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爭 第六章 步調一致 英美聯手收拾德俄 英國的希特勒計劃
    凡爾賽和會以後,國際貨幣秩序一直不穩定,這一貸貨幣秩序是由倫敦和紐約的銀行家們強加給中歐戰敗國的,這一秩序在1929年突然中止了。蒙塔古·諾曼,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行長,釀成了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的崩潰。諾曼要求紐約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喬治·哈里遜提高美國的利率水平。哈里遜順從了,隨後幾個月內,美國歷史上最劇烈的金融和經濟崩潰便接踵而來。

    到1931年初,蒙塔古·諾曼和英國方面一小撮人,就謀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中歐的政治狀態。當時,奧地利最大的銀行機構是維也納信貸銀行。在20年代期間,維也納信貸銀行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奧地利的分支機構密切合作,通過收購存在麻煩的小銀行而壯大起來。1929年10月,在股票市場暴跌的時候,當局要求維也納工商信貸銀行接管維也納房地產信託銀行,一次最大的併購案被強加給了維也納信貸銀行。前些年,維也納房地產信託銀行也吞併過幾家遇到麻煩的銀行。

    1931年初,在人們的印象中,維也納信貸銀行是世界上最有實力的銀行之一。實際上,它已病入膏肓。由英國、法國和美國通過《凡爾賽條約》強加於人的苛刻條件肢解了奧匈帝國,切斷了奧地利經濟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有價值的經濟聯繫和原材料供應。奧地利的工業經濟再也沒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中恢復過來。整個奧地利工業千瘡百孔,到處都是廢棄的工廠、陳舊的設備,還有還不清的巨額戰爭貸款。奧地利20世紀20年代的政治環境把大部分涉臨崩潰的奧地利工業拱手交給了不斷擴大的信貸銀行手中。

    因此,1931年年初以前,整個奧地利,尤其是維也納信貸銀行,是國際資金信貸鏈條上薄弱的一環,這個鏈條是在紐約的摩根銀行與英格蘭銀行和其他倫敦的銀行聯手打下的不健康的基礎之上打造而成的。維也納信貸銀行並不能從處於不景氣的奧地利經濟中獲得足夠的資本,來支持其經營活動,只得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來自倫敦和紐約的短期貸款。對維也納信貸銀行來說,英格蘭銀行就是一個重要的貸款方。

    1931年3月,法國政府和法國外交部長布蘭德宣佈,堅決反對柏林和維也納為締結奧德貿易和海關聯盟而宣佈進行的談判,但是這一企圖抑制幾個月前發生在美國、正在全球蔓延的經濟蕭條的努力為時已晚。

    據報道,法國命令它的銀行削減對維也納信貸銀行的短期貸款,以此給奧地利政府施壓。接下來的5月,隨著維也納新聞界曝出維也納信貸銀行遭到擠兌的謠言,震撼整個歐洲的信用危機爆發了。奧地利國家銀行,最終是整個奧地利,被迫傾全力解維也納信貸銀行之危,這釀成了歷史上最大的銀行倒閉案。後來的分析表明,其實危機從來沒有達到過如此嚴重的程度。某些實力強大的倫敦和紐約的金融家這樣做的意圖是,準備在歐洲的地緣政治中發動一次重大改變。到20世紀20年代,英美一小撮權貴已決定支持德國走激進的道路。

    摩根的銀行家們已經證明,用自上而下的政治解決方案來確保銀行貸款的償還十分奏效,當時他們將國外信貸貸給了意大利政治強人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政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25年11月,意大利財政部長米蘇拉塔宣佈,墨索里尼政府已就向英美償還意大利應付的凡爾賽戰爭賠款達成一致,一周之後,摩根公司(墨索里尼政府在美國的金融代理),宣佈向意大利提供關鍵性的1億美元貸款,以穩定意大利里拉。

    實際上,摩根已決定為鞏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而出力。在摩根公司和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的敦促下,米蘇拉塔於1926年建立了意大利中央銀行——意大利銀行,用來控制國家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確保對外國債務的償還。墨索里尼向世人表明,他在調教意大利工會、降低工資並實行有效的緊縮政策,以保證外國銀行的借貸方面,是一個鐵腕人物,或許紐約的摩根家族是這麼想的。

    當時控制美國貨幣政策的人是前摩根銀行家本傑明·斯特朗,他也是英國中央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的親密朋友和合作者。斯特朗與米蘇內塔和意大利銀行行長波納爾多·斯琴赫進行了會面,確定意大利「穩定」計劃的最後細節。20世紀20年代,還是這幫有權有勢的人十分有效地組織起來,實施對歐洲大陸從波蘭到羅馬尼亞等多數國家的經濟控制,他們包括摩根公司、蒙塔古·諾曼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他們的借口是建立「有信用」的國家政策,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早期雛形。紐約銀行充當了借貸的巨額短期資金來源,英格蘭銀行與英國外交部一起,為政策的實施提供政治經驗。

