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文集之民俗風物 正文 蚯蚓
    ——續草木蟲魚之一

    忽然想到,草木蟲魚的題目很有意思,拋棄了有點可惜,想來續寫,這時候第一想起的就是蚯蚓,或者如俗語所云是曲蟮。小時候每到秋天,在空曠的院落中,常聽見一種單調的鳴聲,彷彿似促織,而更為低微平緩,含有寂寞悲哀之意,民間稱之日曲蟮歎窠,倒也似乎定得頗為確當。案崔豹古今注云:

    「蚯蚓一名蜿膻,一名曲膻,善長吟於地中,江東渭為歌女,或謂鳴砌。」由此可見蚯蚓歌吟之說古時已有,雖然事實上並不如此,鄉間有俗諺其原語不盡記憶,大意雲,螻蛄叫了一世,卻被曲蟮得了名聲,正謂此也。

    蚯蚓只是下等的蟲劣,但很有光榮,見於經書。在書房裡念四書,念到《孟子·滕文公下》論陳仲子處有云:

    「充仲於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這樣它只少可以有被出題目做八股的機會,那時代聖賢立言的人們便要用了很好的聲調與字面,大加以讚歎,這與螬同是難得的名譽。後來《大戴禮·勸學篇》中云:

    「蚓無爪牙之利,筋脈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又楊泉物理論云:

    「檢身止欲,莫過於蚓,此志士所不及也。」此二者均即根據孟子所說,而後者又把邵武士人在《盂子正義》中所云但上食其槁壤之上,下飲其黃泉之水的事,看作理想的極廉的生活,可謂極端的佩服矣。但是現在由我們看來,蚯蚓固然仍是而且或者更是可以佩服的東西,它卻並非陳仲子一流,實在乃是禹稷的一隊伙裡的,因為它是人類一農業社會的人類的恩人,不單是獨善其身的廉士志士已也。這種事實在中國書上不曾寫著,雖然上食槁壤,這一句話也已說到,但是一直沒有看出其重要的意義,所以只好往外國的書裡去找,英國的懷德在《色耳彭的自然史》中,於一七七七年寫給巴林頓第三十五信中曾說及蚯蚓的重大的工作,它掘地鑽孔,把泥土弄松,使得雨水能沁入,樹根能伸長,又將稻草樹葉拖入士中,其最重要者則是從地下拋上無數的土塊來,此即所謂曲蟮糞,是植物的好肥料。他總結說:

    「土地假如沒有蚯蚓,則即將成為冷,硬,缺少發酵,因此也將不毛了。」達爾文從學生時代就研究蚯蚓,他收集在一年中一方碼的地面內拋上來的蚯蚓糞,計算在各田地的一定面積內的蚯蚓穴數,又估計他們拖下多少樹葉到洞裡去。這樣辛勤的研究了大半生,於一八八一年乃發表他的大著《由蚯蚓而起的植物性壤土之造成》,證明了地球上大部分的肥土都是由這小蟲的努力而做成的。他說:

    「我們看見一大片滿生草皮的平地,那時應當記住,這地面平滑所以覺得很美,此乃大半由於蚯蚓把原有的不平處所都慢慢的弄平了。想起來也覺得奇怪,這平地的表面的全部都從蚯蚓的身於裡通過,而且每隔不多兒年,也將再被通過。耕犁是人類發明中最為古老也最有價值之一,但是在人類尚未存在的很早以前,這地乃實在已被蚯蚓都定期的耕過了。世上尚有何種動物,像這低級的小蟲似的在地球的歷史上,擔任著如此重要的職務者,這恐怕是個疑問吧。」

    蚯蚓的工作大概有三部分,即是打洞,碎土,掩埋。關於打洞,我們根據湯木孫的一篇《自然之耕地》,抄譯一部分於下:

    「蚯蚓打洞到地底下深淺不一,大抵二英尺之譜。洞中多很光滑,鋪著草葉。末了大都是一間稍大的房子,用葉子鋪得更為舒服一點。在白天裡洞門口常有一堆細石子,一塊土或樹葉,用以阻止蜈蚣等的侵入者,防禦鳥類的啄毀,保存穴內的潤濕,又可抵擋大雨點。

    在松的泥土打洞的時候,蚯蚓用它身予尖的部分去鑽。但泥土如是堅實,它就改用吞泥法打洞了。它的腸胃充滿了泥土,回到地面上把它遺棄,成為蚯蚓糞,如在草原與打球場上所常見似的。

    蚯蚓吞嚥泥土,不單是為打洞,它們也吞土為的是土裡所有的腐爛的植物成分,這可以供他們做食物。在洞穴已經做好之後,拋出在地上的蚯蚓糞那便是為了植物食料而吞的土了,假如糞出得很多,就可推知這裡樹葉比較的少用為食物,如糞的數目根少,大抵可以說蚯蚓得到了好許多葉子。在洞穴裡可以找到好些吃過一半的葉於,有一回我們得到九十一片之多。

    在平時白天裡蚯蚓總是在洞裡休息,把門關上了。在夜間它才活動起來了,在地上尋找樹葉和滋養物,又或尋找配偶。打算出門去的時候,蚯蚓便頭朝上的出來,在拋出蚯蚓糞的時候,自然是尾巴在上邊,它能夠在路上較寬的地方或是洞底裡打一個轉身的。」

