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 正文 第四講 君子無故 玉不去身漢代玉器
    秦代玉器之猜想

    我們一般特別願意把秦漢連起來說,秦代和漢代挨著,但是玉器收藏中,除了專業的書籍,一般都不談秦漢,只談漢代。因為秦代的享國時間短,只有十五年,常被忽略不計。秦代有沒有玉呢?肯定有,史籍上有記載。但今天能夠確定是秦代的出土玉器非常少見。十五年對於人的一生是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但對於文明史而言,就太短了。所以在文物鑒定中,要把這十五年的玉器剝離出來,非常困難,必須得有明確的發掘報告。

    史籍記載中的秦代玉器非常豐富,《西京雜記》說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言"。說得很清楚,劉邦拿下天下,進入了秦代宮殿庫房,看到數不清的金玉珍寶。這就證明當時的秦代有大量的玉器。如果有幸能看到秦王陵的發掘,我想裡頭一定有我們不可想見的珍寶,一定有大量的玉器。今天能看到的皇帝陵墓,比如十三陵裡的定陵,是萬曆皇帝的陵墓,那是國家下令發掘的墓葬,現在建成了定陵博物館。不知到我們這代人還有沒有眼福能夠看到秦始皇陵的發掘,也可能下一代人,再一下代人,當國家有能力正式發掘的時候,我們才能一睹秦玉的風采。

    玉玦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我們都比較熟悉:鴻門宴。項羽和劉邦在鴻門約見,這一次約見是非常危險的。在鴻門宴上范增幾次示意項羽要殺掉劉邦,他怎麼示意呢?他拿的是一個玉器,玦。《史記·項羽本紀》的原文是這樣寫的,"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項羽看見了他舉了三次這個玦。玦的用途在這塊是讓你下決心,讓你下決心幹掉劉邦。但是項羽沒有下這個決心。

    玦的造型跟常見的玉環有一點區別,它有一個缺口。為什麼完整的器型上要留一個缺口呢?有文物學家認為,玦最早期就是耳環。證據是在早期的墓葬中,大量玦都在頭骨的兩側,證明這個玦有可能是從耳環發展過來的。

    玦在後來的歷史中演繹了各種的功能。比如是用來作為信物。過去帝王對底下的大臣有所不滿的時候,讓你發配你到邊疆的時候,就送你一個玦,表示我要跟你決斷。但當寵臣走得很遠的時候,皇上心裡又想他,這時候就用另一種婉轉的表達方式:送一個環,就是我們這個玦,把這個口封上,希望你可以回來。這是玉在我們生活中的政治含義。

    改裝的玦

    我曾經碰到過一個人,拿過來一塊玉。他說:"馬先生,你幫我看看,這是什麼?"我一看就是一個玦。這個玦很奇特,紋飾不完整。我們在收藏玉中,一定要注意它上面的紋飾。早期的玉有很多是沒有紋飾的,但是隨著玉的發展,紋飾在增加,一般情況下都是完整的。但他拿來的這個玦紋飾不完整,他感到很奇怪。我就跟他解釋。我說:"這塊玦原來可能是個璧,被後來的人改裝了。"這種改裝現象,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非常多。玉很容易破損,一不小心,玉璧掉地上,正好碰缺一塊兒,或者碰裂了,於是就把這一塊切下去,把破損的地方給磨圓潤了,就變成一塊玦,但紋飾上就可能變得不完整。我們判斷一件玉器是否被改裝過,主要看它的紋飾是否完整。

    出廓璧

    玉璧是傳統的玉器品種,谷紋璧在漢代依然盛行,但到了西漢,它有一部分造型有所變化。什麼變化呢?玉璧的外緣增加了一部分紋樣,這種璧專業術語叫"出廓璧"。廓與郭通假,指外城。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裡的郭同廓,外城為廓。當標準玉璧的外圈上額外增加了紋飾部分,就叫"出廓璧"。

    為什麼漢代出現這個出廓璧呢?肯定不是一個偶然。究竟什麼原因,今天沒有學者能夠確切地指出它的原因。我也翻了很多書,查了很多資料,最終也沒有找到可以信服的一個結果。我說過歷史上很多謎有可能是終身的謎,有可能我們這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都不能破解。

    玉蟬

    漢代喪葬制度裡,玉非常重要。之所以有大量漢玉出土,就因漢代喪葬制度規定,隨著等級增高,玉的數量也在增加。葬玉中有個典型的品種叫"玉唅",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什麼樣呢?一般都做成北京話叫"知了兒"、"季鳥兒"。為什麼古人要把玉唅做成蟬狀呢?它是有含義的。蟬從幼蟲變成成蟲,從地底下鑽出來的時候一定要蛻變。一味中藥叫"蟬蛻",就是那個蟬蛻下來的殼。我們小時候的時候經常下雨後都去樹林裡去找爬出來的季鳥猴,就是蟬的幼蟲。

