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似乎沒想到朱高熾如此一問,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喝道:「殿下所言甚是,燕王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以千金之軀抵禦蒙古入侵,可謂功在社稷!」說道這兒他停了一會兒,又道:「可殿下是否想過,如今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擁兵自重,不順應天命,作何居心!」
眾人吃了一驚,就連朱高熙也微微變了變色,扭過臉尋那聲音望去,月色下,但見一個身材高大的年輕人走了過來,那人一襲粗布青衣,濃眉大眼,儀表堂堂,上身披著半截披風,腰懸長劍,分明一副江湖人打扮。只是那英挺氣質,卻非尋常江湖弟子所堪比。只見他一步一步走了過來,臉上的那份淡定讓人欽佩。蕭琴躲在大樹後,聽了聲音,心中頗為好奇,順著聲音朝那人望去,一望之下,頓時大吃了一驚:「陳師兄!他怎麼來了?」
來人正是陳文琦,他自下山後,便密切關注京城的一舉一動,這一日在後庭花偶見朱高熙,見此人氣宇軒昂,絕非江湖一般富家子弟可比,後來又見一干官兵前來口口聲聲大喊:「逆賊!」心中便已隱隱約約有所懷疑,這一日恰好又見朱高熙,便留上了心,聽得西苑有打鬥聲,便順著聲音躍了進來,恰好聽了朱高熾問的一番話,一時心中一動,隨口說了出來。
朱高熾望了望走過來的陳文琦,臉上露出了驚訝之色,顯然是沒想到來人會說出如此一番話來,沉吟了片刻朗聲道:「這位兄台所言詫異,我父王受封於燕王府實乃當年太祖洪武皇帝親口諭封,況且太祖皇帝的聖諭早已是人人皆知,我父王乃是天命所歸的燕王,並非爾等口中所喊的『逆賊』。」——
陳文琦顯然沒想到這些,一時也不知如何作答。燕王受封燕王府的事情,天下人人皆知,當年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經常發生宮廷政變,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稱帝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還看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發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有鑒於此,洪武三年,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個小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他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還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以此昭告天下,封諸子為王的這件事也就定下來了。對這麼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覺得還不夠隆重,發一個正式詔諭:
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貳。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蓋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朕今有子十人。前歲已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使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凡諸禮典,已有定制。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盤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也就在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朱高熾見陳文琦沒答話,頗感意外,依他的明銳,早已看出陳文琦非池中之物,剛才的那一番人人皆知的話語,只不過一時隨口說了出來,並沒想到陳文琦沉默不語。他那裡知曉,此刻的陳文琦心中也頗不是滋味,依他的聰明才智,何以不知道燕王實乃大明的一道屏障,北方的蒙古殘餘勢力,雖被太祖七次遠征而大氣元傷,但其勢力不容小視,若非這些年燕王連年征戰,以蒙古的勢力,長驅直入不在話下!所以這些年來燕王以千金之軀鎮守北平實在是功不可沒!故而聽了朱高熾這一番質問,也不知如何作答!「
朱高熾見陳文琦沒答話,心中頗有些得意,頓了頓道:「當今皇帝初登大寶,聽信了朝中一幫奸佞小人的讒言,竟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執意削藩,弄得好好的天下人心惶惶,如此豈非長久之計!「這幾句話雖是說給場中所有人聽的,但朱高熾的目光卻直直的盯著陳文琦,很顯然話中之意卻是說給陳文琦聽。
蕭琴自陳文琦進入西苑後,目光便沒有離開過朱高熾,這會兒聽他滔滔不絕,心中頗有些好笑,心道:「想不到朱高熾這麼能說,若是生在二十一世紀,只怕是一個很好的演說家,說不定搞營銷很有一套!「
陳文琦很顯然聽出了朱高熾的話中之意,略一沉吟後,低聲道:「殿下所言不錯,不過殿下可知曉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諸王皆太祖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如此一來,何不現於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