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少注意到被稱為馬歇爾計劃的戰後歐洲復興計劃中石油的重要作用,該計劃以其設計者、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的名字命名。從1947年開始,西歐的歐洲復興計劃受援國的最大單項支出就是利用援助美元購買石油,而這些石油主要是由美國公司供給的。根據美國國務院的官方記錄,美國用於馬歇爾援助的美元中,大約10%因為購買石油又回到了美國人手中。
戰爭結束時,美國石油產業已經變得跟英國石油公司一樣,具有國際公司的架勢。它們主要的石油資源位於委內瑞拉、中東等遙遠的地區。戰後,人們將新澤西的標準石油公司(埃克森)、索可尼-威康姆石油公司(美孚)、加州標準石油公司、德士古和海灣石油五大石油公司稱為「石油巨頭」,它們決定採取行動對歐洲的戰後石油市場進行絕對控制。
戰爭使歐洲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局面受到嚴重破壞。德國失去了東部煤田的儲備,西部地區的煤產量只有戰前的40%。與1938年的水平相比,英國的煤產量下降了20%。在丘吉爾定義的鐵幕下,由於不能進入西歐市場,東歐的石油產量也下降了。1947年,一半的西歐石油是由五家美國石油公司供給的。
美國的石油大佬們毫不猶豫地抓住這一難得的好機會。儘管有時國會會過問,一些中級官員也會抗議,但馬歇爾計劃的資金還是明顯被濫用了,「石油巨頭」迫使歐洲支付高昂的價格,非常高昂的價格。這一價格高出1945∼1948年歐洲石油價格的一倍,從1.05美元/桶漲到2.22美元/桶。雖然油是來自並不昂貴的中東油田,但運費卻是經過一個精心設計的複雜公式計算出來的,與加勒比海運往歐洲的運費掛鉤,遠遠高於成本。
即便在歐洲市場內部,石油成本差別也是巨大的。希臘被迫支付每噸燃料油83美元,同樣的燃料油英國只支付395美元/噸。另外,在華盛頓政府的支持下,美國公司拒絕使用馬歇爾計劃中的美元建設歐洲本土的煉油能力,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石油巨頭」對戰後歐洲的控制。
當兩家主要的英國石油公司——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恢復了它們的生產能力,美國的五家公司不得不擴展為七家公司,共同瓜分戰後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油市場。到20世紀50年代,英美石油公司的地位無人匹敵。它們控制了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中東石油供應,控制了歐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市場。
在20世紀50年代,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石油似乎成了常用品。通過把石油銷往世界新的市場,石油公司賺進了大把大把的美元。當時的汽車及其相關產業是美國經濟中最大的產業部門。在艾森豪威爾「國防高速公路法」的指引下,美國把億萬美元的稅收投向全國範圍內的現代高速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理由是,一旦蘇聯發動核戰爭,可以利用高速公路系統從城市撤離。儘管鐵路相對於節能效率不高的汽車具有優勢,但鐵路基礎設施還是被忽略並且任其朽壞。這個時期正是底特律一家主要汽車公司的前董事長威爾遜當國防部長的時候,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只要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好處就是對美國有好處。」他還應該再補上一句話:對埃克森、德士古和石油老闆們也有好處。石油變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