    20世紀20年代,德國是讓這幫盎格魯-撒克遜人(英美人)最費心思的國家。1923年,他們成功地將雅爾瑪·沙赫特推上帝國銀行總裁的寶座之後,沙赫特立即加緊了對摩根公司起草的道威斯還款計劃的實施,20年代德國經濟越來越依賴於倫敦和紐約銀行以及他們在巴黎的合作夥伴。對於這些銀行來說,給德國的這些短期貸款是當時整個世界金融市場上最賺錢的買賣。對許多德國銀行來說,包括第四大銀行達姆施塔特國民銀行(達納特銀行),已經對紐約和倫敦的短期資本借貸產生了實質性依賴,儘管利率很高,帶有懲罰性質。20年代早期,魏瑪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已經極大地破壞了德國的幾家主要銀行的資本和儲備。20年代末期德國銀行的借貸擴張,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小額資本基礎之上的,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欠債不還和其他危機。當1929∼1930年紐約股市崩潰的時候,德國的情況在主要歐洲工業國中獨一無二。它在這些短期債務中欠外國銀行的借款總額估計為160億帝國馬克。

    這是一種不健康的銀行業務結構,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徹底崩潰。引起風吹草動的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和英格蘭銀行。1929年,它們採取了一系列行動,提高利率,而此前的兩年時間裡,它們一直採取低利率政策,推動了史無前例的股市投機。由於預計到紐約股市和倫敦市場會崩盤,美國和英國銀行開始從德國和奧地利大規模地撤回資金。1931年5月13日,炸彈引信被點燃了。

    就在那天,維也納信貸銀行倒閉了。法國人決定對奧地利與德國談判組建關稅同盟的行為實施貨幣懲罰。維也納信貸銀行是一家與法國銀行業有緊密聯繫的羅斯柴爾德銀行。當法國資金從奧地利抽回時,脆弱的維也納信貸銀行倒閉了,這是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在奧地利約70%的工業中佔有很大利益。為了防止對維也納信貸銀行的擠兌,奧地利銀行抽回所有存在德國銀行裡的資金。信貸銀行成了引發整個中歐銀行多米諾崩潰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

    在奧地利和德國,接踵而至的銀行危機、經濟蕭條和相關的一系列悲劇性事態發展,都是由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喬治·哈里遜,以及摩根家族和他們在華爾街的朋友們一手周密策劃和導演的。他們作出了一個決定,即削減所有對德國的貸款,而在早期階段,哪怕只是名義上的一點點滾動資金,都可能防止危機失控。

    相反,資本開始大量流出德國。在蒙塔古·諾曼和喬治·哈里遜的要求下,新的帝國銀行總裁漢斯·路德唯唯諾諾,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阻止德國大銀行的崩潰。維也納信貸銀行倒閉的直接後果導致德國達納特銀行運轉失靈。對於嚴重依賴外國貸款的達納特銀行來說,當年5月損失了幾乎1億馬克的存款。接下來的一個月,達納特銀行又損失了8.48億馬克,是它全部存款的40%。與此同時,德累斯頓銀行損失了10%的存款,就連德意志銀行也損失了8%的存款。到6月末,銀行家信託公司——一家摩根家族銀行——削減了對德意志銀行的貸款。

    哈里遜要求帝國銀行總裁漢斯·路德實施嚴格的信貸緊縮政策,收緊德國的資本市場,聲稱這是阻止外資流出的唯一辦法。接踵而至的是德國銀行體系的全面崩潰,德國工業陷入了可想而知的最嚴重的蕭條之中。

    蒙塔古·諾曼支持哈里遜指責德國是這次危機的禍首,後來法國銀行行長也加入了進來。儘管德國布魯寧政府作了最後的努力去說服路德,要求他向其他中央銀行尋求緊急穩定信貸來遏制這場全國性的銀行危機,但是遭到了路德的拒絕。當路德最後不得不讓步,請求蒙塔古·諾曼幫忙時,卻吃了閉門羹。結果,德國找不到一家借貸銀行,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到1931年7月,也就是維也納信貸銀行倒閉大約兩個月後,德國資本外流的閘門打開了,巴塞爾的《民族報》報道說,達納特銀行陷入「困境」,在這個一觸即發的關頭,這一報道足以引發對這家銀行的全面擠兌恐慌。達納特銀行的主席戈爾德施密特後來譴責說,帝國銀行帶有歧視性的信貸比例分配,有針對性地造成了他的銀行倒閉。1931年冬天到1932年,隨之而來的銀行業危機和工業崩潰造成了後來廣為人知的德國「一百年來最寒冷的嚴冬」。這為激進的政治選擇提供了溫床。

