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 第一卷 第二章
    (八)

    志摩跨上雙層有軌電車,到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去聽前段棋瑞內閣的司法總長林長民(宗孟)的演說。

    他向鄰座的一位老人:「坐在中間的主席是哪一位?」

    「GalSWOrthy Lowes Dickkinson。」

    「啊,是狄更生先生嗎?」志摩差點要跳起來了,「《Letters FromChinaman》和《A Medern Symposium》的作者?」

    老人點點頭,把手指豎著擱在嘴唇上「噓」了一聲。

    志摩心頭一陣狂喜。他早就十分景仰這位熟悉華夏文化的著名學者了。他熱烈地盼望結識狄更生。

    演講結束後,志摩找到了早些時候結識的林宗孟:「老伯,您能介紹我認識狄更生先生嗎?」

    「可以,」宗孟說,「我想法找一個機會吧。志摩,歡迎你到我家來聊聊。」

    第二天,志摩就趕到在倫敦西區一條僻靜街道上的林宗孟家去。

    鈴響了,門開了。

    志摩的眼睛燦然一亮。

    一個少女站在門裡。——走進她的雙瞳的,是一個身穿長袍、腋下夾著兩本書的中國青年:頎長秀挺、俊逸瀟灑,臉上帶著純真謙和的微笑,自有一種超凡絕俗的氣度。

    志摩的心「別」的一跳。他真想取下眼鏡,把鏡片拭擦一下再仔細端詳面前的這位少女。

    他覺得自己恍在夢中,見到了拉斐爾聖像畫中的天使。她,烏黑的頭髮和眸子,年齡不大,卻有早熟的深沉,聰慧橫溢的神韻。

    也許只是瞬間,這默默的對視已在彼此心底烙下了終生不泯的印記。

    兩人的臉都紅了。

    「您……找誰呀?」純正的北京話,那麼的悅耳。

    「宗孟老伯在家嗎?」志摩感到自己的舌頭發僵了,官話裡的硤石口音頑固地佔了上風,他分外惱恨自己。「我姓徐,叫徐志摩……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生……」

