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生同志:十一月十一日大札敬悉。大作土地詩篇早已收到,事冗未能即刻拜讀。月前始抽空讀之,敢以讀後感奉告,未知有當否?
一、此書寫閩西老區在抗戰初期之英雄鬥爭史實,對讀者進行階級鬥爭之教育,作用極大;二、我讀時要一氣讀完,不能釋手,(但事實上只能每天早上讀一小時至二小時),讀後深受感動;其所以然之故,在於書中幾個主要人物的英雄形象,非常吸引人;二鐵、春花、春花娘、亞桂、銀仙,等都寫得有血有肉;三、全書佈局,極見匠心;開頭以「看嫁妝」揭開二鐵與春花過去之革命歷史,同時反映了此一地區之革命鬥爭之劇烈、民眾力量之雄厚,這一篇,就非常有力,氣勢蓬勃,以後各章,分寫各個方面,疏密相間,波瀾壯闊。
四、環境描寫,也大都能襯托故事與人物;寫緊張場〔面〕和寫幽靜場面,同樣動人。但是,五、鄙見以為環境描寫時夾文言,時或稍多,有損於全書文學語言之統一。(《紅樓夢》之環境描寫,常用二、三偶句,此點或起讚賞,或以為病,所見不同;但我們今天則似以少有文言偶句為妥,尊意以為如何?)又,人物對話,龍巖方言既無法用,而使人物操北方語亦不合式,故不得不用五四時所謂白話,此使對話部分稍稍減色,乃不得已之事,但如能設法使其變化,俾聆其言如見其人,則更好。我不諳閩西語,不知有什麼方法使書中人物之對話帶有地方色彩而又不至於對讀者不便。姑提出此問題,請您考慮。至於全書內容,則因我全無此方面之生活經驗,不能贊一辭。我盼望續稿能迅速出版,以滿足凡讀此第一部者之熱望。以上所談,都甚膚淺,既承下問,聊充芹獻而已。匆此,順頌健康。
茅盾〔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八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