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蔭亭前,明治天皇睦仁輕輕拍了拍自己的愛馬「玉雪」,然後把韁繩交到了跟隨的侍從手裡,而另一位侍從官則連忙將天皇的那把鑲著藍寶石的精鋼太刀雙手奉上。活動了一下手臂,睦仁剛剛演練了一式神刀流劍,侍從武官長手捧一紙電文,神色略微有些張皇地來到了吹上御苑。
這是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聯名發來的告急電報。看了電文,明治天皇既驚且怒,隨手把刀扔給侍從官,臉色陰沉地吩咐侍從武官長:「傳詔,緊急召見伊籐博文首相和小松親王。」
在皇宮廣場下了馬車,一向溫文爾雅的伊籐博文邁著急匆匆的步伐,踏著白色的礫石路,直奔皇宮二重橋。平時伊籐博文最喜歡欣賞皇宮周圍的美麗景色,那清澈見底的護城河,映掩在濃密綠蔭中的古老石牆,以及綠色瓦頂、白色牆壁、茶色門柱的雄偉宮殿,還有那江戶時期古城堡的角樓,總讓他心中生出一種聖靈般的虔誠感。因而,他每次進宮都是非常謙恭禮敬,決不失做臣下的禮節。然而如今氣急敗壞的伊籐博文可顧不得這些了,恨不得一步就能夠邁到長和殿。
此刻,日本軍界首腦小松親王更是慌不擇路地穿過東苑的草坪,逕直的從北之丸進入皇宮。他對守衛在大手門、平川門、北羽橋門侍衛的敬禮視而不見,一路風風火火地衝到了松之閣。日本軍政界的兩個巨頭氣喘吁吁的在豐明殿碰了面,二人呲著牙互相點了點頭,彼此作了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的表示,就緊隨著身穿黑色扈從服的侍從官進入了御文庫接見廳。
接見廳的窗戶掛著綠色的厚窗簾,遮住了外面的光照,讓剛剛從明亮處走進來的伊籐博文和小松親王的眼睛有些不適應。蓄著仁丹式小鬍鬚的明治天皇身著陸海軍大元帥服,胸前綴著菊花大勳章、腰挎太形軍刀,面沉似水,自有一番說不出的威嚴。在幽暗的光線下,他那濃密的眉毛、鷹隼式的目光,更是給予人一種沉重的壓迫感。
伊籐博文和小松親王恭敬的向天皇陛下行了最敬禮,出人意料的是天皇居然踏著紅色的地毯起身迎接日本國的這兩位超級軍政大員:「二位長期奉公,辛苦了!」
天皇陛下給予的禮遇,讓二人受寵若驚,再次行了最敬禮,惶恐地說道:「誓奉聖旨,宣揚聖德是臣下的職責。」
明治天皇示意二人落座,然後盡量顯得平靜地問道:「台灣的戰報兩位已經看到了吧!」雖說已經強壓住了心中的憤怒,可睦仁說這句話時,臉頰的肌肉還是有些痙攣。微微有些扭曲的臉龐,讓伊籐和小松都有一種十分難受的感覺。
看到二人頻頻點頭稱是,睦仁再次深吸了一口氣接著問道:「朕想聽聽你們對此事有何看法?」
作為軍方強硬派領袖的小松親王先瞟了一眼伊籐博文,然後起身怒聲說道:「陛下,支那人無恥下流、出爾反爾,此舉實在是對大日本帝國尊嚴的挑戰。臣主張要盡快增兵台灣,並重新出兵遼東、山東,給卑鄙的支那人以致命的打擊,如此才可以揚陛下之盛德,再振我大日本帝國的軍威。」
聽著小松的話,伊籐博文心中暗暗發出了一聲不屑的冷笑:這些軍人就知道窮兵黷武,一味廝殺,不但絲毫不懂得運用政治策略和採取外交手段,而且也從不考慮己方所面臨的困難。重新出兵遼東、山東,大日本帝國的經濟怎麼能夠承受得起!
