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通暢的航線
對海軍來說,奪取制海權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戰術層面上,奪取制海權就是海戰的根本目的,也是海軍存在的價值。只是在戰略層面上,奪取制海權只是實現海洋理由的手段,只有在奪取制海權之後實現了海洋利益,奪取制海權才具有價值。
所謂的海洋利益,在戰爭時期,主要就指利用海洋的能力,特別是海上運輸。
要知道,即便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二十一世紀中葉,海運仍然是最高效、最主要的物資與人員運送渠道。在國家間經濟往來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時代,海運更是一個國家賴以為生的基礎。
特遣艦隊進軍印度洋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打通印度洋上的戰略航線。
這條航線,直接關係到中國的經濟命脈,也直接關係到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
從軍事上講,海運足以決定地面戰爭的走向。
別的不說,從中國到巴基斯坦的海運航線,就足以決定中國是否有必要在巴基斯坦這邊投入重兵,還是直接把主力放在中印東部邊境地區。要知道,如果沒有這條航線,這場地面戰爭肯定不好打。
雖然中巴戰略鐵路早已通車,還有一條戰略公路,但是這兩條地面運輸線的年運送能力也就在四千萬噸左右,而且是總量。四千萬噸有多大意義?每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邊境貿易貨物總流通量就接近四千萬噸,而且中巴貿易是維持巴基斯坦國內經濟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說,即便在戰爭時期,這兩條地面運輸線的軍事價值也不是很大,很難承擔起戰略運輸任務。
對海運來說,四千萬噸根本不算什麼。
戰爭爆發前,有二千八百餘艘遠洋貨輪懸掛中國國旗,總載重噸高達四點三億噸,這些貨輪每年能在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港口之間往返六趟。也就是說,如果全部用在中國與巴基斯坦的航線上,每年能運送二十五點八億噸貨物,四千萬噸,不過是其零頭的一半。在保證每年往返六趟的情況下,只需要一支由三十五艘二十萬噸級貨輪組成的船隊,就能完成四千萬噸的運送任務。
當時,受戰爭影響,滯留在印度洋各個港口裡的中國貨輪就有數百艘。
可以說,只要打通了海上航線,運輸就不再是問題,中國陸軍就能向巴基斯坦派遣大批作戰部隊,把重點放在西線上。
從戰略的角度看,這是迅速擊敗印度的重要基礎。
別忘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其本土西北地區。如果中國陸軍從東線發動進攻,即便不考慮後勤保障問題,也需要橫跨整個恆河平原,向西推進近兩千公里才能到達新德里,即便從尼泊爾出發,也得向西推進近一千公里。如果中國軍隊從巴基斯坦出發,只需要推進四百公里就能到達新德里。
從哪個方向進攻更容易取得勝利,可以說是一目瞭然。
當然,打通了戰略航線,不僅僅有軍事上的價值,還有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價值。
別的不說,至少中東地區出產的石油可以暢通無阻的運往中國了,而且中國與歐洲的貿易也再是問題。
雖然石油已經不是戰略物資,而且中國本土與周邊地區有足夠多的油田,生產的石油足以維持基本需求,但是在電力價格一降再降,石油的市場價值早已跌到谷底,結果是石油開採業成為了夕陽產業。從二零四零年開始,中國政府就不再鼓勵石油產業發展,採取了以進口為主的方法。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把這些附加值偏低的產業轉移到國外,以提高國內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周邊地區出產的石油中,出了印度尼西亞與文萊的石油具有較高的品質之外,朝鮮、越南與馬來西亞出產的石油都不大理想,市場價格偏低,因此中國的化工企業主要從中東進口石油。事實上,中東產的石油,一直擁有很高的品位,屬於優質原油。
當然,中國也是中東石油的主要出口地。
戰爭爆發前,中東生產的石油中,有百分之六十輸往中國。這些石油,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煉成了航空燃油與潤滑油,大部分都是化工原料,用來生產塑料、複合材料、人造橡膠與化肥等化工產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肥。原因很簡單,中國正在推廣的農業工廠對化肥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對品質要求非常高。當時,中國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化肥消費國,還比排第二位的美國高了接近兩倍。
正是如此,很多中東國家在搞經濟轉型的時候,都瞄準了中國市場。
當時,中東國家不但直接向中國出售石油,還向中國出售化肥。比如,阿聯酋就是中國的第一大化肥進口國。根據阿聯酋當局公佈的數據,在二零四四年,其百分之七十的化肥銷往中國。
對中國來說,印度洋的戰略航線非常重要。
對中東國家來說,何嘗不是如此?
