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華 第一部 關河夢斷 第四十章 遼東戰未休
    正當義勇軍忙著擴軍之際,皇上封賞遼東有功將士的諭旨也傳到了遼東。由於這是中日開戰以來獨一無二的最高獎賞,所以自劉坤一以下,人人皆興奮不已。

    馮華對此也非常滿意,但決不是因為自己成為朝廷二品大員而心滿意足,他是由此看到了義勇軍發展壯大的遠景。要知道,薊遼走廊向來是東北與關內的重要通道,臨榆更是扼著榆關道最脆弱的咽喉地帶;而賀大哥又授職錦州,可以說薊遼走廊的中段地區已全部控制在義勇軍手裡。

    當年袁崇煥抗擊皇太極就是在錦州、寧遠和山海關構築了薊遼走廊三條防線,遏制住了後金南下中原的喉嚨;而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在制定遼沈戰役實施計劃時也曾說過「錦州一拿下來,這一局棋子就全活了」。

    自明朝中葉以來,錦、榆戰略要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況且遼西地區還是東北的重要產糧區,當年就有「填不滿的山海關,拉不敗的中後所(即綏中縣)」之說。遼西距當時的新興工業重鎮、自咸豐年間就被稱為東北最重要商埠的港口城市營口也不甚遠,這都會給義勇軍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在幹部會上,馮華的一番分析(遼沈戰役一段沒有講)讓李九杲和義勇軍的所有幹部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就在大家還沉浸在義勇軍正在走向發展壯大的快樂之中時,朝廷派李鴻章與倭寇議和的消息又傳到了。雖然也在意料之中,但馮華、邢亮和所有的遠征軍將士仍然非常失望,義勇軍的艱苦奮戰和800多名將士的生命最終換來的竟然還是議和。馮華知道:只要進行議和,這場甲午戰爭中國最後的一線勝機也將徹底失去,遼東大捷的勝利只不過會讓中國少輸一些罷了。

    雖然對失去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日本的機會有些遺憾,但馮華也知道眼下的形勢已經是自己所能求得的最好結果了,滿清朝廷的決策並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目前,義勇軍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確保部隊健康穩定的發展。

    義勇軍人數的大幅增加雖然看起來讓義勇軍勢力大增,但馮華清楚的認識到部隊的實力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提高,甚至可以說還有些下降。無名洞先進武器彈藥的匱乏,已經讓義勇軍的戰鬥力降低了不止一個檔次,而且新加入的這些部隊幾乎都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是馮華不得不慎重考慮的,義勇軍的擴編(包括以前和現在)實際上還存在著一個重大隱患:那就是由於很多人都是帶著部隊來的,這將不可避免的帶來山頭主義和派系之爭。這個問題由於以前部隊規模小還不很明顯,可是現在部隊已經到了加速發展的階段,如果不能很好的將軍隊中的軍閥主義傾向杜絕,它不但會極大的影響今後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亦會成為制約義勇軍發展壯大的一顆毒瘤。

    「長痛不如短痛」,馮華意識到這次擴編在帶來許多問題的同時,也帶給義勇軍一個徹底解決隱患的良機:可以通過對部隊進行重組,將部隊的建制全部打亂再次整編,將山頭主義和宗派主義的萌芽遏制在搖籃中。

    在進行了一番諸如部隊建設、人事管理和軍隊法紀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後,義勇軍對現有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整編:遠征軍總指揮馮華、副總指揮邢亮兼政治部主任、副總指揮李九杲兼參謀長(連順由於已官復原職,只待傷勢好轉之後即赴錦州上任),副參謀長兼情報部部長黃德貴;下設三個步兵團(由於人數不足,除一團以外,二、三兩團每團暫為兩營),團長分別為林喜、張作霖、王英楷;鑒於「遼東大捷」中騎兵大隊發揮出的重要作用,將騎兵大隊擴編為騎兵團(馬匹尚有所欠缺),團長蕭山;一個炮兵團(包括原先的迫擊炮營、利用繳獲日軍大炮組成的炮二營和用放在龍口街的山炮、野炮組成的炮三營),團長劉三林;一個特種大隊(團級編製),大隊長孫寶義;一個警衛大隊(團級編製),大隊長馮德麟;新成立的後勤部,由於部長鄭偃武遠在龍口街,暫由副部長王承斌代理部長,專門負責後勤輜重和醫療衛生等事宜。另外,以龍口街的三營、五營為班底,再加上周圍地區的團練組成獨立團,團長張立三,副團長杜桂平(原龍城團總)。至此,義勇軍完成了自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改編,義勇軍總人數(包括獨立團)已達9000人,為將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朝廷雖然最終並沒有採納自己「持久戰」的作戰方針,但劉坤一經與宋慶、吳大澂、魏光燾、李光久和馮華等人商議後,還是決定要利用當前遼東戰局的有利形勢繼續給日軍以軍事壓力,為即將開始的中日和談創造有利條件。

