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正文 第六講 文玩珍賞 游刃有餘名貴材質雕刻
    我們這一講開始講名貴材料的雕刻。這些名貴材料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取自於動物,我們熟知的象牙、犀角,退而求其次,還有人用過象骨、牛骨。過去工藝美術用它換外匯的雕刻是用牛骨替代象牙,把牛骨經過處理,處理得非常白,猛一看像象牙。另一類取自於植物,我們對植物的瞭解那就是硬木,名貴木材,我們講傢俱的時候講過,首推紫檀、黃花梨,另外還有黃楊木、深香木、檀香木等等,很多名貴材料,這些樹種都具備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材料難得,生長緩慢。

    名貴材料

    名貴材料為什麼受到社會的喜歡呢?它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人的材質觀,凡是稀少難得的東西我都有興趣。

    第二,明代晚期,江南富庶地區文人的推動與促進。明清時期尤其晚明,十六、十七這兩個世紀,一直延續到清朝十八世紀,這些雕刻首先是在文人興起,明代以後中國的這種文玩突然興起,是跟社會這個背景有極大原因,因為社會的富足使百姓的精神追求增加,跟我們今天一樣,我們今天的收藏熱,或者說我們的傳統文化熱,都是因為今天社會富足所致,我們生活好了,精神的追求就開始增加。

    第三,貴重材料不管取自於動物,還是取自於植物,它都是比較細膩,易於雕刻,易於保存。

    犀牛角

    象牙和犀角在古籍中出現的非常早,比如《殷墟書契前編》甲骨文中就有"獲象"、"獲像二"的文字。《漢書》上記載"尉佗獻文帝犀角十",我一次上貢進獻犀角十個。從出土文物看,早期倒是可以看到象牙和犀角的出土,唐宋以後反而非常罕見。殷商婦好墓出土的象牙杯,非常完整,帶有雕刻,鑲嵌松石。唐宋以後出土減少,說明這些曾經在中國遍及中原的動物,大象和犀牛急劇減少。

    犀牛在古代人心目中是怪獸,為什麼呢?古人所見到的所有的帶角的動物,都是橫向長兩個角,唯獨它是縱向長一個或兩個角,前後排列,或者就一個角,那麼這就引起了古人的一個注意,過去有一個對聯說,上聯就叫獨角獸,說的就是犀牛,獨角獸,那下聯怎麼對?比目魚,這說的就非常有意思,就是這是非常奇怪的兩種動物。

    關於犀牛的誤解

    由於犀牛的特殊性,導致古人對它有很多誤解。第一個誤解,認為犀牛角可以避塵、避寒、避水,什麼都可以擋住。晉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為魚,而銜之以入水,水常為人開。什麼意思呢?他說你要得了通天犀的犀角以後,你刻成魚狀,叨到嘴裡,你只要一入水,水就為人開。這事兒太邪門了,這事兒如果說是真事,那咱就不用學游泳了,咱就一人發一個叨嘴裡就下河了,那麼他這種說法是深入人心的,《西遊記》有三個犀牛怪,那麼他就是避塵、避寒、避暑,他在《西遊記》中也是延用了它這個說法,只不過有些差異而已。

    第二個誤解,認為犀角有藥用作用,我們認為它除了解毒,還能成仙,還能提高性能力,西方的很多醫學書裡就記載著說中國人認為犀角可以提高人的性能力,這是他一道誤解,犀角為什麼有人認為它可以解毒,就是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它做成髮簪,很多人就直接別在頭上,隨身帶著,吃東西的時候拿出來去試一試,如果發泡,這東西就有毒,這其實都是誤解了,我們有毒性的東西是五花八門,不是一個髮簪,一個犀牛角做的髮簪就可以解決的。

    第三個誤解,是一個美麗的誤解,是我們認為犀角是可以通到心靈的,靈犀,李商隱最著名的詩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運用了這個美麗的誤解,他認為犀角上有一根白線可以直通心臟,那麼我們今天也經常有這個詞,比如說他們倆心有靈犀,是指他們倆心靈上可以溝通。

    犀角杯

    犀角主要適合雕刻杯狀物,這是由它的形狀所決定的。犀角的中間是空的,翻過來正好是一個杯形,所以古人都在犀角杯上做文章。

    2006年紐約蘇富比的拍賣上一個犀角的仙人乖槎杯賣到了203萬美金,折合人民幣1600萬,我們好像不能想像一個犀角雕刻的東西值如此大的價錢,全世界的收藏家用錢來證明了我們明代的雕刻的一個歷史高度。

