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到19世紀90年代末,英國上層對新興德國的經濟挑戰的恐懼達到了頂點。為了使歐洲的事態發展有利於自己的利益,英國對十年未變的大陸聯盟策略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調整。
直接導致聯盟策略調整的是發生在埃及的一次重大軍事對峙事件。在埃及,英法兩國都在歷史上通過蘇伊士運河公司擁有巨大經濟利益。1898年,馬爾尚上校率領的一支法軍,穿過撒哈拉沙漠抵達東部。在那裡,他們遭遇由基欽納將軍率領的駐尼羅河法紹達的英軍。兩軍對峙,互不相讓,局勢劍拔弩張。最後,馬爾尚請示巴黎後,率法軍先行撤離。這就是著名的法紹達危機事件,最後因英法兩國為聯合抗德達成權力均衡聯盟而結束。在這次事件中,法國錯誤地放棄了使非洲工業化的好機會。
當時的法國殖民部長是泰奧菲爾·德爾卡塞,正是他給在非洲法紹達與英軍對峙的馬爾尚上尉率領的法國遠征軍下達了撤退命令。儘管自拿破侖時代起法國對這一地區就有領土主張,但英國卻步步推進,事實上佔領了埃及和蘇伊士運河。自1882年英國軍隊「暫時」佔領埃及後,英國公務員為「保護」英法在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利益事實上管理著埃及政府。最後,英國人在法國人的眼皮底下悄悄地竊取了埃及。
德爾卡塞的撤退命令違背了法國的利益,也違背了法國外交部長加布裡埃爾·阿諾托明確的政策設想。阿諾托原本對法國非洲殖民地的發展和工業化有一個完整構想,可是在處理法紹達衝突的關鍵的六個月當中,他偏偏沒有參與。阿諾托是一個著名的反英共和主義者,他的構想是以法屬非洲乍得湖為中心,再用鐵路將位於內陸的法屬塞內加爾達喀爾和位於紅海的法屬吉布提連接起來,使之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這個設想在法國國內指的就是跨撒哈拉鐵路項目,它將從西到東改變整個非洲撒哈拉地區的面貌。這一構想也將阻斷英國的主要戰略目標,即控制從非洲橫跨埃及進入印度的整個地區。
阿諾托小心翼翼維護法德之間關係的正常化,法德關係是英國「權力均衡」策略的最大威脅。1896年初,德國外交大臣就曾詢問法國駐柏林大使,法國是否願意考慮加入非洲聯合行動,「限制英國的貪得無厭……必須讓英國知道,她們不能再從法德對抗中漁翁得利,肆意攫取任何資源」。
然而就在不久之後,臭名昭著的德雷弗斯事件就在法國媒體上公開曝光,它的直接目標是破壞阿諾托努力打造的法德穩定關係。當時,一位名叫德雷弗斯的法國陸軍上尉被指控向德國人出賣軍事秘密。阿諾托在1894年審判開始的時候進行干預,警告說德雷弗斯事件會導致「與德國外交的破裂,甚至戰爭」。幾年之後德雷弗斯被判無罪,因為有證據顯示,在羅斯柴爾德銀行的支付憑證中,費迪南·威爾辛-埃斯特哈齊伯爵偽造了對德雷弗斯不利的證據。到1898,阿諾托被趕下台,由親英派人物泰奧菲爾·德爾卡塞取代其職務。
1898年法紹達事件後,在法國新外交部長德爾卡塞的任期內,英國使用各種招數,誘騙法國放棄其在埃及的重要殖民地和經濟利益,並挑動法國集中精力對抗德國。英國還秘密同意支持法國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主權要求,法德在這一地區歷史上一直存在主權爭議。同時,它還支持法國在其他地區的野心,因為這些地區對英國來說並不重要。數年後(1909年),阿諾托描述了英國所有圍繞法紹達的外交陰謀,他評論道:歷史證明,法國的任何殖民擴張都伴隨著英國的恐懼和關注。長期以來,英國認為,在海上霸權方面,法國憑借大自然賜予的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三條海岸線,是她的最大競爭對手。在1880年之後,法國在當時的環境影響和朱爾·費裡的傑出思想啟發下,開始重構被割裂的殖民地。每一次,法國都遇到了同樣的抵抗,無論是在埃及、突尼斯、馬達加斯加,還是在印度支那,甚至在剛果和大洋洲,她總是與英國狹路相逢。
在法紹達事件後,英法之間親睦協商的機制已經成形,且最後在1904年,由德爾卡塞與英國秘密簽署了一項正式協議。德國的經濟威脅是這兩個並不可靠的盟友之間的黏合劑。在事後評論這個悲哀的轉變時,阿諾托還說,英國成功地將這個外交新政策強加給法國,這是「一個英國外交天才為離間對手而想出來的絕妙的發明」。
在其後的八年中,英國在另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問題上,再次改變了她的地緣政治聯盟政策,即利用俄國的發展強化自己的優勢。1891年初,俄國開始著手一項雄心勃勃的工業計劃,通過了一項嚴格的關稅保護計劃和一個鐵路基礎建設項目。1892年,承接這個鐵路項目的薩濟·維特伯爵成為俄國財政部長。維特與法國的阿諾托關係密切,在圍繞建設俄國鐵路系統方面為法俄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俄國啟動了一個鐵路建設項目,這條鐵路全長5400英里,橫跨西伯利亞,把俄國西部和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連接起來,它的建成將改變整個俄國經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項目。維特是弗裡德裡希·李斯特提出的德國經濟模式的忠實信徒,是他將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翻譯成俄文,並將其奉為解決俄國問題的良方。