    1930年3月,在英美銀行家強行斷絕對德國的信貸之前幾個月的時間裡,帝國銀行總裁沙赫特提交了辭職報告,這讓德國政府倍感意外。他辭職的真正原因是,瑞典實業家和金融家伊瓦爾·克呂格(瑞典著名的「火柴大王」)向德國政府提出了貸款五億帝國馬克作為緊急穩定信貸的建議。在倫敦和紐約銀行取消了對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貸款後,克呂格和他的美國夥伴李·希金森銀行成為這些國家的主要貸款人。但是,克呂格1930年初的貸款提議對蒙塔古·諾曼的朋友們的長期戰略具有爆炸性的、不可接受的政治影響。德國財政部長魯道夫·希法亭敦促沙赫特接受克呂格的貸款,在道威斯賠款計劃設定的條件下,所有外國貸款必須經沙赫特批准。但沙赫特拒絕了,3月6日他向帝國總統馮·興登堡遞交了辭呈。其時沙赫特另有打算。

    大約幾個月之後,人們發現克呂格死在巴黎的酒店裡。正式驗屍登記的死亡原因是自殺。但幾十年後,瑞士研究人員經過詳細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克呂格死於謀殺。儘管實際的細節將永遠隨著克呂格之死而一同埋葬,但從克呂格的死亡中得利最大的仍然是倫敦和紐約的某些人。克呂格的死亡同時終結了德國自救的希望。德國從國際上獲得貸款的渠道被徹底堵死了。

    從帝國銀行辭職後,沙赫特一點兒也沒閒著。他將全部精力都用在為一個人募集資金上,這個人是他和他的朋友英格蘭銀行行長諾曼看好的人,一個將把德國再次帶進危機的人。

    自1926年後,沙赫特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即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黨)的秘密支持者。在辭去帝國銀行的職務後,沙赫特在實力強大而又心存疑慮的德國工業領袖(主要是魯爾地區的「產業大亨」)與外國金融領袖(特別是英國的諾曼勳爵)之間充當了主要聯絡人的角色。

    在這個節骨眼上,英國的政策是制定「希特勒計劃」,對於這一計劃的地緣政治和軍事目標是什麼,大家都心照不宣。事隔半個世紀之後,在一次相關的私人討論中,英國精銳部隊特種航空大隊的創始人、空軍上校大衛·斯特林這樣說道,「我們英國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我們以為可以挑動德意志帝國去反對俄羅斯帝國,讓他們彼此爭鬥,兩敗俱傷。」

    英國對希特勒計劃的支持達到了頂峰造極的地步,其中包括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此人因1938年慕尼黑綏靖協定而臭名昭著,該協定導致希特勒的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菲利普·克爾(後來的洛錫安勳爵)(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塞西爾·羅得斯圓桌會議成員)是張伯倫首相過從密切的顧問。像比弗布魯克勳爵一樣,洛錫安勳爵支持將希特勒方案納入英國上層制定的臭名昭著的克裡夫頓計劃,比弗布魯克勳爵是當時英國新聞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控制著發行量極大的《每日快報》和《晚間標準報》。但是,或許當時在英國,對希特勒表示支持的最有影響的人物是威爾士王子,他於1936年年初繼位成為愛德華八世,同年年底退位,一直不遺餘力地支持希特勒。

    某些重量級當權派對希特勒的圖謀心知肚明。在納粹運動的早期階段,華爾街和美國國務院的圈內人物就獲得了許多情報。甚至在1923年倒霉的慕尼黑「啤酒館政變」之前,當時作為凡爾賽條約規定佔領德國的、美國國務院駐慕尼黑官員羅伯特·墨菲通過埃裡希·魯登道夫將軍曾親自會見過年輕的希特勒。墨菲後來成為戰後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核心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伯爾尼墨菲曾經在艾倫·杜勒斯手下工作,負責收集德國的情報。墨菲當時正與美國政府另一位有影響的官員杜魯門·史密斯一起在慕尼黑,史密斯的任務是為佔領德國的美國軍隊收集情報。

    史密斯後來在回憶錄中回憶起他1922年下半年到達慕尼黑的情形:就國家社會主義(納粹)的問題,我與駐慕尼黑領事羅伯特·墨菲先生(後來成為非常卓越的美國大使),埃裡希·魯登道夫將軍,巴伐利亞王儲魯珀特和阿爾弗雷德·羅森伯格(後來成為納粹黨的政治哲學家)談了很長時間。在這次訪問期間,我還經常見到出自慕尼黑藝術名門、外號叫「普奇」的恩斯特·漢福斯滕格爾。「普奇」畢業於哈佛大學,後來成為希特勒的外事新聞主管……我與希特勒的會見持續了幾個小時。我在慕尼黑保留的日記表明,我被希特勒的個性深深打動,並且認為他有可能會在德國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922年11月,在寫給華盛頓上司們的報告中,史密斯就希特勒小團體的評價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提到希特勒,史密斯認為:他的基本目標是推翻馬克思主義……贏得勞工對民族主義國家和財產理想的支持……政黨利益的衝突已經表明,通過民主把德國從當前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已經沒有可能。