    1996年,我曾經在拍賣會上碰到過一個犀角杯,全素,一點雕工沒有,而且還很小,就這麼大,裝在一個錦盒裡。有個朋友有點閒錢,就問我:「我買點什麼東西好呢?」我說」這個杯子非常重要,你可以考慮。「他看了以後不以為然,說:」我看別的都雕刻得很好,這東西太素,未雕一刀,你說它好,究竟怎麼好?你跟我說說。「我說:」這上面記載著兩個明代晚期非常有名的人,一個是周天球,一個是陸治(陸包山)。他們都是非常有名的畫家,這只犀角杯記錄了他們之間的一段情誼。周天球把這樣名貴的一個犀角杯送給了陸包山八十大壽的禮物。你想,周天球和陸包山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他們之間的贈禮都不會是薄禮。

    這件犀角杯上還刻有這樣的文字:周天球題鐫犀角觥為陸包山八十壽,時在萬曆三年乙亥也。寫得清清楚楚,時間,人物,事件,應有盡有。通過這樣一個杯子,我們可以想見當時陸包山八十大壽的盛況,可以想見周天球跟陸包山之間的情誼,這種情誼通過一個物件傳達出來。

    後來我這朋友說:「那行,我聽你的。」可真到了拍賣會上,他虛了。當時舉到20萬元的時候,就徹底地虛了,讓別人22萬塊錢買走了。時隔十年,他來找我,說起這段往事。他說:「我當時如果咬住牙再舉兩下,那東西就是我的了。「這件犀角杯今天值多少錢?不知到,因為它到今天為止再沒有進入市場。只有等它重出江湖的那一天,我們才知道它的價值有多大。

    象牙的笑

    在我國的雕刻歷史上可以用來雕刻的貴重材料除了犀牛角這外還有象牙,象牙雕刻又叫牙雕,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古代牙雕刻不僅有人物,文房用具等,還有不少實用品,比如官員上朝時用的笏板,笏板是大臣們上朝時拿著一個瘦長的板子上面寫著準備上奏給皇帝的話,最早的笏板是竹子或木頭製作的,到了西晉才出現了象牙的笏板,那麼馬未都先生為什麼會說古代的象牙笏板大多都會"笑"呢?

    象牙比犀角容易開裂,而且還很明顯。犀角是深棕色的,上面即便有一點開裂,也不大顯眼,但象牙是牙黃色,一旦它有開裂就非常明顯,那麼這個開裂在專業上它有一個詞叫"笑"。我們說過文物當中盡可能地迴避不好聽的詞彙,比如這象牙裂了不好聽,那就說象牙笑了。

    我最早接觸象牙的時候,看見大量笏板,上朝用的笏板。有一次,我在廣東看見一塊非常漂亮的笏板,賣主拿給我看,我跟他說:」這個東西就是笑得厲害。「我的意思就是說開裂的地方很多,他當時沒聽懂,他說我這還沒賣,我笑什麼啊?他以為他賣給我,他才能高興呢,我說不是這個意思,是說這個東西有綹裂,我就說你這笑得厲害,我說它笑得厲害,意思是什麼呢,是我想跟他砍價,過去說過褒貶是買主,喝彩是閒人,我如果這麼說,我說你這東西太好了,真少見,好好留著,別少賣了,就是我不想要了,如果我說你這東西笑得厲害,那就是說我很喜歡它。

    其實像牙笏板絕大多數都要笑,因為它是順著象牙一層一層順勢剖開的,比較薄,經過幾百年,不可能保證不開裂,幾乎都帶有笑紋。象牙的笑尤在笏板上是一種異常的美麗。因為笏板是素的,跟雕刻的象牙不一樣。請注意:雕刻的象牙如果笑了,價值會大大受到影響,而像笏板這類素器,如果笑得均勻,反而不受影響,它是一種美麗,有點像哥窯的開片。

    象牙笏板

    笏板的形狀是一頭寬一頭窄,呈弧形。早期笏板都是竹木的,西晉以後逐漸演化為是一種禮儀,它才開始強調材料,比如象牙的,玉的,歷史上的記載非常清晰。

    唐代的時候五品以上持象牙笏板,六品以下就是竹木的,有等級了,唐代有個大官叫郭子儀,他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當年他過生日的時候,他有七個兒子,八個女婿都來祝壽,進門就把這笏板擱在床上了,過去有一個說法叫七子八婿滿常笏,就說的是郭子儀,十五個人在朝廷裡做官,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唯一的事情。

    明代以後五品以上依然持象牙笏,但五品以下就不需要持笏了,清代是不用笏板的,我們注意看電視劇,當然個別的也有,我看過的也有清代電視劇也持一塊笏板,不是沒有的,也有那導演不知道上去覺得這個姿勢挺好年,拿著就上去了,清代是不持笏板的,那麼我們後來發現的大批清代笏板基本上是唱戲用的,並不是當年朝廷所用。

