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風雲 正文 第九講 逃跑皇帝
    中國古代,但凡開國的帝王,身上都有一些傳奇的故事,當然許多都是後人穿鑿附會編纂出來的。趙構身上也有這樣的故事,就是我們所說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泥馬渡康王的故事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是說,趙構當年被金軍押著北上去做人質,行至磁州,趁金兵看管不嚴逃脫了。趙構逃到一座小廟去投宿,夜裡夢見神人告訴他,說金兵將至。他馬上就驚醒了,起來衝到院子裡,看到院子裡有一匹馬,於是上馬就跑,一口氣跑過了黃河。等過了黃河之後,趙構才發現這匹馬是泥塑的,當時可能是受了什麼仙力的指點,一下就活了,把他馱過了黃河。當然,這個版本不太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我們前面提到過,當時趙構去金營,被金國統帥懷疑不是王爺,而是大將之子,所以關了幾十天後就放回來了,而後由他的五哥肅王趙樞代替他去金營做人質。

    第二種版本是說,趙構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到了揚州,聽說金軍要進攻揚州,就倉皇出逃。趙構逃到了一個神祠,看到一匹馬,然後翻身上馬植往南跑。不過,這個版本中的馬就更厲害了,上一個版本裡的泥馬跑過了黃河,這匹馬可是馱他過了長江。趙構過了長江才發現馬是泥做的。這兩個版本,估計後一個更有真實依據,但是,馱趙構過長江的肯定不是泥馬。

    實際上,這兩個版本的中心意思都是在說,趙構有神仙相助,泥馬都能馱他過河,可見他當皇帝是受命於天。所以,「泥馬渡康王」這個傳說,不管是由民間還是史官編出來的,它的目的都是為了說明趙構的皇位是有正統性的。

    「泥馬渡康王」當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但是也可以看出來,趙構只要得知金軍南下的消息,第一個反應就是倉皇出逃,所以在歷史上留下了「逃跑皇帝」的惡名。那麼,宋高宗趙構逃過長江之後,落腳到了什麼地方呢?

    趙構不聽宗澤和文武百官的苦勸,不肯回東京汴梁,而是逃到了揚州。揚州這個地方,自隋朝大運河開鑿以後,逐漸開始繁華起來,在唐朝的時候,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地位甚至超過了長安和洛陽。唐詩裡面有很多寫到揚州的詩句,像我們熟知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

    趙構逃到了揚州,終於可以長出一口氣了,一年多來,他一直顛沛流離,親眼目睹了田園的荒蕪、百姓的塗炭,如今到了江南這「繁華錦繡地,溫柔富貴鄉」,終於可以歇一歇了。於是,趙構就以揚州為臨時的都城,在這裡安頓了下來。但是揚州畢竟在長江以北,金兵能過黃河就能過淮河,趙構也知道,金軍打到揚州是早晚的事。於是,趙構派大臣護送太后、皇后、嬪妃和皇太子去了長江以南的杭州,那裡有長江天險做屏障,相對安全一些。而他自己則留在揚州,擺出一副不忘進取中原的架子,實際上就是要在這兒苟安了。他任命汪伯彥和黃潛善兩人為左右相,讓這對臭味相投的奸臣主持朝政,還得意洋洋地說,伯彥和潛善做左右相,朕從此無憂矣。趙構感歎自己漂泊了這麼多年,心想現在終於可以安頓下來享受一下了,於是就在揚州過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但是,趙構在揚州的安穩日子並沒有過多久。金國皇帝看到趙構做了皇帝,宋室居然又死灰復燃,非常生氣。於是,金國大軍再次南下。這次,金國的統帥發誓,不管趙構逃到哪兒,一定要把他抓住。金國人還給這次軍事行動起了個名,叫搜山檢海抓趙構,意思是,趙構藏在山裡,我就搜山,逃到海上,我就檢海,無論如何一定要抓住趙構。

