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女人比男人更接近上帝,因為她們更懂得愛。沒有什麼比孕育和生養一個小生命更能讓人體會這神秘的力量。當助產士把呱呱墜地的嬰兒捧到眼前,他是那麼完美,讓你只有崇拜和敬畏;他又是那麼脆弱,一切仰仗你的哺育和呵護。剪斷臍帶,放他自由,從此牽掛,唯死分隔——
楊瀾
人們常把女人的婚姻稱為第二次投胎。其實在女人大多有獨立經濟收入的今天,生兒育女,才是一個女人脫胎換骨般的改變。當然,有人決定做丁克一族,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但在這方面,我絕對還是鼓勵女人要孩子那一派的。孕育生命真是太美妙了,能無保留地去愛真是太美妙了,孩子的成長真是太美妙了!但是今天的女性面臨的一大身心焦慮,就是社會心理成熟越來越晚,到大學畢業了還是少女心態,可是身體還按老節奏走,生育特別是生育頭胎的黃金年齡依然在22至30歲之間。以至於我有時跟公司裡超過30歲還未嫁的女孩子們(她們當中有相當多的人還喜歡HelloKitty)說:「不如先解決孩子問題,再解決老公問題,時間不等人啊!」她們因為我的這番言論而大跌眼鏡。
《天下女人》做過不少媽媽經,有談懷孕的,有談生產的,有談母乳餵養的,有談產後抑鬱症的……第一次出現妊娠反應,第一次在超聲波上聽到孩子的心跳,第一次與嬰兒目光相對,第一次聽到「媽媽」的呼喚……都足以產生熱淚奔流心潮澎湃的效果。從此無怨無悔,樂於奉獻,又愛屋及烏,小吾小以及人之小,胸懷世界,博愛人類,也皆順理成章!女人說起這個話題的毫無節制,從編導們驚人的片比(成片與素材之比)就可以看出來。如果說今天的媽媽與過去有什麼不同,一是她們的知識結構不同了,不太相信坐月子不許洗澡那些規矩——人家美國女人還喝冰水呢;她們會主動地(有時是過多地)學習育兒知識,並且在網絡上相互交流。二是動手能力大不如前,沒有媽媽、婆婆、月嫂、阿姨的幫手,簡直寸步難行——過去女人一人生養七八個孩子是怎麼做到的?三是自我認知不同,做了母親仍然可以性感時尚,愛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空間,一個樂活的母親是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示範。四是職業女性多,產假之後一邊上班一邊還要做背奶媽媽,真是辛苦。遇上出個差加個班什麼的,孩子在家裡哭,媽媽委屈得哭,奶漲得生疼啊。
不過好在,今天的父親們決定出手相助了。大概是終於認識到給baby餵食洗澡講故事換尿布,是多大的一種幸福,同時又不忍心看妻子們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被搞得筋疲力盡,爸爸們開始忘我地投入到撫養孩子的偉大事業中。也許是因為沒有經歷孕育生命的過程,爸爸們有著天然的爭寵心,總愛問孩子是更愛爸爸還是更愛媽媽。媽媽們反而不常問這種問題。黃磊喜歡給女兒多妹講故事。有一天多妹突然問他她有沒有翅膀。黃磊說有啊!在哪兒啊?什麼顏色的?多大?你怎麼沒有啊?黃磊就拿出超級編劇的本領一路狂編,什麼翅膀是隱形的啦,什麼現在是白色慢慢就變成彩色的啦,爸爸的翅膀給了你啦……真能編!女兒,讓老爸想像力無限。胡軍常年在外地拍戲,一回家嬰兒車裡的女兒不認他,還大哭大鬧不許他睡在親愛的媽媽身邊,害得他只好抱著鋪蓋睡到沙發上去。過了一個月,有一天胡軍正在吃飯,突然聽到有人叫「爸爸」,接著又是一聲!一回頭,那個小不點正扒著嬰兒車的邊框朝他張望呢。那個醍醐灌頂、那個頭暈目眩啊——做父親的幸福!董餘慶是位室內設計師,可現在沒人叫他的大名,反而是叫「木朵爸爸」。他給小女兒畫的成長日記,萌翻眾人。只要一提起女兒,滿臉就是溺愛的神情。因為愛得熱切,幾乎在女兒一出生就開始擔心她出嫁那天啦,那個未來要娶我寶貝丫頭的人,靠不靠譜啊?他說孩子對他的改變是讓他對世界多了一份信心和樂觀。說到底,是孩子拯救了我們。
孩子帶給我們希望。當災難超出我們的想像,更超出想像的是人的韌性和生命的頑強。2008年我認識了不少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子女的母親。痛不欲生實在不足以形容她們的絕望。但是生命是如此頑強堅韌,2010年,災區的新生兒數量迅速增長。黃長蓉來自綿竹,在地震中失去女兒和外孫女。她說地震後每天晚上,她都會夢見自己的孩子,然後哭醒。她的丈夫跟她商量再生個孩子,於是她在已經可以做外婆的年齡再次懷孕。生產時她大出血,幾乎性命不保,而她在極度的虛弱中唯一的信念就是把孩子生下來!她來到《天下女人》時,正逢母親節。後來,當我第五次去到災區,訪問汶川孤殘兒童救助基金在綿竹建立的康復中心時,碰巧遇上她帶孩子查身體。只見她抱著胖嘟嘟的兒子,一邊喊著一邊擠到我面前,臉上油光光的,不知是因為興奮還是天氣炎熱。「楊瀾,看看,我的孩子!」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咧著嘴笑,全是驕傲。對於母親而言,那是一種新生。我看到在廢墟上新建的城市,更看到在心靈廢墟上倔強發芽的新綠。
