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中亞劇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拖後腿
    對交戰雙方來講,密克羅尼西亞海戰都打得有點不明不白。

    主要就是,這是一場典型的遭遇戰,戰鬥打響的時候,雙方的準備工作都不足,也就不可避免的犯了不少的錯誤。如果不是突然遭遇,而是有所準備,這場海戰的結果肯定會大不相同。

    從戰略的角度講,這場海戰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

    雖然在海戰結束之後,美軍沒能守住馬裡亞納群島,到了五月底,關島、塞班島與提尼安島上的守軍在彈盡糧絕之後,向阿納塔漢島上的中隊投降。但是美軍至少穩住了西太平洋防線,而且使得中國海軍在未來兩年之內,喪失了進軍夏威夷群島的能力,只能把戰略重點轉向西南太平洋。

    對中國海軍來說,最大的損失就是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

    雖然到二零五三年底,在第二批「泰山」級航母服役、以及「恆山」號與「嵩山」號修復之後,中國海軍取得了兵力上的優勢,但是這點優勢還不足以發動戰略進攻,因為美國海軍在年底的時候獲得了第二批「美國」級航母,有足夠的力量守住西南太平洋防線,遏制中國的戰略進攻。

    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太平洋戰爭進入了戰略僵持階段。

    對中國來說,這不是什麼壞事,因為這意味著,美國通過突然發動戰爭所取得的戰略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要知道,到此,戰爭才打了不到半年。

    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是在折損了三分之二的艦隊之後,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果,而美國海軍是在戰鬥力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從優勢變為劣勢,而且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從政治上講,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對那些處於觀望狀態中的中立國而言,這更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重大影響。

    四月二十四日,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談判工作正式結束,在中國承諾派遣三個集團軍幫助哈薩克斯坦守衛邊境防線、以及接受了其他的政治條件之後,哈薩克斯坦將以中國盟國的身份參戰。

    第二天,中隊就越過了中哈邊境。

    當天,就有一個集團軍進駐哈薩克斯坦,先頭部隊在當天下午抵達阿斯塔納。到了四月二十六日,三個集團軍都進入了哈薩克斯坦,控制了阿拉木圖、卡拉干達、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阿列克謝耶夫卡、科斯塔奈等戰略交通要地,並且按照中哈協定,控制了哈薩克斯坦的主要軍事基地。

    可以說,中隊在哈薩克斯坦的行動非常迅速。

    這也是有客觀原因的。

    主要就是,哈薩克斯坦是獨聯體成員國,屬於俄羅斯經濟體,與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哈關係不算太糟糕,但是在哈薩克斯坦國內,親俄份子肯定比親華份子多得多。特別是在哈薩克斯坦軍隊裡面,大部分軍官都是親俄份子,而且有不少極端份子。

    所幸的是,中隊的行動非常迅速,沒有給哈軍中的極端份子任何機會。

    事實上,這也決定了哈軍在這場戰爭中不會為中隊提供多大幫助。

    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不是哈薩克斯坦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中國很有可能不會策動哈薩克斯坦參戰。原因很簡單,為了控制哈薩克斯坦,中國至少需要在這個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國家部署十五萬地面部隊,並且時刻提防著駐紮在附近的「友軍」,而在二零五三年,中隊的規模並不大。

    對中國來說,哈薩克斯坦的最大價值,就是為戰勝俄羅斯開闢了捷徑。

    要知道,通過哈薩克斯坦,就能繞過西伯利亞地區,而且哈薩克斯坦國內擁有較為完善的鐵路系統。按照戚凱威的估計,哈薩克斯坦的鐵路至少能夠支持六個集團軍,加上正在發展壯大的戰略空運力量,到二零五三年底、或者二零五四年初,就能在裡海北部地區投入十個集團軍。

    以俄軍的表現,十個集團軍足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策劃哈薩克斯坦參戰,也正是戚凱威的用意,甚至可以說是他在向外交部施壓。

    只是,事情總有正反兩面。

    四月二十五日,哈薩克斯坦宣佈參戰後,俄軍立即採取行動,出兵佔領了哈薩克斯坦西北部地區,即裡海北岸地區,控制了烏拉爾、阿克托別與阿特勞,沿烏拉爾到阿特勞、即烏拉爾河建立防線。

    由此引發的結果就是,大陸戰場上出現了第三條戰線。

    對戚凱威來說,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的一方面是,獲得了繞過西伯利亞、直接進軍俄羅斯腹地的進攻線路,也就不用在西伯利亞上鏖戰了。