    粉頰上顯出了酒窩兒,微笑裡一點也沒有挪揄。

    「爸爸出去了。不過,請進吧。我早聽說過您了。」

    「我……還是……改天再來吧。」志摩踟躕著,不知如何是好。

    「他去郵政局了,要不了多久的。您進來坐會吧。」

    接著中國習俗,茶沏上來了。

    「我該叫您志摩大哥吧?我叫徽音。爸爸叫我徽徽。」

    「我也可以叫你徽徽嗎?」拘束感像瓷蓋碗裡冒出的熱氣,一下子消失了。

    「嗯……」徽音微微噘嘴,好像在鄭重考慮,「今天……不可以。

    我們剛認識呢。下次見面,您就叫吧,只要您願意。」

    「好,下次就叫你徽徽,一言為定。你,以後叫我徐兄好啦,叫『志摩大哥』多費勁!」

    「沒聽說在這上面也圖省力的。」徽音笑了,那麼的歡愉。

    「聽宗益伯說,你文學功底很深……」

    「嗯……」徽音搖搖頭,「您不要第一次見面就找恭維話來討我的高興。這樣,我要覺得您是個俗人了。」

    「真的,宗孟伯真說過的呀!」

    「這個爸爸呀,真要命,也不怕人笑話。我相信他會對您說的。

    其實,這也是自負罷了。」

    「宗孟怕是天下第一個不矯情、不作偽的人。我相信他說的是客觀的。沒有人比他具有更犀利的洞察力和更睿智的判斷力了。」

    「好個馬屈精!」徽直喊道,接著,她又低下頭,「不過,您可真是聰明透頂。我還沒有遇到過像您這樣深刻地瞭解他的人。真的。

    您跟他認識還不很久呢。」

    「喲,你也是馬屁精!」志摩也喊起來了。

    兩顆心在迅速地奔近,像兩輛相向而駛的特快列車。

    志摩告辭時,已是掌燈時分了。宗孟先生還沒有回來。他們只感到時間過得太快。道別時,徽者說:「歡迎您常來作客。下星期一下午,狄更生先生要來喝茶。您也來吧。」

    「好,我一定來。喔,宗孟怕不會感到我太冒失吧?」

    「不會不會!他才喜歡您哩!」

    「是嗎!」

    「誰騙您!」

    「再見,徽徽!」

    「再見,徐兄!」

    這一晚,一向倒頭就呼呼熟睡的志摩,失眠了拉斐爾聖像畫中的天使,漆黑的眸子,粉頰上的酒窩兒,清朗的笑聲,雋永有味的談吐,一直在他的腦際旅繞。直到東方天際泛白前,迷濛中,他似乎看到海涅若隱若現在雲端裡,用節奏鏗鏘的日爾曼語吟誦道:

    曾經有一個溫柔的幻影,

    來向我灰冷的生活靠近……

    (九)

    第二天,志摩又到林家去了。

    哪兒吸引他,他就一個勁兒地往哪兒跑。

    幼儀不干涉他的行動。他也從不考慮自己行動的影響。

    「雙栝老人」林宗孟以長輩的慈愛和摯友的熱情歡迎他。這是一位歷經宦海浮沉、厭倦政態詭變的長者;他看透了軍閥弄權的惡政,只想回復自己書生逸土的生涯,就棄官離鄉,邀游四海,一年前攜同他的「唯一知己」、十七歲的女兒林徽音,到英國小住,演說講學,傳播華夏文化。

    跟這位妙理橫生、充滿活力,毫不嬌揉、談鋒銳健,最能理解青年、精於文學藝術的忘年老友以及天份極高、才華卓異,他讀詩書。

    感情細膩的少女作傾心長談,對志摩來說,真是一種陶冶長進的良機和莫大的精神享受。一天,兩天,三天,四天,接連數天,志摩在

    林家的客廳裡度過了幾個終生難忘的夜晚,他只感到自己的心智像經春霖潤燒的嫩筍,拔節而上,直入人生真諦的奧堂。而且,幾天,只有幾天,他已跟徽音熟悉得、接近得、相知得就像從小一塊兒長大的友伴了。

    星期一下午,上完一節課後,他又興沖沖地趕到林家。剛步入客廳,他一眼看到坐在沙發裡的白髮現須的狄更生。

    「噢,志摩來了!介紹一下:狄更生先生,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的學術委員。」林宗孟站起來,用純熟的英語對志摩說。

    志摩上前一步,優雅地向狄更生深深一鞠躬。

    「這就是徐志摩,我的可愛的小朋友。」

    狄更生站起來,滿臉堆笑,向志摩伸出手。「認識你很高興。

    林先生最喜歡談的話題也許就是關於小朋友徐志摩了。」

    志摩雙眼放光,雙手緊握狄更生的手。「我會永遠記住今天這個時刻。我相信它對我的一生將產生重要影響。」

    「呵,多妙的辭令!」狄更生眨著眼睛,轉向林宗孟,「如果它不僅僅是對我的奉承的話。」

    「志摩是個真誠的孩子。他是您的崇拜者。」

    「真的嗎?那麼,你就是我生平所擁有的第一個和唯一的崇拜者!」狄更生又一次跟志摩握手。

    那種用特有的詼諧形式表述出來的謙遜,是英國學者的典型風範,這位志摩深為傾倒。他用同樣流暢、純正的英語答道:「那是因為您站得太高,看不到塵寰向您頂禮膜拜的芸芸眾生。用我們中國的話來說,是仰之彌高。」

    「但是,孩子,不要把人當神。」狄更生收起笑容,伸出一個手指,做了一個警告的動作,「我們心中唯一的神應該是我們終生孜孜不倦尋求的真理。」

    「但是,人們也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崇拜引導我仍接近真理的人。」志摩又說。

    「好啦!會見儀式到此結束!」坐在寬闊的橡木窗台上的徽音縱身跳了下來,給志摩倒好茶,又端上一份草莓和餅乾,「請用茶!」說完,又坐回到窗台上去了。

    喝茶,是英國社交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每天下午,幾乎所有上層社會的紳士和太太、小姐,都在自己家裡或朋友家裡喝茶。