    古人不從生物學現象看,而從社會學現象看。古人認為蟬是非常高潔的。說它只飲一些露水就引吭高歌。蟬在地底下吃了多少年,這個事兒古人不知道。蟬一旦鑽出泥土,人們就看到它在樹上,只喝一點露水,叫聲明亮。所以古人認為蟬具有一種品格高尚的象徵。再加上它又能從地底下鑽出來,變成另外一個模樣,所以認為它能夠重生,脫胎換股,非常神奇。死者嘴裡含一個玉蟬,表明他希望重生。

    我二十幾歲的時候,買過一個玉蟬,非常白,特別好。買的時候特高興,攥著蟬撒腿就跑,直接就跑到一個博物館裡去想找朋友們看。當年那個博物館跟今天有點不同,後院的門都是關得死死的。大鐵門中間有一個小門,那個門比較矮。我開開那個小門的時候,就一頭就撞在門框上了。當時基本上都撞暈了,坐在地上攥著這個蟬。等一會兒醒過來了,看看手裡的蟬還在,然後我進門的時候,人家看我腦袋上一大包,說:"撞門框上了吧?那門框撞了多少人了!"那門框不高不矮,再高一點你也撞不著;再矮一點,視線就能看見了。就是這種不高不矮的門框正讓我撞上。我那天心情太興奮,太高興,一激動,就忽略了門框。這是我收藏的第一隻蟬,後來又碰見過很多,都沒有第一隻那麼好,那麼漂亮。

    我還不算慘,有一個朋友比我還慘。他在英國當年買了一個大瓷碗,在英國直接就給我打電話。他是上午,我是晚上,給我打電話,我接電話。他說:"馬先生,我這剛買一個碗,好得不行,價錢合適。"正說著呢,就聽他"唉喲"一聲,那電話就掛上了。掛上了以後呢,隔了有半個鐘頭,跟我打電話說,"你知道我剛才怎麼了嗎?"我說"怎麼了?"他說:"我這碗擱在這個兜裡出門的時候不小心,那個門拍過來就把它拍碎了。"那好在我是人受傷了,他是物受傷。所以,我比他還是幸運的。從這裡我們應該有一個教訓,就是說從收藏的角度上講很多人買到東西都會興奮。興奮的時候就會忽略周圍的環境。你看博物館後院我去過無數次,每回都沒撞到過門框上,就是攥著這蟬就撞到門框上了。是吧?所以一定要注意周圍的環境,尤其你不熟悉的環境。

    玉握

    死者嘴裡含著唅蟬,手上有什麼呢?過去講究不能空著手走,手上得握有東西,尤其有錢人。那麼握什麼呢?玉握,一般是個豬形。中華民族飼養豬的歷史非常長,至少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所以豬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作為農耕民族重要的財富。當人去世以後,手裡會握有豬。那麼最好的呢,當然是玉握。玉豬和玉蟬是在漢葬玉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門類。

    我早年也買過一個玉豬。當時買的時候,還不特清楚,金錢也不是很貴。我買了以後跟人家去顯擺,找專業的人看。我說:"你看,我買的這個玉豬好不好?"人家說:"這個東西還真難得。東西非常地不錯。但是那一隻呢?"我就說:"怎麼哪一隻啊?就這一隻啊!"他說:"應該還有一隻,應該左右手各攥一個。"我一聽就急了,我就返回去了,找到那個商人,我說:"這個東西應該有兩呀。"他說:"是有兩個呀。就賣你一個呀。"後來我說:"那個呢?"他說:"那個在我哥哥手裡。"商人有時候會給你有點算計。這個東西擱在一塊兒賣有時候賣的價錢不如拆開賣得好。所以我就去找他哥哥去,我說:"你那個能不能也買給我湊成一對呢?"他說:"我這個也能賣,但是比他那個貴。"這弄得我心裡就很不愉快。他不是貴一點兒,貴一點我能承受。他貴幾倍。我當時就放棄了。這一放棄,這個玉握我就再也沒有機會湊成一塊兒了。起碼在我的一生中,它沒有機會再湊成一起。那只現在在哪兒,我是不清楚的。

