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大明  第13卷 539章:秉筆太監
    朱棣頓時送了口氣。甩開膀子走進了徐王妃的府邸。

    王妃的府邸乃是在元朝的基礎上修建的,當年朱棣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徐氏雖為王妃,但因朱棣的府邸乃是元朝古都,所以徐王妃所住的府邸便是元朝的後宮——延春宮。

    元大都宮城位於全城南部中央,大明殿為前朝,延春宮為後宮。延春閣為內廷區延春宮的主體。延春宮正南門曰延春門,一正兩偏,東西七十七尺,上有重簷。延春門又有左右掖門,左曰懿範,右曰嘉則。入延春門,正北即延春閣,其址在今北京景山公園主 峰位置。延春閣東西一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一百尺,重簷三層。延春閣亦建築在高大的殿基上,門廡制度大致與大明殿相仿。延春閣東廡外、宮城東華門內便是元朝皇后的後宮,延春宮,此刻朱棣甩開了膀子朝延春宮走了去。徐王妃一雙美目在張信的臉上移動了片刻,方才轉身跟著朱棣的身後朝自己的府邸走了去。

    延春宮不大,朱棣沿著長長的長廊走進了進去,聞得腳步聲,延春宮裡一陣腳步上,跟著一個太監迎了上來,朱棣瞇著眼神望了望,月色下,但見來人四五十的年紀,光潔白皙的臉龐,透著稜角分明的冷俊,兩條眉毛若非燈光的照耀,朱棣幾乎看不出來,白得厲害,但臉膛仍是透著此紅色,顯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嶄新的大明秉筆太監緋色袍服,頭上還帶著官帽,此刻見朱棣走了進來,換忙邁開了步子,弓著身子迎了上去。

    「王爺……?」來人客氣的衝著朱棣喊了聲。

    朱棣同樣客氣的衝著來人點了點頭,道:「徐公公遠道而來,不知所謂何事?「朱棣語氣透著驚訝,畢竟此人乃是建文帝身邊的太監,此刻突然來到府上,朱棣一時也猜不透究竟,這個秉筆太監許霆,朱棣並為深交,只知他僅憑太祖朱元璋的寵幸,由原來的目不識丁的小太監,一步一步的被擢升為御前的司禮太監,但朱元璋在臨終前,曾經嚴令不允許太監干政,作為正統繼承人的朱允炆對此自然奉為金科玉律,許霆雖未貴為秉筆太監,但在建文帝手下干的不甚得意,一般來說,秉筆太監為司禮監次輔,位尊權重僅次於掌印太監,自從朱元璋借助胡惟庸之手,廢除了中國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秉筆太監因各部大臣奏章、票擬意見呈送皇帝或皇帝批示發還,都需經秉筆太監整理,故此,秉筆太監在朝中又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皇帝寵幸,他們和高級文官一樣服用緋色袍服,以有別於低級宦官的青色服裝。有的人還可以得到特賜蟒袍和飛魚服、鬥牛服的榮寵。他們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馬,在宮內乘肩輿,這都是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們的威風權勢超過了六部尚書。

    正是秉筆太監的地位如此重要,朱元璋在廢除宰相制度後, 於洪武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對宦官機構進行第一次調整時,增設了禮監司,其職權為掌宮廷禮儀。至洪武二十八年第二次全面調整時,司禮監的職權則改為掌冠婚喪祭禮儀、賞賜筆墨書畫、督導光祿司供應皇宮筵宴等事務。這時,司禮監雖仍排列在內監之後,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內使出門馬牌等機要工作,這個就要求秉筆太監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於是,自朱元璋後,秉筆太監都要接受教育,當他們在十歲之前,就因為他們的天賦聰明而被送入宮內的「內書堂」(太監的學習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內堂的教師都是翰林院翰林,秉筆太監在『內書堂』所受的教育和外邊的世家子弟幾乎沒有不同;學習完後,逐步陞遷,所根據的標準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特別優秀的秉筆太監,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飾出於大學士之手的文章辭藻。所以他們被稱為秉筆,在御前具有如上述的重要地位,決非等閒僥。

