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大戰前,狄青為著鼓舞士氣,暗地裡準備好一枚兩面均相同的銅錢,誓師時,便用這枚銅錢當眾占卜道,若得正面,我軍必勝。
結果連擲數次,盡得錢的正面,使軍士以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接著連續三夜大設宴會,命軍士夜裡盡情歌舞,自己則假借醉酒的名義,退席而暗奪崑崙關。
其事雖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
狄青能順利討平儂智高,除了自身善於用兵,另一方面則離不開仁宗的信任。
時人曾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論:
「為將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權』。
觀狄青討伐儂智高,狄青可謂是能施其智而奮其威,在當世都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好的發揮,是由於仁宗將指揮大權授予了他。這就是得君之權的典型。假使狄青沒有得到君主的專任之權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會創下如此輝煌的戰功。」
按宋朝慣例,武將領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為副,以宦官監軍。
仁宗卻毅然破例行事,獨任狄青全權負責嶺南的軍事。
至捷報傳來,仁宗大喜道:「朕常觀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詭詐的手段;唐莊宗李存勖也算是豪傑,行軍打仗,基本上沒有失敗的,但即位後,沉迷於遊獵而沒有節度,對臣子的賞罰也不講規則。這兩個皇帝,只具備將帥之才,而無人君之量,可惜啊!」
顯然,仁宗對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凱旋而歸不到一個月,更是力排眾議,升其為樞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為樞密使時,朝野輿論大嘩。
宰相龐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勸說仁宗:「曹彬戰功卓著,但太祖當時也只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樞密使職位。」
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將沒有什麼過失的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以狄青補樞密使。狄青被拜為樞密使,何以會有如此的轟動?
其原因之一是陞遷的速度過快,二則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為樞密使。
這兩條均與趙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制武人的國策。
樞密院為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
仁宗這一個有悖常理的任命,為狄青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青由於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這一不尋常的陞遷。這一現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納,也引起朝野上下對狄青舉止的矚目和揣測。
一次,狄青家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記了通知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廂吏連夜報告開封府。
雖然府吏迅速趕到時,「火」已滅了許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樞密家夜有怪光沖天。
顯然,狄青家中的任何異動,都會成為控制社會輿論的文人們的談資和口實。
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在華夏國古代涉及到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常被看作臣子有圖謀不軌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視為改朝換代的徵兆。
在這種情況下,狄青已然成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這些謠傳對他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除此以外,各種類似的傳聞,也相繼而起。
有人說,狄青家裡養的狗,也長出了奇怪的角;更有甚者,還有人在京師發大水時,見到狄青身穿黃衣,坐在相國寺的大殿上,這無異於給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徵的「皇袍」。
這些謠傳,除了因為至和、嘉祐年間盛行讖緯巫術之外,主要還是基於政治上的不安。
朝中大臣甚至包括當年相當賞識狄青的名臣韓琦,普遍擔憂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奪皇位。
這種擔憂,正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必然結果。
對種種關於狄青的傳言,仁宗雖然並非全信;群臣對狄青的攻擊和猜測,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畢竟不能無動於衷。
因為這些,終究都直接關係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
終於,至和三年{1056年},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極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做出了無奈的決定,罷狄青樞密使,出外知陳州。
據說,狄青將行時,對旁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
這表明,狄青似已預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識到陳州之行定然不會給自己帶來平安。
第二年,狄青因為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暴病死於陳州,年僅五十歲。
仁宗得知,悲痛萬分,贈官中書令,並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勳」。
狄青死後,可以得到如此高的榮譽和禮遇,這是仁宗對一代名將的最後交待,更是他內心無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時代眾多歷史人物的典型代表,其命運與仁宗時期的內憂外患緊密相連。
作為文官、武將之傑出者,他們有著某些相似之處。
他們都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過巨大努力,結局卻都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
這大概是與仁宗的性格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
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仁宗堅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計地防範朋黨,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後關頭放棄了范仲淹的改革。
作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範武人的基本國策下,對自己甚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無法改變狄青的悲劇命運。
跟狄青有關的傳說很多,甚至有人認為,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帥哥。
到底有多帥?帥到上戰場不敢以真面目視人,怕敵人看到狄青長得太過秀美,嘲笑宋軍無人,派了個奶油小生來打仗。
在延州前後四年,狄青參加了大小戰役二十五次,中流矢八次。每次戰鬥,狄青都身先士卒,受傷後,仍頑強殺敵,屢立戰功。
戰場上的狄青,裝束非常獨特,總是披頭散髮,戴上青面獠牙的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後來的小說家稱,狄青的面具太過猙獰恐怖,敵軍乍見,常以為是妖魔鬼怪,還沒交戰,魂魄早已嚇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戰必勝。
據說,狄青是華夏國歷史上,第二位帥到要戴上面具,才敢上戰場的美男子。
四百餘年前,有一位蘭陵王,也是「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
不過,蘭陵王並非蘭陵的一位國王,而是東魏權臣、北齊奠基人高歡的孫子高長恭,蘭陵王是他的爵位。
一次大勝後,為著慶祝勝利,武士們為蘭陵王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所有人戴著蘭陵王那樣的面具,邊歌邊舞。
《蘭陵王》後來還演變成了一個曲牌,宋人常常用來填詞演唱當時的流行歌曲。
聽說有位神奇的面具將軍,將從前線凱旋京城,京城士女早已傳說紛紜,熱切地期盼著一睹英雄的風采。回到京城,狄青每次上街,都能吸引大批民眾的圍觀,導致交通堵塞。
當時狄青的派頭,絕不亞於今天的超級偶像、天王巨星。
漸漸地有人認出了這位俊美的狄將軍。京中紛紛議論,原來狄將軍就是早年皇家儀仗隊的騎兵狄二郎啊!那時就因為長得太帥,馬又騎得好,被皇上看中當了近衛騎的騎兵呢!
聽說後來犯了什麼事,才到前線去打仗的呢,沒想到仗也打得好……
聽說狄將軍沒考過進士,不過看來比考上狀元還有前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