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滾繡球
鴉片戰爭讓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受到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這些不平等條約,一個比一個要的利益多。中國的獨立主權,自然經濟開始遭到破壞,中國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由傳統走向現代。
柏楊先生曾經寫道:「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奧匈帝國、意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國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都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享有一樣的特權。道光年間,葡萄牙人竟然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
縱觀《南京條約》、《虎門條約》、《中美條約》、《中法條約》同英法聯軍以後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前四約不過是不平等條約的濫觴,後面可謂不平等條約的大成。此前的不平等條款,如協定關稅及領事裁判權等,完全是由於我們的無知而自動放棄。到天津條約,外國人才有意把已得的特權變為義務。在這一過程中,隨著中國同西方外交關係的深入,新鮮事物不斷湧入,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步伐也在加快。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外國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時候的中國,沒有國旗,也沒有國歌,只有象徵皇權的黃龍旗。1889年,張蔭桓出使國外,請求朝廷定長方形黃色龍旗為國旗。1896年,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出使西歐和俄國,在歡迎會上,按照國際慣例,要演奏主、賓兩國國歌,李鴻章靈光一閃,臨時編出一首七絕詩,以充國歌。歌詞讓人很無語:「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在不斷的交流與撞擊中,中國將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變。
在此過程中,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中國主權遭到破壞,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自給自足的經濟逐步解體。中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裡面,成為提供市場和原材料的一方。
社會性質的變化引發社會矛盾變化。由地主和農民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中國近現代史基本上都是這樣,只要一有外敵入侵,中華民族到了最後的時候都能凝聚一起,「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團結在一起一塊兒干,而敵人只要一打跑,內部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了。
革命任務也發生變化,戰前革命任務是反封建,就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戰後就變成反侵略反封建,所以叫做民族*革命。要建立*的政治體制,立憲也好,*共和也好,這個時期的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稱為舊*主義革命。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那麼中國的抗爭與探索也就開始了。中國的國門剛剛被洋人打開,中國的鬥爭與探索只能是中國的傳統階級,也就是中國的地主和農民來進行。
找來的事端
1850年,時年19歲的咸豐帝繼位。中國最高統治者之間權力的交替,令國內局勢以及同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位初繼大統的年輕帝王心潮澎湃,大清國的妥協退讓令他蒙羞,群眾抗英的鬥志,深深打動了這顆年輕驛動的心。他再次推行對外強硬路線,支持官員不同西方使節交往。
廣東巡撫葉名琛是個傳統士大夫,很是頑固。咸豐元年升任總督,在廣東負責外交,常以「雪大恥、尊大體」為己任。葉總督對於洋人的態度同咸豐帝一致,四個字,「不屑一顧」。洋人的公文往來,葉總督的批示往往寥寥數字,有的根本就不作回復。
19世紀5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成為當務之急。法、美、英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原料。