    壞的一方面是,戚凱威手裡的兵力非常有限,在暫時還不能從西伯利亞戰場上抽調兵力的時候,只能用戰略預備隊來填補這條戰線。

    當時,戚凱威手裡的戰略預備隊就是第四十二集團軍。

    事實上,這完全在戚凱威的預料之外,或者說他沒有為此做好充分準備。

    按照他的計劃,第四十二集團軍將用來替換第三十八集團軍,而且在四月初就已做出了安排。雖然受牧浩洋在西太平洋上發動進攻影響,戚凱威暫緩了換防行動,但是在他的部署中,第四十二集團軍有更大的用途,即在控制了哈薩克斯坦之後,讓第四十二集團軍在西伯利亞戰場南面發動進攻,包圍退守鄂木斯克的俄軍,從而把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解脫出來。

    隨著俄軍主動進入哈薩克斯坦,戚凱威的設想泡湯了。

    四月二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團軍開赴哈薩克斯坦,並且在一天之內完成了長達一千五百公里的急行軍。

    必須承認,這是個奇跡。

    在戰爭史上,還沒有一支地面部隊能在一天之內行軍一千五百公里,即便是同樣裝備了地面戰平台的其他集團軍,也沒有過類似的記錄。

    當然,第四十二集團軍能夠做到,並不是超常發揮。

    在此之前,陸軍司令部就制訂了一份備用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在俄軍主動出兵哈薩克斯坦的情況下,緊急向哈薩克斯坦西北地區派遣作戰部隊。雖然在這份計劃中,準備調動的是預備集團軍,而且用鐵路進行運輸,但是至少有了一份可以採納的行動計劃,不用臨時制訂計劃。

    更重要的是,前期進駐的三個集團軍,為第四十二集團軍提供了幫助。

    這三個集團軍都是預備集團軍,只不過都是擁有完整建制的預備集團軍,而且都已接受了三個月以上的作戰訓練。在四月二十六日,這三個集團軍就控制了哈薩克斯坦的大部分軍事基地,特別是空軍基地。如此一來,在第四十二集團軍開赴哈薩克斯坦的時候,可以用大型電動運輸機把後勤設備提前運送到前線,讓行軍的部隊能夠及時獲得補給,特別是為地面戰平台補充電能。

    如果沒有這麼多的基礎條件,第四十二集團軍肯定無法在一天內行軍一千五百公里。

    閃電般的行軍速度,起到了超出預料的效果。

    當時,俄軍正準備從阿克托別向東擴張防區,其前鋒部隊已經到達十月城,駐守該地的哈軍並沒抵抗。如果一切順利,俄軍將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到達鹹海北面的阿拉爾斯克,把佔領區向東延伸數百公里。結果是,第四十二集團軍在二十八日凌晨到達阿拉爾斯克,另外兩路部隊則推進到了卡拉布塔克與伊爾吉茲,對俄軍的側翼構成了威脅,最終迫使俄軍退回到了十月城。

    如果第四十二集團軍晚到一步,今後就得多推進數百公里。

    只是,到這個時候,戚凱威手裡也沒有可以用來發動大規模進攻的預備隊了,甚至沒有足夠多的預備隊圍殲鄂木斯克的俄軍。

    事實上,隨著戰線拉長,戚凱威也暫時沒有辦法組織起新一輪戰略進攻。

    要知道,到四月底的時候,中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戰線已經長達六千公里,最東端在貝加爾湖西岸,最西端在哈薩克斯坦西北地區。在如此漫長的戰線上,中國陸軍總共只投入了十二個集團軍,其中還有五個集團軍為方面預備隊,也就只有七個集團軍在前線作戰,兵力不到三十五萬。

    對於維持一條長達六千公里的戰線來說,三十五萬地面部隊明顯太少了。

    即便俄軍的戰鬥力非常低下,也需要大約七十萬地面部隊才能維持這條戰線。

    如此一來,戚凱威接下來要做的不是發動戰略進攻,而是如何縮短戰線,以提高戰線上的兵力密度。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陸軍肯定無法在上半年翻越烏拉爾山。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大陸戰爭也進入了僵持階段。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牧浩洋提出了西南太平洋戰略,即在二零五三年底,大型電動運輸機的保有量超過一千架、艦隊實力得到回升之後,投入五十萬地面部隊,發動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行動。