    他的目標是通過非議會方式建立國家獨裁。一旦目標實現,他要求把戰爭賠款降至一個合理的數額,如果就合理的數額達成協議,就必須分毫不差地進行償付,這事關國家的榮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獨裁者必須引入普適的賠款服務機制並動用國家的力量強制執行。在實施期間,他的權力不能受到任何立法機關或議會的阻撓……

    為確保華盛頓軍事情報局的同事能掌握要點,史密斯補充了他個人對希特勒的評價:「在私下的交談中,他展現出富有說服力和邏輯性的演講魅力,時不時流露出狂熱的熱情,即便是中立的聽眾也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1931年深秋,有一個人從德國來到了位於倫敦利物浦大街的地鐵站。他的名字叫阿爾弗雷德·羅森伯格羅森伯格會見了倫敦《泰晤士報》的總編輯傑弗裡·道森。在隨後的幾個月裡,《泰晤士報》對希特勒及其運動進行了非常有價值的正面的國際宣傳。但是,1931年羅森伯格第一次英格蘭之行期間的最重要的活動是與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會面,諾曼是當時國際金融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根據他最信任的私人秘書透露,諾曼最恨法國人、天主教徒和猶太人。諾曼和羅森伯格發現,他們談得十分融洽。把羅森伯格介紹給諾曼的中間人是沙赫特。從1924年第一次見面,沙赫特與諾曼的友誼一直持續到1945年諾曼去世。

    在與倫敦施羅德銀行的一位領導人會面之後,羅森伯格結束了他具有重大意義的倫敦之行。倫敦施羅德銀行是紐約施羅德銀行和科隆的一家私人銀行的分支機構,這家私人銀行便是馮·施羅德男爵的斯泰因銀行。羅森伯格所見的倫敦施羅德銀行的領導人名叫蒂阿克斯,他也是英格蘭銀行的董事和蒙塔古·諾曼的密友。

    1931年後,當沙赫特與馮·施羅德男爵找到德國工業和金融界領袖人物尋求對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支持時,這些緊張而又心懷疑慮的德國實業家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國際金融界,特別是蒙塔古·諾曼,對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政府的前途怎麼看?」如果希特勒上台,諾曼樂意向德國提供金融信貸嗎?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在1930年大選的關鍵時刻,希特勒的德國國家社會義工人黨僅有600萬多一點的選票,蒙塔古·諾曼、蒂阿克斯和倫敦朋友的國際支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1932年1月4日,在馮·施羅德男爵的科隆莊園,阿道夫·希特勒、馮·巴本和科隆銀行家馮·施羅德等人密謀為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提供資金支持,一直到希特勒按計劃掌權為止。當時,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已負債纍纍,無力償還。希特勒和馮·巴本在1933年1月4日在馮·施羅德的科隆莊園還見過一次面,那次見面他們最終敲定了一項計劃,推翻軟弱的斯內切政府,建立一個右翼聯合政府。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帝國總理。

    1933年5月,作為希特勒新政府的核心人物,阿爾弗雷德·羅森伯格最後一次訪問了倫敦。他直接來到了亨利·德特丁爵士位於愛斯科特賽馬場附近巴克赫斯特公園的鄉村別墅,德特丁是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的頭,是無可爭議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商人。根據英國新聞界的說法,他們兩人進行了熱烈而重要的交談。羅森伯格在1931年訪問倫敦時第一次與德特丁見面。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與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有十分密切的聯繫,並為其提供支持。雖然細節是保密的,但是當天的英國媒體報道十分肯定地說,在早期關鍵時期,德特丁為希特勒提供了巨額的資金支持。

    在1931年的關鍵時期,諾曼和英格蘭銀行堅決拒絕為德國提供哪怕是一分錢的貸款,因此導致了金融和失業危機,使得像希特勒這樣具有極端主義思想的人,在德國領導層看來也是可以接受的。1933年上半年,希特勒剛剛鞏固了權力,就是這個蒙塔古·諾曼又急不可耐地投之以李,向希特勒政府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英格蘭銀行的貸款。1934年5月,諾曼對柏林進行了一次特別的訪問,為新政府的金融穩定作進一步的秘密安排。作為回報,希特勒安排諾曼的好朋友沙赫特當上了經濟部長,同時兼任帝國銀行行長。直到1939年,帝國銀行行長一職一直由沙赫特擔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