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正文 第十一講 文明積累 受用清福文化的力量
    收藏已經講了四個門類五十多講了,表面上講的是收藏,實際上我一直在強調文化的成因,希望通過證據來講歷史的背景。過去的人對歷史不大關心,只對現實關心,今天生活變得富足,所以大家都很願意瞭解我們的歷史文化。文化比較抽像,文物具象,我試圖通過具象的文物來闡述抽像的文化。我在五十多講裡講的就是文化這樣一個宏大背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在世界趨於大同的時期,瞭解自己的歷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將這塊宏大的文化幕布一層一層地拉開,看看後面到底畫的是什麼,才能知道我們今天在歷史上的位置。

    匏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講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沒有講到。比如有一種我很感興趣的藝術品,叫匏器,就是葫蘆器。我們常說"蛐蛐兒葫蘆",就是匏器的一種。匏器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工藝中屬於彫蟲小技,經常被忽略不計,大部分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書上都沒有這項的章節。實際上這類藝術品很有意思,也非常重要。

    相傳發明匏器的人叫巢端明,是明末舉人。他是橫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人,對當時的政治不滿,就到鄉下去種地。種什麼呢?種葫蘆,然後開始用它養鳴蟲,這就是匏器的由來。入清以後,康熙對這個事兒比較喜歡。康熙在他先農壇那一畝三分地裡也種了葫蘆,然後找人加工成蛐蛐兒葫蘆。今天能看到的實物證據就是"康熙御制"的匏器。所謂御制,就是皇帝所制,表示等級高。實際上這是帶有象徵意義的,不是皇帝真的親自動手做。

    皇帝非常喜歡冬懷鳴蟲,聽著蟲叫聲,覺得很愉快。古代跟今天的生活環境有很大不同,在古代人們基本上只能聽見自然界的聲音,很少聽到非自然界的聲音。但今天聽到的絕大部分聲音都是非自然界的,比如電視、收音機、MP3等等。在古代,即使是皇帝,要聽到真實的聲音非常困難。他要想聽音樂,必須有人現場演奏。皇上權力再大,也不能每天睡覺前召集樂隊演奏一遍吧?所以皇帝對自然的聲音感興趣。再加上皇帝也不好當,千頭萬緒的事情堆著,他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所以冬天在匏器裡養一個小蟲,聽聽自然的蟲鳴,能有效地緩解壓力。這就是"冬養夏蟲,重在鳴聲"。一個小小的器物,就能給皇帝帶來巨大的快樂。

    養鳴蟲這一習俗到了清代,有了一項大用處。每年冬天都事先養好1萬隻蟈蟈,在大年初一這天擱在太和殿裡。皇帝一上朝,金鼓齊鳴,熱氣一烘,1萬隻蟈蟈都開始叫喚,響聲震天,這叫萬國(蟈)來朝。把生活情趣賦予政治含義,這是非常典型的一例。蟈蟈一叫喚,顯示大清國有多麼強盛,能使萬國來朝

    受用清福

    中國第一次出現收藏熱的時候,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裡寫道:"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閒者才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殊不知我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聲。"

    趙希鵠感慨人生過得很快,像白駒過隙。他所處的宋代,還是中國歷史上相對繁盛的時代,但每個人一生中憂愁的時候佔了三分之二,閒暇的時候只佔三分之一。今天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擔心的問題:房子、車子、孩子、票子……工資漲不漲,地位變不變,總之發愁的時間居多。你能夠有空閒的時候,不過人生的三分之一。那麼,能知到這個道理,又能享用這個空閒時間的人,一百個裡面也就有一兩個。其中大部分人還都是聲色犬馬,沒什麼追求。趙希鵠就說了:我不喜歡聲色犬馬,自有感興趣的一塊樂土。

    他下面接著說:"嘗見前輩諸老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良以是也。明窗淨幾,羅列佈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出,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湧巖泉,焦桐鳴玉珮,不知身居人世。"趙希鵠曾經見過很多老先生搞收藏,多收藏些書畫、古琴、舊硯、青銅器(宋代的時候,陶瓷還不是收藏的主要內容)。把這些藏品明窗淨幾羅列起來,時時請一些有品位的客人來,大家交流切磋,非常高興。

    最後,趙希鵠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沒有任何享受清福的方式能超過此事。宋代人對生活就有這樣高的理解!表面上這是對收藏態度的理解,實際上是對寬鬆生活的提倡。今天更應該提倡一種寬鬆的生活,怡情養性。收藏不收藏其實冰不重要,喜歡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燦爛的中華文化