    戚凱威肯定不會答應,因為他的計劃是在下半年進軍俄羅斯歐洲地區。

    以二零五三年中期的形勢來看,牧浩洋與戚凱威都有點好高騖遠。

    雖然進入五月份,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都已參戰,而且都成了中國的盟國,只剩下土庫曼斯坦還保持中立,主要是美俄聯軍在五月初屯兵土伊邊境,使得土庫曼斯坦當局不敢輕易變卦。

    當然,這也與中隊有關。

    原因很簡單,當時進駐中亞的中隊,中國也就只有五個集團軍,只有一個集團軍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其餘四個集團軍都在哈薩克斯坦,因此在土庫曼斯坦方向上,中國的軍事實力非常有限,根本無法為土庫曼斯坦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也就沒能說服土庫曼斯坦。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隊在大陸戰場上的戰略擴張已成強弩之末。

    當時,連戚凱威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即在軍隊規模仍然較為有限的情況下,擴張的風險急劇增加,必須放慢腳步。

    事實上,到二零五三年五月,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三百萬。

    問題是,中國陸軍的戰線也比五個月前擴大了兩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徵召了三百萬軍人不等於獲得了三百萬能夠作戰的戰士。原因很簡單,武器裝備的產量跟不上,很多部隊都沒獲得必要的主戰裝備。

    當時,中國陸軍中,總共只有十八個集團軍獲得了主戰裝備。

    在這十八個集團軍中,只有十二個集團軍裝備了地面戰平台,另外六個集團軍的主戰裝備都不夠先進。

    更重要的是,這十八個集團軍都已派上戰場。

    在大陸戰場上,已經投入了十二個集團軍、中東戰場上有四個集團軍、伊朗戰場上還有兩個集團軍。

    也就是說,中國陸軍實際上沒有多餘的作戰部隊可用。

    雖然地面戰平台的生產速度已經加快,但是要到二零五三年七月份,才能達到國務院制訂的戰時生產標準。如此一來,要到年底的時候,才能武裝六個集團軍,即每個月武裝一個集團軍。

    顯然,在年底之前,陸軍得停止前進的步伐。

    事實上,這也證明牧浩洋的戰略設想不夠現實,即到年底的時候,就算陸軍不再發動戰略進攻,也只有六個集團軍可供調動,而攻打澳大利亞至少需要五十萬作戰部隊,也就是大約十個集團軍。也就是說,要到二零五四年四月份,才能湊齊十個集團軍。問題是,到了四月份,已經是春天了,戚凱威不可能放棄在二零五四年擊敗俄羅斯的想法,也就不會同意在澳大利亞用兵。

    當時,牧浩洋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雖然戚凱威在五月份的時候,向黃瀚林提交了一份報告,聲稱只要獲得了足夠的支持與保障,陸軍能在二零五四年攻佔莫斯科,牧浩洋也沒有提出異議,但是牧浩洋並不相信,陸軍能在二零五四年徹底打垮俄羅斯,因為俄軍很有可能放棄莫斯科,退守聖彼得堡,從而使陸軍繼續在大陸戰場上增兵。

    按照牧浩洋的估計,陸軍大概要到二零五五年夏天,才能徹底擊敗俄羅斯。

    到時候,用在大陸戰場上的地面兵力肯定會超過兩百萬,而陸軍在二零五五年夏天之前的作戰兵力也就只有兩百萬左右,也就是大約四十個集團軍。也就是說,如果其他戰場上的戰鬥沒有結束,陸軍將出現兵力緊缺。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陸軍根本不可能在西南太平洋還是提供幫助。

    對牧浩洋來說,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陸戰隊身上了。

    問題是,到二零五三年五月,只有四個陸戰師獲得了地面戰平台,兵力在八萬左右,相當於兩個陸軍集團軍。更重要的是,新生產的地面戰平台主要提供給陸軍,陸戰隊獲得的只有陸軍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即便到了二零五四年底,陸戰隊的作戰部隊規模也不會超過五十萬。

    即便能在二零五四年湊齊五十萬陸戰隊,也不見得能夠打下澳大利亞。

    要知道,牧浩洋做出的評估是以二零五三年底的情況為準,而到了二零五四年底,美軍在澳大利亞的部署肯定會大幅度增強,而且誰也不能保證,在二零五四年的海戰中,中國海軍依然能夠保持優勢。

    別的不說,二零五四年,美軍將有六艘航母服役,而中國海軍的第三批「泰山」級要到二零五五年才能服役。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爆發戰果懸殊的海戰,到二零五四年底,美國海軍將重新奪回兵力優勢。

