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一百二十一章 名門之後
    興致起來,又讓工匠領看了其他的成品。當然我在軍器監也不是都沒有收穫,雖然老子不是工業專家槍炮這些火器暫時沒有指望,但至少改進了一些兵器。

    比如新法鍛造中的軍刀。要比原來用橫刀的樣式更狹長細直,握手卻是更沉重一些。

    經過數千年的展,刀劍這種最普遍的兵器,從樣式到製造一直隨著時代展而演變,至今唐刀的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

    但是由當時的技術所決定的,早期的刀,缺乏足夠的強度和韌性,就只能通過加闊刀身刀背和份量來彌補,特別馬背上反覆激烈衝撞抗擊的需要。如若刀窄了,長期使用容易折斷,如果太薄,則連續砍斬後也容易反捲變形,這也就是為什麼寬刃厚背的大刀片,能夠長期流行於古代的歷史戰爭中。都與日俱增,軍刀才變:新的鍛治法的產物,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冶煉技術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產量化和廉價化。

    還有正在改良中的陌刀,這種歷史上號稱「牆擼成林,當者粉碎」的長段兼用的兵器,相當的犀利,可惜打造不易,又成本居高,其長度和份量,都對士兵的臂力和技巧,也有相對的要求,因此只有部分邊軍和一些精銳部隊。才有裝備,以至於倒了宋朝已經失傳了。我改良工藝,降低成本,做到普及化地打算。

    又如,滲碳處理黝黑的一把短刃,與尋常匕不同,刀背上做成銳利的缺槽和鋸齒等形狀,可以做鋸撬剪鉗之用的。手柄亦是鐵皮中空的。可以藏一些零碎事物。

    空闊的校驗場中,不時可以看見沿牆一些老軍摸樣的,大汗淋漓斬刺劈擊各種材料做**馬排盾等模型,輪番上陣,達到一定次數後,才有有人叫停。驗看武器,做出評估,卻是在做武器實用性,以及類似人體工程學的手感、技法等適應性地測試。

    另一端,間連不斷的呼嘯和穿刺聲,

    整個軍器改良計劃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弓弩。

    所謂南軍不善馬而強於弩,此時的弩造技術展相當成熟,作為步射的專用武器。上面甚至刻有根據拋物線計算射程的標尺「望山」,據說最遠地神力弩可達千餘步換算現代大概四五百米。我記的現代各國陸軍標準配備的槍族系列的有效殺傷距離大概也就五百米。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不過在古代的條件下,這東西一過一定的距離就沒有準度和精度可言了。

    作為一個重要的弩產地。原劍南行營下的成都軍器署和武庫裡地弩類不可謂不繁多。從單手掌三寸毫弩到可以放在輪駕上二馬拖拉五弦四托的巨型床弩一應俱全。

    在這裡。我直到真正見了元戎弩地實物,後我才知道為什麼這個東西會消失在歷史中,問題出在絃線上,就好像把射一隻箭的彈射力,分給十隻,必然變地綿軟無力,通常的材料又有一個張力極限,如果通過加粗加長增加力度。就變成不利攜帶的巨大化了,因此歷代不是沒有人嘗試嘗試重現這種犀利的兵器。但過多種材料,都無法達到要求,不得不承認失敗。

    伴隨時間推移,弩身保留下來,但是絃線就不復存在了,無法考證當時逐個用的是什麼材料的絃線,才能達到十矢齊的張力強度的要求。但是抽絲鐵線地應用似乎可以緩解了這個問題。

    造弓需要干膠六種材料,並且各種材料的產地和取材時間十分講究。一把好弓,造成後還要慢慢馴上數月,才能實戰時不出現偏差。如果能自制彈性地鋼材,裝備一支弩兵部隊就不是夢想。

    雖然沒有練制彈簧鋼的技術,因此那些工匠創造性的,用生熟夾鐵混合的炒鋼法改良而來的軟鋼,雖然硬度不行,但極有彈性和韌性的,和拔絲的鐵線組合在一起,就是絕好的強弩材料。

