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83年
毛澤東指定的三個接班人,劉少奇、林彪和華國鋒,有的去世了,有的下台了。鄧小平所選定的第一個接班人胡耀邦,結果也是這樣,現在輪到趙紫陽。6月底,李鵬呈交中央委員會一份關於趙紫陽在反黨反社會主義動亂時期所犯錯誤的報告書,大體上是說,趙沒有堅持好四項基本原剛和沒有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說他對動亂的發生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從組織角度上講,趙紫陽的命運與鄧小平在1968年和1976年所遭遇的命運一樣,他丟掉了中央委員的職務,以及以中央委員身份出任的一切黨內職務,只是在他的名字之後加上"同志"二字,允許他保留黨籍。從此以後,他完全銷聲匿跡了。時不時地他也打一兩次高爾夫球,這說明他還不是犯人。1992年傳聞,說他有復職的可能,但在秋末,中央委員會公佈不改變對他的處理,這一謠言不攻自破。
除趙紫陽本人失去了政治局和國家的職務之外,還對其他幾個中央委員作了降職處理,胡啟立失去了他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職務。常委名單中增加了三名新常委:江澤民、宋平和李瑞環。江澤民擔任總書記。
江澤民是一位未在預料中的人選。像李鵬一樣,他原也是一位技術工程師,在60-70年代擔任許多技術部門的工作。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喜歡大笑。江在上海長大,興致來時,也會唱唱英語歌,喜歡40年代美國電影。年輕時,為了逃避國民黨軍警搜查共產主義分子,他曾藏在校長汽車的行李箱裡逃出了校園。江既是一個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敵人,也是一個經濟發展的熱心人。
李瑞環是一位年輕活躍的人。1958年他曾以八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人民大會堂的修建工程而獲得"青年魯班"的美名。他擔任過天津市市長,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能幹的市長,他好像是一團火,談話從不死板。他鼓勵海外對天津投資,這點是眾所周知的。他的提升也與江澤民一樣,代表鄧小平希望持續進行改革。
中央委員會會議兩個月後,鄧小平未接受其他同志的勸阻,準備辭去中央軍委主席之職。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鄧小平離開工作並非是完全放棄政治。鄧小平很明白地聲明,即使他完全退下來,也還要繼續為黨和國家工作。他十分清楚,對於一個一黨制的國家,領導人離開辦公室之後的命運有兩種可能:一是成為元老領導人,一是失勢。作為一位具有七十年政治生涯的領導人,即使完全退休,黨和國家也還會向他請教問題的。
在辭職信中,鄧小平說他的身體仍舊很好。應該說,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這一事實。但是,看上去忽然間鄧顯得老了許多。就身體狀況來說,他選擇這個時候退休是正確的。退休後他是如何打發時間的呢?大部分時間他是和孩子們在一起。他的孩子們大多也是中年人,他似乎與小女兒鄧榕關係最親近。1992年10月在十四次黨代會上扶著他走進會場的就是她。鄧繼續打橋牌,還是與他的老牌友一起,包括萬里和楊尚昆。他偶爾也接見外國來訪者。1989年秋,他會見了基辛格和朝鮮的金日成。
鄧小平仍舊關心國際事務。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共產主義制度在1989-1990年的崩潰,堅定了他的看法:中國應該振作起來反對西方企圖推翻世界社會主義的聯合運動。鄧小平看到了國際變化對中國的影響,1990年初,他和黨的中央告誡人們說:
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敵人的所有矛頭將會對向中國。他們會利用各種借口製造麻煩,增加我們的困難和對我們的壓力。不管怎樣,中國需要穩定,穩定,再穩定。
對我們黨和國家來說,以後的三至五年將是相當困難的,但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垮下了,中國的歷史將會倒退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根據原文譯出——譯注)鄧小平和黨的新領導人就是以這種態度來看待西方國家"六·四"事件以後對中國進行的制裁。
鄧小平相信,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已制定了在整個共產主義世界中實行"和平演變"的策略。鄧小平主張中國在外交上採取謹慎的態度。他提出要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在國際上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做好自已的事,實現奮鬥目標,而不搞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
