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皇帝靈帝之死,為什麼會引起天下大亂呢?
後漢諸帝沒有子嗣者為多。
前代桓帝也是由於沒有子嗣,所以引旁系之靈帝繼承皇統。
靈帝也喪失了幾名才出生不久的皇子。
如同世界各地的習俗,為使小孩平安生長、將之暫時丟棄或過繼給別人之風俗,在當時的中國也有。
何皇后的皇子辯,在同樣的理由之下,交由一名史姓道士撫養。人們稱這位皇子為「史侯」。
靈帝還有一個由名叫王美人的女人所生的皇子協。這位皇子交由董太后扶養,一般稱之為「董侯」。
靈帝一死,史侯和董侯之間無疑會起繼位之爭。但,史侯辯才十四歲,董侯協更年僅九歲,所以這兩個人不可能由自己出面競爭。
鬥爭一定會發生在圍繞這兩位皇子的人們之間。
身為外戚的大將軍何進,當然希望由其妹何皇后所生的辯就皇位。而被何進所憎恨的宦官們,由於擔心辯即位後,何進將具有極大權力,因此,一定得擁立協才行。
——要成為天子的人,必須有相當的氣度始可。
自己沒有什麼氣度的靈帝,於決定繼位者之際,倒有這樣的想法。
拿辯和協比較時,再怎樣以偏袒的眼光視之,還是會覺得協遠勝於辯。反過來說,辯實在太差了。
而且,宦官們莫不稱讚協之賢明。實際上,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何皇后所生的皇子即位,所以,如此做是極其自然之事。
後宮也有女人之爭。
靈帝生母董太后是一位女強人,同時也極為貪心,據說,她的兒子皇帝開「賣官店」猛賺大錢,就是她出的主意。說起女強人,生為屠夫女兒的何皇后,也不輸董太后。年輕時候的她,曾與粗漢們為伍,手執肉刀,在市場肉攤做過生意。
除了婆媳間的鬥爭之外,董太后更養育了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協。董太后一方面是想給媳婦難看,同時也由於對協疼愛有加,所以很想讓協繼位。為她做後盾的是擔任車騎將軍的侄兒董重。
因此,靈帝一死,會引起一場極大紛爭是勢所難免的。
靈帝於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丙辰日死於嘉德殿,享年三十四歲。他於臨終前,叫來他最信賴的宦官蹇碩,對他留下遺言道:
「朕還是決定選協作為繼承人,辯無天子之氣度,望你好好輔佐協。」
「遵命。」蹇碩流著眼淚叩頭道。
雖然有皇帝遺詔,但要使協登基卻不容易。朝廷中也有下少擁立辯之勢力。除非將這個勢力肅清,否則想使協就帝位是辦不到的事情。
擁立辯之勢力的領導人物當然是何皇后的哥哥何進。蹇碩倘若要遵照遺詔,使協登基,就非先取何進之命不可。
蹇碩於是想出了一個計策。
——帝崩,欲商談後事,祈即入宮。
他叫人帶了如此文意的信給何進,準備於對方入宮時,將之逮捕誅殺。而蹇碩一個名叫潘隱的部下和何進是多年老友,這個人一看見何進入宮,就以目光向他示意。
「潘隱的目光好像在向我警告些什麼。」何進頓時領悟自己的處境危險。他和伺候皇帝身邊的宦官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宦官具有異常殘虐的性情是眾所周知之事。
危險!何進立即退出宮廷,率領軍隊進入百郡邸。百郡邸是郡國藩邸,駐兵於此,能對皇宮發揮威嚇效果。何況皇帝亡後,倘若皇子年幼,由皇后攝政是後漢之成規。何皇后當然會讓自己生的辯即位。