清政府斷然拒絕修約要求,為什麼朝廷拒了洋人的要求?在咸豐看來,上一次敗給你,那是很偶然一不留神栽一跟頭,臭不要臉又來了,還要全境開放。五口通商,哪一口皇上也沒去過,也就是康熙爺、乾隆爺下過江南,別的清朝皇上就在北京待著,了不起上一趟承德,再了不起上一趟瀋陽,別的地不去。五口離皇上遠著呢,我們不就是很偶然打了一場小敗仗,以江南百萬生靈為念,不愛理你,給你簽了約,你別恬不知恥又來了,還要全境開放,沒門兒。夜郎自大的天朝,給了英法再次侵略中國的借口。1856年英法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頭一次鴉片戰爭想要什麼?市場和原料,「二鴉」還是為了這個目的。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事端。「亞羅號」本是一艘中國船,後被海盜奪取,船上所有的人都是中國人,葉名琛在該船上抓捕了一名海盜,也是中國人。這本是中國的家事,與英國人無關。只是這艘船為走私方便,在香港的英國政府處註冊,掛上了英國國旗。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中國兵勇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廣東巡撫葉名琛最初據理力爭,但很快就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聽人處置。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法國為了換取英國支持它在越南獲得的利益,便接受英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代表,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與英國聯合出兵。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
英法聯軍每隔十分鐘向廣州開炮一次,炫耀武力,葉總督拒不跟洋人談判。他的政策被後人總結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葉總督的方式似乎比較符合進退失度,既怕挨打又想維護風度的咸豐爺的作風。洋人打來,葉名琛請示朝廷怎麼辦,咸豐皇帝聖諭: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就是不能跟洋人打仗。皇帝告訴葉總督上不可辱國體,下不可開戰事。葉名琛就傻了,皇上這算什麼主意?不辱國體就得打仗,不打仗就得辱國體,他也不知道這個怎麼辦,求呂洞賓顯靈吧,亭子裡掛著呂大仙的畫像,呂祖顯靈保佑我打退英法,直到英法聯軍攻進廣州,葉名琛被俘,押走上船。上船的時候,葉總督心情很放鬆,特別高興。頂戴花翎打扮得跟上朝似的,隨從以手指海,示意他自盡以全臣節。等船開了葉大人發話了,我要到英國面見英王,與她當面論理,給她上課去。我打不過她,還說不過她嗎?兩榜進士,兩廣總督,中國差不多最有學問的人,就這樣認識世界,沒學問的中國人也不想知道世界是怎樣。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解往印度加爾各答,輾轉流離,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這位清末的官吏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會流亡海外,客死他鄉。
打來的地盤
距離一次鴉片戰爭20年後,大清還是這樣的,有海無防,太容易打了。一下就上來了,攻佔廣州。佔領廣州後,第二站定海,第三站就直奔天津,終點站北京,路線跟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模一樣,特快。
1858年英法聯軍奪取大沽炮台,佔領天津。美俄兩國公使也隨同到達天津白河口外。皇上派人議和,英法美俄四國強迫朝廷簽訂了《天津條約》,內容第一條,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公使進駐北京是符合國際法的,但是就這一條是皇帝最不能接受。我寧可多開幾個口岸,多賠一點錢,這個公使進京絕對不允許,我不能面見外夷。外夷見我不下跪,這絕對不行。後來,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中國大概第一個見洋人公使的是同治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紫光閣是專門接見越南朝鮮這些藩屬國的地方,洋人也不知道,傻呆呆地來了,見本國君主是三鞠躬,見大清君主是五鞠躬。大清直至1875年,才開始向外派出使節,第一個出使英國的是郭嵩燾,也算禮尚往來了。
條約第二點是開放十個通商口岸,這十個通商口岸已經遍及中國沿海深入長江中下游。
第三,外國艦船進長江,破壞了中國內河主權。領海早就已經破壞過一回了,又破壞了中國的內河的主權,內河絕對不能對外開放,美國軍艦有訪問上海的,訪問湛江、青島都可以,什麼時候見過美國軍艦訪問武漢?長江萬噸巨輪都能進去,一般驅逐艦當然可以進去,但我們不會邀請美國軍艦訪問武漢,內河絕對不對外開放的,但當時都開了。
