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被丁雪的一通長篇大論給說的有些暈乎乎的,在她認為這個社會只不過是有些黑暗的東西存在罷了,根本就沒有想過還會有這些常人難以理解的東西存在。剛才在吃飯的時候丁雪和慕容月和她簡單的說了一些這個計劃的內容,當時她還覺得挺簡單的自己可以很輕鬆的就完成了。可是當真的學起她們所說的「簡單」的基礎知識時,才發現原來她們所說的「簡」這個詞是不能用詞典來理解的。
晚上九點正是美好時光的開始,這間酒吧的辦公室了只留下了丁雪和孫玲。慕容月已經出去幫忙打理酒吧的生意去了,她是一個月前被丁雪叫到瀋陽來的,因為在丁雪的計劃裡孫玲所扮演的角色原來的人選是慕容月,只是孫玲的出現打破了原來計劃裡的人物安排。
「有些難以理解是嗎?不過不要緊你只要記住我下面說得話就行了,因為對你來說這才是你以後所要面對的。那就是關係,和所有人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如何產生,又如何得來?這就是一個經驗門道和混世的技巧了。
關於關係的學問,學校裡沒有,圖書館裡不多,倒是地攤書上有一點,又說不透。有趣的是,社會上隨便抓一個老江湖,可能比一個大學社會學教授懂得更多,參悟更透。偏偏是,老江湖不做學問,老教授不懂江湖,這就形成一個斷層,使「關係學」成為一個謎,到底是什麼,光聽人掛在嘴邊,始終不見廬山真面目。其實,要瞭解關係的源頭,瞭解個人關係的源頭活水,須從以下17種人脈入手,這是關係的第一個要件。
十七種人脈
做成關係必須具備三個步驟:
第一,具備以下十七種現成人脈資源,至少一種,越多越好;
第二,具備面對面互動的歷史過程,俗稱「處」;
第三,啟動人情交換程序,發生人情債務互易紀錄,俗稱「幫過忙」。
簡稱「三大件」:十七種人、「處」和人情。我先說第一條,人來到世界天生擁有自己的親屬,卻不天生擁有關係。關係非一日所成,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要靠個人生活履歷的有心營造、緩慢積累。具體看,在現在的社會中,許多具體人際關係都可以自發地衍生成「關係」。那就是親戚、朋友、同學、校友、街坊、鄰居、同事、師生、師徒、戰友、領導、部下、同鄉、同黨、干親、結拜、世交。
擅搞關係的能人會主動利用當中的大部分資源,而一般普通人僅僅利用其中一部分。這十七種人際關係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屬後天緣分,一類屬天生淵源。天生的,即降臨世間即命定擁有的淵源有三種:親戚、同鄉和世交。除此之外,都是後天所得。
第一個親戚
「親」即血親,「戚」即姻親,合稱親戚。不論親或戚,都因家族而來。傳統親戚之間,大多從小時候就經常來往,耳鬢廝磨,相互熟悉,因而有感情。不在一起長大的,也有家族基礎作依托,經長輩親戚引薦後交往。
第二個同鄉
同鄉是個貌似清楚卻不能認真定義的模糊概念,有大同鄉小同鄉之分,很大程度上依賴雙方對原籍的地理範圍和方言文化的認同。原籍歸小到一鄉,大到一省,都被稱之為同鄉,地方越大則越模糊。同鄉作為一個符號,它是天然淵源。真正要讓同鄉轉變成可以利用的關係,還需增添一道啟動程序,即人情往來。
如果認真觀察周圍社會,可以發現同鄉是關係網中積極活躍的因素,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同鄉聚會擁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事實上,嘴上的「同鄉」並不等同於客觀的同鄉,在關係學裡這是兩個概念。嘴上「同鄉」,僅僅屬於同鄉當中能夠相互幫忙的亞群體。那些幫不上忙或者沒本事沒資源幫忙的同鄉,雖是真正同鄉,卻不進入關係的視野。
第三個世交
