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持續性災難
早就有人說過:中東是世界的火藥桶。
雖然很多人不理解,畢竟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都不在中東,而且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東都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但是中東是世界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方文明交匯地,在東西方對抗時代,絕對是戰略要地。
即便不考慮中東的資源,其戰略地位也足以成為東西方的爭奪焦點。
五月二十二日,牧浩洋隨同黃瀚林回到北京。
接下來的一個月之內,他一直在處理與埃及的軍事交流工作。
受全球救災行動影響,埃及軍方沒有舉行三軍聯合演習,而是按照牧浩洋的建議,通過計算機進行了模擬演習。在此期間,牧浩洋五次飛赴開羅,對埃及軍方的模擬軍事演習進行指導。
六月底,拿到模擬演習資料後,牧浩洋返回北京。
此時,拯救行動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根據科學家提交的觀測數據,北極冰蓋在六月初開始融化,速度與二零三四年測得的數據基本吻合。也就是說,清理微塵的行動已經取得重大效果,北極冰蓋沒有像科學家預測的那樣全面凍結。六月二十日,科學家在全球氣候事務組織公佈了觀測報告,預計冰蓋的融化速度將在八月初達到最快,在九月底結束。如果微塵的情理工作不出意外,拯救行動將在二零三七年初收到明顯成效。
按照科學家估計,到二零三七年,全球氣候將基本恢復正常。
當然,這只是基本恢復正常,而不是完全恢復正常。
在這份較為樂觀的報告中,科學家還提到了很多悲觀的信息,即氣候的反常變化將在局部地區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
最大的自然災害是由大氣循環系統紊亂造成的,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降雨。
根據科學家在全球各地收集到的氣候變化數據,特別是降雨數據,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比如在二零三六年的前四個月,全球降雨分佈情況嚴重不均,而且出現了很多反常現象。三月初,撒哈拉地區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規模降雨,七天內的降雨量達到一百八十毫米。同一時期,亞馬遜地區的降雨量則嚴重降低,三月份的降雨總量還不到一百毫米。
如此劇烈的局部氣象變化,絕對是一場災難。
對野生物種來說,這就意味著滅亡。比如在亞馬遜地區,持續半年的乾旱,已經導致雨林面積縮小了近兩百萬平方公里,數百種已知物種、以及更多的未知物種瀕臨滅絕,而撒哈拉地區的持續降雨,則導致數十種已經適應了乾旱氣候的物種面臨威脅。其他地區,比如東南亞的熱帶雨林、非洲西部、東非高原、北歐、東歐、北美中部地區、中亞、中國南部地區與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氣候都出現了反常變化,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而生物圈的適應能力肯定比不上氣候的變化速度。
當然,最嚴重的影響,仍然體現在農業生產上。
根據美國農業協會估計,如果反常的氣候變化持續下去,美國在二零三六年的糧食產量將銳減三成以上。別的不說,二零三六年初的嚴重乾旱,導致中部與中東部地區的小麥產量減少了四成以上。加拿大的情況也差不多,二零三五年第四季度與二零三六年第一季度的惡劣氣候,已經導致小麥、玉米、土豆等多種主要農作物的產量減少了三成以上,而且還對夏季農作物的耕種產生了影響。
可以說,這絕對不只是北美地區的問題。
在歐洲,德國與法國在一月份就宣佈,二零三六年的糧食產量將大幅度降低,隨後意大利農業部門公佈了一組數據,其糧食產量很有可能降低百分之五十。三月份,被譽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宣稱,持續五個月的嚴寒,已經導致百分之八十的糧田絕收,烏克蘭由糧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俄羅斯也在三月底宣佈,寒冷的氣候已經導致除內高加索之外,其他所有產糧區受到影響,糧食減產量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在亞洲,除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之外,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糧食產量都大幅度降低,其中菲律賓的糧食減產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
受到影響的不僅有農業,還有漁業與畜牧業。
畜牧業方面,受影響最大的是阿根廷。根據阿根廷政府在一月初公佈的消息,二零三六年的出欄牲口數將減少百分之四十,相當於損失了三百五十萬頭肉牛。巴西、墨西哥、澳大利亞、新西蘭、埃及等畜牧業大國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預計全球畜牧業減產規模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相對而言,漁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在二零三五年十月到二零三六年三月的半年內,挪威漁業產量銳減百分之九十五,澳大利亞、南非、巴西、加勒比海地區、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俄羅斯與美國等漁業大國的減產量在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間。根據全球氣候事務組織預測,全球漁業減產量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事實上,這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