    面對這一境況,牧浩洋感到非常無奈。

    可以說,他不得不放棄進軍澳大利亞,或者說是從東南亞進軍澳大利亞的想法,只能再次把重點放在海戰上,即從西南太平洋向南推進,首先奪取所羅門群島,進入珊瑚海,再進軍澳大利亞。

    這條戰略進攻線路,有一個極為明顯的好處:需要的地面部隊更少。

    當然,問題不僅僅是地面部隊不夠。

    最大的問題,應該是運輸能力欠缺。

    事實上,地面兵力與戰略投送能力是交戰雙方都得面對的難題,而且是在戰略層面上制約雙方的主要因素。

    相對而言,這兩個問題對處於戰略進攻的一方的影響更大。

    比如,在戰爭爆發後,美軍就受地面部隊不足、以及戰略運輸能力不足影響,在多個戰場上錯失了擴大戰略進攻的機會,最終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只能轉為進行戰略防禦,以減輕戰線上的壓力。

    現在,這兩個問題落到了中隊身上。

    回頭來看中國在中亞的行動,特別是在哈薩克斯坦的行動,就能發現,中隊的所有行動都與運輸能力有關。說得明白一些,哈薩克斯坦的最大價值,就是其鐵路運輸系統為中隊提供的幫助。

    問題是,中國陸軍正處於轉型階段。

    從戰術上講,中國陸軍的進攻行動不再圍繞著地面交通線進行,而是把空運當成了主要的運輸手段。

    也就是說,戰略空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陸軍轉型的重點。從價值上講,這徹底顛覆了地面戰爭的面貌,也徹底改變了陸軍的戰術體系。

    牧浩洋與戚凱威都知道這次變革有多麼重大的意義,所以都在努力推進變革,而沒有因為戰場形勢需要放棄努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陸軍能以多快的速度在戰場上推進,主要就由空運力量決定。

    問題是,在戰爭爆發初期,中國的戰略空運力量還處於起步階段,也就是還不具備支援陸軍發動戰略進攻的能力。

    即便到二零五三年底,大型電動運輸機的總裝備量也只有一千架左右。

    如果以支持十個集團軍在前線作戰,而且空運承擔百分之四十的運輸量,至少需要兩千架運載能力為二百四十噸的大型電動運輸機,或者是一千六百架運載能力為三百六十噸的大型電動運輸機。

    這下,問題出來了。

    新式大型電動運輸機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能投產,幾家主要的飛機製造廠都在轉產,即準備生產新式大型電動運輸機,並沒有積極提高DY-1型電動運輸機的產量,或者說沒有全力提高產量。

    如此一來,最快要到二零五四年底,DY-1型與DY-2型的總量才有望突破兩千架。

    也就是說,要到二零五四年底,中國的戰略空運力量,才能支持陸軍在某個戰略方向上投入十個集團軍。

    當然,這是十分保守的估計,或者說是以第一階段戰爭動員為準做出的評估。

    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完成了三個階段的戰爭動員,國家全面進入戰爭狀態,各類武器裝備與戰爭物資的生產效率達到了設計值的百分之百,相對於在第一階段戰爭動員的基礎之上提高了一倍。結果是,到二零五四年,中國空軍獲得了三千架DY-1與兩千架DY-2,戰略空運能力比預計的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事實上,陸軍的動員速度也大大超過了預期。

    到二零五四年底,陸軍的作戰部隊將超過三百五十萬,比之前估計的兩百萬多出了百分之七十五。

    至於陸戰隊,到二零五四年底,作戰部隊也超過了四十個師,大約八十萬官兵。

    也就是說,到二零五四年底,中隊有足夠的能力在兩條主戰戰線上發動進攻,而不會存在兵力與運力不足的問題。

    到時候,真正拖後腿的不是地面部隊,而是艦隊。

    要知道,地面戰平台與大型電動運輸機的生產效率能夠迅速提高,可是戰艦、特別是大型戰艦的建造速度卻很難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說,海軍不可能像空軍與陸軍那樣,在戰時出現爆發式增長。說得準確一點,海軍的爆發式增長有一個延遲期,一般在兩到三年左右,即在戰爭爆發後兩到三年,海軍的增長速度才會大幅度提高。在此之間,海軍實力很難得到實質性增長。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要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大規模艦隊的必要性。

    美國人很重視這個問題,而且做了充足準備。

    可惜的是,中國海軍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說中國海軍因為沒有打世界大戰的經驗而沒有意識到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