不過,老謀深算的伊籐博文從來都不與小松親王發生正面衝突,看到小松已經閉上了嘴巴,他知道該自己說話了。乾咳了一聲,伊籐博文緩緩說道:「陛下,在軍事上,親王殿下的意見很有價值。增加對清國的軍事壓力是必要的,給支那人以致命的打擊也是必須的,只是具體該如何實施,還應慎重行事。至於眼下,臣有五點意見供陛下參考:第一、在外交上,我們在進一步瞭解完情況後,要指示外相陸奧宗光和駐清國公使小村壽太郎盡速向清國交涉,提出最嚴重的抗議,並同時照會泰西列強,譴責清國背約之行徑;第二、雖然從台北反饋回來的信息分析,殲滅第一旅團的十有八九是馮華的義勇軍,但畢竟我們沒有掌握到切實的證據,因此要命令潛伏在支那的諜報人員,盡快查清義勇軍入台情報之真偽;第三、在如何增兵方面,我們還要深思熟慮。與清國的戰爭已經讓政府的財力日漸窘迫,國庫可以動用的資金即將枯竭,軍隊的後勤供應也難以為繼,這些情況都需要認真考慮;第四、要通過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各種手段施加壓力,迫使清國盡快交割第一期賠款,以緩解我們的財政壓力;第五、建議發行支援台灣軍事行動的愛國公債,以彌補國庫之空虛。」
儘管小松親王對伊籐博文有許多不滿,但他對此事的處理意見說得實在是頭頭是道,無懈可擊。他也知道再次出兵遼東、山東困難很大,只不過委實對支那人的挑釁有些氣憤不平。看到天皇陛下投過來問詢的目光,小松親王終於還是贊同地點點頭:「唔,首相說得很全面,但我要強調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對台灣的軍事行動絕不能半途而廢,任何敢於侮辱大日本帝國尊嚴的行為都必須受到懲罰!」
1895年8月10日清晨,頤和園樂壽堂。
天雖說還在伏裡,但昨夜的一場淋漓大雨卻把那讓人難耐的酷暑消減得一乾二淨。涼爽的空氣、明媚燦爛的陽光,以及不時吹過的一陣令人舒爽的微風,都讓最近一個時期心情不錯的慈禧感到非常愜意。
自從度過了《馬關條約》簽署前後那一段兒令人鬱悶難熬的日子後,皇上、朝中的大臣以及工商士子、普通百姓都漸漸從那種悲憤不平、義憤填膺的激盪情緒中平復了下來,紛紛將注意力轉往了變法自強上面。儘管有很多的言論或迂腐令人哭笑不得、或激進不切實際,可上下一心求變求強的風潮,總算是讓動盪不堪的朝政平穩了許多。目前,唯一令人有點兒煩心的事,就是倭寇武力攻台了。這些無信無義的卑鄙之徒,《馬關條約》都已經簽署完畢了,還要節外生枝,暗殺我朝廷大臣。他們在天津刺殺馮華未遂,不但讓自己弄了個焦頭爛額,而且又重新激起了整個大清國反日的浪潮。如今朝野上下都對倭奴的無恥行徑氣憤不已,反對割台的呼聲再次高漲起來,委實的讓人有些不好處理。
看著李蓮英給自己新梳好的頭,慈禧滿意極了,整個宮中還真沒有第二個人能像小李子這樣處處都可自己的心意了。慈禧微笑著點點頭:「蓮英啊!今兒個天氣不錯,著人跟皇上說一下,待會兒本宮去東暖閣和他一塊兒吃早點。」
「喳!老佛爺,奴才這就派人去說。」李蓮英恭恭敬敬地應了一聲。
東暖閣中其樂融融,一副母子相和的溫馨場面。最近一個階段,在光緒有意識的低調行事下,他與慈禧的關係表面看起來非常和諧。吃完早點,光緒與慈禧正在輕聲地閒聊著一些瑣事,突然一個奏事太監趨步走了進來:「啟稟皇上、太后老佛爺,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匡、禮親王世鐸、翁同龢、李鴻藻、徐用儀、孫毓汶、剛毅和文廷式等諸位軍機大臣請見。」
