大廈。遊客批評大廈與整個別墅風格不統一。李嘉誠遂停止在地皮上繼續大興土木,盡量保持別墅花園原貌。

    當時的匯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Samdberg),李嘉誠尋求與匯豐發展華人行大廈的合作,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還由此建立起友誼。香港經濟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匯豐大班,就高攀了財神爺。」

    匯豐銀行是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性金融集團,號稱香港第一大銀行。1992年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的匯豐集團,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全球十大銀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發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贏利為129億港元。匯豐的聲譽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還充當了准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匯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角色。

    經匯豐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計其數。20世紀60年代起,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靠匯豐銀行提供的無限額貸款而成為著稱於世的一代船王。現在,李嘉誠取得匯豐銀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關係,未來極有可能在匯豐的鼎力資助下成為香港地王。

    李嘉誠與匯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業界莫不對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稱奇。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的李嘉誠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而更像一位從書齋裡走出來的中年學者。

    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都是他與匯豐合作的基礎。

    舊華人行的拆卸工作始於1976年2月10日。在20世紀初,港島中環是洋行的天下,華商想躋身中環無立足之地。當時有一位地產商在皇后大道中興建一座商業辦公綜合樓,樓建成後,華人競相入伙承租。洋人一貫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屑與華人同樓棲身,已付訂金的洋人紛紛退租。於是此大樓便成為華人的「獨立王國」,大樓名稱便改叫「華人行」。華人行由此而得名。不少華人從華人行發跡。最具影響的一件事,就是有香港股壇教父之稱的李福兆於1963年與友人在此密謀成立與香港會抗衡的證券交易所,秘密安裝150條電話線至華人行,並於1969年年底宣告遠東交易所開業。

    1974年,匯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建築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匯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於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在地產高潮,位於黃金地段的物業必寸土寸金。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無不想參與合作,分一杯羹。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操勝券,果然如願以償。是長實(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此時李嘉誠的長江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大型集團公司)中標獲取中區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的原因,才使得「高高在上」的匯豐大班沈弼關注起這位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夥伴——此時,距李嘉誠中標地鐵上蓋不滿一個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