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華 第二部 怒海潮生 第三十四章 一石千層浪(中)
    仁壽殿上鴉雀無聲,所有的人都在心中急速地思索著該如何應對此事,不過心情最激盪難平的卻非光緒莫屬。突聞新竹七戰七捷的消息,他心中只可以用狂喜來形容,割讓台灣帶來的屈辱與悔恨終於又有了洗刷的可能。真的是祖宗有靈啊!讓大清出了馮華、邢亮這樣的絕世名將。然而他卻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太后在聞聽台灣取得了這樣輝煌的戰果之後,竟然立刻說出了如此一番冠冕堂皇、暗藏殺機的言語來。

    猶如冷水澆頭,光緒滿腔的熊熊之火立刻就被澆熄了下去。自己當初一心只想挽回台灣被割的命運,雖然知道太后一定不會同意出兵援台,但料想只要真的能對大清的國事有所裨益,太后也未必會深究此事。可眼下太后分明是動了真怒,而且已經遷怒到馮華身上,看來自己還是太幼稚了。如果「私自調兵、欺君罔上」的罪名讓馮華坐實了,不僅會讓馮華和義勇軍全體將士大感寒心,而且剛剛才有所轉機的台灣形勢也將再無轉圜的餘地。嗯,自己必須一力承擔下來。

    從御案後急急走出,光緒「撲通」一聲跪倒在慈禧面前:「親爸爸,此事全是兒臣之錯,一切都與馮華無關。《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兒臣實在是嚥不下這口窩囊氣,看到台灣民眾誓死也不從倭,兒臣感動之餘禁不住動了暗中資助、幫襯他們的念頭。是兒臣一時糊塗,怕親爸爸不願在此國事艱危之際,再次輕啟釁端,於是暗令馮華派遣一部分義勇軍前往相助。馮華公忠體國、國之棟樑,雖知和約已定,牽連重大,但亦不忍兒臣每日自悔自責、憂鬱神傷,於是提議以部分義勇軍組成志願軍,秘密趕往台灣。親爸爸,祖宗之地由兒臣之手淪為異域委實是令人不甘心呀!」說罷,再次被勾起心思的光緒不由得失聲痛哭。

    皇上的這番情真意切的表白,讓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翁同龢、李鴻藻更是忍不住流下了兩行老淚。看到太后對皇上的話儘管頗為意動,但仍舊餘怒未消遲遲都沒有表態,老態畢露已不復當年之勇的恭親王奕訢輕輕咳嗽了一聲,再次上前奏道:「太后,老臣以為皇上儘管行事偏頗,略嫌草率,但此舉畢竟是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失其一片赤子之心。況且,此次台灣七戰七捷大振國人士氣,於凝聚人心、震懾倭夷俱有莫大的好處,即使有諸多不合規矩的地方,亦當從輕從寬處罰,不宜責難過甚。否則,不但會使將士離心,而且還有可能激起非常的變故。」

    奕訢的話音剛落,翁同龢、李鴻藻、文廷式以及慶親王奕匡、禮親王世鐸都向前一步跪倒在地:「恭王爺言之有理,還請太后三思!」

    皇上的性情,以及對《馬關條約》一直心有不甘,慈禧都知之甚清,因此光緒的這番話,她心中到信了個十之八九。而且這件事對馮華來說也絕對是一件吃苦不落好的事情,除非他有把握在台灣取得最後的勝利。可是,這又怎麼可能呢?就算義勇軍戰鬥力再強,只派幾千人就想擊敗倭國,挽回台灣被割的命運,也太嘩天下之大稽了。只是他們的膽子也太大了,竟然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無聲無息地謀劃出了這麼一件大事,實在是不能不引起注意。不過,目前到也不好太過深究,一來這些軍機大臣的面子總是要給的,二來當此內憂外患之際,「自毀長城」的蠢事怎麼能做!

