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史書中,奔、跑、趨、驅、走、急行一類的文字比比皆是。
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在田獵、掠奪和征戰中產生了早期的奔跑活動。所謂百夫荷罕旗以先驅,是指周王室每次出征時,都是以軍中的小將官扛著戰旗,跑在隊伍的前面,既激勵士氣,又為開路先鋒。
奔跑可以說是人類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人類要生存和發展,都離不了健壯的體魄和飛速的奔跑能力,尤其是飛禽猛獸充斥、危機四伏的古代。中國古老的史籍《山海經》、《淮南子》和《列子》等書中均記載一位古代長跑英雄的神奇傳說:誇父逐日。
誇父是誇父族的一位民族英雄。誇父族部落居住在遙遠的北方,他們在太陽照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他們覺得,金燦燦的太陽每天走得太快了,還沒有留下足夠的溫暖,就消逝在神秘的天際。太陽能不能停留一下呢?能不能呆一會兒?誇父族派出一位最優秀的健壯善跑的小伙子,去追趕太陽,把太陽捉住,讓太陽留在天空。小伙子受命以後,即跟著太陽奔跑,從清早直到傍晚,才在嵎谷追上了太陽。由於長時的奔跑,小伙子感到口乾舌燥,他就到渭河裡去喝水,很快就把渭河水喝乾了。接著,他又喝乾了黃河的水。
他想走回大澤去喝大澤的水,走到半路他便疲勞致死。他的毛髮變成了草木,膏血化作了河流,手杖變成了桃林。他沒有完成誇父族人的重托,死後就把他的骨血化入大地,獻給了族人,讓族人踩著他的骨血去完成未竟的願望。
這實在是一個美麗的願望,是先人們渴望征服自然的一種美好的空想。
但這個神話卻給人類用體能和長跑征服自然的想像力提供了基礎。人類一代代繁衍,也一代代增強體魄,盡其所能的征服自然。人類在誇父逐日的神話激勵下,產生了許多超乎尋常的長跑能手,他們是古人的驕傲。古代銘文《令鼎》的一段文字中就曾記載了周成王率領他的臣下和奴隸,到淇田場去春種,農事完成以後,進行射箭比賽。周成王在返回王宮時,跟著他的馬車做護衛的有兩個隨從,一個小官吏名叫令,一個是奴隸名叫奮。成王春種、射獵以後,非常興奮,對兩個隨從說:你們兩人如果能一直跟上我的馬車,跑回宮中,我就賞你們十家奴隸。成王的馬車馭手溓仲得今後就快馬加鞭,馬車風馳電掣,令和奮兩位隨從跑步如飛,緊隨其後,一直到了王宮。成王興奮異常,當即如約賜賞十家奴隸,並賜錢鑄了一個鼎,將這一經過記在這只鼎上。
戰國時期,戰爭從車戰衍而為大兵團步兵作戰,兵貴神速,步兵的奔跑移動,以奇兵出奇制勝,主要是通過走跑來完成,因此,這個時期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長跑。吳王闔閭聘精通兵法的孫武為軍師,孫武極重視長跑訓練,他命令士卒穿上全副的甲冑,攜帶一應的作戰武器,每次跑完三百里的路程方許宿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孫武選取其中三千名精銳,組成一支先鋒部隊,進攻楚國。因為運動速度快,乘其不備,出其不意,吳軍五戰五勝,很快佔領了楚國首都郢城。
戰國時的軍制是徵兵制度。各國在徵兵時,為了征到素質好的兵員,就用獎勵的辦法選拔體質堅強的士卒,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在魏國召募士兵時,就曾以武裝長跑作為選拔的標準。
長途奔跑不僅是古代軍事活動的需要,在田獵、護衛、警戒等方面更需要兼具速度和勇力。古代文學名著《楚辭amp;#8226;招魂》中描述說:步及驟處兮誘騁先,抑騖若通兮引車右還。意思是說,在繁忙的田獵活動中,王公貴戚駕乘馬車,而他們的馬前卒則車馬之前,徒步奔跑,一面引車開路,一面驅趕禽獸。《國語amp;#8226;魯語》中也記載: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御災害也。這些虎賁、旅賁,都是些輕捷健壯、奔走如飛的勇士,他們在天子
或諸侯出巡時,手持兵器,在車馬前後奔行,以為護衛。
《左傳》記載說,魯哀公八年三月,吳國攻打魯國,魯國大夫微虎準備對吳軍搞一次突然夜襲。為此,魯大夫要精選一批精壯善戰、能跑善躍的武士。魯大夫在庭室帳前設置一個逾越的標誌,常人很難能夠越過,而只有能輕易的三次越過者方才入選。結果,在他的家兵中選出了善於躍越的壯士三百人,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冉有。
秦始皇擁有雄兵百萬,軍中不僅有車士、騎士,而且長於奔跑疾走的甲士即便不戴頭盔、不披甲冑而照樣能衝鋒陷陣、所向無故的,更是不計其數。