    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是二百年來最富足的時期,以吃穿而論,更是中國整個歷史上最富足的時期。那麼,在這樣一個歷史的條件下,為什麼要強調文化呢?首先,文化要依賴個性而生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個性,有這樣一句話:"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只有強調民族個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家庭,無論經過多少艱難困苦,四分五裂,終究會團結在一起。中華文化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更沒有理由讓它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時候間斷。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但只有中國的古文明延續至今,有很多具體的例子可以證明。比如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甲骨文的"日"、"月"兩個字,今天對古文字一無所知的人一看也認識。可古埃及的文字,今天已不是官文文字,現在的埃及人不是專業學者,就不認得了。

    我們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多時候是非常具體的。我講過傢俱、陶瓷、玉器、雜項等等很多中國文化中具體的東西,都是要通過這些具體的東西,來傳達我們的文化內涵,強調自己的文化符號。比如,我講過傢俱裡的床,床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沿用至今的功能"臥",另一個是早期功能"坐"。通過瞭解床"坐"的功能,我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還有另一解。再比如陶瓷中的影青,美麗如玉一般的瓷器,它斷送了玻璃在中國的前程;玉器中的印璽,印代表個人的信譽,璽代表國家的信譽;雜項中的竹刻,反映文人高潔的情懷。這些都是構成中國龐大文化體系的一個個具體物件。

    生活在這個文化體系中,你有時候渾然不覺,但當你離開它後,就會深深感到文化帶來的快樂。有很多人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還是覺得不適應,一旦回國以後,就會覺得如魚得水,非常舒服。為什麼呢?國外的文化背景與我們不同。

    我一直在說,人一生中最大的樂趣一定是文化帶來的,物質帶來的樂趣是短暫的。你貧困的時候,吃穿都是極大的樂趣;你富足的時候,房子、車子可能是極大的樂趣,但這些都不能伴隨一生。有很多坐在輪椅上的老年人,對物質沒有任何要求,但看一齣京劇就會非常滿足。這就是文化帶來的樂趣,它會伴隨你一生。

    知識的樂趣

    收藏有很多樂趣,第一個就是知識的樂趣。比如清代康雍乾三朝流行一種斗杯,呈方斗狀,可以用來喝酒。斗杯是怎麼來的呢?先看幾首唐詩。

    李白的《行路難》:"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王維的《少年行》:"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這三首詩都提到了"斗"。實際上,唐代平時使用的酒具是杯和碗,不用鬥。斗的體積大,是貯酒器,用來存酒。"金樽美酒斗十千",意思是用一萬個錢買一鬥酒,說明酒貴。"李白一斗詩百篇",是說李白喝了一鬥酒,非常多。

    關於唐朝人喝酒用的飲酒杯,唐詩中也有描述。

    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寫的是壯烈。李白的《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寫的是慇勤。李賀的《將進酒》:"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珍珠紅。"寫的是奢華。夜光杯、玉碗、琉璃鐘,都是唐代喝酒的用具。斗是大的容器,杯是小的容器。可到了明代中葉,明代人受唐代詩歌的影響,把斗的尺寸該小,變成喝酒可用的杯,稱為斗杯。如果唐代就用這麼小的斗杯,李白就不是一斗詩百篇,而是百斗詩百篇了。這就是文物演變的過程,深受文化的影響。

    那麼,知識的樂趣就是在於。別人說到這幾句唐詩的時候,你可以攔他一句,問問他"斗"是怎麼回事。知識的樂趣主要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你擁有的知識,別人不擁有,這就是樂趣所在。

    炫耀的樂趣

    收藏的第二個樂趣是炫耀的樂趣,炫耀既可以通過具體物件,也可以通過物件中的知識。比如清代常見的一種茶壺,壺蓋上寫著五個字:"可以清心也。"靜下心來喝一杯茶,非常快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五個文字有五種讀法,你要是知道了就可以炫耀。怎麼讀呢?這個讀法在古代叫旋讀,就是轉著圈讀。比如: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從哪兒都可以讀起,都可以讀通,這就是炫耀的樂趣。人家拿一把茶壺來,你拿起來這麼一讀,顯得你學問特別大。其實也沒有什麼,這種旋讀不過是文化中的一種小技巧。

    很多人都願意戴玉珮,常拿出來互相炫耀,表明自己有身份,然後還有知識。兩人一見面,一個人掏出個玉珮說:"你看我這個,平安無事。"對方說:"那你看我這個,福在眼前。"什麼是"平安無事"呢?光素無紋的玉珮,叫平安無事。什麼是"福在眼前"呢?雕出一個銅錢,上面趴著一隻蝙蝠,叫福在眼前。兩人互相不服氣,這個說:"我這兒還有一塊呢,終生有福。"那個也說:"我也還有一塊,君子長佩。"什麼是"終生有福"呢?就是把玉珮做成鐘的形狀,上面趴一個蝙蝠。什麼是"君子長佩"呢?指雕成竹節狀的玉珮。竹子為君子,佩又做得很長,叫"君子長佩"。此外還有一層深意:如果你是個君子,就要長時間地佩戴這塊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這就是知識的炫耀,包括了知識的整體財富。知識有時候要轉化成財富,你知道的越多,轉化的機會就越多。人家拿出來一塊玉,你一看,這不就是一塊石頭嗎?一看你就是沒知識,過去的炫耀不是這樣,過去都說"你看我這個表,歐米茄",那個說"我這是勞力士",都是這麼去比。不能說表就不是一種文化,但它不是中國人的文化,是瑞士人的文化。歐米茄、勞力士、江詩丹頓、百達斐麗,這些都是瑞士的名表。瑞士人有瑞士人的文化炫耀,我們有我們的文化炫耀。