第四是外國人在中國遊歷經商傳教。最起碼人家可以踏遍你的山山水水,搞間諜活動很方便。最後還得賠款。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從大沽炮台撤兵。1860年,聯軍再戰天津,進逼北京,所為何事?咸豐帝一直對於英法侵略者自行退去抱有幻想。《天津條約》滿足了英法聯軍的要求,但對於北京駐使和長江通商等條款一直沒有答應。朝廷調名將蒙古僧格林沁親王同英法聯軍作戰。蒙古騎兵在戰鬥中表現得異常勇敢,冒著敵人的密集炮火,多次衝向敵軍陣營進行英勇的戰鬥。敵軍官吉拉爾在《法蘭西和中國》中對清軍的英勇作戰做了詳細的描述:光榮應該屬於這些好鬥之士,確實應該屬於他們!沒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們甘願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灑下自己的鮮血。這種犧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裡都被看作為偉大的、尊貴的……這樣的英雄主義在中國軍隊裡是經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歐洲則以訛傳訛,竟認為中國軍隊是缺乏勇氣的,此乃是一大謬誤。八里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我們。他們的軍隊是由25000名騎兵和為數眾多的民團所組成的,然而還是打不過人數較少的歐洲人,這也的確是事實。法國和英國的炮兵壓倒了他們的箭、矛、遲鈍的刀和很不像樣的炮。儘管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覆地衝殺,還是一開始就遭到慘敗!聯軍此時的裝備水平可比第一次鴉片戰爭強多了,最起碼子彈是定裝,不用先倒藥再裝彈丸了,射速比那時候快多了,我們依舊還是刀矛弓箭,還是這玩意,鐙裡藏身,連馬都炸死了,鐙裡能藏什麼身?聯軍陣亡5人,傷20人,清軍卻是損失慘重。咸豐帝本打算「親統六師,直抵通州,以伸天討而張撻伐」,但接到僧王潰敗的消息,便顧不得群臣對他堅守京師的請求,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避暑山莊。
留守的親王
僧王本是打算戰死沙場以死報國的,突然接到皇上聖旨,「卿以國家依賴之身,而與醜夷拚命太不值矣」。所以僧王一看皇上不讓我死,那就別死了,追隨皇帝去吧。皇帝奔哪兒了?承德,到木蘭圍場打獵去了。那個時候,洋人打到家門口那沒辦法,天子親征?兵都沒了,天子帶誰親征去,怎麼辦啊?所以宗廟社稷黎民百姓就拋給了侵略者,讓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
恭親王可就氣著了,你說你這傢伙,平時你不用我,我閒廢了這麼多年,等到國難臨頭,你跑了,讓我跟這兒待著。這城下之盟,得我來簽訂。恭親王與咸豐都是宣宗皇帝的兒子。宣宗共有九子,咸豐是老四,恭親王是老六,頭三個兒子都死了,所以老四就變成了老大。
清朝的皇子讀書都是很用功的,哪個皇上的字拿出來都是書法家的水平。結果宣宗的大皇子讀到22歲,應該大學畢業分配工作了,皇上還讓他唸書,他念煩了,整天吊兒郎當。老師就批評他,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君臨天下,怎麼做皇帝?他當時被逼惱了,跟老師說,我當了皇帝第一個剁了你,老師一聽,找家長告狀。宣宗就急了:「把那畜生給我叫來!」大阿哥奕緯哆哆嗦嗦地來了,跪下磕完頭,剛一起身,皇上一看:「沒出息的東西!」一腳踹去,沒想到,躺了三天死了。然後老二老三也跟著死了,不知道是嚇的還是怎麼的了。
所以宣宗皇帝一直無子,他非常地後悔,怎麼就把兒子一腳給踹死了呢。後來老來得子,49歲才有了咸豐皇帝,然後五六七*就接上了,九個兒子。老四居長,老六賢德,現在歷史學家給老六做智商測算,按照他的文治武功、待人接物各方面的得分跟乾隆大帝接近。要能即位的話,最起碼沒有慈禧太后禍國亂政這些事了。但是歷史不能假設,到底立誰,宣宗皇帝也拿不準主意,那就圍場射獵,考校兩個人的武功吧,咸豐皇帝肯定武功不如奕,奕自創的刀法槍法,都寫在中華武術的套路裡了,文武全才。咸豐不行。不行怎麼辦呢?打獵的時候他一槍不放,一箭不發,交了白卷。等宣宗一問,他說我不忍心打,春天草木繁育,萬物生長,我怕誤傷母獸,使小獸失親,小獸沒有母親,沒有奶喝,也會餓死,所以我不忍心打。皇上非常高興,我兒仁孝啊,大清以孝治天下,你對動物都這麼愛護,你能不愛護黎民百姓嗎。奕非常生氣,你明明打不著,你說你不忍心,我費了這麼半天勁,弄一個虐殺動物,哪說理去?
這個時候宣宗皇帝心思就動了,我到底要傳位給老六,還是傳給老四呢?宣宗道光一日病重,自覺不祥,恐怕要駕鶴西遊,於是召集四、六兩個兒子進宮論對,以便決定到底傳位給誰,兩位皇子進宮前都向老師討教對策,老六入宮之前老師告訴他,皇上問什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定要讓皇上明白你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所以皇上一問我死了以後,你打算怎麼理財啊,六哥說得頭頭是道;你打算怎麼治國,怎麼賞罰啊,說得特別好,皇上心裡是很踏實。看來這個接班人不錯,但是也有一絲不快,合著我死了之後的事你想得這麼清楚,什麼意思啊?等咸豐要入宮的時候,四兒子的老師杜受田,後來也是謚號文正,跟曾國藩一樣,清朝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後謚號文正。杜文正公善於揣度聖意,就告訴咸豐皇帝,說阿哥見識不及六爺,皇上問什麼都不要回答,皇上只要自言老病,不久於世,惟伏地痛哭爾。所以咸豐一進門就哭,哇哇地哭,皇上一開口問,四阿哥開始哭,皇阿瑪死不了,萬壽無疆永遠健康,皇上一看,這兒子孝順,所以最後皇帝立下遺詔的時候,皇四子為太子,皇六子封親王,這是清朝皇帝秘密建儲聖旨裡唯一的一份,寫兩人的,四子做太子,將來承繼大統,皇六子封親王,恭親王不是哥哥封的,是他爹的遺詔裡面封的。所以這哥倆心結、矛盾就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