維特說,這條鐵路將對俄國文化落後的內地發展產生影響。在1890年,他寫:這條鐵路就像一塊酵母,將在人群中產生文化發酵的效果。即使穿過的是一個完全荒蠻的地區,鐵路的運行也將在短時間內提高當地的人口素質。
維特計劃的核心部分是,通過西伯利亞鐵路促進陸地全面開放,與中國建立和平與富有成效的關係,以擺脫英國對中國港口和海上通路的控制。
從1892任財政部長到1905年在俄國革命中被罷免,維特使俄國由從前作為英國糧食貿易商「糧倉」,轉變為一個潛在的現代工業國家。鐵路成了這個國家最大的產業,並且帶動了鋼鐵和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此外,科學家德米特裡·門捷列夫,維特的朋友與親密合作者,根據德國科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的理論建立了俄國農業化學,被維特任命為新成立的度量衡標準制定辦公室的負責人,由他介紹引進的公制系統大大促進了俄國與歐洲大陸的貿易往來。
對維特的經濟政策和跨西伯利亞鐵路項目,英國千方百計極力阻撓,包括嘗試影響那些反動的、與英國糧食貿易休戚相關的俄國貴族地主。在跨西伯利亞鐵路項目開始不久,英國評論員科奎姆表達了英國外交部和倫敦金融城的主流觀點,提到在法國資助下的俄國新鐵路計劃,最終將巴黎、莫斯科和海參崴連成一線,科奎姆聲稱:這條鐵路將不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路線之一,還將成為俄國人手中的政治武器,其力量和意義難以估量。該鐵路還會使俄國以外的一個國家,不再需要通過達達尼爾海峽或蘇伊士運河,實現經濟獨立,而且她將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強大。
幾十年來,英國在歐洲的權力均衡策略是圍繞支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制定的,作為所謂的「大博弈」策略(阻止一個強大的工業化俄國崛起)的一部分。土耳其控制著至關重要的、使俄國到達溫暖水域的達達尼爾海峽,支持土耳其一直都是英國地緣政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德國與土耳其帝國的經濟聯繫在世紀末和19世紀初變得更緊密牢固,英國也向俄國示好,以反對土耳其和德國。
雖然英國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和危機事件,但她試圖阻撓俄國到達海參崴的跨西伯利亞鐵路的陰謀還是失敗了。俄國人在1903年完成了這條鐵路的大部分工程。然而,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英國與日本結盟對抗俄國,使俄國蒙受了戰敗的恥辱。1905年後,維特被迫辭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當政時期的部長委員會主席的職位,他的繼任者極力主張俄國與英國和解,並著手把在阿富汗的權利和波斯的大部分地區轉手給英國,還同意大大抑制俄國在亞洲的野心。因此,英-法-俄三國協約到1907成功建立。英國布下了一張聯盟的網絡包圍德國,為接下來與德意志帝國的決一雌雄打下了基礎。其後七年,她為最終剷除德國的威脅,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
隨著英國包圍德國及其盟國的新三國協約策略的鞏固,在歐洲「柔軟的下腹部」——巴爾幹發生了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危機和地區性戰爭。在1912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在英國的秘密支持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導致土耳其失去了它在歐洲的大部分土地。緊隨其後,1913年由於第一次分贓不公發生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羅馬尼亞加入,幫助並擊敗了保加利亞。這些都為英國在歐洲發動一場大戰埋下了伏筆。
在愛德華·格雷巴黎會談三個月後,1914年7月2日,奧地利王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一個塞爾維亞青年暗殺,觸發了一連串可預見的悲劇事件,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