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顯然對迎上去的朱氏三兄弟一點都不感冒,死命拉著朱高熙的手,口中依依呀呀的說些不著邊際的話,看得一旁的蕭琴心中好笑:「就這水平還能裝瘋,若是放在二十一世紀恐怕連三歲小孩都騙不到,比起二十一世紀路邊要飯的只怕差的不是一心半點了,真不知道那建文帝和朝廷的一干文臣武將是幹什麼吃的!」
朱棣嚎啕大哭了一陣,嘴裡不住的狂喊:「奸賊害我,奸賊害我!」朱棣一邊哭罵,一邊拉著朱高熙的手,不住的裝瘋賣傻,似乎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瘋了一樣。
蕭琴自朱棣出來的那一刻,目光便沒有離開過這個未來的帝王,原先見他滿臉狼狽不堪,還真以為他發瘋了,這會兒見他分明是有意為之,心中頓時釋然,心思:「要裝瘋也不用這樣吧?「
燕王府此刻擠滿了看熱鬧的人,人人好奇的望著眼前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王爺,眼見他又哭又鬧,人群裡,不時的傳來一聲聲的歎息聲:「哎,這麼好的一個王爺就這麼給朝廷逼瘋了,真不知道這朝廷到底想幹什麼?好好的蒙古韃子不去打,偏偏喜歡拿自家人開刀!」人群裡一時歎息聲不斷。
蕭琴冷笑了聲,道:「這個時代人的看來還真好騙,這麼兩下就給騙了,想到二十一世紀露宿街頭的要飯的,心中又是一陣冷笑。
「父王,站在後面的朱高熾忽然滿臉淚痕的跪行上前,一把抱住朱棣的腰身,激動地哽咽道:「父王,兒臣回來了。「
朱棣渾身一抖,呆滯的目光忽然射出了兩道利光,在朱高熾朱高燧的臉上一掃而過。過了半晌,他方才恢復了裝瘋賣傻的姿態,依依呀呀的喊個不停。」
見朱棣如此,一側的朱高燧倒是心急如焚。思忖片刻,他一咬牙,逕直從眾人身後擠了過來,轉身走到跪在殿門外的幾個武將身邊一陣竊竊私語。那幾個武將身子一愣,隨即滿臉疑惑的望著朱高燧,神情頗有些猶豫。
朱高燧兩道厲光在幾人臉上一掃而過,幾人身子一顫,慌忙從地上爬了起來,其中一名武將望了一眼朱棣,隨即衝著身後的兩名武將做個手勢,那兩名武將一陣猶豫,忽然飛奔而上,架起朱棣高大的身子瞬間消失在大門內。
眾人顯然沒想到朱高燧會這麼做,紛紛扭過臉朝朱高燧望來,朱高熙厲聲道:「三弟,你這是幹什麼?「
朱高燧無動於衷,皺著眉頭好一會兒才開口道:「父王好歹也是先皇的四子,如今被朝廷的一幫奸臣給逼瘋了,我們這些做兒臣的難道在此眼睜睜的看著父王丟人現眼麼?「說完,淚水從眼眶中滾滾湧出。朱高熾歎了聲,一時沉默不語。
燕王府外的眾人見沒什麼好看的,跟著歎息了兩聲紛紛轉身離去,片刻功夫,走得乾乾淨淨。這時站在後面一眼不發的道衍忽然走山前來,微微衝著朱高熾行了一禮,朗聲道:「殿下一路奔波勞累,還是早點回府休息,且不可因燕王病情兒累壞了身子!「
朱高熾知道衍是燕王心腹,不敢怠慢,也躬身行了一禮,低聲道:「軍師所言甚是,一切就以軍師所言!「說著朝蕭琴望了望道:」三弟,你且隨我進府!「
蕭琴點了點頭,衝著道衍和鄭和微微一笑,正欲轉身進去,忽然一個人影一閃走了過來,擋在蕭琴的面前,蕭琴吃了一驚,腰間的飛鴻劍出入本能「匡當」一聲被他拔了出來,那人身法極為靈活,一個縱躍,便躲開了,老遠抱拳道:「蕭英雄果然好武功!」蕭琴聽他口音極為熟悉,定睛望去,但見那人不是別人,正是朱棣的二子朱高熙。
此刻他來到蕭琴旁,滿臉感激道:「這次若非蕭英雄一路鼎力相助,我大哥和三弟又豈能能安返北平呢,軍師和鄭將軍一直在父王面前對蕭英雄推許備至,父王特地安排我為蕭英雄接風洗塵宴會,好借此這機會,讓大家看清楚蕭英雄,以後大家就是自己人了。」
蕭琴被他一口一個蕭英雄叫得渾身不舒服,待他說完會,抱拳道:「二殿下客氣了,在下乃是一介江湖草莽,難得大哥和二哥不嫌棄和我義結金蘭,兩位哥哥有難,做弟弟的又豈能袖手旁觀呢?」
在場的眾人均是燕王府的重臣,平日裡目中無人貫了,若非蕭琴跟在朱高熾身後,只怕連大門都不讓進,這會兒聽他說和朱高熾朱高燧稱兄道弟,一時人人既驚訝又羨慕。
朱高熙還待說話,朱高燧這時也不知從那裡竄了過來,一把拉著蕭琴的手道:「二哥,以後三弟若有得罪的地方,還請你多多關照!」
朱高熙臉上一絲不悅一閃而過,勉強擠出了一絲笑意,道:「三弟說哪裡話,不說蕭英雄是你二人的結義兄弟,就是他護送你二人平安返回北平這份功勞,我也不敢得罪他啊!」說著哈哈一笑。
蕭琴心中暗歎,你口中說得好聽,誰知道你以後會怎樣,你這種既不忠於當今聖上,又不忠於自己父王的無恥之徒,誰知道你以後會幹些什麼?「1心中雖這般想,但臉上神色絲毫沒變,衝著朱高熙善意的一笑,便跟著朱高燧朝那北平府走去。