    不過全金屬的弓弩太浪費了而且也沉重了些,除了臂和弦,大部分非受力的部件依舊可以用才同的普通材料解決,通過這些標準化的零件,倒也整治出一些實驗性的新品。

    我吸取了後世宋朝的踏張弩、蹴張已以及號稱「騎士剋星」十字弩的特色,改良成的比普通弩還輕便的復合弩,而且上弦所需的巨力,由一根手拉桿槓可以迅完成。

    由於大部分採用統一規格的零件,便於生產和維修,採取金屬條片的臂彎和扁鐵絲絃機,短小輕便的復合弩加上滑輪組和絞弦軸,就可以用較少的力量,出比最大號的弓還要強勁的箭石,不過還是那個老毛病,過一定的距離就沒有任何命中率可言了。

    還有槍弩,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用刻度標尺象槍一樣瞄準,強弩的加強版,原來的凹箭槽也給換成了箭管,便於射其他短矢、長釘等不同規格的事物,由於通過尾羽來固定箭只,倒有點像土著的吹箭了內好像還沒有鎧甲可以不被它穿透。就是再加上一層盾也沒用。

    由於對材料的強度和工藝要求很高,雖然箭矢還是弩身構件都是沖壓成型,達到統一的規格,但還是成本不菲,貴的不像話,打算除了優先配給我的親軍外,還有些連同訓練過的使用者派給關中游擊軍,用做伏擊戰中阻殺敵軍的頭目。

    配給游擊軍還有一種數量更少,稱為暗殺弩的特製短手弩,可以折疊起來體積更不起眼,可以掩在寬大的袖據裡,用於近距離襲殺很有效。

    (這東西似乎也是女性防身的利器。樣品出來後,我特意給我家那小丫頭配了一個玩耍,結果我那坊附近的阿貓阿狗,還許多民家養的豬羊雞鴨的動物們,就慘遭天降橫禍無妄之災了)。

    還有一種射版的快機弩,原形來自先秦的弩機,其設計在歷史中一度失傳,在現代已經得到重現,並在網絡上熱傳過。採用了推退進壓的貯箭匣和兩寸長的短無尾螺旋紋箭,手撥槓桿快擊,射程只有是勝在擊度夠快,據說一個熟練使用老軍

    桿干絞輪等工具輔助下,一分鐘內連出三四十矢,十步到七十步內將任何一個人變成刺蝟。

    但成本也自然也水漲船高,而且這種對手的強度和臂力有相當的要求,只配備給了特殊性質的虞侯軍和值殿班軍,專門用來對付,那些可能出現的身懷絕技本事高絕,可能有任何不良意圖,或試圖抗拒的江湖人物。

    連帶的箭頭,也展了好些的規格,即有螺旋尖的破甲箭,也有雙倒鉤咬肉的狼牙箭,既有三菱刃的破血箭,也有……

    剩下的,就是致力與床弩的小型化與輕簡化。這一切有了堅韌的鋼製支架後就比較簡單了,用絞盤、導軌的大型連射弩機,弩車。統一通用構件,分成幾大部,用馬背就可以運載,拆裝迅的野戰床弩,用於射密集箭只壓制。還有利用迴旋力量射飛石的旋風炮也鼓搗了出來,來自後世西夏軍隊的創舉,比較適合輕裝馬馱的山地部隊用。加上騎步搭配的手弩。我是有心整出了一支另類的全弩化的實驗部隊。

    新裝備還有個調試校正的運用和適應的過程。

    關中游擊軍正在進行的,小規模高強度的頻繁游擊戰,最適合進行這種武器實驗的,特別是便於派遣小隊,及時殘品回收和使用記錄收集。

    我正在混在那些匠人中。看熱鬧看地起勁,又進來一群人,卻是營造的主事們得了消息,前來拜見,領頭的這幾位一身天青、寶藍色的雜綾袍,卻都是有官品在身的,各自有來歷的。

    最年長的的叫做梁辰恭,當初不明裡就。又弄錯了年齡,拿了投帖來拜會我這個八百年前是一家地本家,差點鬧出笑話來。

    他父親就是梁令瓚,官至率府兵曹參軍,也是古時著名的科學家,雖然因為阿附過權奸李林甫而為人所不齒。但在科學上的造詣,卻是影響深遠的。曾設計製造的黃道游儀(古代渾儀中一種,用於測量天體的坐標位置),。用它測量28宿距天球極北地度數,在世界上第一次現了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比歐洲要早約的矛盾。