鄧小平的觀點受到重視。由於執行了鄧小平的思想,其結果,中國逐漸取得了優勢。西方的經濟制裁宣告失敗,西方的部長們又開始對中國進行訪問。1992年,楊尚昆在北京接待了笑容滿面的葉利欽。耐心與謹慎果然使中國獲得了成功。在一些事件的幫助下,特別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得西方國家必須在聯合國爭取中國的支持。於是,中國又恢復了他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鄧小平在經濟改革上也取得了勝利。這要歸功於他在接見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的那篇講話,以及他提升了江澤民。因此,"六·四"之後,在繼續貫徹80年代的政策上沒有嚴重的障礙。農業上仍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計劃經濟的範圍並夫擴大;對國外投資者的獎勵政策沒有改變。而且,鄧小平還要擴大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步伐。
由於鄧小平不再在黨的會議上作報告,也很少接見外國訪問者,所以要瞭解他的思想發展是不太容易的。不過,在1990年初至1991年底,他經常與黨的高級領導人談論改革之事。有一點很清楚的是,很多人對他的觀點漠不關心或表示反對,1991年春,上海一家報紙發表了一篇闡述他的觀點的文章,而一些全國性的報紙甚至不曾提到這篇文章。
1992年初,他開始南巡。巡視華中、華南、華東,包括他的話能很快被香港報道出去的地方。他訪問了武漢、深圳特區、珠海和上海。每到一個地方,他就發表講話。很快,他講話的全部內容和一些引語出現在香港的報紙、電台和電視節目中。觀看香港電視的成千上萬華南觀眾很快獲得這一消息,不久消息遍及全國各地。
從北京對此事反應的速度來看,中共領導階層未經過太多的爭議就已決定支持鄧小平的觀點了。2月21日。鄧小平作南巡的最後講話。28日他講話的部分內容以中央委員會文件形式大量下發到各級黨組織。
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鄧小平談到兩個大問題: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在發展問題上,他強調"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是正確的,不能改變,必須大膽地、創造性地貫徹這條路線。在一段講話中,他說出了一段在思想上有重大突破的話。這段話即使胡耀邦這個當年最激進的改革者聽了也會大吃一驚。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對大家講這個道理2。
鄧小平同樣批判了那些對經濟改革持批評態度的人。他說: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不是右,而是"左"。"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東西有,動亂就是右的!"左"的東西也有。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3。
這些話很清楚:對自由化的反應過頭了,甚至已威脅到經濟發展和全民士氣,所以需要阻止這種反作用力。
在政治上,同他過去多次所說的一樣,主張搞好社會秩序(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排除各種不良的社會現象我們決不能手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青年人提拔到黨的領導崗位上來,創造性地使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最後,他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他還說:"一些國家出現了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鄧小平的講話在夏初的《人民日報》發表後在政治生活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成了政治的轉折點。從此,中國的政治形勢向著鄧小平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鄧小平的成功在1992年10月黨的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成為定局。江澤民在政治報告中把鄧小平比喻成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並指出,大會的任務是把鄧小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方針……加速改革、開放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步伐。並說,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大會最後一天,當鄧小平在鄧榕小心的攙扶下緩慢地經過會見大廳時,他完全體會到了成功的滋味。鄧小平沒作任何發言,也沒呆很久,但代表們熱烈的掌聲說明,人們對這位總設計師的熱愛比對舵手毛澤東更勝一籌。代表們將會很想念他。因為,代表們知道,有許多人幫助過鄧小平設計過中國現代化,並創建起一套基礎理論,但是,他們也知道鄧小平一直是中國現代化最主要的推動者。如果沒有了鄧小平,中國將會怎麼樣?確實,在新的領導層中,或者說在全國各地、各個領域,無論在聲望、經驗或能力方面,沒有任何人能與鄧小平相比。
註釋:
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頁。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
3同上書,第375頁。
結論鄧小平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他去世以後,中國又將會怎樣呢?