家族中,直系長輩的朋友稱為世交,具體說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朋友和他們的後代,這是真正的「關係戶」。世交是家族留給自己的資源,生而擁有。世交是從長輩的朋友關係遺傳下來,但世交與自己的朋友並不同,差別是沒有親身經歷的交往,只靠一個習俗符號維繫上輩的資源。因此,要把世交轉變成自己可以利用的關係,還必須用親身的交往激活它,把它轉變成自己的關係。
第四個朋友
近代以前,中國人尚不知「關係」為何物時,就已經擁有豐富的朋友文化。古時的朋友是真朋友,現在的朋友歧義紛雜,有些說不清了。朋友變成關係,是近代以後的事情。時常有人說:他在社會上有很多「朋友」,這裡所說的「朋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朋友,其實就是熟人關係。他實際上在說:我有很多關係,可以辦很多事情。只不過不願直說,彷彿「朋友」是對「關係」的美容和修飾。除了假朋友外,真朋友自然也可以充作關係。友誼與功利,在沒有利害衝突時並沒有矛盾,反而因互相幫忙能夠加深友誼。以關係而論,在利益的方面,真假朋友並沒有差別。
第五個同學
所有相處過的人都有可能成為「關係」,也有可能不成為關係。相互幫忙是內容,找個理由是形式。凡是曾經在同一個學校一個班上過學,曾經朝夕相處過,都可能成為日後的關係,同窗經歷是日後成為關係的依據。私交良好,日後自然可以直接進入關係,加以利用。如私交平淡,但畢業後進入同一生活圈,客觀上產生相互關照需要,則一般都會以「老同學」相稱,加深「感情」,鞏固關係。
第六個校友
校友與同學似而不同。同學原來相識,有交往基礎。稱校友的,讀書時雖然在一個學校,但不在一個班一個年級,或者根本不在同一時期上學,大多不認識,或者不熟悉,這就比同學關係淺。儘管淺,關係學的技術體系同樣有辦法套近乎,促交往,最後弄得校友比同學親熱也有可能。原本不熟悉的校友,變成熟的、活的校友,重要在於兩人的生活進入同一圈子,客觀產生通過人際關係渠道相互幫忙的需要。物質生活匱乏時,公共資源緊缺時,人脈變得尤其重要,人脈的開拓自然延及校友。校友身份,被關係網充作一個可供拓展的關係資源,這是它的潛在價值。反之,如果憲政、市場經濟和公共資源運作恰當,物質生活豐富,百姓就不會關心關係網這樣一種「二渠道」,一般的陌生校友就不會進入話語中心,也就無所謂校友不校友。校友僅僅是一種校藉緣分,不會演變成日常生活中相互利用的關係。不認識的校友變成熟悉的校友,母校必然成為兩人的談資和共同的話題,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兩人的合作利益。不能合作或不能互惠,這樣的校友毫無實際價值。
第七個街坊鄰居
比鄰而居叫做鄰居,同一街巷稱作街坊。
坊,曾是古代城市社區的單位,今天泛指住址附近的居民。這兩種人雖相差不大,但有親疏之分。中國人來往講地緣地利,家門挨得近,相互串門多,照應就多。鄰里之間兩家越近,交往機會就越多,就越容易親密,當然因吵架交惡要除外。此外,中國人還講緣分,住得稍遠,如兩家人投緣,關係也可以親密。反而若住得近,但不投緣,是非口角也很多。所以,關鍵看交往這個中心,這是關係的要點。在城裡人尚未搬進公寓樓之前,中國人普遍有串門習慣,串門是交往的一部分,尤其在無事時候的交往,特別被人看重,因為你一直想著他們,而不是有事的時候才想起他們。因為串門是無事時候的情分,它的心理效果十分顯著。無事串門,待到有事的時候求助,便十分自然,就著那股熱火勁兒,對方也不好回絕。假如有事才登三寶殿,肯定為時晚矣,就是送重禮,追加人情,能不能成為關係也很難說。
第八個同事
曾經或者現在的同事,只要私交良好就可以當作關係,以便將來辦私事。在關係網的語境裡,同事已經是私交不錯的對象,這與正式文本上介紹的「同事」含義已經不同。同事之間哪怕私交一般,只要沒有過節的,凡有事相托,抹不開面子,相互幫忙難以回絕。
第九個同夥
同夥與同事近似。同事在同一機構中共事,而同夥帶有合夥的意思,通常是生意或者某項社會活動合夥。有合夥,就有人情,有人情,就會相互幫忙。
第十個戰友
