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英國為什麼要冒著世界大戰的危險,去阻止德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呢?按照德國銀行家卡爾·赫爾弗裡希的解釋,英國1914年8月對德宣戰的最大理由是基於「英國政策由來已久的傳統。通過這個傳統,英國建立起強權地位,並且尋求繼續保持這種強權地位」。他還強調,「英國的政策總是以對抗歐洲大陸最強大的政治經濟強國而定。」
自從德國成為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政治經濟強國後,英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和海上優勢,都感受到了來自德國的威脅。自此,英德分歧無法彌合,她們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難以達成一致。
1897年,赫爾弗裡希傷感地記述了俾斯麥宣言的精髓:「只有一種情況能促進英德之間關係的改善,那就是勒住我們經濟發展的韁繩。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1914年4月,在巴黎,英王喬治七世和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對法國總統龐加萊進行了一次特別拜會。這也是愛德華·格雷爵士離開英國本土的為數不多的出行之一。俄國駐法大使伊斯沃爾斯基也加入了其中,三個國家結成了一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秘密軍事聯盟。出於謹慎,格雷沒有發出警告,預先讓德國人知道這個秘密聯盟——一旦英國發動一場戰爭,為了對抗德國而小心建立起來的聯盟中的所有成員國都將參戰。
早1914年前,英國當局的許多人都認定,只有戰爭控制歐洲局勢的唯一途徑。英國的利益集團根據其權力均衡邏輯,使英國從19世紀傳統的「親奧(斯曼)反俄」聯盟策略轉變為「親俄反德」。而早在19世紀80年代後期,這一轉變已經十分明顯。當時法國的加布裡埃爾·阿諾托和俄國的薩濟·維特之間形成的聯盟,連同新興的工業化德國一起,就已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