對於子女健康的父母來說,操心的內容通常跟教育有關。在諸多教育理念中,我認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因為媽媽通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長,不僅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更對他們的情緒管理模式產生一輩子的影響。雖然我常常因為陪伴孩子時間短而自責,但也安慰自己說,如果他們看到自己的母親勤奮地工作並且從中獲得很多快樂,交到很多朋友,是否會讓他們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享受生活的精彩?正如夫妻關係需要給予彼此成長的空間,孩子也應該被當作獨立的個體去尊重。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愛好和特長,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將自己的某種意志強加於他們。人們常常過於關注一些孩子取得的「成功」和父母採用的「手段」,如獲至寶般地加以傳播,卻不去研究他們與子女更深層、更個性化的溝通。無論是虎媽還是狼爸,都要視孩子的天賦和心理承受能力而為。還有一些廣泛傳播的理念,什麼「富養女兒,窮養兒子」,根本經不起推敲,不論兒女,都要培養對待財富的價值觀,窮有窮的尊嚴,富有富的節制。溺愛女兒會讓她驕縱跋扈,苛壓兒子易讓他屈從權威。
坊間曾流傳的《楊瀾給女兒的14個忠告》的文章,其實是有人杜撰的。如果真讓我給女兒提一些忠告的話,以下倒是我的真正版本:
1.你是獨一無二的,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2.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3.健康的身體會給你帶來許多快樂,善待它。
4.做自己熱愛並且擅長的事,享受它。
5.你的朋友必須是尊重你的人,否則不管他有多大魅力,遠離他。
6.愛的過程中有時你會受傷,這不是愛的錯,不要害怕去愛。
7.愛一個人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
8.你會嘗試很多失敗,但最大的失敗是不敢嘗試。
9.有時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還不到時候,耐心等一等。
10.世上有許多我們不瞭解的事,保持開放的心靈和疑問的能力。
11.人性有黑暗醜陋,也有光明美好,不要寄過高期望,也不必太過悲觀。
12.成長是一輩子的事,能成長的人永遠年輕。
13.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所以不必在這方面花太多精力。
14.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當然我無法預設她的人生,以及她所要面對的所有難題,況且她已經顯露出很強的個性,大概也不一定稀罕所謂的忠告。畢竟,那是她的人生。記得我上中學時,北京城裡人們還大多穿著灰、綠、藍。學校裡要是有哪個女孩穿了紅色連衣裙,那不僅是招搖,簡直是示威。於是爸爸去美國做訪問學者省吃簡用給我買的一件紅色大衣,平時只有掛在衣櫃裡的份兒。那是多麼柔軟的羊毛、多麼漂亮的紅色啊,在各種灰暗的顏色和粗糙的質地中,它像太陽一樣散發光芒。在牛仔褲還被當作象徵資產階級思想的年代,我不敢穿著它上學,只有週末全家去公園時我才穿上它,在路人投射過來的目光中緊張而陶醉。我的女兒對色彩有著自己的看法。過12歲生日時她把我請到她的房間,要求把衣櫃裡紅色、粉紅色的衣服統統清除,因為「它們實在太幼稚!」「那以後買什麼顏色的衣服?」「黑色的。灰色的也行。」她酷酷地說。
哦,這是她的宣言。她跟我不一樣!
