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反覆強調「努力」和「奮鬥」,多少顯的有些可笑——好像我們可以不用努力、不用奮鬥似的;好像我們不願努力、不願奮鬥似的。事實上,無論強調與否,我們都必須努力、必須奮鬥。努力是應當的,奮鬥是應該的。
即便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都需要努力和奮鬥。應了那句話——「生命不息,折騰不止」。表面上來看,如果一個人處於資源分佈的正態分佈曲線的頂部,那麼他就屬於這世界1%不到的那個群體;那麼,所謂的努力和奮鬥貌似是不必要的。他無需努力,因為原本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他無需奮鬥,因為原本他已經無所不有;他無需掙扎,因為原本他面臨的是程度最輕的局限。然而,就算是他們,也往往不得不努力,並且還要加倍地努力;不得不奮鬥,並且還要加倍地奮鬥。起碼,對這些處於頂部的人來說,保護屬於自己的資源本身就已經艱巨無比;並且,資源越多任務越艱巨;資源多到一定地步,保護任務就可能性命攸關——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另外,他們更需要心智上的成熟,這也是物質上的豐足帶來的必然結果之一。所以,現實生活中,富家子弟往往並非像他人想像得那麼沒出息,因為所有的現實條件都迫使他們更加努力,只不過,努力的方式可能不一樣罷了。
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的富蘭克·H·奈特(FrankH.Knight16)有個著名的觀點:「決定一個人富有的三個條件,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這是個嚴肅而重要、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才能通過認真思考而理解並接受道理:無論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沒有機會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氣接受這樣的現實麼?
然而,接受這樣的現實,並不意味著說我們就從此沒必要努力了。其實,所有的人都需要努力。只是,強調努力和奮鬥挺可笑的而已。每個人都面臨著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現實又是「資源不僅稀缺,並且分佈很不均勻」,所以,每個人都要努力、奮鬥、掙扎,無論是誰,無論他原本是什麼樣子。接受現實實在是太困難,因為,每接受一個難以接受的現實的時候,總是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可能更加難以接受的現實。所以說,這世界沒有什麼比接受現實更為困難的了。另外一個煩惱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儘管「努力」是必須的,應當的,但可惜卻不是天生的。每個人天生所擁有的是與「努力」相悖地一個習慣——「懶惰」。
除了「天生的懶惰」這個阻力之外,還有一個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最終的困難」究竟會困難到什麼程度。人們常常慨歎體育比賽的殘酷。百米田徑賽裡,第一與第二之間的差異只不過是零點零幾秒;在跳水比賽裡,金牌和銀牌之間的差異只不過是零點零幾分;在跳遠比賽裡,冠軍和亞軍之間的差異只不過是一厘米不到的距離……那一點點的差異竟然給選手帶來的是天地之差——太殘酷了。
可是,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就會知道那所謂的「一點點」的差異究竟有多麼驚人。形象一點講,在任何學習過程中,如果把進步程度投射在Y軸上,把學習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投射在Y軸上,往往與「對數曲線」非常類似:
透過這個曲線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在最初的狀態中,一個人只需要花費一點點的時間精力,就可以獲得很大的進步;然而,隨著進步程度的增加,再進步一點點,往往需要投入相對極大的時間和精力。所以說,那些冠軍與亞軍之間的差異(Y軸上的差異),實際上並不像看起來的那麼小,因為,從X軸來看,X軸上要有很大的差異才能造成Y軸上明顯的卻又很小的差異。
所以說,我們不應該被人鼓勵了才去努力。努力是應當的。無論有沒有人鼓勵,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努力——當然,在任何努力之前應該先確定目標是否現實。有些人與眾不同,他們不僅一貫努力,並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來自於他們認真的觀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終的困難遠比想像中的更加困難。
5.e最浪費時間的錯覺——我是獨一無二的
幾乎所有的勵志書籍裡,都會布道般地告訴讀者,「你是獨一無二的!」(Youareunique!Everybodyisunique!)通常這些書籍會引用阿姆拉姆·善菲爾德(AmramScheinfeld)的那本著名的《你與遺傳》(YouandHeredity)中的一段說法:
你是由四十六個染色體互相結合的結果,其中二十三個來自父親,二十三個來自母親。每個染色體裡面有成百個遺傳基因,每一個基因都能改變你整個生命。由於你父母親染色體的組合,形成你如今模樣的概率是三十兆分之一。
然後,接著引申:
因此,我們的確是「不可思議、極為奇妙」的一個組合。因為,縱使你有三十兆個兄弟姐妹,他們還是同你有相異之處,你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記得當年我自己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的時候也狠狠地激動了一番之後,當然也跟很多人一樣恨恨地抱怨了一下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為什麼給獨一無二的我一個跟別人一模一樣的命運?!然後,想起王朔一篇小說中的一段話「……我知道我是有來歷的。走在芸芸眾生當眾,這種感覺尤為強烈……」就渾身起了好幾次雞皮疙瘩。
然而,26歲那年我大徹大悟的時候,曾仔細審視我自己曾經相信過的那些信條。「我是獨一無二的」就是其中讓我啞然失笑的一個。這個信條除了誤導我之外沒起過任何正面作用。相反,我還可能因為這個信條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因為這樣的想法最容易使一個人想入非非,並因此虛度時光一事無成。
如果用「我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激勵自己努力的信條,顯然荒謬。甚至不用科學證明,就知道「獨一無二」是個確定的事實,但是,這往往是一個與成功根本無關緊要的事實。如果大家每隻手都是五根手指頭,而我恰好基因突變,所以我的右手多了一根手指——「六指」(假設),那又怎麼樣呢?我會因此就成為億萬富翁或者改變這個世界的偉大人物麼?搜索了半天,我知道的偉大人物中還真沒有六指的,除了倪匡小說裡的「六指琴魔」。
如果用「我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不再自卑的理由,那就更可憐了——要自卑到什麼地步一個人才能想起來用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作為最後的擋箭牌?其實,「該自卑的時候正常地自卑」,是「該自信的時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條件。不要把「自卑」當作負面詞彙理解,那只是一種正常心態。如果,該自卑的時候不自卑,那就叫「沒有自知之明」;如果,該自卑的時候卻扭曲地顯得或者竟然真的自信,別人看到的就只不過是一個「自負的蠢貨」。
其實,引用「二十三對染色體的排列組合共有三十兆種可能性」這個事實,能且只能完整地證明一件事兒:每個人在生理條件上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的好像什麼都證明不了。現實生活會用各種各樣的詭異方法讓你變得跟別人一模一樣。擠公共汽車的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那又怎麼樣呢?他們得忍受一樣的擁擠,一樣的異味,一樣的煩躁。站在銀行窗口排隊的那一剎那,每個人再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必須按照同樣的規則等候。
有些時候,有朋友來問我一些建議。於是,在確認他確實是想聽我的建議之後,我會說出我的想法。然而,在說出切實細緻的方案之後,八成會看到這樣的反應:「你說得確實對,可是,我自己的情況比較特殊……」一般來講,我就知道我應該閉嘴了。因為,無數次的事實證明,一個人一旦認為自己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從本質上就可能永遠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議。而我見過的少數幾位沒有說「我自己的情況比較特殊」的人,反倒往往會迅速校正自己的行為。
接受自己與別人沒什麼不同,至少沒什麼本質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長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我常常這樣告訴自己「你並不孤獨。」當我遇到什麼麻煩的時候,我會這麼對自己說,告訴自己遇到這種麻煩的人並不只我一個,所以只要想辦法尋找解決方案就好——弄不好早就有人把良好的解決方案變成文字放在哪兒了。當我遇到什麼意外的驚喜的時候,我還是會對自己這麼說,告訴自己遇到這種所謂幸運的人並不只我一個,所以,應該為此高興,但沒必要大喜過望直至失態的地步。
井底之蛙是不可能知道這世界還有很多其他的井,與它所在的那個井沒什麼不同。可能是大井,可能是小井;井口可能是方的,可能是圓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並且至關重要的,這些井的深度是青蛙跳不出去的深度。那只井底之蛙於是更不可能知道其他的井裡可能有著與它一模一樣的青蛙,也可能是大一點的,也可能是小一點的;它(們)也不可能知道那只(那些)青蛙與自己有著一模一樣的想法——儘管它可能從細微角度出發,都是獨一無二的,並非100%相同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