蹇碩早就料想到會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才企圖將何進殺掉。只要何進一死,何皇后就容易對付了。但企圖殺害何進之舉,現在已告失敗。蹇碩在何進以兵力威嚇之下,無從阻礙辯即位之事。
辯於靈帝死後第三天登基,並且將年號改為「光熹」。王美人所生的協,則被封為渤海王。
蹇碩當然不是這麼容易就會認輸。要是於這個鬥爭中失敗,自己的老命一定會賠掉的。因此,他召集宦官幹部說:「何進已經擁立新帝,壟斷國政,之後的步驟一定是殺盡我們宦官。他們之所以還沒有下此毒手,是因為我們掌握禁衛軍的緣故。我們非趁早逮到何進,把他幹掉不可!」
但,宦官中也有和何進親近的人。中常侍郭勝和何進便是同鄉,而且向來就有交情。他把蹇碩的計劃透露給何進,何進乃毫不猶豫地進兵,抓到蹇碩後把他殺掉了。
剩下的反辯派只有董太后一個人。但由於宦官派中心人物蹇碩已不在,對付這樣一個老女人根本不費事。
——藩後不得居留皇都。
何進遂以此為由,把董太后趕出長安。
如前所述,由於桓帝無嗣子,因而立旁系藩王身份的靈帝為皇帝。也就是說,靈帝是以桓帝之子的身份即位的。如此一來,他的母親應該算是桓帝之皇后才對。其實,生母董氏只能算是「藩後」。把孩子送給別人做養子的母親,應該和孩子斷絕關係,豈可來到皇都,而且住在宮中!
這樣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靈帝在世時,當然沒人敢對天子生母搬出這番道理。靈帝一死,這個理由就成了趕走反辯派董太后的最好借口。
原本以皇太后身份極為自傲的人,現在驟然被貶為「藩後」,並被要求離開長安——急怒攻心的董太后遂因此猝死。
何進進兵包圍了董太后侄子——驃騎將軍董重的府邸。自認命已該絕的董重,也自盡而亡。
可以稱為後漢王朝病根的「清濁之爭」,再度惡化。
士大夫對宦官——在這宿命性鬥爭中,雙方的憎惡感已達極點。
西園八校尉中被任命為中軍校尉的袁紹,自認為是士大夫之代表人物。汝南郡汝陽縣袁家乃當代第一名門。
這個家族以「四世三公」而聞名。也就是說,到袁紹父親這一代為止,他們家族四代皆為「三公」(指首相「司徒」,副首相「司空」,國防部長「大尉」而言,皆為國政中心人物),像這樣的家族,全國實在找不出第二個。高祖父袁安歷任司空、司徒,其子袁敝為司空,其孫袁湯歷任司空、太尉、司徒三公,曾孫袁逢則為司空。
袁紹是袁逢的兒子,只是,由於袁逢胞兄袁成英年即逝,而被過繼為伯父之子。
因為是這等名門之後,所以自詡為士大夫之代表也無人表示異議。
紹有姿貌威容。
如《三國誌》記載,袁紹不但長得英俊,而且一表人才。
作為清流之代表的袁紹,對濁流宦官甚為憎惡。
雖然袁紹是個俊秀偉丈夫,卻不是溫和型人物。年輕時候的他以俠客自任,時常與人打鬥。他常與曹操結伴干「搶新娘子」惡作劇之事,已如前述。
「使朝政紊亂之宦官,應悉數誅殺。」
袁紹對大將軍何進做了此一聳人聽聞的建議。
大將軍的地位猶在三公之上,而靠妹妹何皇后的庇蔭、與弟弟何苗相偕居顯要之位的何進,正因為自己是屠夫出身,所以在袁紹這等名門出身者面前,有極大自卑感。而他在內心卻有這樣的想法:「我絕不是只靠妹妹發跡的,我也有實力!這一點,總有一天會讓你們知道!」
「倘若能清除我王朝積年之病根,大將軍之名將永垂青史。」
被系出四世三公名門的袁紹如此煽動時,何進果然燃起戰鬥意念了。「好!就把他們統統幹掉!」
不過,這件事情有失敗前例。過去竇武企圖肅清時,自己反而被殺。何進突然有了些許躊躇。
