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離岸平衡手
在歐洲,英國一直扮演著極為特殊,也至關重要的角色。
歷史上,英國很少被看成歐洲國家,更多的時候扮演著「歐洲勢力平衡者」的角色。
比如在十九世紀之前,英國的主要政策都是遏製法國,阻止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唯一的強國。在拿破侖時期,英國的這一政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長期的戰略封鎖,以及積極組建反法聯盟,是顛覆拿破侖王朝的主要因素。在普法戰爭時期,英國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忽視。只是在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之後,英國的歐洲大陸戰略悄然轉變,不再以反法為主,而是以遏制德國為主。從某種意義上講,兩次世界大戰都與英國的對德政策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就是英國遏制德國,導致德國不得不通過戰爭方式拓展生存空間,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根本矛盾也是英國的強烈打壓,使得德國為了生存別無選擇。
可以說,在數百年裡,英國一直是歐洲大陸的「離岸平衡手」。
這一基本政策,即保證了英國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內,一直是全球頭號大國,也不可避免的讓英國遠離歐洲。
隨著「日不落帝國」的皇冠失色,英國的處境就沒有那麼理想了。
在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秩序中,英國的角色十分尷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面臨著一個非常關鍵的選擇,即到底是融入歐洲,還是依托美國。受戰爭、特別是戰後嚴重的國家危機影響,英國選擇了後者。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英國逐漸與歐洲大陸脫節。
雖然在戰後數十年,特別是美蘇冷戰時期,英國仍然是歐洲國家,在北約內的地位僅次於美國,也在此期間為歐盟的成立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更多的時候,英國在歐盟發揮的不是積極作用,而是消極作用。在一些法國、德國、意大利人眼裡,英國更像是美國在歐盟的代言人。
事實上,這完全可以理解。
對英國來說,融入歐盟比依靠美國更加困難,因為在歷史、文化等層面上,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的差異極為明顯,而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海洋性國家,而不是傳統的大陸性國家,反而與英國更加相似。
當然,這也與美國繼承了英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有直接關係。
別的不說,在建立歐洲統一貨幣的時候,英國就是主要反對者,而且英國也是歐盟主要成員國中,唯一沒有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問題是,在政治一體化進程中,英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在政治一體化的最初階段,法國、德國與意大利沒有排擠英國,反而希望通過拉攏英國加快一體化進程。可惜的是,歐洲大陸國家做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不但沒能拉攏英國,反而因此受到牽制。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情發生在二零一一年,當時歐盟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英國不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通過使英鎊大幅度貶值,從歐元區吸收資本,並且在法國提出成立統一財政部的時候加以阻撓。
英國的種種表現,使得法德意等歐洲大陸國家不得不另尋出路。
在第二輪政治一體化浪潮,即德國與奧地利的和平談判中,德國就繞過了英國,根本沒有把英國放在眼裡。
只是,誰也不能否認,英國仍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比如,在德國與奧地利進行談判的時候,英國媒體首先提出,大德意志聯邦只會促成歐洲大陸勢力極端化,提高德國在歐洲大陸地區的影響力,對其他國家,特別是在歐洲發揮了重大作用的國家沒有任何幫助。
顯然,這裡的「其他國家」,主要指的就是法國。
要知道,法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也一直以歐洲大陸領導者的身份自居。在歷史上,法國曾經在數百年之內稱霸歐洲大陸,而與之相比,德國不過是一個在一百多年前才出現的新興國家。更重要的是,在近代歷史上,德國一直是法國的敵人,而且是法國最主要的敵人。英國新聞媒體的言論,正是挑撥德法關係,瓦解「德法軸心」,從而阻止歐盟實現政治統一。
毫無疑問,英國的聲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換個角度看,英國的作為,也是在維護其自身利益。
對於英國來說,關鍵是與美國的同盟關係,而英國在此同盟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牽制歐洲大陸。