    非比尋常的樂趣

    收藏的第三個樂趣就是擁有的樂趣。一個帶"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官窯瓶子,過去擺在清宮裡,備不住乾隆還摸過一把,稱讚過這瓶子不錯;現在你花了錢,變成你們家的瓶子,你天天摸著說"真不錯,小心別摔了",這是擁有的樂趣。一開始收藏的人都會有這種不言而喻的初級樂趣,很自然。

    還有一個樂趣有點兒恥於言表,但誘惑絕大多數人,就是升值的樂趣。大部分人為什麼對股市充滿熱情呢?就是因為股市裡可能會賺到錢,儘管賠錢的可能性超過賺錢。但收藏的升值樂趣,往往跟賣與不賣無關。有的人當年用十塊錢買了個瓶子,後來值一千塊錢了,他不一定非要賣掉才能得到快樂。表示自己的成功,這也是一個樂趣。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經濟時代,也無須迴避這種大眾的樂趣。東西一旦有價值,擁有它就一定會有樂趣。

    那麼,知識的樂趣、炫耀的樂趣、擁有的樂趣、升值的樂趣,都是常人的樂趣。收藏還有一個更大的樂趣,就是當個冤大頭。買錯了,買假了,這個樂趣最大。為什麼這麼說呢?東西買貴了,回來以後人家都說"東西好是好,就是貴了"。沒關係,我擁有的是這件東西的一段時光,還有難得的學習機會。這東西能有多貴呢?在知識面前無法用金錢衡量。那麼買假了呢?我就是吃一塹長一智,擁有了一個知識。如果能這麼想,也就釋然了。

    古人說過一句話:"不冤不樂。"你不當這冤大頭,還就沒有這個樂趣;當了冤大頭,當時的難過勁兒很快就會過去,多少年以後就會變成一個笑話。我早年很多撕心裂肺的痛苦,今天說起來都是笑話,這才是最大的樂趣。當然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擁有這個非比尋常的樂趣,得慢慢修煉。

    收藏與投資

    對大部分人來說,收藏的誘惑都來源於增值。人們都是一個心理:東西越來越貴,趕緊買兩件;東西越來越便宜,那著什麼急啊,等到最便宜的時候再買。對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世界的藝術品無一例外的都成鋸齒狀上升,這是做過統計的,原因是一百年以來人類生活都變得非常好。我曾經舉過很多極端的例子,比如元清花的葫蘆瓶,一百零五年時間裡增長了三十五萬倍;紫檀的大畫桌,二十年時間由幾千元變成幾百萬元。但這些極端的例子,都不是每個人應該刻意去追求的,我們更應該知道藝術品中包含的其他價值。首先是歷史的價值。今天從經濟上對藝術品的認可,實際是對歷史的尊重。用金錢作為標尺,通俗明白。我們應該知道,歷史遺物能留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而能讓我們喜愛上,更不容易。我們花費重金購買,就應該知道文化的份量有多重。再有,古代藝術品中凝結著是先人的全部智慧乃至犧牲。因此,收藏這種人類文明行為,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就得以提倡。

    情感投資

    用金錢作為標尺,只是收藏與投資最表象的關係。實際上,它們之間還有更深層的關係。

    第一是情感投資。今天擁有一件瓷器,不需要別人恩准。過去得皇帝說"賞玉堂春瓶一對",今天不需要他恩准,我自己就買回來了,我自個兒看著高興。我還知道賞瓶過去叫玉堂春瓶,學到一個知識。久而久之,我慢慢就會對賞瓶有了情感。比如張伯駒先生花重金買了展子虔《游春圖》,最後捐給了國家,不光是境界高,更多的是一份情感,他覺得這件文物不能流向海外。

    將近三十年前,我跟一個賣廢品的老張頭關係特別好。在所有賣廢品的人中,老張頭的文物眼力最高,他經常從大量廢品中揀出文物單獨去賣。我跟他經常聊聊天,也從他那買點東西。他有時賣我一件東西,就摸著這個東西跟我說:"多好的東西,歸你了。"他對文物有一種情感因素在裡面,就是源自文化的力量。但是他賣廢品的時候肯定一點情感都沒有,他不能這說:"多好的廢品啊,歸你了。"