    金軍馬上要打到揚州城了,趙構還在寢宮中尋歡作樂。這個時候,內侍匆忙來報,說金國的騎兵已經離我們只有幾十里地的路程了。趙構一聽金軍來了,什麼也顧不得了,穿上衣服,上了馬就跑。與之前相比,趙構的這次逃亡,就更加倉皇了。據說,皇帝跑的時候只帶了十幾個護衛,他的龍袍、璽印、國家的機密文件全都扔在了揚州,就連從東京汴梁請來的太祖皇帝的神位,也沒顧得上帶。最後,這些東西都落在了金國人手裡。趙構就這樣狼狽不堪地一口氣逃過了長江,直奔杭州而去。有人說,就是因為這件事,趙構可能受到了過度驚嚇,所以喪失了生育能力。

    皇帝倉皇出逃,連自己的冠冕和祖宗的牌位都沒帶,當然更顧不得那些文武大臣了。所以,趙構逃跑的時候,他的大臣們還都不知道。當時,汪伯彥和黃潛善兩個奸相剛從寺廟裡聽和尚講經回來,正大擺筵席,開懷暢飲。突然有人來報,說金軍馬上就要來了,皇上都跑了,你們怎麼還在這裡待著?這兩個奸相一聽,也放下酒杯,上馬就跑。兩個宰相一跑,揚州城的文武百官就作鳥獸散了。有的官員還算比較忠於職守,知道抱著自己的官印跑,那些不負責任的官員就只顧逃命了。所以,南宋三省的印信和很多重要文書,都被丟在了揚州城。老百姓一看,當官的都跑了,金國人又殺人不眨眼,我們也不能留在這裡等死啊,於是大家也跟著逃跑。

    這樣一來,整個揚州城就亂套了。當官的、當兵的、老百姓,都急著出城,就在城門那兒擠成了一團。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逃跑的大臣和軍士不但不先保護百姓,反而亂刀亂棍砍殺擁堵的百姓,以便清出道路自己先跑。百姓們群情激憤,把矛頭一起指向了汪伯彥和黃潛善這兩個奸相。百姓們說,要不是這兩個奸賊禍國殃民,皇上不至於扔下我們不管,於是,大家喊著要殺掉這兩個奸相洩憤。但是,這兩個奸相比誰跑得都快,百姓們自然逮不著他們。這時,另一個姓黃的大臣要出城,命他的隨從驅趕堵路的百姓。隨從們一邊驅趕百姓一邊喊,快躲開,黃老爺要出城。百姓們一聽說是黃老爺,以為這是奸相黃潛善,於是大家一擁而上,拳打腳踢,棍棒齊下,就把這位姓黃的大臣打死了。這個倒霉的大臣,本來要出城逃命,沒想到卻做了黃潛善的替死鬼。

    面對金軍的不斷進攻,趙構又從揚州逃到了杭州。在這裡趙構又過了一段安寧的日子,有詩為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是,宋高宗趙構在杭州能安享幾天太平日子?一心要滅掉趙氏王朝的金軍會善罷甘休嗎?

    到了杭州,趙構聽說杭州有個郊縣,叫仁和縣。當年,太祖皇帝發動「陳橋兵變」,在陳橋驛登基,就是從仁和門進的東京汴梁。趙構現在聽說杭州有個仁和縣,非常高興,心想,太祖皇帝進仁和門,我現在到了仁和縣,這說明太祖皇帝神靈保佑,我即位是天意,我們大宋中興有日啊。他也不想想,太祖皇帝的神位都被他扔給金國人了,太祖還能保佑他這個不肖子孫嗎?

    杭州畢竟有長江之險做屏障,金軍不會很快攻過來,所以,趙構就在杭州安頓下來了。安頓下來之後,趙構罷免了汪伯彥和黃潛善兩人的職務。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人的名聲已經太臭了,再用他們會引起公憤。另一方面,趙構也覺得這兩個人誤國。當然,皇帝不是因為汪伯彥和黃潛善巧言令色、善於諂媚而覺得他們誤國,趙構更不喜歡李綱、宗澤這樣整天吵著收復失地、迎回二聖的大臣,他是覺得,這兩個人在騙他,整天說天下無事,只要朝廷乞和,金國人就會同意,結果造成金軍兵臨城下,自己從揚州倉皇出逃的窘局。汪、黃兩個奸相被撤掉之後,趙構又任命朱勝非為宰相,王淵為樞密使兼御營都統制