    淡然一笑,慈禧臉上冰冷的表情忽如春風化雨一般轉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們說的這些本宮如何不清楚,方才只是擔心有人私自調兵,壞了祖宗的規矩、國家的根本。而且一旦事情做得不夠嚴密,反倒授人以柄,令已經艱危的國事再雪上加霜。現在,皇上已經親政了,既然這件事是由他安排的,當然也就不存在什麼問題了。好了,你們大家都起來吧!」

    看到光緒和幾個軍機大臣紛紛從地上爬起,恭恭敬敬地站直了身子,慈禧繼續說道:「這次回復倭奴的照會自是必須對他們的指責斷然予以否認,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總會有洩露的一天,如果讓人抓住把柄,立刻就會給大清引來天大的麻煩。你們大夥兒議議看,這件事咱們以後該如何處理?」

    慈禧雖然表現得很是寬宏大度,但她「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雷霆手段,卻讓每一個人都深深地戒懼不已。一時間,眾人誰也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看法,仁壽殿上再次安靜了下來。見眾人都沒有先開口的意思,慈禧又微笑著催促道:「大傢伙兒儘管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重要的是不要讓這件事留有後患。」

    「太后,臣以為私下出兵台灣的事,十分不妥。《馬關條約》剛剛簽訂完畢,咱們就做出背約、毀約的事來,如果傳揚出去恐怕為禍不小。不過,『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應該立即著馮華將入台的義勇軍秘密召回,並命令東南沿海督撫封鎖台灣海峽,嚴禁大陸臣民以各種借口前往台灣,藉以向列強表明我們的立場。」剛才一直都小心翼翼,暗自揣摩慈禧心思的徐用儀,首先出列奏道。

    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徐用儀的這番話立時就在眾人中引起了一片議論之聲,而翁同龢更是忍無可忍當即反駁道:「徐大人可真是一片拳拳為國之心啊!據我所知,台灣民眾誓不從倭,反抗倭寇武力登台的舉動根本就無有背約、毀約之說。公法會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雲,割地須商居民能順從否;又雲,民必順從,方得視為易主等語。由此可見,台灣的反割台鬥爭根本就是符合國際法原則的,而大陸民眾自發組織的各種援助行動也是極為正當的行為。太后,當此七戰七捷、民心振奮之時,我們正應借此良機奮起反擊、一雪前恥,豈可做出如此親痛仇快的事情來。」

    翁同龢的譏諷,讓徐用儀立時就漲紅了臉。向前踏出一步,他憤憤地說道:「翁大人,說話何必如此刻薄,難道只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才算是忠君愛國?明知道實力不如人,還要與人硬拚、向人挑釁,如此只會給我們造成更大的損失。國際法真的有用嗎?還不是誰的實力強誰就說了算,泰西列強正愁找不到機會,我們卻還要自動送上門。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

    眼見翁同龢與李鴻藻都不屑的暗「哼」一聲,就要再次對徐用儀進行反駁,剛毅眼急口快搶先一步說道:「太后,奴才也以為徐大人的說法更符合我們大清的當前利益。甲午新敗,國勢衰微,休養生息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況且洋人一直都包藏禍心、虎視『沉沉』,如果釁端輕啟,極有可能給他們找到借題發揮的借口。因此,絕對不宜於此時此刻在台灣問題上橫生枝節,必須立刻斷絕對台灣的任何援助。太后,『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一定不可聽信某些人的剛『復』自用之言啊!」

    剛毅這一番陳述說得順暢通達、慷慨激昂,令他自己也感到十分滿意。躊躇滿志地掃視了一眼眾人,只見所有的人都瞪大眼睛看著他,一副目瞪口呆的怪異模樣。剛毅心中禁不住暗自得意,你們往常都鄙視我讀書甚少、文墨不通,如今也輪到你們吃驚、佩服了吧!