    廣東牙雕

    清代象牙雕刻除了宮廷以外,主要分兩個流派:蘇州和廣州。為什麼是這兩個地區呢?因為他們經濟發達,一個是物資發達的沿海地區廣東,一個是繁華富足的內陸地區蘇州。

    江南的雕刻從某一點上講它非常接近於竹雕,而廣東的雕刻更多展現於技巧,比如我們知道的象牙船,象牙球,有多少層裡頭都可以轉,那要讓我們看都覺得不可思議,這一球據說過去有三十二層,可以在裡頭轉,每層都可以轉,但是它是用一塊整料雕出來的。我們憑我們一般人的想像都覺得這個事不可能完成,但是我們的工匠,我們歷史上就有工匠可以完成這樣的壯舉。

    廣東地區的象牙還有一個工藝,是編織。這是我們很多人所不知道的。象牙可以剖成非常薄的條狀物,然後可以編織,比如花籃、提筐,我見過象牙編的提筐,非常精緻,拿手摸著都是軟的,你都覺得不可能像牙編出來的,它就編出來的。實際上,象牙具有一定韌性,不是我們想像中非常脆的。

    北京故宮博物院裡藏有有象牙席,用象牙編織的蓆子。清代雍正年間,宮廷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用象牙編席,據說編了三條,三張象牙席。雍正《內務府檔案》裡有這樣的記載:雍正六年,郎中海望奉上諭,爾等造辦處有朕先交的象牙席,照此席尺寸做一黑漆床,欽此。雍正說的非常清楚,我這有一象牙席,照這個席的尺寸給我另造一張黑漆床。這事有點新鮮,我們一般的情況家裡都是先買床,後買褥子,沒有人抱著褥子去挑床去,雍正是先有席,按照席去做床,可見這蓆子的重要性,我們都是做一件衣服,做一件大衣配一個扣子,沒有一個人拿著一個扣子去配一個大衣的,那雍正的要求就等於是拿這扣子配一件大衣。

    後來雍正又跟著來一道上諭:」象牙席,著廣東不必再進。「那麼這象牙席顯然是廣東編織的,作為貢品進貢的,雍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雍正也看到了這個浪費驚人,我們用象牙來編一隻蓆子,過去聞所未聞,雍正的這道上諭表現了皇上的一個勤儉意識,一個環保意識,我們不是說我們今天才有環保意識,歷史上的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乃至皇帝,都有這種程度不一的環保意識,比如雍正說你這象牙席就不必再進,那意思是什麼呢?其實也是保護資源。

    如今,中國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中國政府多次明確表態中國始終支持禁止象牙犀角製品的交易,所以今天在國際上攜帶象牙和犀角以及製品是違法的,在海關當場就會被扣留。那麼1991年以後,中國政府就表明了這個態度,我們的象牙和犀角進出口就禁止了。

    木質雕刻

    在明清兩朝的雕刻品中,除了象牙、犀角這類名貴材料以外,還有一類是屬於名貴木質材料的,比如紫檀、黃花梨、黃楊木、沉香木、檀香木等等,我著重談紫檀和黃楊。

    先說紫檀。紫檀的木性決定了它雕刻中的表現力,非常圓潤。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有大量用紫檀雕刻的小件,比如紫檀雕螭龍筆筒,鑲口,帶有一點百寶嵌。我早年看到這件筆筒,多少有點兒懷疑,它的底像一個平底,顯得很奇怪,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不清楚。很多年以後,我通過拍賣買到了一個紫檀筆筒,形式與故宮那件很像,但這個筆筒的底是圓底,我才明白了故宮的收藏為什麼是平底。這類筆筒的底跟明清時期其他筆筒都不一樣,它的低是斜著45度嵌入的,所以非常容易褪出。一旦木質發生收縮,底就可能掉下來,於是宮廷為了方便就另配了一個平底。

    而流散在民間的筆筒,沒有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就是湊合著用,反而保留了原始狀態。所以有時你懷疑一個問題,就要長時間惦記著,說不定哪天就能得到答案。過去老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你怎麼成功呢?就因為你抓住了這個機會。

    黃楊生長緩慢,木質細膩,而且它很難成材,它首先長不直,都曲裡拐彎的,所以只適合雕刻小件。中國工匠就用它做各種你喜歡的小件,我見過有大量的動物的,比如雕一個小蛤蟆,人物的,黃楊特別適合中國人,為什麼呢?我們的皮膚是黃的,你比如說,我們用黃楊木雕一個待女,那個肌膚的感覺非常地美麗,如果我們拿那個黃楊木雕一黑人,看著就多少有點怪怪的,那種感受不一樣,所以它很適合中國人。