鄧小平的第一項成就是擔任了中國的領導職務,這也是他取得其他成就的前提條件。他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年輕是他的最大優勢;當他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時,他比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要年輕五歲甚至更多,所以他能活得比他們長。但是20、30年代,他在黨內的地位和遠遠落後於他們,甚至不如與他同輩的一些人,如陳雲。1945年以前,他不是中央委員,更不是政治局委員。他當選為中央委員時,已經四十多歲了。1952年他從四川調到北京時,在新的國家領導人當中,也不是排在前幾名。儘管1956年以後他被迅速提拔,當上了總書記,並沒有人將他視為毛澤東的接班人。"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倒了,大家以為他再也不可能東山再起了,更不用說超過周恩來、林彪或其他毛澤東的革命戰友了,鄧小平能夠東山再起的確應歸功於毛:1968年他沒有開除鄧小平的黨籍;1972年他接受了鄧小平請求復出的要求,決定讓鄧復出。當然,這也不排除鄧的政敵的愚蠢。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鄧本人的優秀品質。他堅強、不屈不撓,並結交了很多忠誠的朋友。從1976年他再次失勢到當年9月毛澤東逝世這段時間,"四人幫"一直無法對他下毒手,就是因為他的朋友保護了他。
作為一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取得的兩大成就是使中國走上了經濟迅速發展的道路;把中國引入了國際生活的主流。在經濟發展方面,他的主要貢獻是把經濟工作列為全黨工作的重點。並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他得到了其他人的幫助,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經過二十年的革命,人們渴望安定與經濟發展。是他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使得黨中央有可能把周恩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列為"全黨工作的重點";也是他的講話促使中央委員們當著華國鋒的面否決了"兩個凡是",並決定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從而消除了經濟發展的障礙。
在方法上,鄧小平的貢獻不多。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外開放"政策的,對經濟特區的發展也給予了很大的關注,並且使經濟特區成為開放政策的最有力的證明。但具體的細節問題,他總是交予其他人去辦。這樣或許比較好。
鄧小平所提倡和推動的改革,雖然腳步還有些蹣跚,但所取得的成就卻是令人矚目的。從1980年到1992年的十三年間,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遞增8%,這一發展速度同亞洲"四小龍"相當,並遠遠超過了歐洲國家的發展速度(1992年,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撰文指出,中國比美國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速度快6.4%,如果這一速度保持不變,十一年以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從1980年到1990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從三百八十億美元增加到一千一百五十億美元,中國從一個外貿活動很少的國家,進步到以外貿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中國所吸引的外資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到1990年,外國資本已在中國興建或擴建了三萬多家企業,總投資超過了二十億美元(還有更多的資金已簽訂了引進合同)。誠然,在內地一些省份,人民的生活依然很貧困,但就是在這些地區,人民的生活條件也已有了改善。
經濟改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第一,是通貨膨脹。1988年到1990年,國家零售商品的物價指數也在上升,這與1989年的政治動亂不無關係。1992年國民經濟再度增長,創造了年增長10%的好成績,但是卻又出現了新的通貨膨脹。第二個問題涉及政府的財政收入。由於政府把許多產品的徵稅權下放到了省,因而使得各省的上繳國家的稅收在國家總收入中的比例從1979年的47%下降到1990年的16%,遠遠地低於美國和歐洲國家。第三個問題涉及國有企業。由於國有企業要負擔所有職工包括退休職工的各種福利,而且經常要按照很低的固定價格出售產品,因而,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出現了虧損。1990年,國有企業虧損高達二百億美元,相當於國民收入的5%。
問題是嚴重的。但是同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同蘇聯和東歐大多數國家共產黨的領導結束之後所產生的動亂相比,這些問題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那麼,中國共產黨經濟改革成功的秘密何在呢?有三點可以指出。第一,中國改革的起點是農業而不是工業和商業。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糧食和輕工業所需的原材料極大地豐富起來,從而為城市改革創造了條件。第二,在實施價格改革的過程中,避免發生大的社會動盪。具體的做法是對那些舊經濟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和企業進行耐心的勸說,而不是強迫他們投身競爭更為激烈的經濟領域。消費者也沒有因通貨膨脹和生活水平下降而反對改革。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最高點是18.5O%(1988年),蘇聯1991年的通貨膨脹率是91%,而且以後更為嚴重。第三,置政治改革於經濟改革之後。這當然令很多人感到失望(因此造成了1989年那場可怕的悲劇)。但這也表明,國家仍然可以控制那些不贊成改革的人,諸如計劃經濟體制下負責制定計劃的人和享有各種福利和退休保障的大型企業的工人,改革使他們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在沒有屬於自己的報紙、工會或政治組織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在黨內施加他們的壓力,但這些壓力將會被黨內相對的壓力化解。換言之,整個改革計劃不會因外在的政治活動而被迫停止,也不會因此而被迫修改可能對社會某一特殊團體非常不利的一些計劃,即使是那些最不受歡迎的改革計劃,也能繼續加以實施。