    所以,收藏當中,只要你的經濟能力允許,你該認栽的時候就認栽。我說過該出手時就出手,那該認栽的時候就認栽。如果我一開始不買一個,要買就一對,你們倆商量好了我再買。那麼可能就不會出現問題。但是問題是我當時不清楚,我就買了一個,等我再回過頭,我就由主動變成被動的時候,我就一定要認這個栽。我當時不認這個栽,就導致我喪失了一個極好的機會。當成對的東西湊成一起的時候,錢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機會最重要。

    漢八刀

    從玉蟬玉握上,我們看到漢玉工藝的一個典型特徵:刀法特別簡單,呈漢字八字狀往兩邊分化,這就是工藝中常說的"漢八刀"。剛入門學習玉器,人家說漢八刀,你要明白這個"八"指玉器紋飾的走向呈漢字"八"的狀態,可不是說上面雕了八刀。

    它不是蘿蔔花上面雕八刀就完了,就成一牡丹就出來了,不是這個意思。"八字"是指刀法的走向並不是數字的概念。"漢八刀"的這種簡潔風格,在漢代是獨樹一幟的,影響到後世並不多,所以在收藏漢玉當中,漢八刀的玉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玉。

    九塞

    我們一直在說漢代的葬玉製度。漢代人為什麼要葬玉呢?就是因為他認為玉能使人不朽。早期呢,他要有一些塞,塞住死人的所有的孔。有九塞制,九個塞。那麼,我們看看是什麼樣子。光看圖就像一個鬼臉,一般塞是指眼睛一雙、耳朵一雙、鼻子孔一雙、嘴、生殖器、肛門,九塞。

    金縷玉衣

    我們對葬玉製度瞭解得最深刻的往往是金縷玉衣。只要對我們中國的玉有所瞭解的,一提就是金縷玉衣。《西京雜記》中這樣記載,它說:"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就是漢朝的皇帝死了以後,他裡頭是衣服,外頭就是玉做的匣,所謂匣就是玉衣,然後連以金縷。玉衣是有等級的,有金縷玉衣、有銀縷玉衣、還有絲縷玉衣,等級不一樣。它是用小玉片,四個角上都有孔連接起來,把人包上。只有帝王和貴族才能享受這個葬制等級。

    漢代人認為,葬玉是使屍體不朽,但是它能不能保證屍體不朽呢?我們今天有一點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唐代有個詩人叫李賀,最著名的詩就是"一唱雄雞天下白"。李賀有一句詩叫"劉徹茂陵多滯骨,贏政梓棺費鮑魚。"他說的是漢武帝、秦始皇兩個皇帝,死了以後也得爛,也不可能不朽。到唐代的人就已經有這樣深刻的認識了。

    玉衣是葬制中最高等級。最具有代表性的玉衣在河北滿城漢墓,1968年發掘。當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部隊在那兒開山。一下炸開一個洞。然後一個戰士跑進去以後,手搭涼棚一看,說裡頭金光閃閃全是金子,就跑出來了。那麼我們知道的最著名的長信宮燈就是這裡頭的。這裡有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一男一女。男的中劉勝,女的叫竇綰。那麼劉勝的玉衣一共用了多少片玉片呢?是經最後統計2498片,竇綰的玉衣是用了2160片。劉勝的玉衣用了1100克黃金,竇綰的用了700克。光金線就使了這麼多黃金,可見當時的奢華。

    玉片最多的金縷玉衣在江蘇答徐州獅子山的楚王陵,1994年發掘的。墓主人是西漢的第二代楚王,叫劉郢客,他一共用了4248片玉片,金絲1576克,說起來是三斤黃金。

    最特殊的玉衣是廣州發現的南越王墓,那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本來想在那兒蓋樓房,挖地基就挖出這麼一個南越王墓來。這個墓沒有被騷擾過,歷史上沒有人盜過。它出現的玉衣是絲縷的。絲縷經過兩千年以上的時間,絲都腐爛了。

    金縷玉衣很容易辨識,我們去參觀,一看跟鎧甲一樣包在人身上就知道是什麼。但當它拆散的時候,尤其有些異狀片的時候,很多人就不知道它幹什麼的。

    我碰見過很多人拿這種小玉片,讓我鑒定是什麼,幹什麼用的的呢?我就告訴他,這是金縷玉衣的一部分。我們過去歷史上的很多墓都被盜過,所以很多墓葬的早期的盜掘是使我們的文物破壞最大的時期。那麼這時候會有很多的盜墓出來的流散到民間。因為有時候盜墓賊他只有一個經濟頭腦,破壞完了以後,大家就把這東西分散了,所以你看到的那些殘片有可能都是早年盜出來的,就分散了,永遠也湊不齊了。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曾下令禁用玉衣,所以這個葬制一落千丈,三國以後玉衣就沒有了。