    並與著名的僧一行合作設計製造了水力運轉的渾象(類似於現代的天球儀),其上還附有自動報時的機械裝置,被稱為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是中國最早的天文鐘。同時還是個名畫家,擅畫人物。亦善書法。筆法圓勁秀麗。畫頗似吳道子。著有《五星及十八宿神形圖》流傳下來。

    他繼承了家傳所學,卻仕途不暢。只在在欽天正裡混了個閒職。乾脆醉心於天文地理之說,專長營造、勘驗這些雜學。這工場裡的水力機關。便是他一手主持建造的。而我知道地那些皮毛機械學原理,運用中所出現的謬誤和疏漏、偏差,也是他逐步實驗補正地。

    另一位清俊許多的,是南宮堯博,亦出名門,其父南宮說曾任前太史丞,與梁令瓚、僧一行同時代地博學之士。當時朝廷組織天文大地測量,以南宮說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組觀測最有成就.後來經僧一行歸算.得到了子午線一度的長.這是世界上次子午線實測。

    不過。後來因為捲入開元二十一年,太史監官員瞿曇_.攻擊僧一行的《大衍抄連判罪。是以南宮博,莫不以洗父恥為己任。

    還有一位,則是前太史令李仙宗兒子李朝希,這位的來頭更大,其曾祖父李淳風為開國第一太史令,專司天文歷算之職。其一生最大成就是改造「渾天儀」、集注《算經十書》、著天文星象巨作《乙已佔》及民間流傳甚廣的經世預言書《推背圖》。與另一專司全國地理勘輿之職,官至火山令的名人袁天罡,並稱作為大唐一代地天文、術數和風水學宗師,其後祖父李諺、父親李仙宗,世代都是皇家的太史令,用現代地話說,就是有名的科學家世。和這個時代的大多數天文學家一樣,兼通風水地理、數學、工程、玄學等方面的知識。

    他和南宮都在少府掛過職的,得到徵召諸寺監老人舊屬消息後,就主動上門投奔了。

    最後一位滿臉淳厚的叫張渡,出身並不顯赫,甚至是個還俗的前沙彌。屬於寺院收養的棄嬰,不知道父母是誰。

    但他的老師卻是大大有名的人物——僧一行,唐朝著名的天文學家、高僧。僧一行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貞觀名臣張公謹的曾孫。自幼聰敏,青年時期博覽經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時人比之為孔子高徒顏回。

    後來武則天侄武三思慕名請與結交,遂隱入嵩山,削為僧,師事禪宗北派大師普寂,法名一行。先後到州天台山、荊州當陽山學習佛教經律和天文。於開元五年唐玄宗李隆基禮迎回長安,向他徵詢治國之道。開元八年,天竺僧金剛智至長安傳授密宗。一行從金剛智灌頂受法,此後成為唐代密宗的一代領袖。

    (中國密宗——唐密的建立者.一般推為「開元三大士」.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但是他們的弟子一行和惠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密宗所依經典主要有《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行所撰的《大日經疏》則是該宗思想的代表,西藏藏密和日本的東密,都來自唐密)

    僧一行最大的成就,就是組織了全國十多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測算制定了著名的《大衍歷》,提出了自變數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吸收印度傳入的正弦函數,並用於編製天文數表;提出了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等等

    (這也十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帶特點,唐代的科學家主要集中在數學和天文領域,而且宗教背景和神秘色彩很濃,所謂演算曆法,溝通天地,做出一些諫言和預測。由星象學推出天運,命數之類的,甚至是天災*的因由)。

    僧一行圓寂前雖然有許多門徒,但是有興趣傳承他機巧之學的,便只有這位,因此他的張姓就來自老師俗家的姓氏,起名意為「張世廣渡」的意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