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了鹽早的婆娘二十塊錢。他樂滋滋地收下了,嘴裡當然有很多客氣話:
「鹽早經常說起你們的。」
「你如何這樣道學呢?」
等等。
道學,在馬橋詞彙中是講禮貌、講德性、講大道理,一本正經而且有些囉囉嗦嗦的意思。一般來說,這個詞沒有什麼貶義。
如果考慮到儒家道統多少年來包裝了多少偽善,那麼這個詞在外人聽來,又不能說是一個令人舒服的詞。似乎人的善舉——比方說這二十塊錢吧,不是出於內心的誠懇,不是出於性情的自然,而只是一種文化訓練文化約束的結果,這不能不讓人有些沮喪。「道學」之外,人際之間還可能有真心實意地同情和親近,嗎?馬橋人用「道學」一次取代善良、好心、熱心腸等等相近的詞,是不是無法擺脫對人性的深深懷疑?這種懷疑能夠使多少施捨者驚懼與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