    茶是媒介,依靠它,交換見解、信息,增進瞭解、友誼。

    「徐兄,您沒有聽到,剛才狄更生伯伯在大談帽子呢。」徽音笑著說,「真是帽子的哲學,哲學的帽子!」

    「我剛才說,我非常欣賞中國的那種圓頂小帽,」狄更生興致勃勃地對志摩說,「西方人的帽子千態百姿,竭盡怪異之能事,但它們都是裝飾,是遮掩愚蠢的腦袋和醜陋的面孔的裝飾品。你們的圓頂小帽,那麼單純,樸實,一到頭上,人的性格、氣質、精神就完全呈現出來了。從帽子上,我也能看出東西方文明的不同性質。你們的孔子、孟子的學說要比亞里士多德、洛克、黑格爾的深奧得多,樸素得多,實際得多。」

    「狄更生先生也許是當代最崇尚華夏文明的歐洲學者了。可是,我國幾千年的文化遺產中有它頹廢、衰敗的一面。我在此間的幾次講演中從來不諱言這一觀點。」

    「這個觀點還值得進一步探討,」狄更生沉思地用手指輕叩,額頭,「頹廢,是心理和精神的形態之一種,如果它獲得了精妙絕倫的表現形式,就不能說它不是不朽的。」

    「然而它終究不是推進歷史的積極動力。」林宗孟說。

    「您是正確的。可是,您不是指時代價值而言,而是指歷史功用而言了。」

    「瞧!一個頭頂牛奶罐的姑娘,身材多麼窈窕啊,走路姿態美極了!」徽音插進來說。她不希望爸爸和狄更生伯伯吵起來,尤其是今天。他們經常爭得面紅耳赤,雖然他們是極為投契的好朋友。

    志摩放下茶杯。「狄更生先生,上次去中國,可曾收集幾項您

    喜愛的中國帽子?」

    「收集了,帶回來好幾項呢,可是一到倫敦,就被朋友們要去了,他們都愛不釋手。一位老伯爵甚至戴了它去參加舞會。我自己卻一項也沒有了。」

    「我寫信回去,讓家裡給您寄幾項來。」

    「謝謝。請預先接受我最誠摯的謝意。」

    「啊,這輛汽車好像是上一世紀的,真好玩!」徽音對著窗外喊道,又轉過頭來,「狄更生伯伯,徐兄送您中國帽子,您該回贈他一項英國帽子吧。」

    「高頂禮帽,法藍絨便帽,還是嵌金絲睡帽?」

    「我代他回答,」徽音搶著說,「他要黑色的方帽子。」

    「哦,是這樣!志摩先生,我想給您一個提議。」狄更生用他那炯炯的雙目注視著志摩,似乎直窺他的肺腑。

    「謝謝。我多麼願意聆聽先生的導引。」

    「我要說的是:您是一個詩人。」

    「啊!您也這樣說!美國的漢金斯教授也這樣說過!」志摩擊掌驚呼道,「可是,這不會是一種調侃吧?我可是連一行詩也沒有寫過呢。」

    「您雖然沒有寫過詩,但您卻詩趣橫溢。」

    「氣質是詩,談吐是詩,舉動是詩,連呼吸也是詩……」徽音調皮地甩動著雙腿說。

    「徽徽!」宗益笑嗔道:「不要淘氣!」

    「志摩先生,我看,您不必再在跟你的氣質性格不合的政治經濟學上浪費精力了!如果您不反對的話,我想介紹您去牛津或劍橋學文學。你將在那古老、莊嚴、肅穆、深沉的氛圍中真正找到和認識自我,看到人類又明變遷、發展在一些偉大的心靈上的折光……不當的抉擇是人生的莫大錯誤。」

    「哦……」志摩抬起頭,雙眼似乎穿過了牆上的壁爐注視著遙遠的地方,「……到了倫敦,我的確感到政治經濟學踉我的氣質天性是格格不入的,就像歐美的政治思想和改造社會的方案之於國的政局現狀那樣地格格不入……這樣學下去,也很難有所成就……」說著,他起身在室內踱起步來,「自從認識了西瀅和徽徽,我接觸了英國文學,說也奇怪,我發覺自己就像溶質遇到了特定的溶解液,全身心都溶融在其中了……」