頗富打架經驗、善於察言觀色的袁紹,立刻以激勵口吻說:「竇武所以失敗,是因為禁中五營士兵全在宦官的指揮之下。將軍和竇武不同,與令弟共同領有自己的將兵。但願將軍能為天下除患,留芳萬世。」
「說得也是……」
雖然如此,何進的猶疑依然未消。他在心裡暗中比較自己的部下和宦官支配的禁中軍兵力。
袁紹連這一點都看得出來。
「大將軍請放心吧!我們可以召集與宦官毫無淵源的地方軍到中央來。地方上有許多猛將豪傑啊!他們都是沒有感染到皇都華美風習之樸實精銳軍隊,一定會打贏宦官的。」
經過袁紹說服後,何進終於點頭。
袁紹也找來頑童時代的好友——現在同為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曹操,加入他們這一派。
結果,曹操不但沒有答應參加,更以下面的話忠告袁紹:
「宦官這個職位,存在已經很久。他們專橫確實是不對的事情,但,要處罰他們,由一名獄吏執行就夠,為什麼要發動天下大軍呢?發動這等大事,秘密一定會洩露的。」
「不以大軍對付,對方一定不會屈服,因為他們也有軍隊啊!」
袁紹志在盡快消滅宦官。
「召集地方軍千萬不可找董卓。找那種人來,洛陽一定會被搞得亂七八糟的。」曹操道。
「不,我倒想特別倚重董卓。因為他率領的涼州兵很強嘛!」
「強是強,可是……」
曹操知道多說無益,所以打住。
袁紹急著要起義。打架想獲勝,「先發制人」是最大原則。而不擅長打架的何進,則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在於招募同志。
廣邀各地軍閥共同起義的他,決定等這些軍隊抵達後再說。
何進憎惡宦官的情形,和身為士大夫的袁紹等人有些不同。有宦官在時,身為外戚大將軍的自己,便不能隨心所欲地發揮權勢。他只想把宦官悉數掃出宮廷外,倒沒有將他們全數殺盡之意。何況宦官中也有不少與之交情甚篤的人,其中一些更是對他有過恩情。屠夫家庭之女兒得以進入後宮,是因為收買宦官的關係。脾氣倔強的何進之妹,在成為皇后之後,也有過使靈帝大為不悅之事,她的皇后之位當時險些被廢,後來由於宦官極力為她求情,因而得以不了了之。所以,何進認為自己與宦官的交情,毋寧較士大夫為深。
士大夫有引以自傲的家世,而何進根本沒有。何進和士大夫會面時,難免有些緊張,與宦官在一起時,則甚為輕鬆自在。
如前所述,宦官蹇碩的密謀,曾經被同樣是宦官的郭勝偷偷向何進通報。而且,何進和數名宦官要人有姻戚關係。他的妹妹就嫁給了宦官領導人物張讓的兒子。
起義之事一再拖延的結果,如曹操所料想,肅清宦官之密謀果然洩露出去。
「那樣疏於保密,秘密不外洩才是怪事一樁呢!」
事後,連曹操都如此冷笑。曹操的祖父也是宦官,有人甚至企圖拉攏曹操參加密謀。這個團體的保密觀念何等缺乏,由此可見。
知道何進密謀的宦官們,當然陷於極度緊張。
這是緊要的生死關頭。
宦官領導集團張讓、趙忠、段珪等人,立刻舉行高層會議,研究對策。
——首要之務在於幹掉對方的領袖人物!
眾人很快就有此決議。宦官決定事情,比大將軍何進乾脆得多。
對方領袖人物當然是指何進或袁紹而言。
「幹掉」並不是要以正式派兵方式攻殺,而是將之誘出而予以暗殺。但,袁紹不是那麼容易就會被誘出的人。
對何進下手,應該較為容易。
假借何太后之名召喚時,何進一定不疑有他,會立刻趕到宮內來才對。大家決定如此誘來何進,接著密議對其襲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