    3月16日,為了就近指揮對海城日軍的再次圍困,節制關內外防剿諸軍欽差大臣劉坤一在扭轉戰局後不久,就將指揮行營從山海關移駐到了營口。當然為了欽差大人的安全,馮華和遠征軍也跟著開拔到了營口與海城之間的塔山鋪、鐵嶺屯堡一線,這也是劉坤一敢於移師於距離海城、蓋平近在咫尺的營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劉坤一雖然一力主戰,堅決反對割地賠款,但是生性小心謹慎的他也非常清楚在朝廷尤其是太后議和決心已定,以及倭寇實力猶存的情況下,再進行大規模的戰鬥絕對得不償失。打勝了固然更增榮耀,可一旦失利則前番的戰果也會前功盡棄。而且他老於官場,深諳保存實力的重要,遼東大捷已經足以讓他在朝廷重臣中間風光八面,太過冒險的軍事行動是完全沒有必要去做的,因此馮華的「避免對日正面作戰,騷擾其後勤補給」的建議正好和了他的胃口。於是劉坤一立即命令關外諸軍在對日軍的作戰過程中,應以騷擾為主,務必要讓遼東日軍日夜不得安寧。

    由於欽差大人命令不必與日軍硬碰硬,只以騷擾為主,因此遼東各地清軍的積極性都頗高,他們也想借此有利時機為自己贏得一些戰功。當接到欽差大人的命令後,遼東各地清軍諸將紛紛藉著「遼東大捷」的威勢很快行動起來,一時間清軍在遼東的攻勢大盛。

    而再次對海城日軍進行圍困的各部清軍,在馮華的建議下也沒有與城內的日軍進行正面作戰。在處理好各部的協調問題之後,他們對海城之敵只是圍而不打,將主要目標都集中在了海城周圍日軍的一些小據點上。

    接連被敲掉好幾個據點損失了幾百人後,海城的桂太郎中將有些坐不住了。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海城就會成為一座孤城,而被斷絕了後勤補給的第三師團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為了確保補給線的暢通,桂太郎中將果斷下達了收縮兵力的命令:放棄一些不太重要的城鎮,將兵力全部集中到海城、析木城至岫巖處於後勤補給通道的城鎮中。

    雖然在日軍收縮兵力的過程中,各部清軍尤其是遠征軍也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先後斃傷倭寇數百人,但是由於日軍組織嚴密、行動統一,再加上清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差,大部分的鬼子都順利完成了他們的撤退計劃。

    看到小鬼子們龜縮到要塞之中死活都不肯出來,馮華召集義勇軍營以上的高級將領再次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會議上,大家各抒己見討論得非常熱烈,好想法、好點子層出不窮。義勇軍的這種民主決策程序既讓新加入的人員感到新奇,又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熱情和參與精神。經過仔細研究討論,義勇軍下一階段作戰方針的基本思路終於慢慢清晰起來。

    雖然鞍山、牛莊兩戰義勇軍繳獲了大量的戰略物資,而且不久前朝廷也給補充了一部分,但是義勇軍部隊規模的急速擴大,使本來就有些供應不足的後勤問題再一次顯現了出來。如果不能盡快擴大後勤生產或是找到新的補充給養的辦法,那麼用不了幾個月義勇軍就會由於缺少糧草彈藥而陷入寸步難行的境地。有鑒於此,此次會議最後決定:下一階段的作戰以伏擊、殲滅日軍運輸隊為重點,再輔以對據點之敵進行不間斷的騷擾,最後將海城的日軍第三師團徹底孤立起來。