    「喲!我可沒有用角匙把你像粉末似地一匙一匙投進液體裡去……」徽音用著優美動聽的英語說道。突然,她又轉身對著窗外人聲喊著:「格林!給我那一束紫羅蘭,就放在門廓裡好了!」邊說,邊掏出兩個便士扔了下去。

    「徽徽,安靜點!」宗孟又開腔了,語氣中憐愛多於呵責。

    「好吧!去牛津或劍橋!讀文學!」志摩突然停步,決然說,「不過,這要辜負爸爸的一片苦心了。也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爸爸總能原諒我的!但是,牛津……劍橋……我都很陌生,不知哪一所學校更合適?」

    「去劍橋吧!Cambridge,多悅耳的名字!拜倫的母校呵!那是個出詩人的地方!」徽音伸出雙臂,像朗誦似地高呼。

    「好!去劍橋!去劍橋!Cahanbridge!拜倫的母校!」志摩手舞足蹈,長袍的下擺飄拂起來,活像一個第一次見到耶路撒冷聖殿尖頂的基督教徒。

    他向徽音望去。她的眼睛閃著奇異的光彩,還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召喚力。

    志摩的眼睛濕潤了。

    徽音輕輕跳下窗台,在鋼琴前坐下,彈起了瓦格納的樂曲《霧國的指環》。琴聲輕輕的,柔柔的,在他們三人的談話聲裡蕩漾著。

    直到談話結束,她沒有再說一句話。

    狄更生和志摩告辭了。林氏父女送到門口。徽音乘父親和狄更生握手時,很快地悄聲對志摩說:「星期三晚上六時,在詩籍鋪等

    我。」

    沒等志摩答話,她向狄更生行了個屈膝禮,就徑直走進去了。

    (十)

    詩籍鋪在大英博物館附近的一條小街上,是詩人赫洛德孟羅一九一二年創設的。每星期三晚上六點,鋪子裡舉辦誦詩集會,入場券六便士,有知名的不知名的詩人以及詩歌愛好者相聚在樓上朗誦古典詩歌或是自己寫的新作。

    公樓的面積不大,只能容納四五十張座椅,但它的屋頂卻很高,深色的雕花護牆木板一直伸向懸掛著一盞壞了的玻璃吊燈的尖頂。四壁掛著許多油畫,像是上一世紀的作品,有的很大,有的極小,畫板都相當講究,雖然它們都已舊了。拖地的黑絨窗簾這得嚴嚴的,把街上的一切聲響都擯隔在戶外。屋子中間有一張低矮的大桌子,桌上只有一盞銅製燭燈,獨自發出幽微的光亮,使整個房間籠罩在一片古雅、靜穆的氣氛之中。

    志摩隨著徽音一跨進這個屋子,他的心立刻被這種詩意的氣氛鎮攝住了。他真想合掌跪下,唱一曲讚美的頌辭,感激這個使他的心靈進入最適合於它的聖殿的所在,像一個虔誠的信徒。他又立刻感到挾著本厚厚的大書,走進窗明几淨的課堂,去聽那些經濟學教授講述地租、利潤、利息、勞動價值論,是多麼的滑稽和不幸。

    他倆坐在兩隻高背舊椅子上。

    還有人不斷進來。找不到座位的,就靠牆站著。

    一個老人,一手握著煙斗,從自己的椅子上起立,走到桌前,翻開一本厚厚的燙金皮面大書。

    他長時間地靜立,低垂著頭。

    突然,他揚起頭。一串低沉而渾厚的聲音從他的胸膛裡沖決出來:

    他抬起憂鬱的雙眼,環視週遭,

    咬噬著他的是莫大的隱愁和煩惱,

    難消的憎恨交織著不甘屈服的倔傲;

    霎時間,他竭盡那穿透一切的目力,

    望斷浩渺的洪荒,但聞悲風呼號,

    把他切團園住的是幽森可怖的地牢,

    如有洪爐烈火,卻不見熊熊卷舔的火苗,

    混沌一片,唯有悲苦的慘象和絕望的哀嚎,

    那兒沒有寧溢的和平與安詳的慈息,

    無往而不在的「希望」永遠也不會來到;