    就在趙構一路南逃的過程中,金國大軍也迅速揮師南下。金軍進攻的速度之所以這麼快,是因為宋朝多數城池的官兵都不戰而降。金軍所到之處,基本都是城門洞開,宋朝的官兵不是舉著降書順表跪在地上苦苦求饒,就是早已經跑得不知去向。當時,金軍的統帥是完顏宗翰,他派自己手下的部將率領五千輕騎一路南下,繼續追擊趙構。

    趙構面對金軍的不斷南侵,只會一路南逃,過著從北到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而地方的官員士兵,面對金軍鐵騎,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整個南宋王朝顯得非常軟弱和無能。那麼,難道整個宋王朝就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奮起反抗嗎?

    當時,也有很多忠義之士奮起抵抗金軍。其中,有一個特別感人的故事,是說金軍攻佔了一個州城,守將投降了,金國將領就領著一千多個金兵入城。金軍剛走進城,宋軍中有一個叫唐琦的衛士,突然從懷中掏出一塊石頭,向金軍投去。但是,唐琦這一投並沒有打中金人,於是就被金兵抓了起來。金國的將領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唐琦,你們主帥都投降了,你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衛士,為什麼還要冒死做這種無謂的反抗呢?唐琦義正詞嚴地回答,我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衛士,但尚知忠義,我生為宋臣,死做宋鬼。

    金將聽了唐琦的話,對旁邊投降的宋將說,你是一城主帥,可氣節還不如手下的衛士。這個宋將聽完,慚愧難當。唐琦轉身對自己的主帥說,我一個月的俸祿只有一石米,尚知道以死報國,你世受皇恩,享有高官厚祿,而今金軍南下,卻只知開城投降,你這麼做,百年之後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唐琦的這番話,讓這個宋將慚愧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金國將領感歎唐琦是義士,問他願不願意投降金國。唐琦說寧死不降。於是,金將就把他殺了,唐琦慷慨殉國。

    就在金軍步步緊逼,宋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仍不乏一些忠義之士,不顧自身安危,奮起反抗。而趙構面對不斷南下的金軍,只會逃跑,難道他就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趙構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說,死守都城、死守社稷這樣的事情,應該是諸侯干的,而不是天子干的。趙構認為,過去春秋戰國時候的諸侯國小,有外敵來侵,那些諸侯因為沒地方跑,所以就只能死守城池。但是,他現在貴為天子,江山廣闊,可以到別的地方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所以絕對不能幹那種死守社稷的傻事。他還給自己找了個論據,說當初李綱勸我的父兄死守東京汴梁,結果靖康之役中,我的父兄同時被捕,如果當時逃出來,那不就沒事了嗎?他說這話也不覺得愧疚,要是當時徽欽二帝逃跑了,現在還有他什麼事啊?趙構由此得出結論,自己絕對不能幹抵抗的傻事,就是得逃跑。有了這套逃跑理論,趙構逃跑起來就順理成章了。金國大軍一路南下,高宗皇帝就一路飛奔,從杭州跑到越州,又從越州跑到台州,最後,台州也待不下去了,只得乘船出海,到海上漂著去。高宗這一路逃亡,交通工具不但有車馬,連船也用上了。

    金軍這次南下,來到江南這個繁華富庶的地方,更是眼界大開,一路上搶掠了很多金銀財寶,腰裡全是沉甸甸的黃白之物,所以進軍的速度也慢了下來。這樣一來,宋高宗才有時間不斷南逃。而且,高宗一邊拚命逃跑,一邊還不忘一而再、再而三地給金國的統帥上書,乞求金軍別再追他了。