    但建文帝對太監要求過於苛刻,如此一來,朝廷的太監地位無形的變得較低,久而久之,一些太監便有了意見,但建文帝畢竟是皇帝,太監的苦水一時也不好發作,許霆便是深有體會,他熬了二十年,方才熬到了秉筆太監的職位,本以為可以好好享享清福,豈料,建文帝從來有沒有正眼看過他,相反將他看做低賤之人,這讓許霆無能如何也接受不了!便在這時,朝廷的太監之中漸漸傳出燕王朱棣的美名,他對朱棣素有耳聞,知曉這位年紀三十九歲的王爺,年僅十一歲的他被封為燕王,兩年之後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與洪武二十八年,朱棣兩次率軍出塞,均大獲全勝,一時名聲鵲起。隨著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相繼薨逝,朱棣以皇四子身份位居諸王之長,亦被朱元璋視為北方柱石,可謂前途無量!鑒於建文帝的冷漠,許霆更喜歡上了這個邊塞的王爺,慢慢的也開始留意了起來。恰好,他平日裡和開國元勳的徐達的次子,徐增壽關係較好,這次徐增壽自建文帝處得到一處消息,不便自宮中潛入燕王府,便想通過他來將這個消息帶給朱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明朝的太監的地位的演變,小景覺得在這裡有必要要表述一番,希望各位書友們,不要嫌小景囉嗦,其實太監的演變很有趣的。

    要說,明朝的太監,還得感謝朱元璋,雖說朱元璋生平便嚴令太監不得干政,但俗話說怕什麼來什麼,縱觀明朝後期,幾乎都是一部太監史,王振、尚銘、馮保、劉瑾、魏忠賢,個個都是厲害的角色,可以說,明朝的滅亡,多多少少和太監有些關聯,若非太監,朱棣靖難不一定成功,當然這個是後話,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的太監。

    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太監的地位便顯示出來了,雖說朱元璋乃是超人,一個人干四五人的活計,不成問題,但他的子孫並非超人,朱元璋死後,他的子孫很快便廢除了太監不得干政的禁制令。

    永樂時期,司禮監仍為宦官的一般衙門。但到宣宗朝,司禮監的地位開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年),特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授小內使書,而太祖不許宦官識字讀書之制從此廢除。內書堂直屬司禮監,其主要任務是為二十四衙門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負責記錄御前文字的太監和掌封進本章、發行諭批的文書房宦官亦均出自內書堂。  

    伴隨著內閣票擬的制度化,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的制度應運而生。票擬出現之後,依制閣票應由皇帝親自批答,但實際上早在宣德時期皇帝已不能做到這一點。不久,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即應運而生。正統以後,每日所奏文書,除皇帝御筆批數本外,其他都歸眾太監擬照閣中票擬字樣用硃筆楷書批寫。與此同時,司禮監自身的權力和結構也進一步高漲和嚴密化。首先,司禮監將宦官各衙門的主要權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舉凡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等大權皆歸屬司禮太監。其次,在組織形式上,司禮監已形成為一個以掌印、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和內閣部院相對應的龐大的官僚機構。司禮監實質上成為內廷的另一內閣,其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載:「……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封柄機要,僉書、秉筆與管文書房,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若外之詞林,且常服亦稍異。其宦官在別署者,見之必叩頭稱為上司。雖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為禮也。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選差遣之事,今雖稱清要,而其權俱歸司禮矣。」王振、尚銘、馮保、劉瑾、魏忠賢等皆曾任司禮監之主管。

    這種秉筆太監的制度及其有關限制,如果執行得當,皇帝可以成為文臣和太監之間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約之效。然而情況並不能經常如此。幾十年前就曾出現過劉瑾這樣權傾朝野、劣跡昭著的太監,後來的大太監,馮保更是和張居正聯手,一時威力無窮。

