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8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就把艦隊從燒煤改成了燒油。英國海軍最先認識到做此改變的戰略意義所在。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在年輕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的推動下,英國海軍艦隊全部從燒煤換成了燒油。
丘吉爾深知,未來英帝國能夠控制海洋,而且在德國海軍還處在快速追趕英國海軍的年代,英帝國還可以繼續控制世界,這是英帝國模式的核心。英帝國是一個島嶼強國,是一個海洋強國。這是聲名顯赫的不列顛帝國主義者,地緣政治學的開山鼻祖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定義的。相反,德國則被麥金德稱為陸地強國。
只要設計巧妙,讓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相互對抗,英帝國就不可戰勝。在1904年的一篇著名文章《歷史的地理樞紐》中,麥金德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麥金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9年說了一句名言,對英國的外交政策以及後來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句名言言簡意賅:
誰統治了東歐(德國和波蘭),誰就控制住了腹心地帶(俄羅斯和烏克蘭);誰統治了核心地帶,誰就控制住了世界島嶼(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歐亞國家);誰統治了世界島嶼,誰就控制住了世界。
其中,麥金德十分隱晦地道出了英國的外交政策——臭名昭著的權力平衡政策——的前提條件,即必須使東歐國家相互對抗,如波蘭反對德國,德國反對俄國,俄國反對土耳其和法國,法國反對德國,永不和解。
不管怎麼說,目的只有一個:阻止俄羅斯這個核心地帶強國和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結成利益聯盟。
後來,英國的外交政策轉向了中國,並在18世紀和19世紀,從印度殖民地大規模向中國出口鴉片,試圖消磨中國精英階層的意志。1840年到1860年,為了控制中國,英國發動了臭名昭著的鴉片戰爭,強迫中國對英國商品開放港口,放棄對香港的主權,防止形成任何對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殖民地的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