    在中國的收藏歷史上,有很多不惜傾家蕩產去購買一件古董的事情,讓一般人看來不可思議。為什麼呢?因為有情感,不是為東西本身,也不是為貪慾,就是覺得這個東西跟我有感情,一定要把它買回來。

    我說過,我們一定是匆匆過客,在歷史面前匆匆走過。任何一件文物都比我們年長,看著一代一代人在它面前走過。你擁有一件文物,僅僅是擁有很短暫的時光,只記錄個人的喜怒哀樂。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歷史,珍惜文明。

    智力投資

    收藏的第二個投資是智力投資。一個人再聰明,跟浩瀚的歷史比也不算什麼。你多聰明是個人的事兒,歷史比你聰明得多。僅以陶瓷為例,由於先人的努力,陶瓷由單一品種變得如此絢麗多彩,走過了將近一萬年的路程。從黃河流域早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浪渚文化,一直到秦兵馬俑、漢陶、唐三彩、宋五大名窯、遼金等少數民族瓷器、元青花、明清彩瓷,我們都能看到它進步的歷程。我們要認知它,首先需要耐心。你想用一晚上時間,躺在床上翻翻書,就對中國的歷史有所瞭解,這是不可能的。

    任何古物都有它的成因和道理。比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這孩子不是個省油的燈。"這句話大家都懂,大江南北都這麼說,但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省油的燈"?宋代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於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陸遊說得很清楚,燈盞上面有個洞,往裡注入清水,每天一換。油燈一點火,就非常熱而且乾燥,所以就耗油,擱了水以後幾乎省一半油。

    陸游的記載雖然很明確,但我們從來沒見過這種燈。直到近些年,四川地區才有發現,出土過這樣的空心燈盞,裡頭可以注水。燈盞越大越省油,越小越不省油。一般人家裡使的就是一盞小油燈,一點捻,油就發熱,一熱就揮發,費油。為了使油涼下來,在燈盞裡面注入涼水,水把熱量帶走,油就省了。這種省油燈被發現以後,有專家做過試驗,注水和不注水比較,大概可以省40%,說明陸游的記載非常準確。

    解釋成因是收藏的樂趣之一,解釋了省油燈的成因,這就是一個樂趣。當你知道了這個成因,就會不厭其煩跟你身邊的人顯示,變成生活中的炫耀。文物的知識由不知到知之,一定是個漫長的過程。當你瞭解了一個成因,再擁有這件東西,感受是不一樣的,收藏的魅力就在於知識和財富的同時積累。

    身份投資

    收藏的第三個投資就是身份投資。身份在今天的社會裡顯得非常重要,常說一個人有身份或沒身份。身份與財富無關,與文化有關。不是說這個人有錢就有身份,有非常趁錢的人會被別人嗤之以鼻。那麼從收藏角度上看,並不是說買的東西越貴,你就越有身份,不是這樣。

    兼有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東西,首推文化。有上億元一件的文物,也有幾十塊錢一件的文物。價值上有高低,但文化上無高低。價格的高低跟文化本身無關,它們都代表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

    但今天的社會裡,由於富足,大家對文化的要求遠遠高於對物質的要求。因此,個人的身份由文化決定,而非由財富決定。你要想獲得這種身份的認可,不僅僅在收藏方面,在其他領域裡,也同樣需要持之以恆的文化積累。如果你想收藏,就要具備心態平和的素質。在投資方面,應把情感、智力、身份投資放在前面,金錢投資放在後面。如果獲得了金錢上的好處,那一定是額外的,不是刻意去追求的。能做到這一點,每個喜愛收藏的人都將終身有益。

    文明火炬生生不息

    我只有十幾歲的時候,去過教育學家、文學家葉聖陶老先生家。老先生的牆上掛著一副對聯,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還能背得出來:

    觀釣頗逾垂釣趣,種花何問看花誰。

    我看別人釣魚的樂趣,超過釣魚本身的樂趣。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看到的樂趣大於參與的樂趣。我種花,就只努力種好,而不考慮後面誰來欣賞它。這是做事情的主觀態度。不收藏的人看到這副對聯,會非常快樂。我們不一定非得親自收藏才有樂趣,我們看別人的收藏、國家的收藏,也同樣能獲得樂趣,甚至還有更高的樂趣。比如去國家的博物館參觀,就跟觀釣的樂趣一樣。

    我們為何收藏呢?就是要積累文明、留下坐標。今天這樣富足美好的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無數代人的努力。我們為什麼要做博物館呢?因為要展現文明,展現知識,這是對世界人類文明史的一個貢獻。但祖國的文明傳承僅靠博物館是不夠的,要靠每一個人有意識地去保護,去傳承。

    我講了很多個人經歷,也講了很多感悟。實際上,我在期望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火炬,能夠經由你們每一個人之手,永遠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