    就在剛毅還為自己今天的出色發揮而揚揚自得、顧盼神飛之際,突然聽得丹陛之上的慈禧「噗哧」一聲笑了出來,緊跟著皇上與眾位軍機大臣也一個個忍俊不禁,捂著嘴偷笑起來。

    剛毅是滿洲鑲藍旗人,是個不學無術、缺文少才的典型。他既胸無點墨,偏又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轉文嚼字,常常鬧出一些張冠李戴、錯白字連篇的笑話。看到眾人暗暗竊笑不已,剛毅雖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也曉得是自己又說了白字。不過,好在他對這樣的事已經司空見慣,臉皮也早就練得如同城牆一般厚,當下臉不變色心不跳地昂然站在一旁一言不發。

    剛毅的這段兒小插曲,很快就如過眼雲煙被眾人拋到了腦後,然而仁壽殿中的氣氛卻因此變得輕鬆起來。看到慈禧的心情似乎比剛才好了許多,一直也在察言觀色的孫毓汶不由得暗暗舒了一口氣。近一個階段以來,他可是沒少收受馮華的饋贈,如今馮華有事,按說正需要他於其間大力周旋。可是剛才看太后的意思,分明是對馮華心懷不滿,自己怎可在此時觸太后的霉頭。現在,既然事情暫時沒有了問題,自己不如也來個錦上添花,亦算是對得起馮華。

    「太后,微臣以為此事的處理需要慎之又慎,切不可貿然行事。剛才,臣在得到消息趕往頤和園的途中,發現滿大街的人們都在爭購新近才在京津兩地出版的《國聞報》,並且情緒皆異常激動。派下人一打聽才知道,《國聞報》今天幾乎全版介紹了台灣軍民七戰七捷、全殲倭寇第一旅團的戰事報導,如今怕是整個京城都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了。而且就在臣剛出西直門不久,京師之中已經傳來了辟辟啪啪的鞭炮聲,如果輕易做出封鎖台灣海峽、斷絕大陸援助的決定,恐怕立刻就會在朝野引起巨大的震動啊!」孫毓汶在這微妙的時候,突然又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彈。

    這一番話,立時就在仁壽殿中引起了一片騷動。原來,昨夜是孫毓汶在軍機處當值,今日早朝後只有他回了家,可是剛到家就被恭親王派出的人給追了回來。匆匆趕到頤和園後,還沒來得及向眾人說這件事,皇上和太后就已經到了仁壽殿。

    「此事當真!民間怎麼會這麼快就得到消息?這件事先不必急著作決定,看看情形再說!」意外的變故,使得慈禧禁不住勃然色變,神情也再次陰沉下來……

    身著便裝的翁同龢隨意在行人如雲、繁華熱鬧的前門大街上溜躂著,兩個跟班則緊緊地跟隨在他的身後。如今的前門大街明顯與往夕有所不同,雖然喧囂熱鬧依舊,可是人們臉上的神情卻少了幾分麻木與淡漠,多了一些異樣的神采與活力。

    聽著大街上報童此起彼伏的「看報啦!看報啦!台灣七戰七捷最新報道」的吆喝聲,以及往來行人興高采烈的議論聲,翁同龢心中充滿了對馮華深謀遠慮的佩服之情。別人或許還不明所以,但親自為《國聞報》的刊行辦妥相關手續、並一直對其加以關注的翁同龢卻知道這一切都是出自馮華的佈置。

    當初,馮華在策劃「志願軍渡海援台」的方案時,何嘗不清楚此事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麻煩與風險。首先,想以義勇軍一己之力徹底挽回台灣被割的命運,本身就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弄不好就會是一個損兵折將的下場;其次以自己對慈禧和中國近代史的瞭解,那些已經被嚇破了膽的主和派肯定不會同意此事,這件事只有依靠光緒和主戰派來進行。然而此事開始階段尚可以隱瞞得住,一旦志願軍入台,這一秘密早晚都會被揭穿,而背著慈禧私自謀劃此事,也肯定會讓她生出不滿和戒心來。

    不過,馮華思前想後還是覺得:如果任由歷史照著目前的軌跡發展,儘管自己所承受的風險要小得多,但中華民族的騰飛卻仍然是一件極為遙遠的事情。苦難的中國已經承受了太多的磨難,自己怎麼能眼看著它還這麼按部就班的走下去。非常之時須行非常之事,只有將歷史的軌跡打亂,盡快喚醒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精神,中國的「宿命」才有可能得以改變。