孩子是女人原創的作品,女人卻無法原創孩子的生活;孩子在母親的各式經驗中滋養長大,卻在歲月的行進中距離母親越來越遠。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焦慮別離,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渴望親密。走近孩子,接觸純真,保持好奇,締造親密,讓我們重獲赤子之心——
朱冰
走近孩子,感恩孩子
2011年,中國傳統虎年來臨之際,地球的另一端,一位自稱「虎媽」的美國華裔媽媽蔡美兒,因其出版的《虎媽的戰歌》一書中嚴厲的逼子成才的教育方式,在美國掀起了一場「中美教育方法」的論戰。2011年6月20日,楊瀾和蔡美兒相遇。一個是中國資深媒體人,一個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的終身教授;一個是堅持「寬鬆政策」的媽媽,一個是以嚴苛教育聞名的「虎媽」。且聽兩位媽媽的言語交鋒——「你的書裡有一句話引起了爭議,你說自己的女兒是自己偉大的『作品』。」虎媽並沒有接招:「在英語中,我寫的是,她們是我的『驕傲和快樂』,我覺得那是拙劣的翻譯問題。」楊瀾繼續「挑釁」:「但是在中國,我們依然會聽到很多媽媽說,我的孩子是我『偉大的作品』。這就像你把孩子看成某個物品,你是一個雕塑家,正把孩子按照自己想像的模樣進行鍛造,而不是把孩子看成一個有權成為自我的個體。」虎媽的態度不置可否:「我認為那是一個誤解,必須關注孩子的個性。我真的只關心她們最終幸福與否,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兩位高知女性以各持真理的姿態將觀點一一呈現,顯然,楊瀾和蔡美兒不是一個路數的媽媽。早在楊瀾的第一個孩子尚未出生的時候,她就滿懷深情地寫過一封《給未出世兒子的信》,「兒子,爸爸媽媽將是扶著你起步的第一人,等你會走、會跑、會跳了,我們便會放開雙手,讓你自由地前進。但我們的視線將永遠關注著你,我們的心將永遠牽掛著你。你勇敢地去這個世界探險吧。記住:即使你失敗了,你的爸爸媽媽也會永遠愛著你。因此,你可以無所畏懼。」與蔡美兒教授給孩子制定的嚴苛的十條軍規相比,准媽媽楊瀾早已經將尊重與自由賦予了未來的兒子。
15年後,2012年的母親節,楊瀾幸福地通過微博向天下女人們祝福:「母親節快樂呀,媽媽們!早晨女兒還沒鑽出被窩,就給了我一個睡眼惺忪的甜蜜擁抱;兒子不屑於這麼肉麻,在我臉頰上稀里糊塗地親了一個:『老媽,今天是不是請我們撮一頓啊?』老媽楊瀾回道:『咱哥們兒,好說好說。』」微博的字裡行間,充盈著母親楊瀾的喜悅和驕傲。
「謝謝孩子給我們做媽媽的機會!感恩孩子。」隨後的這句感慨,非但沒有身為父母的威權色彩,更顛覆性地將「感恩」兩個字贈予了孩子。這是楊瀾式的典型親子態度,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讓父母任意塗抹;也不是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任父母調遣。作為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個體,更視孩子為上天獎賞的最美好的禮物。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扮演天使和哲學家的角色,負責給迷茫的成人世界帶來愛的美好與啟迪。
社會學者陳映芳在《圖像中的孩子》中這樣描摹孩子的「價值」:對於成年人來說,孩子首先象徵著身心的純潔和道德的純粹。成年人在有著「純潔」品性的孩子面前,既憧憬嚮往又自慚形穢。就像人們需要並相信神的存在一樣,人們需要且相信純潔的人——作為孩子和天使,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西方文化中孩子的天使形象以及中國文化中對孩子「童心」「天真無邪」的讚頌,都是基於對孩子的純潔性的想像與嚮往。其次,孩子是成年人的生活記憶、精神故鄉的象徵物。雖然說人們大多認為孩子是與成年人不同的,但這兩種人之間有著天然的關聯——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經是孩子,孩童世界是成年人的心的故鄉。
感恩孩子,他們幫助打開的是生活的全部:接受、護佑,還有愛。因為有愛,不幸也會有幸福的味道,只是因為我們的孩子。美好的孩子們替我們卸去面具與戰袍,拉住疾行的我們,與他們一起蹲下,去溫故大地的脈動。他們和自然界一樣,在不動聲色之間,帶領我們走回靈魂的原點。無論生活是庸常,還是無常,成長中孩子們總會用他們的方式兜售給父母們最好的勵志:嗨,老媽,去給我買一條長一點兒的褲子!
