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身處襄陽,全力組建新朝廷,實行新管理、新秩序的時候,長安出事了。
叛亂軍借用的名義就是反對我加入鐵血聯盟,反對我支持建立新朝廷。
長安叛亂,這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這是關係到我軍穩定發展,開拓未來的大事。
甚至影響到了我在三國的最終理想。
若是我軍從長安全面敗退,我的勢力受到壓制,那麼中原再不能由我翻雲覆雨。
我軍困守在一窮二白的洛陽地區,再難有所作為。
那麼我想改變三國的理想也就會成為空談。
我不能在襄陽繼續逍遙自在了,我必須以最快速度返回長安。
不知道陳宮和張遼是否能頂住叛軍的壓力,堅持到我返回的那一刻。
雖然我回去也未必能改變什麼。
我軍在長安的基礎薄弱,最大的所持是改編自郭汜降軍的溫侯軍,可溫侯軍對我的忠心還有待考察,不能完全信任,而留守潼關的一萬飛騎軍現在更是動彈不得,形勢危機,我已經不能留在襄陽繼續完善所有細節了。
我馬上辭別劉表,要返回長安。
張繡聽聞此事,馬上決定要和我一起離開。
宛城的兵力有限,但張繡願意盡其所能,全力助我平定長安。
我感激於心,招集親衛,整理行裝。
收拾妥當,我們騎馬就要出城。
臨近城門,一人高呼:「溫侯留步。」
我拉住馬的韁繩,回首一望,不是別人,卻是徐庶。
我翻身下馬,走到徐庶面前。
「溫侯行蹤匆匆,所為何事?」徐庶問我。
「長安叛亂,形勢緊迫,我需盡快返回。」我實話實說。
「啊?」徐庶驚訝,他馬上在頭腦中考慮起,長安叛亂會帶給天下局勢的影響。
徐庶緊接著對我說道:「溫侯可有需要之處,在下願盡微薄之力。」
「好。」我沒有絲毫猶豫:「你能與我們一起走嗎?」
徐庶是我必然要招攬的對象,他此時願意助我一臂之力,我是求之不得。
大丈夫行事當機立斷,我不再和徐庶客套,直接了當的接受他的幫助。
徐庶點頭,我馬上讓親衛騰出一匹馬來,請其上馬,我們一起離開。
縱馬奔離襄陽城,臨近附近的一處小縣。
徐庶向我說,此處有他的一位長輩隱居。
我心中轉念,想起來襄陽時,路上所遇司馬徽。
我取出司馬徽交給我的信,信中留有一個地址,我將地址說給徐庶聽。
徐庶聞言,當下指出,地址所在就是我們前路不遠之處。
我又明言,這是司馬徽請我赴約之處。
徐庶恍然,他剛才所說的長輩正是司馬徽,而司馬徽隱居之處離留給我的地址不過數里。
既然是路上經過,我決定赴約一往,司馬徽多半也是考慮到我時間緊迫,所以才選定了方便之所。
臨近赴約之處,我和張繡分開,我請張繡提前趕回宛城,安排軍隊,等我返回,一起救援長安。
司馬徽想要我們單獨會面,我安排親衛等待,只和徐庶兩人前去赴約。
到達赴約之處,竟是一座小寺院。
我報出名號,寺院僧侶直接領我們前往後院。
後院涼亭,有兩位老者正在下棋。
其中一位正是司馬徽。
徐庶邁步向前,鞠身拱手:「晚輩見過水鏡先生和龐德公。」
原來另一位老者是龐德公,也就是鳳雛龐統的叔叔。
龐德公在三國時期也是傳奇似的人物,也是我有心認識,想要親近的一位。
我趕忙上前施禮。
司馬徽和龐德公一起還禮。
「奉先已經如約前來,請先生有話直說。」我心中著急,擔憂長安局勢,不免有些倉促。
司馬徽和龐德公相互對望,用眼神交流一下。
龐德公向我拱手,拉著徐庶避往他處。
司馬徽請我進入涼亭安坐。
司馬徽問我:「看溫侯似有急事,不知是什麼緊要之事。」
我將長安叛亂之事說出。
司馬徽皺眉,默然思考。
我不好打擾,只有等待。
良久,司馬徽抬頭望我,雙目精光閃爍,渾身散發出一股奇異之氣。
「溫侯可曾聽聞過太平清領道?」司馬徽緩緩問我。
「啊?」我大驚,怪不得我覺得司馬徽散發氣場如此熟悉,原來和華**人問蒼天所發氣場相似。
我點頭,承認我知道太平清領道。
「先生也是太平清領道的人嗎?」我問道。
司馬徽點頭:「如今天下大亂,正是我們重新出山之時,本來我們都有各自的使命,可隨著你的出現,一切已經改變了。」
「我?」我有些心虛,我不屬於三國這個時代,難道事情真的與我這個未來的靈魂有關?
「溫侯不知道自己已經變的和這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樣了嗎?本來我們並不相信救世主的傳說,可溫侯現在已經和預言所說相吻合了,一切已經改變,不由得我們不信。」司馬徽說出了一個讓我心驚肉跳的事情。
我真的和這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樣,我是一個來自遙遠未來的靈魂。
「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預言呢?」我詫異的問道。
司馬徽輕輕的微笑著,搖搖頭:「溫侯現在知道恐怕還為時過早,請溫侯依心所為,一直堅持下去,我們會盡力幫忙的。」
司馬徽阻止我繼續的疑問繼續說:「此次請溫侯來,是想讓溫侯小心一個人。」
「是誰?」我問道。
「是張魯,他是我們的執法者,他所擁有的能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溫侯切不可對他掉以輕心,一個不好,我們所有人,以至於整個世界都會被其毀滅。」司馬徽充滿了緊張的說道。
張魯?雄踞漢中的張魯?三國時期五斗米道教的掌門人?
我從來沒想過張魯會有如何可怕,我以為在三國主要面對的敵人就是曹操。
我記住了司馬徽的話,想要詳細問清楚更多的事情。
司馬徽搖頭不語,不再開口。
我只好辭別司馬徽,會合等待的徐庶,趕返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