光緒與慈禧心中同時一驚,早朝剛過這些軍機大臣就同時來見,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不尋常的大事。看了一眼光緒,慈禧不慌不忙地說道:「著各位軍機大臣在仁壽殿等候,本宮和皇上這就過去。」
仁壽殿正前方的高台上,光緒和慈禧分坐在御案後,一眾軍機大臣則神情各異地分立在丹陛之下。
「太后、皇上,總理衙門剛剛收到日本駐華公使小村壽太郎交來的照會,嚴重抗議我大清違反《馬關條約》的規定,擅自派兵出師台灣。日本目前已經向歐美各國發去了相關的照會,並要求我國盡快對此事件進行答覆。否則,由此引發的一切後果都由我大清國負責。」首輔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率先上前奏道。
「啊」了一聲,光緒和慈禧再次同時一驚,但此刻兩人心中的想法卻已是大相逕庭。倭寇武力攻台以來,光緒除了繼續忙著推動各地的維新變法事宜,幾乎將一大半的心思都集中到了台灣正在進行的戰事上面。倭寇選擇的登陸地點與馮華先前的預測如出一轍,讓光緒又一次對馮華的眼光佩服不已,心中也對台灣的前途充滿了信心。然而接下來台灣形勢的急轉直下,又令他頹然不已,心中只盼望著志願軍能及早入台,挽回些許不利的局面。8月1日,志願軍終於到達了台灣,這讓光緒長長鬆了一口氣,可台北通向台中的門戶新竹也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也不知道志願軍還能不能趕得及前去救援。8月4日,新竹陷落前發回的最後一份兒電報,讓心中一直七上八下的光緒幾乎徹底絕望了,新竹終於還是沒能堅持到志願軍抵達,台灣的前途還有希望嗎?隨後的幾天,大概是由於新竹陷落,電報中斷,來自新竹前線的消息突然斷絕了,直到前日方才重新收到消息,得知志願軍正在聯合當地各部義軍反攻新竹,只是進一步的消息直到今天都沒有再傳來。今日,倭寇進行照會,說明志願軍的反攻行動已經開始,就是不知戰果究竟如何?
慈禧此刻心中更多的是驚訝,大清什麼時候出兵台灣了,倭寇的這些指責到底是從何而來?稍微沉吟了一下,慈禧問道:「恭王爺,倭寇在照會上有沒有說明具體發生了什麼事?」
恭親王答道:「啟稟太后,倭寇的照會也是語焉不詳,只是說他們在新竹、中壢等地的軍隊先後遭到了遼東義勇軍的突然襲擊,要求咱們大清國盡速解釋此事。」
「遼東的義勇軍?倭寇儘是信口雌黃、無理取鬧。」向來對小日本沒什麼好感的慈禧聞言,禁不住冷然一笑:「前幾日,馮華剛率領義勇軍接收了遼東,又怎麼可能突然帶兵去了台灣呢?而且,他們既然發來照會,就應該提供相關的證據,怎麼能空口無憑的就亂加指責?」
儘管各位軍機大臣都明白情況尚未全部匯報完畢,太后的看法有些主觀,但他們也知道此時反駁無疑是觸太后的霉頭,因此大多識趣地暫時閉上了嘴,只有剛毅居心叵測地突然出列奏道:「太后,倭人雖然無恥之極,但此次照會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鳳。剛剛軍機處也收到了台南劉永福發來的報捷電報,說台灣軍民七戰七捷,不但兩日內接連收復了新竹、大湖口、楊梅、中壢等失地,而且全殲了倭寇近衛師團第一旅團,南侵日軍自倭酋旅團長川村景明少將以下無一漏網。另外,此戰還殲滅了倭寇南下增援的比志島支隊1100餘人,並迫使倭寇將防線回撤到台北、桃園一線。太后,奴才以為如果只靠所謂『台灣民主國』的那些人,恐怕怎麼也取得不了這樣輝煌的戰果吧!」