    過去我們逛地攤,逛古玩市場,黃楊木小件非常地多,尤其北方地區多極了,南方地區大量的傢俱上是用黃楊做卡子花,做小件雕刻鑲嵌在上面的,而北方都是一些懸掛件,比如雕個蓮蓬,雕一雙小鞋,隨身帶著,我當時都沒有這種意識收藏,那東西都很便宜,最早逛地攤就是十塊八塊錢,甚至幾塊錢買一個,後來變成幾十塊幾百塊也不會太貴,我的一個朋友,當他收藏很多的時候,他叫我去看,我都不知道,他跟我那麼多年沒跟我說過,我到他那兒一看,上千件,蔚為大觀,反映了那一個時期,中國人的一個情趣。

    所以我們說收藏,有時候另避蹊徑,我老鼓勵他,我說你這堆東西你一定要出一本書,如果不出一本書就愧對了祖先留下這樣輝煌的遺產,我們的遺產不是說全部都是鴻篇巨製,很多這種小件,把玩的小件,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那一個時期的心理,反映了百姓那種對生活的一種滿足。

    東山報捷圖筆筒

    黃楊木的雕刻最有名的一件東西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這個筆筒被故宮的《國寶一百件》一書收錄。換句話說,故宮認為這件東西就是國寶。這個筆筒,黃楊木雕,它所描繪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這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產生了很多成語,比喻我們知道的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都是這一仗打出來的,你想歷史上人打過一仗留下了至少三個重要的成語。

    淝水之戰這個故事,說的是前秦的符堅要打東晉王朝,以東晉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覺得這仗一定要打,但符堅認為我打你都是小菜兒,他說的是投鞭斷流,就是說我的人手裡的鞭子扔掉長江裡就把水流都斷掉了,我這麼大兵力打你,還不是一個小菜一碟的事嗎?

    謝安主戰,一定要抗擊,這時候在戰爭期間,謝安是在後方在下棋,跟客人在下棋,下棋來掩蓋內心的這種矛盾,這種擔憂,他跟客人下棋面不改色,那麼這時候,有人來送捷報,捷報送到他手裡的時候,他看了一眼依然在下這個棋,他客人都受不了了,客人說到底什麼消息,你跟我說說,然後這個謝安就說,小兒輩已經破賊,說得很輕描淡寫,最後把客人送走的時候,回屋的時候木屐的那個木齒都折斷了,渾然不覺,為什麼?內心激動,那麼這個筆筒反映的就是這一段他在下棋。

    乾隆皇帝看了這東西高興,說那還有塊空地刻上我一首詩,所以在筆筒的另一面,就刻了乾隆的一首七律,它其中有這樣兩句,叫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說的就是這個,飛馬送來的捷報,說謝安的這個木屐的木齒都折斷了,結果無所謂,心裡並不知道,這件東西有機會上故宮的時候一定去看看,看看我們的國寶。

    五件雕刻比較

    下面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五件雕刻類的東西做一個比較:第一件顧宗玉的竹雕,迎駕圖筆筒。顧宗玉就是顧玨。第二件是黃振效的象牙漁家樂筆筒。黃振效是在故宮裡供奉的廣東工匠。第三件是清早期的犀角八仙慶壽圖杯。第四件是吳之璠的黃楊木東山報捷圖筆筒。第五件是明晚期的紫檀會昌九老圖筆筒。

    我們把五件東西一字排開,竹雕、象牙、犀角、黃楊、紫檀,當你看到這支隊伍時,就會恍然大悟。我們用五種材料做個橫向比較,反映出同一個時期的雕刻間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並且其他材質的雕刻全部追求的是竹雕的效果。這事兒有點讓人奇怪:所有的名貴材料,都追求一個普通材料的效果,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材料名貴動手就謹慎,材料普通動手就隨意。因為竹子的材料普通,雕刻就隨意,創作天地的自由度增大,參與的人就多,精品就會出現。一旦優秀作品及其風格被社會認可以後,其他名貴材料就會跟風,不敢輕易動手,要向成熟作品靠攏,以求保險。

    今天做衣服也是這樣,越貴重的材料,你越不敢做花活。你買了最貴的材料的回來,最保險的就做一西服,樣子要經典一點。一般人不敢拿最貴的料子做最新式的樣子,過兩天不流行了,料子就等於浪費了。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

    中國古代工藝中雕刻是一個非常大的門類,另一個門類是鑄造,下一講講明清時期的銅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