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梟雄   四國結盟 第300節:滅吳之戰
    此時的梁國在中原大地之上唯一的對手便是佔據半壁山河的大唐,梁國佔據中原以北之地,而大唐擁有中原南方沃野千里的山河。夾在這兩大帝國之間的吳國自知難以有存在下去的可能,所以自吳王楊渥登基以來,便力主打造戰船準備隨時退兵流求(台灣)。

    吳王楊渥的戰略得到了其弟楊隆演的大力支持,所以建造戰船的事情便由楊隆演一手操辦。隨著楊渥漸漸執掌吳國大權,他也開始漸漸的疏遠宰相萬永良,這一點萬永良豈會感覺不到?但目前吳國上下依舊願意效忠吳王楊渥,這使萬永良不敢輕舉妄動。但他也不會坐視不理,他一面拉攏各軍的將領,一面積極與梁國聯繫,希望梁國可以支持自己在吳國登基,那麼他將奉梁國為宗主國。

    萬永良的野心使鄭少白看到了希望,他與幾位謀臣商議之後,答應了萬永良的要求,梁國將陳兵邊界要求吳王楊渥退位,言明只要吳王肯退位,梁國將不會選擇進攻吳國。

    天德六年四月,梁國再次派遣大將龐師古出兵五十萬陳兵湖州以及蘇州一帶,要求吳王楊渥退位讓賢給宰相萬永良,如此梁國將放棄進攻吳國的計劃。同月吳王楊渥向大唐發去了求救書函,希望大唐出兵協助抵禦梁國大軍。

    五月初,飛龍衛大將軍高飛揚率領三十萬大軍進駐括州與溫州一帶,聲稱如果梁軍進攻吳國,吳國文武百官可以退守到建陽一帶,如此飛龍衛將全力確保他們的安全。

    李俊的做法是吳國上下一片斥責之聲,吳國是大唐的附屬國,大唐理應出兵解救吳國,而現在大唐雖然出兵了,但卻將吳國堵死在了梁軍與唐軍之間。如今梁國要求楊渥退位,大唐的行動則便是要求吳國徹徹底底的歸順大唐。

    此時的吳國朝政一片混亂,支持萬永良的大臣們紛紛上書楊渥,希望楊渥可以以大局為重,退位讓賢,更有甚者直接發起遊行,要求楊渥退位。在一片混亂之中楊渥決定提前率軍遠渡流求,

    這個決定只有少數將領支持,這其中便有大將軍徐壽,他支持楊渥的這個決定,只是以史鳳為首的一些將領則支持萬永良為吳國的大王。

    五月二十四日,楊渥率領戰船四百三十七艘,軍隊不足萬人往流求而去。楊渥走後,萬永良順利登上了吳王的寶座,他立刻給大唐發去國書,要求大唐飛龍衛從括州以及溫州撤軍,否則他將聯合梁軍直接南下。

    如今吳國的兵力是四十七萬,這已經是吳國的全部兵力了,但這四十七萬大軍之中又有多少是願意真心追隨萬永良與大唐為敵呢?

    李俊思之再三明白就算自己不撤軍吳國依然會站到梁國一邊,而如果自己撤軍,梁國會不會就此接受吳國呢?這個問題李俊思考了很久,也與眾將商議過,但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撤軍,只有如此才能知道梁國的打算。以如今梁國的實力以及龐師古的大軍的戰力,李俊相信要拿下吳國並不是一件難事。所以李俊給高飛揚下令大軍直接撤出江南東道,不要給梁國任何的壓力,讓梁國作出理應的答覆。

    六月初七,飛龍衛撤離江南東道沒有留下一兵一卒,直接撤軍返回了江南西道洪州一帶。

    七月十二日,當飛龍衛剛剛到達洪州之後,龐師古的大軍便突襲吳國邊境,七日內拿下了十二處關隘。吳國上下一片驚恐,不少關隘的守將見了龐師古大軍的旗幟都是不戰而降,更有甚者龐師古的大軍未到就已經棄城而走。十數日後梁軍拿下杭州與睦州兩大主要州府,這使吳國的面臨被圍殲的結局。

    萬永良對梁國的出爾反爾恨之入骨,但事到如今自己也只有死戰到底一條路可走,若是自己投降,他們也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就在萬永良與史鳳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在永興以及陰山一帶佈防的時候,卻得到了另一個更加讓他們驚恐的消息,那就是飛龍衛都督石燕,白小龍率領十萬飛龍衛奇襲衡州,一舉拿下衡州以南四州之地,如此吳國便只餘下越州以及台州兩地。

    如果說梁國是卑鄙無恥的話,那唐軍則就是見縫插針,以逸待勞。萬永良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才當上吳王不足兩個月,吳國便已經四分五裂,難道自己真的沒有稱王稱霸的命?

