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 第一部分:麵包與玫瑰 要新聞聯播,還是宣傳聯播?
    一個古老的節目,幾張古老的面孔。「新聞聯播」換播音員會成為中國媒體的「頭條新聞」,兩年來甚至還有報紙為此發社論,無疑是這個時代的一大特色。

    儘管我早已經遠離了「新聞聯播」,我還是能夠很好地理解有些觀眾歡快的掌聲。把家裡的十四吋黑白換成了現在時興的液晶彩電,為此興奮幾分鐘也是人之常情。當然,我也很理解另一些人的不以為然。假如節目內容沒有起色,電視機縱有千種風情,也是無濟於

    事的。

    沒有誰會懷疑「新聞聯播」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影響。事實上,如果有外國媒體朋友請你吃飯,碰巧又是在晚上,你可能得多因此犧牲點時間等他們——通常,他們都是在看完新聞聯播後才能馬不停蹄地趕過來。當然,「新聞聯播」成為許多駐華記者的必修課,道理很簡單,因為它是中國政治生活的一面鏡子,一個晴雨表,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政治監視器。

    今日世界,不少人因為電視是「餐廳裡的政府」而抗拒電視。而在中國,「新聞聯播」更像是政府發言人。自1978年元旦開播以來,「新聞聯播」一直恪守「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的宗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宗旨也決定了「新聞聯播」的真實屬性是「宣傳聯播」。顯然,新聞並不同於宣傳:新聞隨時都可能發生並被報道,而宣傳卻另有計劃與側重,重重複而不重時效,重說教而不重事實。對於受眾來說,差別也可能表現為,新聞被用來分析新聞當事人,而宣傳被用來分析宣傳者,細心者甚至可以從中揣摩到這個轉型社會的政治動向以及未來的脈搏。

    人們守株待兔般觀看「新聞聯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該節目「部分壟斷」了中國政治信息的發佈權。從1982年報道「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中央授權「新聞聯播」比其他媒體提前一天獨家發佈重要新聞。「新聞聯播」權威古板的形象、上情下達的角色由此漸漸確立。這種得天獨厚的制度安排已經超出了設置一般新聞欄目的意義。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新聞聯播」不僅是「新聞的聯播」,而且是和全國一盤棋的聯播。任何省市都無一例外地轉播這種內外有別、喜憂參半的播報方式。

    有人可能會說,「新聞聯播」是中國最成功的「新聞執政」(Governingwiththenews),然而從政治傳播學的角度來說,這種以宣傳效果為首要目的的新聞播報方式並沒有脫離傳統政治傳播中的「宣傳統治」(Rulingbypropaganda)。二者的區別就在於,新聞執政是政府與媒體保持某種合作關係,通過表態、行動、政策等完成對媒體議程直至公共議程的設置,而「宣傳統治」則表現為政府對媒介的直接介入,或者越俎代庖地直接設置媒體議程。

    應該承認,在由封閉走向開放的路途中,中國已經開始了由「宣傳統治」到「新聞執政」的轉變。國務院新聞辦的官員亦表示,中國政府應對新聞媒體的態度正在由傳統的「媒體控制」、「媒體管理」過渡到現在的「媒體合作」。

    「新聞聯播」三十年,正好與改革開放三十年同步。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見證改革開放命運的一個縮影。熟悉「新聞聯播」歷史的人知道,「新聞聯播」並非沒有開始適應新聞規律的嘗試。1986年1月29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曾被作為頭條新聞播出,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播出中央領導人的活動或國內重大事件。只不過這種破天荒的探索沒有得到有力支持或者缺少自身堅持,所以直到十幾年後,像「9?11」這樣改寫世界歷史的事件都沒有作為重要新聞在該欄目播出。然而,誰能說央視沒有新聞資源或者業務能力?

    如今電視賣得越來越多,看「新聞聯播」的人是越來越少。顯然這是和「新聞聯播」的改革嚴重滯後分不開的。與此對應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個欄目賴以雄視天下的政治資本與權威資本正被悄然瓦解。當網絡大行其道,新聞市場被細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越來越多,即使是那些「偉大,而且有用」的政治信息,如今也在向政府網站靠攏。

    「新聞聯播」三十年。對於許多行走在這個既快又慢的轉型時代的中國媒體來說,一個欄目能有三十年壽命堪稱「不朽」。遺憾的是,當我回想央視這個三十年不改初衷的鑽石級節目,所能想到的總結陳詞竟然只有「新聞還很遠,聯播永宣傳」。而這個糟糕的印象,顯然不是換上一兩張清俊婀娜的面孔能夠改變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