    作戰命令下達後,義勇軍各部很快就行動了起來,特別是那些新加入義勇軍的戰士積極性極高。雖然他們的戰鬥力與老義勇軍相比相差甚遠,但是他們大多是海城本地及附近一些地區的人,對海城、析木城周圍的地形、情況極為熟悉。而且他們當初對日軍採取的作戰方式就是游擊戰、騷擾戰,再加上馮華、邢亮得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華,因此這種打法對他們來說可謂「輕車熟路」,很有心得。

    王英楷由於就是海城當地人,而且在海城周邊地區極有威望,因此他在這次作戰中發揮的作用尤其大。不但消息情報異常靈通,而且幾乎所有的伏擊地點都是他選擇的。

    作為舊時代裡身處戰亂的讀書人,王英楷內心深處早就有一種「良禽擇木而棲」的思想。自從結識了馮華以後,他就認定這個年齡與他不相上下的年輕人氣質非凡,前途不可估量。幾次交談之後,他就抱定了跟著馮華轟轟烈烈幹一場的想法;而馮華也一直有意招攬他,兩個人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經過一些日子的相處,王英楷對馮華、對義勇軍都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他雖是識多見廣,但對義勇軍的戰略戰術思想、武器裝備都感到極為新奇。尤其是對那些帶有槍架、能夠連續發射子彈的武器(輕機槍、重機槍)更引起了他的好奇和重視。

    通過馮華的介紹,他才知道早在1862年,美國著名機械師理查德amp;#8226;傑丹amp;#8226;加特林就發明了每分鐘可發射約400發子彈的手搖式多管重機槍,這是現代機槍的雛形。1884年,美國工程師海勒姆amp;#8226;斯蒂文斯amp;#8226;馬克沁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去年年初,在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人的戰爭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就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一席話聽得王英楷張口結舌,他明白義勇軍之所以所向無敵,除了士兵都接受愛國家愛百姓的教育、擁有勇敢獻身的精神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具有高超的軍事技能之外,這些領先世界的先進武器也是重要因素。

    當然他心中也有疑問:義勇軍是怎樣得到這麼先進武器的?可是馮華不講,他也只好悶在肚子裡。他只是問馮華,何時能夠給三團也裝備一點兒這樣的武器?馮華告訴他,一團、二團這樣的機槍,是在馬克沁機槍的基礎上改進的,比馬克沁機槍性能更好。只是製造這種機槍要求鋼材的質量極高,目前又很難得到合適的原材料,因此已經不再生產。不過義勇軍在吉林的兵工廠已經試製出對原材料要求不那麼嚴格的、外形酷似馬克沁機槍的仿造品,投入生產後立刻就可以裝備給他們。

    對於武器的問題,馮華、邢亮和周天宇也早就有所考慮。雖然他們一再要求所有的義勇軍戰士都必須嚴守武器的秘密,但他們自己也知道想完全保住武器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機槍可以說是首次應用在這種規模的戰爭中,它的巨大威力肯定會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因此,在研製成功地雷和手榴彈之後,周天宇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研製機槍上。好在無名洞中有現成的圖紙、各種適合的工具和材料,研製起來不至於走太多的彎路。就在前不久,周天宇從龍口街發來電報:仿製馬克沁機槍的工作已經順利完成,不日即可小批量生產。義勇軍在武器研製方面再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

    僅僅幾天功夫,義勇軍各部輪番出擊,在鳳凰城至析木城、析木城至海城之間就幾次成功伏擊了日軍的輜重糧草。雖然日軍也派了不少的部隊進行護衛,但是義勇軍不同於其他清軍各部,除了戰鬥力相當強,戰法也極為靈活多變,地雷戰、麻雀戰以及夜襲戰打得鬼子心驚膽戰。桂太郎有心派大隊人馬接應,又怕清軍乘勢佔領海城,真是進退兩難。其實他最怕的還是義勇軍,聽鞍山、牛莊以及最近幾天從其他幾個地方撤回來的官兵說:「他們簡直就是地獄中的魔鬼,不但武器先進,而且來無蹤去無影,行動迅速、勇猛異常,根本就抵擋不住」。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支部隊呢?畏懼之餘,桂太郎心裡對義勇軍充滿了不盡的好奇。