戰友可以看作是曾經在軍隊裡的同事。關係學看「戰友」,並非現役軍隊裡的戰友,而是轉業、復員以後的戰友,通常稱「老戰友」,意思是不是新戰友,不是現在的戰友,而是過去的戰友。若是現在的戰友,那就沒意思了,營房裡沒多少關係好搞,比不得轉業到地方,那是物慾橫流、長袖善舞的大舞台。戰友轉變為有戰略意義的合作關係,通常在復員、轉業以後,在地方不同行業工作,擁有各自不同資源和便利,相互之間具有互助的訴求,也具備特權優惠的便利。
譬如某一個地方,區委書記、外經委主任、建行行長三人是公認的「戰友」,酒桌上到處都這麼說,三人相互之間也這般介紹,大家信以為真。所以,聽眾一直當他們曾經在一塊摸爬滾打,生死與共。若干年後,一次閒聊,才知道他們原本並不相識,只不過先後不同時間在同一番號部隊中服役,時間和地點都不相同。這就很有趣了,服役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同,還能普遍被當作「老戰友」,這就是關係學的學問了。事實上,恰恰是不成文的關係網慣例,將他們算在「戰友」賬上。
第十一師生
大學裡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名師耄耋之年不能授課,但是研究生報考者仍趨之若鶩,手下的在讀博士數十,碩士不計其數,每人與導師見面一分鐘都攤不到,大師連有些學生名字都叫不全。趨之若鶩,關鍵是大師深厚的人脈令學子垂涎欲滴。將來,掛著大師弟子名分,日後混社會十分方便。
就關係學而言,師生之間僅僅是加進等級的同學關係而已,他跟同學關係一樣朝夕相處,唯一不同他是老師。教學過程是一種面對面交往,容易積累私人感情,為日後關係互惠打下基礎。與同學不同,師生在名義上——在禮俗上,具有上下之分。「上與下」等級是關係網結構系統中的三要素之一,另兩種是「內與外」和「親與疏」。在很大程度上,師生相托辦事可以看作類似同學關係,但是在實踐中,等級成分確實影響了師生交換的平衡點。老師托學生辦事,對學生有一種壓力,很難推托,而且事後所欠人情也少,人情債與「師恩」部分相抵消。學生托老師辦事,雖也順理成章,但是回報的代價也要相對大一些,因為要考慮師恩的背景。
第十二個師徒
至於師徒,情形與師生相仿。但是在舊社會行幫中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幫訓,所以師徒之間通常比師生還要親密,介於師生和父子之間。
第十三同黨
同一黨派或團體,稱同黨。同黨在公共事務中是同事,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變成私交的關係。
第十四,十五上下級
上司和屬下之間,一起工作,部分像同事,但上下級之間又等級明確,所以又部分像師生。然而剔開這一點,它與一般同事沒有根本的差別,只是運作起來,必須注意上下尊卑,維護各自的面子。上下級關係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元素,是形成官場派系的根源,按官場話語叫做「一條線」,或者「背景」,或者「靠山」,或者「山頭」。這種上下級關係,不是一般的同事關係,而是官場上的權力依存系統,結構非常牢固,是關係網形態的典型代表。中國官場史上的許多晉陞、調任事務,都是在這條線上完成的。
第十六結拜
結拜即拜把子兄弟、金蘭兄弟。
離鄉的人們結拜後成為異姓兄弟,兄弟之間除了信仰和感情,餘下即是生存互助,那是一種不言自明的義務,甚至是唯一的宗旨。結拜源於一種責任倫理,雙方都有責任延及對方,尤其大哥對小弟負有更多義務,這就不僅是地位傾斜,而且也是義務反過來傾斜。基於這種義務,就演繹出一種現象:初到異地的青年男子為了謀生,總是主動認當地有勢力的人做「大哥」,只要對方不拒絕,這層關係就算在名義上成立了。一旦關係成立,凡事找大哥幫忙就有合法性理由,大哥關照一下亦在情理中。
第十七干親
干親系統包含如下稱謂:乾爹媽、乾兒女、干兄弟姐妹。一旦拜了干親,以上稱謂必然發生。干兄弟姐妹,也就是乾爹媽的子女。