    只有無窮無盡的折磨緊緊跟隨著

    洪水似的硫磺澆得大火永遠猛燒。

    這個地方就是正義之神為那些叛逆者

    準備的,捆綁他們於冥荒之獄的鐐銬,

    魔鬼撒旦被天帝擊敗而墜入練獄火湖的情景,在彌爾敦筆下,在老人的抑揚輕重念得特別分明的誦吟中,在眾人的眼前,重新顯現了。

    密集而輕輕的掌聲之後,一個黃發的年輕人接著朗誦布萊克的《猛虎》。他不停地揮手,有點神經質的激動。

    一個少女朗誦了彭斯的《我的心兒在高原》,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一個大學生用法語念了馬拉美的《天鵝》,行雲飄逸,清泉流瀉,非常動人。

    一個三十多歲、穿長裙的婦女走到小桌前,把燭燈朝身前挪了挪;然後,雙臂交抱胸前,仰著頭,眼中顯出如癡似醉的神色,慢慢

    地吟誦起來。起初,聲調平平的,像在追述一個遙遠的故事……

    在前面幾個人朗誦時,徽音不時帶著椰輸的微笑低聲插進一兩句評語;當一連串短促、清亮、繽紛的音節從那婦人嘴中吐出時,她忽然嚴肅起來,身子微微前傾,全神貫注地聆聽著,唯恐漏掉一個音符。

    ……哪兒來的歌聲?這又哪是鶯啼?像沒藥,像毒

    鳩,使人沉醉,使人志憂,在綠蔭斑斕的夏晨,把人帶到歌

    舞聯翩的陽光裡;如喝下幽藏千年的瓊漿,冰涼醇列,忘

    卻了疲倦、悔恨、憔悴、衰老;又鼓起通想的雙翅,穿過長

    滿答辭的幽徑,升上淨空,與月亮皇后攜手共登寶座;在

    暗香浮動的昏暗裡,讓萬朵溫馨的花魂沁入心脾;呵,這

    種陶醉,把寧靜的解脫帶給充滿仿模的心靈,使人不由得

    對死神產生愛慕,再也不貪戀人生的勞碌,但求在這種傾

    訴中,毫無痛苦地擁抱長眠……驀然,那歌聲忽而遠去,

    像猛聽到一聲晨鐘,把我一下子拽回孤寂……別了!別

    了!這淒切的頒歌,頃刻間從近處的草原、靜寂的河川像

    散霧似地消失,別了!別了!難道只是幻景,還是白晝的

    夢?別了!別了……

    志摩轉過頭。徽音臉上的那種寧靜而又迷惆的神情從他的雙眼滲入他的心上。他端詳著她:一抹幽淡、柔和的微光投在她那蓬鬆的黑髮上,她那微啟的桃紅色嘴唇上,她那露在衣領外的白皙的頸項上,她那放在胸前的交絞著的纖長的手指上。她的眼睛不斷閃換著各種色彩的光澤,定定地盯住前面,似乎那兒出現了一片從未見過的美景。

    他的心悸動著。濟慈《夜彎曲》裡的一切,都與徽音的形象融和在一起了。她彷彿穿著拖地的白紗裙行走在詩境裡,在夜的氣息裡綻放的紅玫瑰依偎著她的白裙,那飛翔歌唱的精靈——夜鶯,在她頭上盤旋。他,她,濟慈,幽幽的燈,古老的持子,整座小樓,都飛起來了,高高地飛在一片星繁風清的夜空裡。

    詩完了,婦人依然交抱著雙臂,凝立在桌邊,好像還沒有走出夢境。

    未等掌聲響起,徽音拉起志摩走出小樓。

    志摩懂得,她要讓那純美的境界和感受長久地留在心頭。

    志摩同樣陷在深深的感動裡。他更為徽音的那種忘情陶醉、出神的感動而感動。參加這類集會他還是第一次,但僅此一次,他已經確認找到了自己應處的方位。他不知道藝術,詩,竟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他現在才懂得文學藝術是一個包蘊著如此豐饒的寶藏的美麗世界;幼時的夢幻,天文愛好中產生的遐想,青春期的煩愁,近時的鬱結,一切的一切都消退了,冰釋了。這是屬於我的世界。我是屬於這世界的。他想把這些告訴徽音,但是她沉默著。他也就覺得沉默著更好。

    是的,除了帶韻和不帶韻的,有節奏的和散淡的詩之外,還有什麼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心裡湧起的一切呢?