說得直接一點,對美國來說,英國的主要價值就是制衡歐洲,阻止歐洲成為統一強國。
要知道,如果「法德軸心」成立,這兩個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就有能力取代美國,為其他歐洲國家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與經濟援助。在政治與經濟上,法國是得到公認的大國。在經濟上,德國是僅次於美國與中國(中日戰爭前還包括日本)的世界級強國,而且法國與德國的經濟總量佔到了歐盟的百分之六十,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七十。如果聯合意大利,則法德意三國的經濟總量佔到了歐盟的百分之七十八,接近美國的百分之九十,而其軍事實力總和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也就是說,美國要想遏制歐洲,首先就得瓦解法德軸心。
對美國來說,歐洲過於遙遠,而且沒有直接干預的理由。如此一來,英國就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如果英國不能履行這個職責與義務,那麼對美國就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沒有了美國的支持,又沒能融入歐洲大家庭,即便英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大國地位也得不到保證。說得準確一點,孤軍奮戰的英國什麼都不是,要麼向東、要麼向西,絕對沒有第三條出路。
在持續了數十年的親美政策的影響下,英國只能向西、不能向東。
結果就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英國必須竭力阻止法德軸心控制歐洲大陸,也就得竭盡一切力量阻止與拖延歐洲政治一體化。雖然瓦解歐盟對英國也沒有任何好處,但是總比歐盟成為統一國家好得多。當然,英國也不會致力於瓦解歐盟,畢竟阻止政治一體化,不會對歐盟的存在產生致命威脅。
問題是,英國選擇的這條道路走得通嗎?
從短期來看,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作為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盟友,只要還有價值,就不會被美國拋棄。比如在全球糧食危機面前,英國就得到了美國的全力援助,僅在二零三五年就獲得了近兩千萬噸糧食援助。按照美國總統提交給國會的「援助法案」,在二零三六年還將為英國提供兩千五百萬噸糧食。正是來自美國的援助,幫助無法做到自給自足的英國渡過了難關。
可是從長遠來看,恐怕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中日戰爭之後,美國的戰略收縮勢頭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大大加快。在全球性自然災難時期,美國的影響力更是受到了嚴峻挑戰。按照部分國際機構預測,如果美國不能在五年之內攻克可控聚變的主要技術,那麼在十到十五年之內,美國將不可避免的把世界頭號強國的位置讓給中國。到時候,中國與美國的鬥爭將白熱化,而作為美國的盟友,英國所能獲得的援助將大幅度降低。原因很簡單,美國的主要威脅來自太平洋方向,也就沒有精力更多的照顧大西洋方向。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不得不集中力量應付中國的威脅,也就不可能阻止歐盟走向統一。在這個大背景下,英國的戰略重要性必然大幅度降低,甚至有可能被美國徹底拋棄。
靠不上美國,又搭不上歐盟的快車,英國在未來的處境可想而知。
事實上,這方面的影響已經顯現了出來。比如在中東地區,沙特阿拉伯一直是英國的傳統盟國,即便在美國主導中東時期,英國與沙特阿拉伯的關係也非同一般,可是當中國逐步擴大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時,美國連維護自身利益都辦不到,又如何維護英國的利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沙特在二零三二年,沒有選擇由英國主推的F-35B戰鬥機,而是選擇了中國的J-22M,促成了中國與沙特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火貿易,而英國最大的軍火企業因為失去了這筆訂單被迫宣佈破產重組。當時,促使沙特選擇J-22M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美國不肯提供F-35B的核心技術,而中國則願意出售J-22M的最先進型號,並且向沙特提供火控系統原代碼。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美國答應出售核心技術,早已熟悉了西方武器裝備的沙特空軍很有可能選擇F-35B。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一次足夠深痛的教訓,英國仍然會執迷不悟。
如果英國做出了正確選擇,肯定能成為歐盟一體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相反,則肯定會成為歐盟一體化進程的主要阻撓者。
對歐洲大陸國家來說,英國的影響力絕對不可低估。
從某種意義上講,推動歐洲一體化的肯定是法德軸心,而決定歐洲能在什麼時候完成統一的則是英國。
第八十三章離岸平衡手
第八十三章離岸平衡,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