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正文 第二百八十章 誕生之地
    第二百八十章誕生之地

    必須承認,陸雯既是一位睿智的科學家,又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兒。

    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幾乎摧毀了半個人類文明的情況下,也引發了人類在蒙昧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爆發。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

    在這個特殊的時代,陸雯的出現,使其變得更有價值。

    同樣的,英雄造時勢。

    如果沒有陸雯,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宇宙人類,也就不會有延續下去的人類文明,更不會有與她有關的任何歷史記載。

    在人類歷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一百五十年,絕對是一個飛翔的時代。在這個是激情澎湃的時代裡,宇航探險是永恆的話題,也是很多人貢獻其一生的偉大事業。在這個時代裡湧現出來的很多英雄人物,都值得後世的人類永遠銘記於心,因為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後來的宇宙人類。

    人類的第一次宇宙打開發,就是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國際空間站被定性為一個多國聯合研製與建造的空間平台,主要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工作,所以其規模相當有限,但是最終,國際空間站成為了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平台,演變成了「繞地空間系統」的核心部分。

    這一切,得歸功於一名中國的宇航工程師,即國際空間站的締造者:鍾厚生。

    大戰期間,鍾厚生是陸雯手下的一名科研人員,主要負責空間科研工作,在最初幾年裡從事的工作就是設計清理衛星。直到大戰結束前,在中國提出建造國際空間站後,鍾厚生才被任命為總工程師。

    當時,鍾厚生是全球最出色的空間系統工程師。

    按照他的設計,國際空間站首先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平台,即可以根據需要,增加各種應用艙段。

    這一設計思想,為國際空間站後來的大規模擴展打下了基礎。

    要知道,僅僅五十年之後,國際空間站的規模就達到了最初設計時的一百多倍,成為一座能夠容納數萬名宇航人員的超級空間基地,而且是繞地空間系統的控制部分,成為人類邁出地球,飛向宇宙空間的第一個前進基地。發展到最後,國際空間站實際上已經覆蓋了整個地球同步軌道,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擁有完整的生命維持系統,能夠同時為數億人提供生活與工作場所。

    事實上,宇宙人類就是在國際空間站上成立的。

    公元二三一七年,即宇宙歷元年,生活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八億人經過公決,宣佈與地球上的國家政fu脫離關係,成立「空間政fu」,正式與地球人類擺脫關係,成為一個由數十個民族組成的,在地球上沒有領土,卻擁有包括國際空間站、月球殖民地、火星殖民地、小行星帶的國家。

    後來,這個國家直接演變成了「宇宙人類聯合體」。

    當然,到那個時代,國家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模糊了,因為任何地球人類,只要宣誓遵守宇宙人類的規則,就能成為宇宙人類,而認為宇宙人類聯合體的公民,只要願意返回地球生活,就將成為地球公民。也就是說,國家不再是限制人類活動的人造障礙,決定身份屬性的只是其生活與工作方式。

    顯然,鍾厚生肯定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當然,他也沒有被宇宙人類忘記。在宇宙人類歷史上,貢獻最大的十個人中,就有鍾厚生。在宇宙人類眼裡,鍾厚生是文明的奠基者,而他創造的國際空間站,正是宇宙人類的發源之地。

    事實上,肯定不能把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功勞全部歸於一個人。

    鍾厚生只是總工程師,而且在他有生之年,國際空間站的規模都不是很大,而且是中國政fu名下的財產。

    在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時候,還有幾個人做出了極為重大的貢獻。

    這其中,就包括開發出了納米材料的中國科學家文輝宏,以及把納米材料推廣到應用領域的美國科學家傑克-康納。

    事實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在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中國。

    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當時美國科學家已經能夠在實驗室裡製造出納米材料了,到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科學家正在探索工業生產的方法。只是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美國就已戰敗。

    美國積極研究納米材料,首先考慮的也是軍事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講,納米材料絕對是一大技術革命,至少是材料領域的技術革命。

    要知道,納米材料在強度、韌性、剛度等力學性能上,超過了任何一種已知材料,是最接近理想的工程材料。說得簡單一些,如果用納米材料來製造裝甲,可以在重量減輕九成的情況下,把防護能力提高十倍。如果用在工程建築領域,作為摩天大樓的承力結構,則能修建高度在兩千米以上的大廈。