    兩個人在幽靜的倫敦街道上行走著,誰也不說話,影子拉得長長的。兩旁的房屋靜靜地站在街樹後面。枝葉的間隙裡透出一縷昏黃的燈光。風,輕輕地將丟棄在路邊的廢報紙吹揚起來,在寂寞的長長的路面上飄飛……

    他倆像是狄更斯筆下的人物,行走在那怪誕而又充滿溫情的小說裡。

    到路口,徽音停住腳步,向志摩無言地伸出手。

    志摩握住那冰涼的小手,久久沒有放開。

    「不要我送你回去嗎?還有一段路呢。」

    「我想一個人走走。」

    他忽然看見她眼中閃著淚光。

    「徽徽,你還沒有從《夜鶯曲》裡解脫出來?」

    「徐兄,告訴我,美,為什麼總是給我帶來憂鬱?」徽音仰起了臉。

    「那是因為我們總是沉浮在塵世裡,偶而將頭伸到雲端裡呼吸幾口清新空氣,卻又不能真正脫離凡間,全身就感到不調和,因而更為惆悵了。」

    「每當面對著真正的美,我就感到對生命的失望。精神的峰巒如此高聳,憑我們的心力是無法攀登的,我又多麼嚮往站在那,絕頂遠眺人類智慧的壯景啊!」

    「是的,美是我們追求和需要的,但又正是我們生命和生活裡所缺少的。」

    「只有在可遇不可求的剎那,美才會顯現它的真身,」徽音定定地凝視著志摩的眼睛,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懷在她的雙眸裡閃動,「在這瞬間,我們的靈魂也就進入了另一個靈魂……」

    她沒有把話說完,就突然抽回自己的手,朝黑幽幽的路的盡頭疾步遠去。

    志摩獨自站在街頭,看著月光下蒼白的路像一條長河,在寂寞地流逝。今晚,徽徽特別激動,他有點困惑。可是,在困惑中,他又似乎看見了她心靈上的一種變化。

    他歎了一口氣,不免有點沮喪。

    回到家裡,幼儀還沒有入睡,躺在床上翻閱一本她從中國帶來的「本衙藏版本」《紅樓夢》。這部書她百看不厭。她的眼睛裡似乎有一點哀怨,想說什麼,又沒有說。志摩想說什麼,終於也沒有說。

    躺在床上,志摩想了很多。他突然感到自己是多麼的不幸。

    看看身邊熟睡的幼儀,感到她也是多麼的不幸。

    (十一)

    一星期後,志摩成了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旁聽生。

    每天早晨,方巾黑袍,腋下夾著厚厚的書籍穿過教堂前的大草坪;這時,好像約好似的,二十名白衣紅領帶的少年唱詩班從教堂裡魚貫而出,他就停住步,看著這群十歲出頭的娃娃們,直到背影消失在樹叢後面,然後再進教室。

    劍橋的家庭式的學院氣氛,皇家學院的自由化革命化的傳統,「皇家人」的那種聰敏、誠懇、坦率,反成習、重友誼、倡理想,沒有宗教偏見、沒有種族歧視、憧憬博愛大同的特質,都使志摩傾心悅服,深為仰慕。兩年多他那被不自知地壓抑著的靈性爆發了出來,他以驚人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咀嚼、吞嚥、消化、吸收著英國文學,尤其是詩歌。從喬臾到葉芝、愛略特,佳句名篇,背誦如流;那優美的流動的音韻旋律滲透入血肉,迴盪在心頭。同時,他注意搜集和認真研讀中國發表、出版的白話新詩,他驚異地發覺情愫、意象和意境在丟棄了平平仄仄、五言七言的格式後的那種恣肆自如的表現力。一股股強勁的感情潮水在孕育,在湧動,期待著一個時刻,迸發出唇齒。