    高宗皇帝給金國統帥的上書,寫得那叫一個言辭懇切。首先,信的抬頭寫的是「宋康王構致書大金國相元帥閣下」。完顏宗翰在金國既是左副元帥,又是國相,所以這裡說「致書大金國相元帥閣下」。趙構知道金國人不願意讓他當皇帝,心想,那好,我就說自己是康王得了。接著,趙構在信裡說:「古之有國家而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今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意思就是,您攻打我,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死守,一個是逃跑。您看我現在多可憐,要死守沒人能守,要逃跑又沒地兒能逃。接著又說,「所以然惟冀閣下之見哀也」,意思是,我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您大發慈悲上了,您可憐可憐我,別再追我了。「故前者連奉書,願削去舊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且尊無二上,亦何必勞師遠涉而後快哉?」我以前幾次給您寫信,表示我願意削去舊號,不做宋朝皇帝,而由大金皇帝來給我冊封,宋做大金的藩屬國,這樣,天地之間只有您大金一國,多好啊。「仗望元帥閣下,恢宏遠之圖,念孤危之國,回師偃甲,賜以餘年。」您發發慈悲,可憐可憐我,讓我能夠苟延殘喘,您班師北還吧。

    這就是宋高宗作為一國之君,給敵方統帥寫的信。趙構雖然連連上表,哀哀相告,但是金國人並不肯罷手,仍然不斷南下。這個時候,趙構也沒有辦法了。按他自己說的,是沒地兒能逃了,所以只好泛舟出海。金軍一看,趙構逃到了海上,本來打算繼續追擊,但是北方騎兵不善水戰,金國人只好望洋興歎,最終放棄了這次行動。

    宋高宗一行人坐船逃到了海上。據說,他在海上飄蕩了四十多天。後來,船漂到了福建一帶,停靠在一個小島邊,宋高宗和隨從們就上了島。這個小島上有座廟,廟的後面有個石壁,上面有古人題的一首詩。高宗皇帝看了這首詩,非常生氣,覺得這首詩是在挖苦自己。當時,他可能正在品茶,於是就端起茶杯,用力地把茶水潑在了石壁上。相傳,趙構因為太生氣了,使的勁兒太大,茶水都潑到石頭裡面去了。你想,高宗皇帝的力氣得有多大啊。到今天,我們都能在這塊石頭上看到宋高宗當年潑的茶水的印記。趙構既然這樣勇武,為什麼就不率部抵抗金國人的入侵呢?以他的武藝,應該不至於束手就擒吧。

    由於趙構的這種不抵抗政策,後人都稱呼他為「逃跑皇帝」。趙構在十餘年的逃亡生涯中,居無定所,顛沛流離,而且隨時都可能有危險發生。面對這些,趙構表現得既膽小又無能,甚至流傳著趙構的膽識還不如他的皇后吳氏的故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趙構的原配夫人是邢氏,據說趙構與邢氏兩人的感情很好。小兩口結婚不到一年,趙構就要出使金營。分別時,邢氏把自己的耳環摘下來送給趙構,說以後你見此環如見妾身。這個耳環趙構一直留著,保存在一個小金盒裡。後來,他從揚州出逃的時候,連祖宗的神主牌位都扔了,還不忘抱著這個小金盒跑,可見趙構這個人還是很重感情的。但是,趙構第二次出使金營就沒再回去,跑到外地做了皇帝。而邢氏則在靖康之變中被俘北上,後來受盡侮辱,死在了金國。趙構做了皇帝之後,遙尊邢氏為皇后,中宮一直虛懸

    我們說的這個吳皇后,本來只是宮中的一個侍女。趙構後來得知了邢氏的死訊,才把吳氏立為皇后。吳氏是將門之後,為人很有膽識。在趙構逃跑的過程中,吳氏一直身著戎裝,佩帶弓箭,保護著趙構。其實,吳氏即使再怎麼英武,論武藝,她也不能跟趙構比。但是,原本文武雙全、有膽有識的趙構,經過靖康之變後,竟被嚇得如驚弓之鳥,一遇到警報就只會逃跑,這不能不讓人歎息。

