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章寫得太痛苦,寫了半響,仍舊找不到邊,為了怕各位書友們等得著急,小景選擇一段上傳了,但寫完後,發覺還是不行,這才將這一章重新修改了一番,合著下面的一起上傳!
「可……可燕王素來謹慎,並無大過,若是我等就此削藩,只怕難以堵住天下悠悠眾口,奈何師出無名啊!「黃子澄見建文帝滿臉殺氣,緊接著問道。
「此正正是朕的所慮!」建文帝眼中寒光一閃,沉聲道。
四人一陣沉默,方孝孺忽然目光一閃,走上前道:「皇上仁孝聞名天下,如今一舉一動皆為萬民表率,自需做出表率,燕王乃是諸王之首,且於國家有大功,若是陛下貿然出兵,只怕天下還道陛下不念叔侄情分,當陛下乃是昏庸無道之君,故而,以臣看,陛下乃是天下萬民的表率,所作決議,須當與正義相符,既如此,單憑燕王於國家的大功,只要那燕藩一日反叛不明,朝廷便一日不能名正言順的削藩。此種緣由,料來陛下與黃大人應該有所明白!「
建文帝一聽方孝孺說話,便露出了笑意,這會兒聽他說的頭頭是道,默默點頭。方孝孺的話正說中了他心中的隱憂。別看齊泰黃子澄執意削藩,但真到要建文帝強行下旨除掉燕王,他還真是有些不敢下手,要知道,朱棣鎮守北平數年,且素有威望,多年鎮守北平,尤其是,二十三年二月,北元丞相咬住與平章乃爾不化意欲南侵。朱元璋得報,詔令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搶先一步,分別自太原和北平主動出擊。洪武二十三年,朱棣和皇兄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楓一同勒兵進討蒙古殘部乃兒不花。朱樉和朱楓,當時也被朱元璋御筆欽點出塞,二人奉召從征。可朱樉和朱楓是頭一次出征,到北方後,一見山海關外的密密麻麻的韃子兵,嚇得不輕,皆逗留不進,朱棣倍道兼行,指揮所部士兵直趨迤都山,大敗乃兒不花,繳獲人口牛馬無數。捷報傳至京城,朱元璋大喜,是後屢師諸將出征,並令王節制治邊士馬,朱棣也在這一戰之中聞名天下。對著國家如此大功的親叔叔,建文帝還真有些不敢下旨,天天悠悠眾口,再加上史筆如鐵,這兩條,若是方在洪武朝,朱元璋手握生死大權,絲毫不在乎,但建文帝剛剛登基,根基淺薄、且自若學習孔孟之道,周禮,滿對著悠悠眾口,史書筆伐,他不敢不慎重。
見建文帝點頭,齊泰、黃子澄、卓敬相視一望,紛紛移目朝方孝孺望去,方孝孺見眾人目光暗含鼓勵之意,頓時信心大漲,微微一沉吟,繼續大聲道:「如今朝廷的局勢,不光陛下,滿朝文武,天下百姓就是燕王對此心頭也清清楚楚,如今他表面一副忠心為國的樣子,以臣看實乃燕王的狡詐也,其實是以此來博取天下公論,暗中卻蓄意謀反,鼓動滿朝文武在其廟堂為其鳴冤,而朝廷卻礙於國家大義,面對悠悠眾口,不敢對其動手,若是長此下去,天下民心恐怕不利於陛下,尤其是近些時日,湘王舉府自焚之事,鬧得滿朝文武對朝廷削藩很有意見,若是如此,天下民心對陛下生埋怨之心!故而,臣請陛下要促使燕藩盡快謀反!只要燕王謀反罪證一落實,其謀反之心便昭然若揭,到時候,天下臣民也不會怪罪陛下無情,我等也不會如前些時日削其周王等那般狼狽,只要燕王謀反的罪證一旦落實,陛下昭告天下,正義自會落到了朝廷這邊,到時候陛下在下旨削藩,便是奉天削藩,正可謂事出有名!「
「不錯,方大人說的極是!一旦朝廷掌握了燕藩的罪證,陛下可以上順天意,下順民心,對燕王進行削藩!」黃子澄接過方孝孺的話頭道。
「二位大人所言極為有道理,只不過燕藩素來謹慎,並無大過,朝廷想名正言順的進行削藩,只怕有些困難,一旦燕王反義一現,北平軍馬尚未完全就緒,朝廷貿然出兵,恐也會惹上麻煩!」齊泰突然插口道。經方孝孺一說,也覺得眼下進行削藩最大的障礙在於沒有罪證,若是燕王一直沒有燕王的罪證,朝廷便不出兵,一旦燕王準備齊全,蓄意謀反,朝廷貿然出兵只怕難以對付。更何況,若是燕王一直不反,朝廷一直不對燕王動兵?果真如此,,到時候燕王起兵,朝廷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齊泰是兵部尚書,對燕藩用兵,他最上心,若是出了亂子,那他的罪過可就大了,故而不得不所有小心!」
「哈哈哈,齊大人多慮了。方孝孺笑道:「 眼下周、齊、代、湘、珉五位王爺皆被朝廷削其藩位,貶為庶人,燕王雄才大略,酷似先帝,顧其為人,必非在人下者。且北平天下都會,地方廣邈,士馬精強。燕王乃是一代梟雄,豈會坐以待斃!」
建文帝點了點頭,暗道:「方先生言之有理!」
見建文帝點頭,方孝孺再次朗聲道:「僅從燕王二月進京拜賀陛下來看,登堂不拜,經此一條,便看出此人非乃久居人之下,以我看,燕王謀反是必然的,此刻按兵不動,實在等待時機,一旦削藩大軍一動,到了山窮水復的哪一步,他必然會拚死一搏!」
眾人點了點頭,就連齊泰也覺得方孝孺言之有理。
見眾人如此,方孝孺面露得意之色,繼續道:「當然,為了讓燕王盡快起兵,皇上還需用些別的法子,迫其盡快舉事!我等也好名正言順出兵,到時候天下眾人就算有同情燕王之意,一旦燕王起了反義,料來也不會歸順區區一個燕藩!」——
各位書友們,多多支持啊,支持首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