    當然,納米材料首先就用在了宇航領域,而且首先用在國際空間站上。

    原因很簡單,地球同步軌道實際上是一條沒有寬度的閉合環線,只有在這條線上,航天器才能與地球的自傳保持同步,而只要偏離了這條線,就會產生內部應力。如果航天器的體積不是太大,比如只是一顆直徑數米的衛星,普通材料的強度就足夠抵消應力了。可是當航天器的體積變得十分龐大,比如像國際空間站,橫向尺寸超過了一公里,那麼普通材料的強度就無法抵消繞軌飛行時產生的內部應力。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國際空間站由普通材料製成,其壽命不會超過二十年。

    顯然,這是不可接受的。

    要想延長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就得使用高強度材料,而最理想的高強度材料,就是納米材料。

    後來,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艙段都用納米材料加強,其設計壽命達到了一百年。

    事實上,在經過不斷的改進之後,國際空間站的實際使用壽命不是一百年,而是超過了五百年。

    如果沒有納米材料,宇宙人類就不可能在國際空間站上誕生。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納米材料,國際空間站在二十二世紀就將廢棄,然後墜入大氣層燒燬。

    更重要的是,納米材料的廣泛應用,為國際空間站隨後的擴張打下了基礎。

    到了後來,只要定期更換國際空間上由納米材料製成的主要承力結構,就能使國際空間站一直運行下去。

    事實上,這也正是宇宙人類能夠從地球人類中獨立出來的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中國決定建造國際空間站,並且把國際空間站打造成人類飛向宇宙深空的前進基地時,宇宙人類就已經誕生了。

    只是,有了生存空間,還需要有適合人類長期生存的環境。

    創造這個環境的,是一個名叫辛巴拉的印度裔中國科學家。

    在國際空間站開始運行之後,辛巴拉首先提出,應該在國際空間站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確保宇航員能在空間站內長期生活與工作,並且改善空間站的生活空間,使其成為宇航員真正的家。

    為此,辛巴拉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他本人也是自然生態學專家。

    在他的努力上,中國政fu最終決定採納他的建議,即在國際空間站上建立一套類地的自然生態環境。

    當然,基礎就是反重力場技術。

    說得簡單一些,首先就得在國際空間站裡創造一個與地球類似的重力場,而不是讓空間站處於失重狀態。

    科學研究已經表明,不但人類在失重狀態下體制會變差,其他生物在失重狀態下也很容易發生變異,而變異後的生活是否能夠在必須適合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中存活,顯然是一個未知數。

    結果就是,創造一個重力場,成為解決自然生態環境的最為簡單的辦法。

    所幸的是,這不是什麼技術難題。

    當然,這也是國際空間站能夠迅速擴大,並且在一百多年之後,成為數億人類生活與工作場所、進而演變成家園的重要基礎條件。

    更重要的是,這為人類後來向宇宙空間殖民奠定了基礎。

    要知道,宇宙人類能夠誕生,最根本的不是在地球同步軌道上有了一座家園,而是能夠隨心所欲的向其他星球殖民,並且在其他星球上生活與工作,獲得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也獲得更加豐富的生存資源。正是有了這個基礎,宇宙人類才敢於向地球人類叫板,最終擺脫了地球人類,成為人類文明的新載體。

    也正是如此,鍾厚生、文輝宏、康納與辛巴拉被稱為宇宙文明初創時期的「四傑」。

    有趣的是,這四位偉大的科學家都在陸雯手下工作,而且都直接聽命於陸雯,因此陸雯才被公認為「宇宙人類之母」。

    事實上,建造國際空間站正是陸雯的提議,也是她在科學領域的最後一項偉大工程。

    原因很簡單,建造國際空間站,最初的目的是為部署重力場波動探測器打掩護,而後者正是陸雯最關心的宇航工程。

    在此之後,陸雯就很少參與宇宙科學工程項目了,而是致力於宇宙社會學的研究工作。

    只是,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與開發,並沒因此停止下來。

    *

    第二百八十章誕生之地

    第二百八十章誕生之,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