    漢馬

    漢代玉器中有很多實用器,它保存下來就非常不容易,因為我們畢竟有兩千年的歷史了,所以漢代比較完整的擺件都基本上是國寶。比如陝西咸陽漢昭帝平陵遺址出土的仙人騎馬玉擺件,非常地有名,國家級文物。它底下的這個雲紋表明它在天空上飛行,嘴都是張開的,你注意看,它都是張開的;露齒,露著牙齒;眼睛直視前方,比較突出;耳朵直立;尤其尾巴,上翹,飄逸狀。

    我們大家知道最多的漢馬形象,就是全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也叫銅奔馬。我們可以拿它和這個玉馬做一個橫向比較。這個玉馬和這個銅馬,它在很多細部非常一致。比如,這個玉馬,它出腿都是一側單出,"馬踏飛燕"也是。它都是一順邊的。你們注意一下馬的姿勢,它的右腿是一順邊的往前,"馬踏飛燕"也是這樣。所以有人認為,這就不是中國馬。中國馬邁右腿的時候,左後腿就跟前,它是錯位的。

    知道了吧?為什麼專家就是專家呢?看這馬一走就不是中國馬。不是不是中國馬,是不是中國的蒙古馬。我們的馬都是這樣的,左右交替的四條腿。我們再看一下,就是這個銅奔馬和玉馬我們一點一點來比。同樣都是張口露牙;同樣都是鼻頭翹起,鼻孔呈吹氣狀,鼻孔是外翻的;同樣是眼睛前視;同樣是兩耳直立,當然馬的耳朵基本都是直立的,趴著的都是兔子;尾巴上翹,呈奔跑狀。銅奔馬是東漢時期的,這個玉馬是西漢時期的。

    儘管西漢到東漢,當然西漢的最後一年和東漢的第一年差不了多少年,但是西漢到東漢中間這個過渡還是有一定時間的。在這個時間的過渡中,我們依然保留了漢代的不僅僅玉器風格,是漢代的動物的總體風格。它銅器的表現跟玉器的表現非常接近。

    英國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裡,它收藏了一個玉的馬首,它只有頭部了也非常難得。它的馬的形象依然是這個形象。它儘管是低著頭的,它嘴也是微張露齒,很多特徵都跟這個時期的馬非常接近。為什麼說文物是一個標型學呢?就是當它一個標準出現的時候,大家都跟這個標準靠攏,能靠上的就對了,靠不上那肯定就不對。你不要說為什麼我這就不是,你因為跟那個標準靠不上。

    玉杯

    我們看玉器的容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為玉器製造容器難度極大,一塊那麼堅硬的材料要把它掏空,難度極大。我們選取四個時期的玉杯來作比較。第一個是戰國時期的水晶杯。水晶也是玉器的一種。第二是秦代的玉杯,陝西西安出土。第三個是西漢早期的玉杯,廣西出土。第四個是三國時期魏國的玉杯,河南洛陽出土。四個杯子排成一排,可以清晰的看到傳承關係,跟我們今天用的酒杯有異曲同工之處。

    杭州出土的戰國水晶杯,讓今天的人看,跟現代的杯子沒區別。中國兩千多年前的這個杯子做成這麼漂亮是我們後人不能想像的。那個水晶杯在杭州歷史博物館裡展覽,我圍著那個杯子看過很久。我就覺得它從造型上讓我們看都非常像現代,跟今天的玻璃杯幾乎一模一樣,兩千年前的。我們今天生產玻璃杯的人一定不承認自己是抄襲了兩千年前的這個水晶杯。但這個水晶杯確確實實是一個證物,證明了我們的民族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高的審美,如此精美的工藝。

    漢代的玉講到這兒,可以做一個小結。孔子跟他同時代的思想家都極力地讚美這個玉,讚美這種佩玉的行為。他最重要的話就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你作為一個君子,你沒有任何緣故,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你身上應該佩一塊玉。你不佩玉了,你應該有所理由。那麼,這種社會風氣在漢代愈演愈烈,一直影響到後面各個朝代,甚至影響到今天。

    漢玉追求的是古典現實主義,神秘的浪漫主義的一種玉文化。它這種文化帶有很多浪漫的色彩。我們剛才看到的玉馬是在雲彩上奔行。漢以後呢,國家就陷入了一種份亂,玉器文化就開始減弱。直到到了隋唐時期,我們的玉文化再一度興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