這並不是說鄧小平和他的同事們所採取的無產階級專政很仁慈。不是的。也不是說,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其他的領導人希望將來有朝一日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的領導會被多黨制和行政與立法機構的競選所代替,他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而是說,要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實施,建立一個更為開放的政治秩序。在一個發展中國家,要逐步地實行民主,只有當這個國家的經濟和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徹底地實行民主。
從1950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前,中國一直與世界隔絕。即使在其他一些共產主義國家人民的心目中,中國也是一塊遙遠和神秘的地方。當然,朝鮮、蒙古和越南除外。造成中國與世界隔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自朝鮮戰爭後一直對中國實行封鎖。另外毛澤東本身的有些做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對於世界的大多數地區不感興趣,對於他唯一出訪過的一個國家——蘇聯也不喜歡。因此,世界對於中國的瞭解越來越少,中國對於世界的認識,也同樣越來越狹隘。
鄧小平改變了這一切。在他的指引下,中國引進了外國的資本、技術和工商業技巧,以滿足迅速實現現代化的需要。與此同時,他讓中國在處理國際與地區爭端問題時,發揮與中國國力相當的影響;他改變了中國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再強調革命和戰爭。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一直致力於消除世界的緊張局勢,設法使一些"熱點"地區降溫。中國還加入了許多國際性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會、國際刑警等。她還向許多發達國家派遣了留學生,在美國就有中國留學生三萬多人,另外她自己也接受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顧問、學者和學生。北京國際機場每天都有十幾次班機飛往歐洲和美國,而十五年前,每天只有三至四次班機。
未來的中國將會怎樣呢?中國是如此之大,發展又是如此之快,因此要想預計她的未來是困難的。如果我們以中國過去的發展為借鑒的話,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描述她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一,政治方面。鄧小平百年後,將有一個人(在本世紀之前,中國的這位領導一定是男的)成為黨的最高領導者,最後成為國家的領導人,但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和爭執。中國的傳統和民主集中制都需要一位最高領導人。這並不是說集體領導將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說新的領導者的最親密的人將是他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同事。
第二,社會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斷增加,社會的知識水平相應地提高,因而對社會與文化自由的要求將越來越強烈,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些人及社會其他階層的人將會就放棄一黨執政是否明智這一問題展開爭論。因此,中國可能會像香港早期那樣,允許甚至加強各種自由,但多黨制的進展卻很緩慢。
第三,經濟和社會方面。目前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十一億,而且還會迅速增長,到本世紀末將突破十二億。糧食問題將成為新的問題,甚至會減少對每個家庭的糧食供應。是重新實行配給制,還是增加糧食進口,這是中國方面必須要作出選擇的。
第四,是政治和文化方面。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的少數民族將會要求享有更多的文化自由和政治自治。到目前為止,世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藏。但是,新疆的少數民族在回教復興主義和前蘇聯境內回教兄弟姐妹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的影響下,會更為堅定地要求文化自由與政治自治。
與此同時,中國人將要對毛去世後一直領導他們的這個人作出判斷。大多數中國人都會看到他身上的一些弱點。有些人會認為他過大於功,但絕大多數人會認為他功大於過,因為是他領導他們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聞所未聞的水平,而這是他們的父輩做夢也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