「今天推掉了應酬回家和孩子們吃飯。吃完飯想跟他們一起玩,但他們正忙著給自己熱衷的電子遊戲造關,懶得理我。讓我好失落啊。嘿,你們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黏著媽媽啦?媽媽們,當孩子不纏著我們玩時,我們該為他們長大了而高興還是為他們終將離開而感傷?」在微博上,媽媽楊瀾為孩子們的日漸獨立發出了一點幸福的感慨。好在,此時有兩個善解人意的女孩成為楊瀾姐姐的閨密團。2012年,楊瀾有了兩個新搭檔劉碩和秋微。劉碩的成長是80後版本的「天使愛美麗」,從山東藝術學院畢業以後,選擇了去旅遊衛視做節目主持人,從資訊、時尚到旅行,各類型節目一做就是8年,年紀不大卻算得上資深。來到偶像楊瀾身邊,劉碩形容自己就像是一個中等成績的學生突然來到重點中學重點班級,又有一種像是孫悟空被丟入煉丹爐,迅速脫胎換骨的感覺。另一位70後秋微可謂經歷駁雜,學音樂出身,做過知名唱片公司企宣,國際4A廣告公司經理,廣播節目主持人,客串多檔類型各異的電視節目嘉賓,而最靠譜的身份就是才女作家。秋微自嘲被《天下女人》青睞是因為自己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長得不特別好看、不特別有知名度、略略通曉一點心理分析。如果將楊瀾、李艾、趙守鎮的第二代組合比喻成青衣、花旦、花臉,今日新版本的三個女性則是姐姐、天使與敗犬。60後楊瀾魅力不輸氣場,20年電視生涯熬成的不是冰冷的「資深」,而是權重又親和的「姐姐」;80後劉碩外表迷人,觀點妖嬈,為了一份甜點快樂工作;70後秋微,基督徒,貌似張愛玲,自稱敗犬,篤信活得成功,不如活得盡興,女作家的敏感觸角,讓她對人生中各種怪誕和苦澀頗有發言權。生活如同一枚硬幣,在她們三個人的手中持續變換:劉碩呈現光明與美好,秋微暗示悲傷與無常,姐姐楊瀾把握中庸與調和。
不同於《楊瀾訪談錄》中兩人對於社會批判和搖滾精神的探討,在《天下女人》現場,他們的談話從汪峰與女兒的關係說起。楊瀾問了一個特別可愛的問題:「你會唱兒歌嗎?特別是你們家小蘋果還小的時候,你會用這種滄桑的、審視的、質問的聲音,給女兒唱『我要如何存在』,然後小蘋果卻說『我要喝奶』。」這個不那麼靠譜的問題讓「父親」汪峰流露出了難得一見的幸福柔情,也引領著汪峰重返自己與音樂結緣的少年時代,以及用音樂來瘋狂發洩熱力與愛的青春歲月。「所有女性都可能成為搖滾歌迷,直到有一位母親知道她的女兒愛上了一個搖滾歌手。」楊瀾從自己同學的經歷裡總結出的這句話,得到現場女生們的狂呼和認可。不管是《飛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裡》,還是新專輯《生無所求》,每一首汪峰的音樂中所傳達的熱情和力量,表達出的對於社會的思考和憤怒,還有那些直指人心的對於靈魂的拷問,讓喜歡他的聽眾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音樂洗禮,同時又保持著清醒的狀態。他用敏銳的心感知著眾人漠視的價值,然後用音樂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存在。而女兒的出現,彷彿給了他一個緊箍咒讓他重新審視生命,因為在孩子的純真面前,任何沉重的雜念都會消失。汪峰給女兒寫了一首歌《向陽花》,不同於很多音樂人給孩子所描繪的美好世界,汪峰的歌中飄蕩著一種獨特的情愫:突然有一天你就來了/來到這蒼茫的大地/從此你將注定了孤獨/雖然這世界是那麼繁華/這個世界有一點點髒/有點荒謬有點瘋狂/前方的路是那麼漫長/也許你會迷失方向/如果你可以/如果你能夠/希望你是那純潔的向陽花/在這美麗的艱辛的生命中堅強地燦爛地綻放。這便是搖滾爸爸對孩子的萬般叮嚀和獨特告白。
2012年9月1日,汪峰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了盛大的演唱會,楊瀾、劉碩和秋微齊齊前去捧場。就在這個晚上,「天使」和「敗犬」共同目睹到了更貨真價實的搖滾版本的姐姐楊瀾,在汪峰歌聲的洗禮中盡情舞動肢體和表情,那是一種爛漫女孩的純真,但又有超越年齡的醇熟,更是她們無法模仿和參與的靈魂運動。似乎還未盡興,當天晚上,楊瀾發微博繼續@劉碩和秋微潑灑激情:「直指人心的吶喊,震撼靈魂的旋律,high翻全場!他是位搖滾詩人,給這個交織著繁華與孤寂、光鮮與腐敗、傲慢與慌張、慾望與絕望的時代留下音樂的見證。」
搖滾青年,集體記憶,永遠的戀人,我們的孩子。溫柔,獨立,自由,溫馨,叛逆,重金屬,大清新,80年代,2012末世。所有的影子和調子都在歌聲中若隱若現,回不去,也不想回去;未來在哪裡,未來即將到來,女人們和男人們已經失去了性別,單憑一顆赤子之心,為賜予我們愛的孩子和愛人們,為眷顧我們的時代與歲月致以最深、最真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