「乾爹」、「乾媽」,在南方也稱「契父」、「契母」。在改革開放前,認干親是南方城鄉泛化的習俗,普及程度高,大多數百姓都有乾爹、乾媽。以福建為例,建國後民間拜干親習俗實際上已經很鬆散,並不需要特別的儀式(不像江湖幫會歃血為盟),只需要簡簡單單的一捆豬腳和幾束細面。一般來說,拜親理應具備幾點:首先雙方父母是熟人朋友,有加深關係和結盟需要;其次,從迷信說,孩子拜一個合生辰八字的乾媽也好養活。綜合來看,在福建沿海一帶拜干親習俗,是家庭結盟訴求和神秘主義信仰的結合物。
確立干親關係後,孩子與乾爹媽的關係被塑造成類似家族內的親子關係。有這層伴隨孩子成長的十幾年的深厚關係作基礎,孩子成年進入社會以後,就可與干親家庭之間在生存上、在利益上相互幫助,干親家之間變成真正的關係戶。
「面對面」,處得好
上述生成「關係」的資源,不管先天後天,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提供了一種條件,讓倆人能在特定時空裡面對面交往。讀者須格外留意,妙處就在「面對面」,這是所有傳統文化的共有特徵。只有經過「面對面」,上述十七種人際關係才能夠轉化成「關係」,實際上除了先天資源外,後天資源早已經過「面對面」交往。這是關係產生的第二個要件,也是時間程序上的第二個步驟。
後天的淵源諸如朋友、同事、同學、戰友等等,必有一段親密相處的歷程,方才構成關係,原本沒有機會親密的只好到酒桌上應酬,敬酒、「打通關」、划拳、嬉鬧、黃段子……變得貌似親密起來。而天生的資源諸如遠房親戚、同鄉、世交,甚或還有名義上的假「戰友」,要成為活的關係,還得加緊補上「面對面」這門課。補課的內容可以是任一形式的「面對面」——應酬、串門、往來、聯絡、聚會、送禮和宴請。上述十七種人脈,通過此種「面對面」交往,方可成長為關係。
反過來,根據「面對面」標準,反向推論關係生成的過程,必使我們得出結論:必有一些無法「面對面」的人際關係,不能轉化成為真正的關係——搞關係、走後門意義的關係。
哪些人不能「面對面」呢?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
面對面交往的群體屬於初級群體,而不靠面對面交往的群體屬於次級群體。次級群體是靠抽像符號聯結和維繫的群體,譬如現代團體、跨國公司、互聯網虛擬社區等等。抽像符號及其信息通道包括:法律、文書、文件、信件、電話、傳媒、契約、章程、紀律、通訊、互聯網等等,它們是現代社會團體內部和團體之間的主要傳遞媒介。譬如法官與當事人之間、記者與讀者之間,老闆與員工之間、市長與百姓之間,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書記與黨員之間,互聯網友之間等等,都建立在文本、書證、法令等間接、抽像的聯繫方式基礎上,他們可能因某種方式見面,但不以此為必要條件。因此,除非他們原來就私底下相識,否則不能成為「關係」,不搞請客送禮,不做人情還人情。
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標誌著現代社會與「關係網」社會,在性質和結構模式上的根本差異。
啟動人情
有人脈、有面對面後,是否就是關係呢?還不一定。這裡缺第三個要件:人情。
就本來面目說,親戚是親戚,朋友是朋友,師生是師生,同事是同事……這些人際關係早在遠古時代就存在,何以近代才大肆捲入關係?何以關係網至近代以後才大肆氾濫?一般的人際關係蛻變成「關係」,需要近代社會的江湖土壤催化,缺少這一環節斷然不可。換言之,需要一種制度環境,人際關係才變作可以搞關係的「關係」——被異化的、利益化的人際關係。這個制度環境就是人情。
人情制度是一種心理認同,相互之間把對方當做人情交換的對象,相互委託辦事的對象。你幫我忙,我幫你忙,你賣我人情,我還你人情。一來一去,都在規矩下進行,這是做關係的最後一道程序,即人情程序。而人情的規矩,就是人情制度。
用大白話說,如果親戚、朋友、師生、同事等人脈不僅停留在感情和倫理上,而是開發成社會通道從事相互合作,進行利益交換,並遵守一定的人情規則,那麼,就生成了江湖意義上的關係,即走後門、搞關係的「關係」。