    八月中,龐師古無視唐軍佔領衡州,便率領大軍在永興一帶與吳國決戰,僅僅四日,吳軍便大敗而降。史鳳率領七萬大軍投降了龐師古,駐守在陰山的萬永良得到這個消息後,連夜消失在了陰山大營,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就連他的幾名弟子也不知道萬永良去了什麼地方。

    萬永良失蹤後,大軍便在一名都督的率領下全部投靠了龐師古,整個吳國徹底宣佈瓦解。風雲數十載的吳國就此煙消雲散,但年楊行密建立吳國可是費盡了心力,不想如今破滅起來確實如此的簡單快捷。

    就連遠在益州的李俊都沒有想到吳國就這樣簡簡單單不到兩個月便徹底被征服了,就連最後的掙扎都沒能顯現。吳國覆滅,使梁國與大唐的邊界直接接壤,這對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一個好兆頭。幸好雙方似乎都默許了各自的存在,沒有哪一方主動攻擊對方的軍馬。

    梁國沒有準備好與大唐決一死戰,相同的大唐也沒有做好最後一擊的準備,所以雙方在邊界駐兵時都可以留出了長達三十里的緩衝地帶,在這三十里內發生的一切雙方都不會去干涉,這也造成在中原很多地方都有馬匪稱霸一時。

    吳國覆滅之後,遠在北方草原的大遼意識到他們的機會來了,經過這幾年的休養生息,大遼的實力漸漸恢復,作為草原的雄鷹,耶律阿保機的目光一直盯著中原的繁華之地。

    昔日的五大帝國如今只餘下三國鼎立,這使三方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清晰。以目前的軍力而言梁國無疑是當之無愧的三方霸主,這便使遼國與大唐有了相互合作的基礎。

    這年的冬季,李俊派遣使者前往上京龍泉府(遼陽府),這次派遣使者的目的就是想與遼國聯盟共同防禦節制梁國的壯大。無論從哪個方面而言,目前遼國也需要與大唐結盟以換取更多的時間來準備。

    三國都在積極的備戰之中,如今的梁國不再是太子貞與楚侯的較量,而是皇帝與太子的較量。自從太子貞拿下吳國之後,囂張氣焰一時暴漲,要不是鄭少白攔著,只怕此時太子貞已經在朝中開始了大清洗。

    天下開始出現一統的趨勢,所以大唐朝堂此時則出現了一種呼聲,那就是勸諫陛下李俊早日確立太子人選的呼聲。自李俊繼任大唐太子六年來,一直不曾確立太子人選,原因無非就是因為李俊長子的事情,現在李斌已經死了,李俊就不能再拒絕冊立太子的事情,畢竟冊立太子是關乎一個國家穩定的主要事件。

    如今李俊的年紀已經不再年輕,所以早日確立太子對大唐的穩定是一個必要條件。益州,李俊行宮。

    「陛下是不是還為立太子的事情煩惱?」淑妃明月一邊給李俊按摩,一邊低聲問道。

    「你認為勇兒與成兒誰比較適合做太子?」李俊躺在軟榻之上隨口問道。

    「勇兒是陛下現在的長子,他隨西衛平定南詔時立下了不少戰功,而且姐姐現在又是正宮皇后,陛下理應立勇兒為太子。」明月認真的回答道。

    「難道你不想朕立成兒為太子嗎?」李俊翻身躺好,微笑的問道。

    「成兒年輕氣盛,還不足以支撐起這個帝國。」明月微笑道。

    「你是一位善良的母親,成兒有你這位母親是他的最大的機緣。」李俊起身拿過宮女遞過來的湯汁喝了一口。就在這時一名內侍宦官進來回稟,禮部尚書陳誠求見。李俊知道陳誠必定是為了冊立太子之事前來,原本李俊在李勇與李成之間徘徊不定,現在聽了明月的話,他決定立次子李勇為皇太子。

    雖然李勇喜好統兵作戰,在處理政務之上沒有什麼天賦,但李俊相信自己可以教好這位次子。

    勤政殿內,陳誠呈給李俊一份大臣們的上書立太子的名單,這份名單之上擁立李勇的四品以上官員有七十二名,擁護李成的只有二十一名,還有三十幾名大臣並沒有上書指名立何人為太子。

    「看來勇兒是眾望所歸呀。」李俊放下名單笑道。

    「二皇子無論在軍功還是其他方面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人選,而且二皇子的生母又是陛下的正宮皇后,立二皇子為太子是名正言順的。」陳誠解釋道。

    「幾位大將軍是什麼意思?」李俊剛剛在那份名單上並沒有看到九衛大將軍,將軍以及都督的上書。

    「九衛一向以陛下意志為準,他們不會參與此事。」陳誠笑了笑回答。

    「既然勇兒獲得多數人的贊成,朕自然也沒有什麼意見,等你們禮部選一個好日子朕就正是舉行冊封儀式。」李俊點頭道。

    「臣遵旨。」陳誠施禮退下去了,就在這個時候鷹鷲衛大將軍劉成進入了勤政殿跪倒施禮。

    「有情況了?」李俊低聲問道。

    「是的。」劉成簡單的回答。

    「說說看是不是像朕猜測的一樣?」李俊輕聲笑道。

    「根據調查,擁護二皇子為太子的大臣背後的確有皇后的影子。」劉成如實回答道。

    「下去吧。記住此事朕不希望有第三個人知道。」李俊特別交代道。

    「屬下明白。」劉成施禮之後,便匆匆離開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