    他熱愛生活。除了學習,他還忙於散步、划船、騎自行車、抽煙、閒談、吃「五點鐘茶」牛油烤餅、看閒書。

    他最感興越的是騎自行車和划船。

    在劍橋,幾乎人人擁有一輛自行車;車把前邊橫掛一隻珵亮的鍍鎳籃子,裡面放著書和講義夾,輕逸方便,推起來就走,說停就停,大道小徑都可騎行;串門訪友,牆邊樹旁一靠,也不用上鎖。——志摩是在杭州唸書時學會蹬車的,技藝頗精。到劍橋後置了一輛輕便車,踏著旋轉的輪子在校園裡闖來闖去,雲在頭上飄,風在身後吹,逍遙自在,宛若唐宋士人匹馬單舟遊蕩江湖。

    划船,更是他自幼在家鄉時就喜愛的了,在藍水綠波上飄流而前,令人心曠神治。他參加了劍橋大學划船隊,與牛津大學划船隊作過一次比賽。競舟在倫教泰晤士河上舉行,這是轟動全國的體育大事。大群觀眾擠在兩岸高聲歡呼,揮手頓足;他們身穿深藍或淺藍色衣服,以示偏袒那一學校:因為牛津船員一律容深藍衣褲,而劍橋學生則著淺藍色。志摩身穿一套淺藍色運動服,戴著一副近視眼鏡,在人聲和河水的浪潮裡,和碧眼黃發的同學們齊心合力拚命划動槳輯;林宗孟、林徽音父女在岸邊揮舞花束為他高呼鼓勁。比賽雖然輸了,但是徽音把紮著一根紫紅領帶的花束奉獻給他,對他的奮進精神表示敬意,這使志摩比上台領獎還要快活十倍。

    志摩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應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科學與詩》的作者瑞恰慈《I.A.Richards)之邀,他參加了新學會(The Heretics』Club),——一個積極傳播各種新思想的學術團體,每週舉辦演講會或辯論會,發表一些與社會傳統思想相牴觸有衝突的「異端邪說」。瑞恰慈、歐格敦(C.K.Ogden)、吳雅谷(James Wlld)三人於一九二一年合著出版《美學基礎》(《The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一書時,特請志摩在卷首用中文題字,以光篇幅;志摩用林宗孟送給他的「戴月軒」貢品長鋒羊毫水楷筆,神態騰飛般地寫下了「中庸」二字。就這兩個字,他又在一次演講會上作了精闢的闡釋。他說,「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不是世俗所理解的「調和」、含糊的意思,它真正的價值在於恰到好處的那一點,也許就是西方的辯證法吧。

    海德公園也是一個對志摩有著特殊吸引力的地方。那兒東一堆、西一堆地聚滿了人,人堆的中心有各種性質的宣傳演說。天主教與無神論、保守黨與工黨、無政府主義者與保皇派、自由戀愛論者與救世軍、贊成內閣某政策的與反對這政策的、激進的、保守的、科學的、荒誕的,種種完全相左的見解可以在同一場地上對同一批聽眾進行宣傳。志摩的思想傾向於工黨。儲說:「到了英國,我對勞工的同情益發分明了。在報紙上看到勞工就好比看《三國演義》時看到諸葛亮、趙雲,看《水滸》時看到李逵、魯智深,總是『幫』的。

    那時有機會接近的也是工黨一邊的人物。貴族、資本家,這類字眼一提著就夠挖苦!勞工,多響亮,多神聖的名詞!」他常常從海德公園東北隅叫做「石門」的入口進去,站在工黨魁首麥克唐納腳下的木箱邊聽演說,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志摩的血液最容易被激情的鼓動之辭搞得發熱。一天,他興致勃勃地跟著賴斯基夫人,一大早就去選區為工黨競選拉票,挨家挨戶地敲開二百多家的大門,受到了不少的白眼。有一個火紅頭髮的女人,用手指著他對鄰居說,「你看,怪不得人家說麥克唐納是賣國城!這不是他雇來了日本鬼替他張羅吆喝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