    碎土的事情很是簡單,吞下的土連細石子都在胃裡磨碎,成為細膩的粉,這是在蚯蚓糞可以看得出來的、掩埋可以分作兩點。其上是把草葉村子拖到上裡去,吃了一部分以外多腐爛了,成為植物性壤上,使得土地肥厚起來,大有益於五穀和草木。其二是從底下拋出糞上來把地面逐漸掩埋了。地平並未改變,可是底下的東西搬到了上邊來。這是很好的耕田。據說在非洲西海岸的一處地方,每一方里面積每一年裡有六萬二千二百三十三噸的土搬到地面上來,又在二十七年中,二英尺深地面的泥上將顆粒不遺的全翻轉至地上雲。達爾文計算在英國平常耕地每一畝中平均有蚯蚓五萬三千條,但如古舊休閒的地段其數目當增至五十萬。此一畝五萬三千的蚯蚓在一年中將把十噸的泥土悉自腸胃通過,再搬至地面上。在十五年中此土將遮蓋地面厚至三寸,如六十年即積一英尺矣。這樣說起來,蚯蚓之為物雖微小,其工作實不可不謂偉大。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蚯蚓之功在稼穡,謂其可以與禹稷或後稷相比,不亦宜歟。

    末後還想說幾句話,不算什麼闢謠,亦只是聊替蚯蚓表明真相而已。《太平御覽》九四七引郭景純《蚯蚓贊》云:

    「蚯蚓土精,無心之蟲,交不以分,淫於阜溢,觸而感物,乃無常雄。」又引劉敬叔異苑,雲宋元嘉初有王雙者,巡一女與為偶,後乃見是一青色白領蚯蚓,於時鹹謂雙暫同阜螽矣。案由此可知晉宋時民間相信蚯蚓無雄,與阜蠢交配,這種傳說後來似乎不大流行了,可是它總有一種特性,也容易被人誤解,這便是雌雄同體這件事。懷德的《觀察錄》中昆蟲部分有一節關於蚯蚓的,可以抄引過來當資料,其文云:「蚯蚓夜間出來躺在草地上,雖然把身子伸得很遠,卻並不離開洞穴,仍將尾巴末端留在洞內,所以略有警報就能急速的退回地下去。這樣伸著身子的時候,凡是夠得著的什麼食物也就滿足了,如草葉、稻草、樹葉,這些碎片它們常拖到洞穴裡去。就是在交配時,它的下半身也決不離開洞穴,所以除了住得相近互相夠得著的以外,沒有兩個可以得有這種交際,不過因為它們都是雌雄同體的,所以不難遇見一個配偶,甚是雌雄異體則此事便很是困難了。」案雌雄同體與自為雌雄本非一事,而古人多混而同之。《山海經》-《南山經》中云: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牡牝,食者不妒。」郝蘭皋疏轉引《異物誌》云:靈貓一體,自為陰陽。又三《北山經》雲,帶山有鳥名曰鵸作鵸*(左余右鳥),是自為牧牝,亦是一例。而王崇慶在釋義中乃評云:

    「烏獸自為牝牡,皆自然之性,豈特鵸**(左余右鳥)也哉,」此處唯理派的解釋固然很有意思,卻是誤解了經文,蓋所謂自者非謂同類而是同體也。郭景純《類贊》云:

    「類之為獸,一體兼二,近取諸身,用不假器,窈窕是佩,不知妒忌。」說的很是明白。但是郭君雖博識,這裡未免小有謬誤,因為自為牝牡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只有笑話中說說罷了,粗鄙的話現在也無須傳述。《山海經》裡的鳥獸我們不知道,單只就蚯蚓來說,它的性生活已由動物學者調查清楚,知道它還是二蟲相交,異體受精的,瑞德女醫師所著《性是什麼》,書中第二章論動物間性,舉水螅、蚯蚓、蛙、雞、狗五者為例,我們可以借用講蚯蚓的一小部分來做說明。據說蚯蚓全身約共有百五十節,在十三節有卵巢一對,在十及十一節有睪丸各兩對,均在十四節分別開口,最奇特的是在九至十一節的下面左右各有二口,下為小囊,又其三二至三七節背上顏色特殊,在產卵時分泌液質作為繭殼。凡二蟲相遇,首尾相反,各以其九至十三節一部分下面相就,輸出精子入於對方的四小囊中,乃各分散,及卵子成熟時,背上特殊部分即分泌物質成筒形,蚯蚓乃縮身後退,筒身擦過十三四節,卵子與囊中精子均粘著其上,遂以併合成胎,蚓首縮人筒之前端,此端即封閉,及首退出後端,亦隨以封固而成繭矣。以上所述因力求簡要,說的很有欠明白的地方,但大抵可以明瞭蚯蚓生殖的情形,可知雌雄同體與自為牝牡原來並不是一件事。蚯蚓的名譽和我們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必替它爭辯,不過為求真實起見,不得不說明一番,目的不是寫什麼科學小品,而結果搬了些這一類的材料過來,雖不得已,亦是很抱歉的事也。民國甲申九月二十四日所寫,續草木蟲魚之一。

    (1944年9月作,選自《立春以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