在二月九日到十五日的一周內,僅因為航線遭到封鎖,船隻無法出港,中東國家遭受的經濟損失就超過了一百億美元。
當然,這種經濟上的影響,也波及到了歐盟。
雖然中國與歐盟在政治上的關係不太密切,歐盟在更多的時候是美國的盟友,而不是中國的朋友,但是在經濟層面上,歐盟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年貿易額在一萬億美元以上。當數百艘中國商船滯留在歐洲港口裡面,無法把貨物送往中國,而從中國出發的商船不得不在東南亞地區停留,無法前往歐盟,對雙邊貿易與經濟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
根據歐盟做的調查,戰爭的第一周,歐盟的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在一千億美元以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關係決定了政治關係。
二月十五日,之前還在猶豫的斯里蘭卡率先表明立場,表示在必要的時候,將全力支持中國對印作戰。
當天,斯里蘭卡大使就去了元首府,向黃瀚林表示,斯里蘭卡願意立即向印度宣戰。
只是,黃瀚林沒有讓斯里蘭卡這麼做,而是表示,在戰局變得更加有利,等中國空軍奪取了制空權,中國海軍肅清了印度洋上的殘敵之後,斯里蘭卡當局再做出決定也不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確保斯里蘭卡的安全,不讓斯里蘭卡人民遭受戰火波及,最大限度的維護斯里蘭卡的利益。
十六日,尼泊爾與孟加拉國也先後表態。
到了十七日,埃及與敘利亞表明了立場,支持中國在南亞地區的軍事行動。
接下來的幾天內,與中國經濟關係密切的幾個阿拉伯國家,比如阿聯酋、沙特、巴林與卡塔爾都先後宣佈支持中國。當然,在名義上,這幾個國家是在支持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
到了二十一日,連法國總統都認為,中國對被侵佔領土提出的主權訴求符合法理,屬於正當的要求,印度當局應該盡快結束戰爭行為,考慮中國提出的要求,以便盡快結束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看上去,法國是在調和,實際上卻是在支持中國。
要知道,這個時候想打下去的肯定不是印度,而是中國,而且中國發動戰爭的目的並非奪回九萬平方公里土地。
真要為了那塊土地的話,中國陸軍早就打過當年的停火線了。
在法國的影響下,德國也表示了同樣的立場,即中印應該盡快停止軍事行動,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因為並非所有歐盟國家都持同樣的觀點,所以歐盟沒能形成集體決議。
不管怎麼說,這至少表明,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即法德兩國並不看好印度,而且希望借此機會與中國改善關係。
當然,這也與杜小蕾的歐洲之行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戰爭爆發前,杜小蕾就在巴黎與柏林分別向法國與德國當局表示,中國願意與歐盟共享印度市場,並且在戰後給予歐洲企業同等待遇,條件只是歐盟必須保持中立。
對歐盟來說,這是絕對划算的買賣。
說白了,就算杜小蕾不做出承諾,歐盟也很有可能保持中立,特別是在中國表現出了足夠的軍事實力之後。
如此一來,歐盟根本不需要付出什麼,就能得到足夠大的好處。
當時,美國也對歐盟做出了承諾,只是開出的條件遠遠比不上中國。
根據戰後披露的文件,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就說服了印度總理,承諾為歐盟企業提供戰爭賠償,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印度打贏了這場戰爭,然後用中國的戰爭賠款來賠償歐盟企業。
顯然,這無異於畫餅充飢。
要知道,就算印度打贏了這場戰爭,也不大可能迫使中國支付賠款,最多只是阻止中國發動軍事入侵。以印度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反攻中國,甚至連美國都辦不到,又如何讓中國支付戰爭賠款呢?
如此一來,就算中國什麼都沒做,歐盟也會保持中立。
當然,在「馬爾代夫海戰」結束後,戰局變得更加明朗,連美國都打了退堂鼓,印度戰敗也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誰還支持印度,那就是傻蛋中的傻蛋。
第九十五章通暢的航線
第九十五章通暢的航線,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