    「輿論戰」是馮華做出「渡海援台」決定之後,第一個想到的事情。他知道當今的大清國還是慈禧這個老妖婆當家作主,什麼事情沒有她的幾乎寸步難行。如果慈禧不能最終認可此事,還是做出了封鎖台灣海峽、不得向台灣進行援助的決定,那麼自己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將變得毫無用處。可是,要想取得慈禧對援助台灣的或認可,單靠主戰派在事情暴露後的抗爭肯定行不通,自己必須在各個方面都提前作出準備,而「輿論戰」就是馮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重中之重。只要能在全國範圍內營造出一種群情激憤、誓死抗倭的氛圍,慈禧在作出決定的時候才會心存顧忌,主動權也才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輿論戰」的安排佈置,馮華從天津之行再次拜會嚴復時就已經開始了。在與嚴復的會談中,馮華除了談到自己「中體西用」學說的本意,以及對《天演論》的期待外,還特意拜託嚴復在京津兩地辦一份兒報紙——《國聞報》。其用意一方面是將其作為一個宣傳維新思想和《天演論》的陣地,一方面就是為即將開始的台灣戰役在輿論上造勢。

    馮華回遼東後,深知此事重要性的嚴復就在翁同龢的大力協助下,很快把開辦報紙的相關手續辦理完畢。接著,他又利用自己的影響,聘請了許多在京津兩地頗負盛名的名士作為《國聞報》的編輯,迅速完成了《國聞報》的前期準備工作。

    7月20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國聞報》終於在京津兩地正式發刊。《國聞報》為雙日刊,嚴復任主編,報刊內容除了包括刊載世界各國消息、中國各地消息以及摘自《京報》的上諭和奏疏等內容的政事近聞、中外近聞外,還用相當大的篇幅介紹了各種有關維新變法、民主科學的文章。

    不過,出於馮華的授意,《國聞報》的新聞報導側重於介紹正在進行中的台灣戰事和旅大經濟特別區的籌建工作。宣傳維新思想時,《國聞報》也並沒有簡單地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行批判,而是採取「百家爭鳴」的方式,充分邀請各界人士暢談自己的觀點、看法。雖然報紙上的新觀點、新思想,每每會引來一些觀念陳腐、思想守舊之人的痛聲批駁,但《國聞報》的這種看似沒有自己觀點的辦報方式,卻立刻就引起了京津兩地眾多人士的極大興趣。不僅是激進的維新人士、思想較為開通的王公大臣以及普通的官吏和市民百姓對其極為關注,就連許多的頑固分子也因為必須要對那些數典忘祖、大逆不道的言論進行鞭撻而時時加以注意。

    僅僅兩周的功夫,《國聞報》不但迅速在京津兩地站穩了腳跟,而且還贏得了大量的讀者,銷售量扶搖直上,已經接近5000份左右。另外,在《國聞報》有意識地引導下,人們本已經十分高漲的反日情緒,隨著台灣戰事的深入報導再度開始升溫。倭寇殘酷鎮壓、屠殺台灣軍民的事實讓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心有慼慼、憤怒異常;台灣民眾誓不從倭、拚死抵抗的無畏精神又讓人們在暗自慚愧之餘,心中充滿了同仇敵愾的戰鬥激情。而如今「台灣七戰七捷,倭寇第一旅團全部被殲」的巨大勝果,更是讓所有的一切都達到了頂峰。不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再次被打碎,國人的士氣和信心大為增強,而且報導中關於「血濃於水,反對割台;一雪前恥,誓死抗倭」的號召,還極大地激發起了全體中國人的愛國熱忱與民族自豪感。

    林肯曾經有過一句名言「你有輿論的,無往而不勝;沒有輿論的,無事不敗。」,這句話如今在「志願軍入台」一事上得到了非常好的體現。「台灣七戰七捷,倭寇第一旅團全部被殲」的消息在迅速被中外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後,只不過短短兩天功夫,一場聲勢浩大、遍及全國的反日援台運動就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