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獲取知識的最為基礎的手段就是通過「體驗」。
所謂的體驗,通俗地說就是來自我們五官的感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當我們看到某一事物的時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種體驗。於是,我們知道長城是宏偉的,歡樂頌是悅耳的,新買的電腦摸起來質感很好,氨水的氣味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川菜或者其他的一些著名菜系的可口的。可以想像人類從茹毛飲血到徹底瞭解熟食對腸胃消化以及身體健康有好處,需要跨越怎樣的時空——火的獲得以及使用是最大的限制,而對於火的認識從恐懼到駕馭需要多長的時間?
比「體驗」再高級一點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就是「試錯」(Trialanderror)。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一次在朋友家聚會的時候,曾令所有的人大吃一驚。她為了證明自己會燒菜,說要給大家燒個宮保雞丁吃。大家當然非常高興。幾分鐘後,廚房裡傳出一聲尖叫,大家蜂擁而去,發現她把手指含在嘴裡,眼裡含著淚呻吟。我們都很奇怪,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才弄明白,她把油倒進鍋裡,然後點燃煤氣灶。過了一會兒,搞不清楚鍋裡的油是否已經開了,於是就伸出一個手指探進去試了試……
我猜,我的這位同學這輩子都不會再用手指伸到油鍋裡去試探油是否已經開了。這就是試錯,試過之後,知道錯了,然後就不再犯錯了。當然,也許在試過之後,發現不僅沒錯,還很正確,那麼就多了一個新的知識。「試錯」是如此重要,乃至於所謂的「教育」在最古老的年代,是要靠鞭子的——做對了,吝於獎勵,但是做錯了,就要加以懲罰。到今天,還是有很多的父母,依然把懲罰當作主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試錯」往往需要勇氣。所以,魯迅先生曾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魯迅先生接著說,「第一個吃過螃蟹的人肯定也吃過蜘蛛,因為兩者外形極為相似;只是他覺得螃蟹的味道可口而蜘蛛的味道不可口。」
在「試錯」這個手段的基礎上,另外一個「聰明」一點的,也重要得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通過「觀察」。
剛才提到的那位女同學把手指燙壞了之後,屋子裡的另外一個女同學喃喃地說,「哦,原來是不可以用手指頭的哦……」大家又愣了一下,終於開始哄堂大笑,連剛剛那被燙到得女生都開始忍不住了。
「觀察」延伸了我們可以「體驗」的範圍。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從他人的經歷中獲得經驗或者教訓,進而增加了我們自身的知識。然而,「體驗」、「試錯」和「觀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通過某個人親身體驗而獲得。比如,地球的構造究竟是怎樣的,沒有人有能力去體驗;太陽的溫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通過推測。其次,還有些知識很難通過試錯獲得。無法想像一個股票投資者通過試錯進行決策,因為錯的結果往往無法承擔。最後,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通過觀察獲得。歷史研究者無法親自觀察幾百年前的歷史;伽利略發明高倍望遠鏡之前,憑借肉眼能夠觀察到的太空也相當有限。
於是,「閱讀」就成了獲取知識的更加重要的手段,當然也是相對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人類之外的物種只能依賴最落後但被稱為神奇的方式積累經驗:基因遺傳。TerryBurnham和JayPhelan在MEANGENE一書中提到,啄木鳥可以本能地採用最優算法獲取食物——而一個MIT的數學博士面對同樣的問題卻不見得可以迅速解決;而啄木鳥的小腦袋在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情況下,是如何得到結果的呢?答案是:通過基因遺傳。
人類當然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積累經驗。嬰兒儘管沒有見過蛇,但只要見到蛇就會嚎啕大哭;嬰兒也沒有見過槍,但他們卻不怕這個比蛇要可怕不知道多少倍的東西——人類祖祖輩輩被蛇咬過不知道多少次;然而,人們認識到槍的危險至今只不過兩百年不到,還沒來得及形成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的「天生」的恐懼。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經驗積累不再僅僅依賴基因遺傳。人類開始使用文字記錄並積累信息、獲得知識、傳播經驗……信息爆炸使得我們處於人類史上進步最為驚人的時代,日新月異這個詞已經不夠——用「分新秒異」都並不過分。
人類終於有了文字之後,並沒有馬上因此獲得應有的恩惠。知識的傳播與積累並沒有一下子變得太過容易。從結繩記事到刻石頌德,從罄竹載罪到綸巾議論,從宣紙錄史到革皮藏圖,文字的載體從未易於保存、便於傳播。小說《西遊記》生動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文字傳播極為困難的時代,獲取知識有多麼地辛苦。
然而,今天,文字傳播的便易也已經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是互聯網改變了一切。字處理程序、博客程序(blogengine)以及搜索引擎使得文字書寫,經驗知識的記錄、傳播、共享、檢索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任何人只要稍有常識,就可以「出版」自己「體驗」、「試錯」、「觀察」的文字記。搜索引擎簡單而又清爽的界面背後幾乎是宇宙量級的信息(用「海量」這個詞已經不夠)。知識共享的精神被前所未有地發揚光大,最直接的也是意義最重大的產物就是免費的維基百科。今天,只要擁有足夠的閱讀能力,任何人都可以獲得過去難以獲得的「博士」級的知識。
所有用過「飯統網」或者「大眾點評網」的互聯網用戶都可以體會到使用文字共享信息和經驗的好處。即便從小就生活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裡,也沒有辦法知道每一處吃吃喝喝的好去處。沒有這種文字的共享,人們就不得不退回「石器時代」,而失去很多享受生活的機會。「不到長城非好漢」之類的說法,在文字(以及圖片、視頻等其他信息記錄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多少頗有些莫名其妙。
在這樣的時代裡,「閱讀」突破了個體的「體驗」或者單純的「試錯」的種種局限。「體驗」往往只能局限於自己,而「試錯」局限於自己的閱歷。然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得知他人的「體驗」和「試錯」結果(即所謂的「經驗」)。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不用說可以跨越種族和國度——文字翻譯工具越來越先進,而掌握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數也在不停地增加。
「閱讀」的前提是使用文字記載的前人經驗已經存在。而文字使得快速的經驗積累成為可能——「對蛇(爬行動物)的恐懼」可能需要幾百代才能通過記憶遺傳變成「天生的知識」,但是,有了文字之後,一代之間,就有可能積累並獲得千百年來積累的知識。現代人只需要通過小學、中學、大學總計差不多十五年左右的時間裡,就有機會在學校裡把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或者達爾文、門捷列夫,甚至愛因斯坦等歷史上的巨人們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囊括在自己的腦中。
文字太重要了。但是,明顯的另外一個事實是,小學、中學、大學總計差不多十五年左右的時間貌似並不可能,也沒有做到「教育」出另外一個哥白尼、另外一個伽利略、另外一個牛頓,或者另外一個達爾文、另外一個門捷列夫,甚至另外一個愛因斯坦。顯然,還應該有更重要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其使用以及傳授的難度之高甚至連世世代代的精英們前仆後繼嘔心瀝血精心設計的「正規教育」體系都往往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