    有一次,當他們駕著一艘小船準備出海的時候,亂兵趕到岸邊,要搶船。當時,御林軍可能都逃散得差不多了,趙構身邊只有幾個內侍,根本攔阻不住亂兵。就在亂兵要衝上船來的時候,吳氏挺身而出,張弓搭箭射死了三個亂兵。她告訴亂兵,說舟中乃是當今天子,你們既然到這兒來,任務就是護駕,不許搶船。這麼一來,亂兵一下就被震住了,心想,連女的都這麼厲害,皇帝趙構身邊肯定有高手保護。所以,這些亂兵馬上跪下,山呼萬歲,說願意保護皇上。

    根據史書記載,趙構不但博學,而且還喜歡騎射。這說明趙構並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皇帝。但是趙構即位後,在金兵的追擊下,卻只會不斷地南逃,絲毫不做任何抵抗,這又是為什麼呢?

    趙構之所以一味逃跑,不做抵抗,是由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那個最怕人觸碰的心結,擔心他的大臣們認為他的皇位來路不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南宋主戰派的官員,比如岳飛,最後都是以悲劇收場,而主和派卻能夠受到高宗皇帝的重用。那些主和派的大臣弄明白了關鍵的一點,就是當今的天子是趙構,我們要效忠的是他,而不是在北國種地的徽欽二帝。而主戰派的大臣們卻整天只顧著喊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他們始終沒有把准高宗皇帝的脈。且不說這個口號能不能實現,即便它只是個口號,在宋高宗趙構看來,這群主戰派的大臣也是不拿他當回事,所以他絕不會聽從主戰派大臣的意見。

    我們前面講過,趙構的母親並不受寵,所以他當年在宮中的地位並不高。後來,金軍打到汴梁時,他又被哥哥宋欽宗當做敢死隊隊長,送到敵營去了。雖然當時趙構是主動請纓,但那也是為了引起徽宗和欽宗的重視。趙構因禍得福,沒有被金軍俘虜,好不容易熬到了皇帝的位置,可以親自發號施令了,他絕不會再為了父兄去賣命。趙構這時的心思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我不被金國人逮住,有朝一日,我就能翻過手來。

    第二個原因,就是金軍南下時,宋朝的地方將領大多都在擁兵觀望,在這種情況下,宋高宗想抵抗是很困難的。實際上,當時趙構身邊的軍隊很少,而大多數兵力都在地方大將的手裡。金國大軍南下時,宋朝這些地方將領很多都選擇了開城投降,即使有與金軍一戰的,也不是為了給高宗皇帝保江山。《孫子兵法》上有一句話,叫做「避其鋒芒,擊其歸惰」,就是說,打仗要避開敵軍的鋒芒,等到敵人撤軍的時候,兵士都很懈怠了,然後再出擊。宋朝的這些地方將領,很好地實踐了這個理論。我們知道,金軍這次南下,搶掠了大量的金銀財寶,身上帶著這麼多東西,戰鬥力必然受到影響。所以,有的宋朝部隊就趁金國人回師的時候,出兵偷襲,這樣不但可以殲敵建功,更重要的是可以從金國人手裡獲得大批的財寶。

    但是,敢與金軍一戰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宋朝將領選擇的是投降。金軍兵臨城下了,我就開城投降,金國人一撤,我馬上又反正了。這種投降行為,按軍法來說應當立即處死,但是法不責眾,面對這種已是很普遍了的情況,高宗皇帝根本追究不過來。另一方面,趙構也怕把地方部隊全都逼反了,那樣他自己的處境就更危險了。在趙構眼裡,這些兵將不但不會護駕,反而隨時都有可能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所以,對於將領投降這種事,趙構就只好假裝不知道,不敢深究。面對這樣一群讓他放心不下的將帥,趙構當然不會率領他們去抗擊金軍了,所以只能選擇逃跑。

    第三個原因,就是趙構始終忘不了王雲被百姓毆打致死的情景,他從心裡覺得老百姓的力量非常可怕,會對他的皇位形成巨大的威脅。所以,趙構更不敢發動百姓去抗擊金軍了。由於上面幾個原因,趙構那時候根本沒有一點安全感,他能選擇的只有不斷的逃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