這燕王府雖不及南京華麗,但威嚴之中透露的一種王者之氣,讓蕭琴看得心頭一震。燕王府自燕王就藩後,仍然保留了元朝的舊宮,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北平和南京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南京相同。只不過北平所在府為北平府,(後來燕王靖難成功後,遷都北京,改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當年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但因朱元璋對朱棣的厚愛,北平府同樣設置了六部。只不過北平六部比起南京的六部.雖然六部名稱相同,都稱吏戶禮兵刑工,但是北平的尚書官品和職權都不和帝都南京的尚書們在同一個檔次.當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後來設置了文華殿大學士,自此後,南京城的六部尚書可以進入內閣,擔當首輔.因此南京六部是帝國的統治中心,而北平的相當於地方,只服務於藩王所在地。朱棣靖難成功後,遷都北京後,同樣在南京設置了一套六部,只不過多是閒職。
蕭琴跟著朱高燧沿著朱紅大門朝燕王府走了去,守在府院門口的幾名護衛從未見過蕭琴,見他朝府邸走來,急忙奔出持刀吼道:「大膽,這燕王府豈可是閒雜人等隨便進入!」——
注1:朱高熙被囚禁在京城的時候,徐祖輝便告訴朱允炆,在他這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最為勇猛過人也最為無賴,他不但不會忠於陛下,也不會忠於他的父親。 後來應驗!
內閣是在永樂時期建立的。
永樂雖有洪武一樣獨攬大權的野心和實力,但一次又一次的遠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想像一下從京師到漠北運送文書的荒謬),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就應運而生。
內閣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很快到宣德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雖有正統末年的反覆,到成化、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戰不亞於隋煬,卻因為有楊廷和等閣老撐著未成大亂,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曆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他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
1402年,剛從自己的侄子手裡奪過皇位的明成祖,為了鞏固權力,做出兩個重大決定,一是把首都遷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北京,二,成立內閣,這樣,一個國事咨詢機構正式建立了。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每一個角落。
後來,明宣宗時期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以往,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裡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後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
我們發現明朝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皇帝的決策地位。但是,這也造成了內外兩大政治勢力的爭權奪利。
紫禁城東部的這片建築在明代叫做文淵閣。明朝的內閣就設在這裡。在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讓這個紫禁城裡最不起眼的房子成為聲名顯赫的所在。在文淵閣辦公的內閣成為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務流程似乎並沒有改變,但決策權卻出現了轉移。張居正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當時的萬曆皇帝還是個孩子,張居正身為皇帝的老師,很容易影響皇帝的決策。
再者,萬曆的「批紅」是在司禮監馮保指導下完成,而馮保跟張居正關係密切。
張居正把自己的意見授意他人,寫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擬」贊同。幼年皇帝的批紅自然毫無問題。 就這樣,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 「批紅」,由張居正一手操控,達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無障礙地順利推進。 自明初以來,明朝的政務中心就在紫禁城這幾個地方轉換,權力的交替,左右著明朝的國運。宮闈重重之中、爭權奪權的陰謀時有發生。
通過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