    當時,馮保既與張居正關係密切,而惟一足以駕馭他的皇帝又正值沖齡,因時際會,他就得以成為一個不同於過去「無名英雄」式的宦官。當然,在小皇帝萬曆的心目中,絕不會想到他的大伴正在玩弄權力,貽害朝廷。馮保給人的印象是平和謹慎,雖然算不了學者,但是喜愛讀書寫字,彈琴下棋,有君子之風。他之得以被任為司禮太監,也有過一段曲折。原來在嘉靖時期,他已經是秉筆太監之一。隆慶時期,他被派掌管東廠。東廠是管理錦衣衛的特務機構,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據過去的成例,管廠者必升司禮太監。而由於他和大學士高拱不睦,沒有能夠升任這個太監中的最高職位。直到萬曆即位,高拱被逐,他才被太后授予此職,此後二人通力合作,創建了名噪一時的「萬曆新政」,這便是秉筆太監的厲害。

    但內閣的設立是客觀的需要,司禮監的勢力則是出於皇帝主觀的需要,儘管他們的權力被後人稱為有宰相之實,但從制度上可看出內閣、司禮監都沒有掌握獨立的相權,而是被皇帝成功地分成兩個部分,成為明朝皇帝集中皇權的兩個政治砝碼,它們各居一端,在皇帝的控制下,保證了皇權的集中和正常運行。即使皇帝疏懶、年幼或無能,這兩個砝碼也沒有改變平衡機制的能力。明代大多數皇帝深居宮內,卻能夠維持統治,這不能不歸功於這種平衡機制。有其利則有其弊,明代監閣體制在發揮其合理功能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國家政治方面產生出宦官之禍等負面影響。

    隨著後來的太監和皇帝的關係越來越好,其權力幾乎大過了內閣,就如明熹宗事情的超級大太監,魏忠賢,此人通過太監魏朝介紹投入王安門下,頗得信用。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機。光宗朱常洛只當了 一個月皇帝就病死了。他生前寵愛選侍李氏,要她照料皇長子朱由校。李選侍恃寵驕妒,不許朱由校與他人交談,逐漸控制了他。朱由校即位時只有十六歲,李選侍欲繼續控制朱由校,讓他留居乾清宮。御史左光斗、給事中楊漣及閣臣劉一憬等倡言移宮,幾經爭執,李氏被迫移居仁壽殿。這一事件稱「移宮案」,與萬歷時的挺擊案、泰昌時的紅丸案合稱「三案」。 「三案」本身對魏忠賢的命運不會發生多少影響,但一些閣部大臣對「三案」態度曖昧,引起言官們的猛烈抨擊,門戶之見,朋黨之爭愈演愈烈,給魏忠賢造成一個十分有利的客觀環境。   

    而熹宗皇帝自小由李選侍撫養,對她有依戀之情。這種關係被官僚們強迫中止,會使他對有關官員產生反感,而把感情移向其他人,諸如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李進賢等人。

    王安死後,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太監。此後平步青雲,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一時廠衛之毒流滿天下,一大批不滿魏忠賢的官員士子慘死獄中;一大批無恥之徒都先後阿附於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處為他修建生祠,耗費民財數千萬。他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禎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徹底肅清。如此大的勢力,幾乎是達到了太監權力的頂峰了。

    明代內廷十二監為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御馬監(後稱尚駟監)、司設監、尚寶監、神宮監、尚膳監、尚衣監、印綬監、直殿監、都知監。十二監下設有四司八局,四司為惜薪司、寶鈔司、鐘鼓司、混堂司。八局為兵仗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銀作局、浣衣局。合稱「二十四衙門」。除專司清洗內廷衣物、便器的浣衣局外,其餘二十三單位皆設於紫禁城內。朱元璋即位初期,各監各局編製約百人,至明中後期,多數監局在各省州縣,皆派駐直屬宦官,主管與宮內需索有關的業務,並監視疆吏民情以密報內廷,宦官人數達數萬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