大殿上突然靜了下來,不但是光緒和慈禧被這個意外的消息驚得目瞪口呆,就是早已震驚過一次的諸位軍機大臣也再次陷入了各不相同的沉思之中。他們有的為此大勝感到異常興奮、有的擔憂此事可能會在方方面面引起變化、有的暗罵剛毅卑鄙多事、還有的在不斷揣摩太后的想法心思,一時間仁壽殿上的氣氛竟變得有些詭異起來。
慈禧不愧是掌控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強人,雖然心中依然是無比震驚,但她還是很快就清醒了過來,一種難以言語的感覺不斷在心中翻騰起伏。七戰七捷、全殲倭寇最精銳的近衛師團第一旅團,讓她也不禁產生了一股揚眉吐氣的自豪感,倭賊也有這一天!然而興奮之餘,慈禧馬上又將思緒回轉到了這件事背後所蘊含的內容來:就如剛毅這個不長眼眉的東西所說,只憑台灣目前的那些人,確實不可能取得這樣令人震驚的輝煌戰果。可馮華和義勇軍明明是才接收完遼東,他怎麼可能又突然到了台灣呢?會不會是劉坤一弄出來的事?
剛剛想到這種可能,慈禧馬上就對自己進行了否定,不可能!整個大清國除了馮華的義勇軍,再也不可能有別的軍隊能做到這一點。如此看來,這件事確實與馮華的義勇軍脫不了干係,只是能將倭寇最精銳的近衛師團第一旅團全部殲滅,義勇軍所出動的軍隊當也不在少數。然而這麼多的軍隊要想無聲無息地從遼東到達台灣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有沿途官府的大力照應,怎麼都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來。難道皇上也參與了這件事?
想到這兒,慈禧臉上的神色不由得陰沉下來:難怪皇上這一階段表現得如此順從,在御史王鵬運等人呈折彈劾孫毓汶、徐用儀,以及輿論紛紛應和之時,都沒有藉機發難,原來他竟是在密謀策劃此事。哼!也不看看大清國是誰在當家,這樣重大的事情都敢瞞著本宮,實在是令人可惱。還有這個馮華,竟也是如此的膽大妄為,居然背著本宮與皇上相互勾結,如果不借此給他點兒顏色看看,將來還不定有多少人會反上天。
有意無意地看了一眼充滿興奮之情的光緒,慈禧再次開了腔,但聲音中卻聽不出任何的感情色彩:「台灣雖然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土地,可是已經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給了日本,我大清堂堂的禮儀之邦,豈能作那出爾反爾的齷齪之事。再說,現在已不比從前,泰西列強都是講國際法的,一旦讓他們抓到把柄,恐怕又會給我大清惹下彌天大禍。」
說到這兒,她平淡的語氣突然為之一變,聲調變得有些尖厲起來:「私自調兵、欺君罔上,這乃是滅九族的大事。恭王爺,立即著總理衙門向馮華問詢此事,並讓其盡速予以回復。如今倭國已經發出照會,泰西列強也不會不聞不問,我們怎可不予理會,總要給他們一個合理的交待。」
慈禧這番充滿無邊煞氣的話語,立刻就讓包括光緒在內的好幾個人變了顏色。雖說此事有違規矩和國際原則,但如此振奮人心的大捷,對日暮西山、舉步惟艱的大清國來說可是意義極為重大。不但能重新凝聚日益離散的人心,而且還可以讓從沒把大清放在眼裡的泰西列強心生顧忌,豈可按常理予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