《史記》記述說: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跿趵科頭貫頤奮就者至不可勝計。秦將王翦曾帶兵和楚軍對壘,堅壁自守。王翦終日休士洗沐,安排好飲食,和士卒朝夕相處。時間久了,王翦派人問軍中情況,回答說:方投石超距。王翦點點頭,說士卒可用。王翦是戰績輝煌的大將軍,在他看來在那樣的情形下士卒依舊勤於練習,這樣的軍隊肯定能勝。
漢魏南北朝時長跑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這個時期有位著名的長跑能手是氏族人北魏將領楊大眼。《魏書》記載說,北魏太和年間,高祖自代將南伐,命尚書李沖典選征官。楊大眼自薦隨征,李沖不許。楊大眼說,尚書不見知,聽下官出一技。說著,便出長繩三丈許,系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飛馳尚不及,見者莫不歎為觀止。李沖說,自千載以來,未有逸材若此者也,於是,楊大眼被選用為軍主。要知道,一條三丈長的繩子繫在髮髻上,跑動後像脫弦之箭那樣筆直,而且駿馬飛馳尚不能趕上,這實在是常人難以做到,難怪驕慢的李沖也不得不歎服,委他為軍主。楊大眼選為軍主以後,跟隨孝文帝、宣武帝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世人仰慕楊大眼的神勇智慧和奔行如飛,以至在宣武帝水平年間楊大眼從前線回到京師洛陽時,觀者如市,為的是一睹這位神人的風姿。
魏晉以後,步兵雖然仍是軍隊中的主要兵種,但大兵團的步兵作戰代之以步騎協同作戰:長途追擊由騎兵負責,步兵則主要在短距離追擊。唐代的兵書《太白陰經》稱:探報計期,使疾足之士。這是說偵察敵情,傳遞情報,要求迅速及時,這就需要奔跑飛速的人。
宋元時期的長跑引人注目。《夢溪筆談》記載說,宋代的驛傳有三種:
一種是步遞,一種是馬遞,一種是急腳遞。急腳遞就是長跑奔行,這種方式在三種驛傳中最快,要求日行四百里。金章宗完顏璋在泰和六年設置急遞鋪,急遞人腰鈴傳遞,日行三百里。元世祖忽必烈時,也設置急遞站鋪,以利於公文迅速傳遞,當時的傳遞鋪兵一晝夜急行四百里。《元史》說:凡鋪卒皆腰繫革帶,懸鈴,持槍,挾雨衣,賚文書以行。元時的急遞站鋪以十里、十五里為一站,沿途更換鋪兵,這相當於在崎嶇山路不便馬行的地方的長途接力傳遞。
元代在軍隊中專設一種越野長跑,稱為貴由赤。元世祖曾在他的禁衛軍中,組織了一支善於長跑、武藝高強的快速反應部隊,承擔從大都(北京)
到上都(灤京)之間的警戒任務。這些禁衛軍,平時就注重長跑訓練,每年還規定進行一次越野跑比賽,從大都出發,終點站是京東河西務、泥河兒,全程一百八十華里,所謂越三時,走一百八十里。三時即三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六個小時,六小時走一百八十里,這是十分了不起的。比賽前三名獎給銀錠和綢緞。
史書記載說,元至元二十四年,為了訓練貴赤衛的長跑技藝,開始舉行大規模的貴由赤長跑比賽。貴由赤蒙古語意思是快行者。元學者陶宗儀在《輟耕錄》中稱:在大都則自河西務(今河北武清縣東北三十里北運河西岸)起程;若上都則自泥河兒(河北省宣化縣東十五里)起程,越三時,走一百八十里。元太史楊瑀在《山居新話》中也記載說:大都,自河西務起至內中;
上都,自泥河兒起至內中,越三時,行一百八十里。
從史書記載上看,元時的長跑分兩條路線:一條以河西務為起始點,以大都(北京)皇宮為終點;一條以泥河兒為起點,以上都(今內蒙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皇宮為終點。比賽時,以皇帝所居的地方來確定用哪條比賽路線。元時的長跑距離,一般記載是一百八十里,但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卻記載為二百里。
元時的長跑比賽有詳細的規程和規則:每次比賽都是從清晨黎明時出發,要求在三個時辰即六個小時內跑完全程。比賽前,起跑處用繩子橫攔住賽跑人。統一號令,將繩子拉掉,比賽開始。賽跑人跑完全程到達終點時,皇帝在王公貴族的簇擁下,坐在宮中終點站的龍椅上,等待著衝刺的時刻。
跑到終點的第一個優勝者在御前俯伏,高呼萬歲、萬萬歲。賽跑只取前三名,其餘的記錄姓名,不記名次。第一名獎:白銀一錠;第二名獎綢緞四表裡;
第三名獎綢緞二表裡;其餘各賞綢緞一表裡。
元末學者陶宗儀說:貴由赤者,快行是也。每歲一試之,名曰放走。以腳力便捷者膺上賞。故監臨之官,齊其名數,而約之以繩,使無後先參差之爭,然後去繩放行。元詩人楊允孚專有一首詩描寫貴由赤活動:
九奏鈞天樂漸收,五雲樓閣翠如流宮中又放灤河走,相國家奴第一籌。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