綜上所說,關係的三個條件是:
(1)人脈背景;
(2)面對面的交往經歷;
(3)啟動人情程序。
呵呵,不要皺眉頭這些你不用全會,但是你卻要多少的瞭解一些。一個女人要想在道上生存不是當大嫂,更不是賣肉,而是人際間的關係。只要你的關係四通八達就很少會有人動你,因為沒人會願意因為一個女人而得罪一幫的男人。但是你要記住這些所謂的關係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道上的關係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記得我以前看過一本書,那個作者寫到,「天亮了,他起來。早餐想下樓吃油條,不敢吃,怕潲水油和洗衣粉。去了單位先看報紙,什麼地區什麼企業增長多少多少,不敢相信,因為數字出幹部。然後去開會,台上的人講得很好聽,不敢相信,因為在會下人們從來不是這麼做的。下午去醫院看病,有高級職稱的叫專家門診,不敢相信他們是專家,更不敢相信職稱高的一定比職稱低的強,因為職稱的水分很大,裡面的問題夠寫一本書。下班去飯局,朋友不相信海鮮的份量和鮮活度,跟服務小姐去核准。他不敢相信核准後端上來的真正結果。於是邊吃邊看電視。一大堆豐乳、減肥、健身器、口服液廣告,不敢相信。因為如果真的那麼有效,世界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吃完結賬,朋友一個菜一個菜地核對,他不相信這種辦法能把多算的錢核出來。回家路上,一對夫婦攙著個女孩向他問路,還說從外地來找親戚沒找著,讓他給點錢為孩子買個麵包。雖經歷多次,但他不敢相信他們是假的,那模樣,那孩子,特別是那真誠的眼神。但只能是假的。那樣的眼神都不可以去相信,很讓人痛苦。快到家了,過馬路,綠燈亮了,不敢相信,左看右看確認所有汽車都停住了,才兔子一般地穿過馬路,回了家。
肉是真的,但注了水;酒是真的,但不是瓶子上的牌子;博士碩士文憑是真的,但論文是部下寫的,部下還要麻煩更下面的人寫一些部分,所以花了些錢,打印稿上有他的筆跡,你不能說他買文憑吧;新聞報道的時間地點人物是真的,但有些話不是那個人物說的,有些事不是他做的;書是真的,但彙編還是著作鬧不清;論文是真的,但好幾個署名中哪一個是真的作者鬧不清;檔案是真的,但有好幾個出生年月,哪一個是真的,鬧不清。
假藥假酒以及其他種種假貨之後,假合同、假賬目、假集資等等冒了出來。然後又蔓延,假證件、假護照、假增值稅發票等等,接著是假文憑、假檔案、假廣告、假名優、假新聞,以及二百八十塊錢一個的「國家軍委」和六十塊錢的「成都市公安局」假公章什麼的,最後是假數字、假政績,當然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假東西。」
現在的孫玲已經是徹底的迷糊了,她今天所接觸的所有事情都超出了她的想像。隨後的幾天裡丁雪都在給孫玲進行培訓,就像當初培訓慕容月一樣甚至更嚴。在培訓這期間,丁雪每天晚上都會讓孫玲出去感受一下十二點以後的酒吧生活,為的就是能讓她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糜爛生活的含義。
時間是最無情的,不管你怎麼挽留它都不會回頭。一個星期已經過去了,孫玲學習的速度讓丁雪很是滿意,今天她坐在車裡看著監視器上的畫面,心裡已經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這家酒吧的門臉已經重新的裝修完畢了,五彩斑斕的霓虹燈襯托出戀羽兩個字,這家酒吧的新名字就叫戀羽。下午三點的時候就已經有人開始送花籃過來了,長長的擺了兩排其中還有不少掛著各個政府部門的條幅。看著眼前的情景丁雪微笑了起來,因為她知道這個計劃已經成功的打開了開頭,接著就看過程和收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