    與此同時,在邢亮的提議下遠征軍還特別組織了若干神槍手小組,利用M1步槍遠超於當時武器的卓越性能,在海城和析木城外圍不斷打日軍的冷槍。由於每天都能敲掉它十個、八個放哨巡邏的日本兵,弄得駐海城和析木城的日軍如驚弓之鳥一般,惶惶不可終日。

    此時的海城,雖然東面還有析木城作為屏障,但通往析木城的道路,也時常被「良心大大壞了的支那人」埋上地雷而切斷,因此海城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

    駐紮在海城的桂太郎現在可以說心情惡劣到了極點。清軍四圍海城本就把他鬧了個灰頭土臉,顏面盡失。前不久開始的遼河平原戰役,他本想借此挽回一些面子,誰知先是合擊鞍山的青岡聯隊大敗而回,接著牛莊第九混成旅團又幾乎全軍覆沒。為此,日軍大本營中已經有人對他的指揮能力提出了異議,要不是有第五師團貽誤戰機,未能及時趕到的借口,他可真是百口莫辨了。現在清軍幾乎已經卡斷了海城的後勤補給線,如果這種情形再繼續下去,第三師團恐怕也要全體埋骨異鄉了。

    由於桂太郎中將這些日子經常無緣無故的發火,海城日軍司令部的人員最近誰也不敢多說話,都怕不小心觸了他的霉頭。這天,心血來潮的桂太郎,不知想起了什麼,要到城牆上巡視,幾個參謀、副官只得戰戰兢兢的跟在他的後面。

    自從日寇侵佔海城以後,老百姓死得死,跑得跑,僥倖沒有被鬼子殺害、又沒有跑掉的百姓,平常也輕易不敢走出家門。雖然是大白天,東街上也依然是冷冷清清,除了巡邏的鬼子兵,根本就見不到人影兒。

    桂太郎由第五旅團長大迫尚敏少將陪同,在春寒料峭中,登上了東城牆。看到師團長駕臨,守衛東城的士兵們都打起了精神立正行禮。城高風大,包括桂太郎在內的一群鬼魅都不由得縮了縮脖子。

    桂太郎與參謀們扶著城垛,試探著向析木城方向瞭望。一個副官害怕師團長中了敵人的黑槍試圖去勸阻,但看了看桂太郎那冰冷、鐵青的臉色,張了張嘴又把到了嗓子眼兒的話嚥了回去。

    已是早春時節,城外還是一片荒涼。通向析木城的大道上空蕩蕩的,看不見車行馬走、旅人往來;光禿禿的田野裡也沒有往年那種肩挑人擔、牛拉驢馱的備耕景象。

    離城門口幾十丈遠的那棵還沒有發芽的老榆樹,在戰火的薰烤下,越發顯得沒有生氣。禿枝上落著的幾隻烏鴉,不知是受到了驚動,還是因為見到了桂太郎的猙獰,「呱呱」地叫著,盤旋著飛了起來。

    桂太郎指點著城外,不時地向著身後的一名軍官詢問城外的情況。「叭叭」兩聲清脆的槍聲,把剛剛平穩下來的烏鴉再度驚起。隨著槍響,桂太郎的軍帽被擊飛,而桂太郎身邊的那名參謀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一顆子彈從他的前額穿過,當場斃命。

    被這突如其來的子彈嚇得魂飛魄散的桂太郎帶頭蹲躲在城垛子後面,臉色煞白,兩腮的肌肉還在不停地顫動,手下的軍官更是大驚失色。一個副官連滾帶爬地拾回那頂帶有彈洞的軍帽,不知是心有餘悸還是迷信,或是有什麼別的原因,桂太郎說什麼也不肯再把它戴到頭上。待了一小會兒,他才匍匐著遠離了城牆垛子,小心翼翼地站了起來,故作鎮靜地命令炮兵向城外報復射擊。桂太郎和海城的日軍就這樣擔驚受怕地度過了噩夢般的一天,而這樣的日子隨著義勇軍活動的進一步增強也越發的多了起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