根據科學家提供的報告,因為針對局部氣候變化的預測極為困難,即便是動用全球所有超級計算機,也無法對全球各地的氣候變化做出準確預測,所以科學家很難提前制訂出應對方案。
說得直接一些,反覆無常的氣候變化很有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此期間內,農業、畜牧業、漁業都將受到影響,全球糧食減產已成事實,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做到自給自足,連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烏克蘭、俄羅斯、巴西、阿根廷這些糧食生產與出口大國也無法避免。如果氣候變化加劇,特別是適合農業生產的北溫帶與南溫帶地區出現嚴重乾旱、洪災與冰凍災害,那麼在二零三七年,全球農業的減產幅度將超過百分之五十。
按照一些科學家預測,即便全球氣候變化得到控制,因為無法對局部氣候變化做出有效預測,更難以防範,所以人類仍然無法避免全球性糧食危機,而且最終必然引發更加嚴重的社會危機與國際危機。
在六月份提交給全球氣候事務組織的報告中,科學家明確提到,確保糧食生產已是全球各國的頭等大事。
問題是,如何確保糧食生產?
傳統農業肯定無法克服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即便通過灌溉能夠應對旱災、通過疏浚能夠應對洪災、通過溫室能夠應對冰凍,可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足夠的實力,用這些傳統方法來提高糧食產量。
說得簡單一些,這些傳統農業手段的效率太低了。
要知道,在拯救行動中,消耗了全球接近百分之三十的勞動力,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提高農業產量。雖然拯救行動在二零三七年就能收到成效,但是到這個時候再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肯定來不及了。
別的不說,如果二零三七年的糧食產量降低百分之五十,就算所有國家都嚴格按照日常能量消耗來分配糧食,也會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人,也就是大約十四億人餓肚皮,而這必然引發全球危機。事實上,根本不可能讓所有國家嚴格按照日常能量消耗來分配糧食,至少發達國家不會這麼做。如果按照二零三六年的糧食消耗水平計算,將有二十八億人,也就是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在二零三七年分不到一顆大米,而且這些人主要集中在一百多個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
果真如此的話,即便是發達國家也無法倖免。
要知道,從貧窮地區湧來的難民,足以摧毀所有發達國家。
這樣一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農業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成為解決糧食危機的唯一辦法。
可喜的是,中國已經在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牧浩洋回國之前,中國政府就已宣佈,已經完成了「農業工廠」的第一階段測試性生產,取得了超過預期的結果。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中國將有四座「農業工廠」投產,預計在二零三七年將產出二點五億噸水稻,為五億人提供基本口糧。如果獲得更多的能源,還能在二零三七年建成第二批四座農業工廠,在二零三八年產出四點五億噸水稻與小麥,為近十億人提供基本口糧。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手裡的王牌。
消息公佈後的三天之內,就有一百三十二個國家的大使向中國外交部提出,希望引進相關技術。
事實上,農業工廠的關鍵不是無土壤栽培技術,而是能源。
如果沒有高效、廉價的能源,根本不可能生產出價格低廉的糧食,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說得直接一點,傳統農業無法應對自然災害,就是因為生產效率低下,導致生產成本高昂。生產成本本身就是生產效率,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就是降低能源的價格。
歸根結底,就是可控核聚變技術。
沒有可控聚變核電站,如果用傳統電站提供電能,那麼農業工廠生產出的糧食肯定會貴得離譜,沒有幾個國家能夠承擔,也沒有多少人買得起。變相來說,就是農業工廠根本無法正常運轉。
要讓中國在這個時候轉讓可控聚變技術,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第八十章持續性災難
第八十章持續性災難,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