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救駕有功,得以加封為司徒,位極人臣;而且參錄尚書事,掌握了實權,心中自然春風得意了。
既然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了,王允自然不會放過這機會的,先將自己的親家,同時也是自己的別駕蔡邕,封為尚書;府椽石廣元封為議郎。因為王才最先找到少帝,而且少帝對他的印象很不錯,竟然被何太后封為了偏將軍,品級提升了一等,算是從王允的私軍轉成了大漢的國軍。
王允在這邊剛封賞完自己的親信,就接到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左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帶了二十萬大軍,已經來到了洛陽城外,此時正要求洛陽城守開城門,他準備進城叩見少帝;而并州牧丁原,也正趕向洛陽,不日即到。
聽到董卓竟然帶了二十萬兵馬進京,王允知道事情就不能善了了。
洛陽城本來有十萬禁軍,最精銳的幾萬人是由西園八校尉控制的,稱西園禁軍。八校尉分別是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諫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於瓊。這八校尉又皆統屬於蹇碩。
上次清除蹇碩時,西園禁軍雖然受損不多,但由於其中有很多蹇碩的親信,所以在何進殺死蹇碩後,除了袁紹曹操等幾人控制的部隊,其餘的西園禁軍就都被打散了。而剩下的禁軍,基本上是掌握在宦官的同黨,何進之弟何苗手中,這次擁護宦官的部隊,就基本上是何苗的,他們在和袁紹的等人的部隊作戰時損失慘重。而袁紹他們的精銳禁軍也所剩無幾。
如今整個洛陽城的軍隊,包括王允的三千近衛弓騎在內,還不到五萬人。雖然洛陽城高,防守器械完備,但以這五萬疲兵去對付董卓的二十萬精銳西涼,王允可不認為會有多少勝算。本來防衛洛陽城的各處關隘,因為董卓有少帝的正式詔書,所以並沒有對其加以阻攔。王允是老奸巨猾之輩,和袁紹他們一商量,既然不能戰勝,那就直接同意讓董卓進京。等并州牧丁原的軍隊來了再說。
只是王允和袁紹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董卓並沒有把二十萬西涼兵全部都帶來。董卓剛得到何進詔書,準備起兵向洛陽趕來。就聽到了宦官之亂,何進被殺,現在朝中由只帶了三千人的豫州牧王允掌控的消息。董卓知道以後,生怕到洛陽遲了,會分不到勝利果實,立刻拋下步兵,親自帶著六萬鐵騎先趕向洛陽,但對外故壯聲勢,宣稱仍是二十萬大軍。
中平六年八月,也就是昭寧元年八月,
左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進入京師洛陽。
王允知道董卓野心勃勃,眼下又鬥不過他,就決定將自己的司徒之位讓出來,由董卓來擔任。董卓是暴虐之人,但是卻也算是個英雄人物,他在涼州時。每次打了勝仗,就把戰利品分給手下的將士,自己分文不取。此時的他雖然已經有了野心,但由於手中的兵馬有限,所以不敢做的太過分,遂拒絕了王允的好意。
為了怕朝中袁紹等人察覺自己並沒有帶多少兵馬,董卓將自己的六萬騎兵分成兩半,一半留守軍營,一半在晚上偷偷的溜出營去,等到第二天天明,再叫他們大模大樣的開進營來。讓城中的眾人誤以為董卓的全部兵馬到了。實際上,直到并州牧丁原的五萬并州鐵騎到了,董卓的步兵還沒到呢。
董卓眼見城中自己並不佔優,心中惱火。但他很快採用了女婿李儒的計策,用財帛引誘何進何苗兩兄弟留下的兵馬,成功的收伏了這幾萬殘兵。京師的力量開始絕對有利於董卓了。董卓自持手握重兵,慢慢的開始流露出囂張跋扈的本性來了。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出入宮庭,略無忌憚。
後軍校尉鮑信,來見袁紹,說董卓必有異心,可速除之。
袁紹卻答道:「朝廷新定,未可輕動。」
這董卓本來就是袁紹建議放進來的,袁紹本來還想利用他為自己效勞呢。雖然已經察覺到了董卓的異心,但如果現在就除掉董卓的話,那就是說當初自己的建議是錯的了。袁紹愛惜面子,自然不會做這種事情。
鮑信又去見王允,也說了這件事。王允瞭解城中現在的情況,知道就是動手也佔不了便宜,自然不會答應了。鮑信無奈,只得帶了本部軍兵馬投泰山去了。
這一天,董卓突然想到了一件事,這陳留王劉協,本來是董太后養大的,有個外號叫「董侯」。平時聰明伶俐,靈帝以前就曾經想立他為帝,只因為他還年幼,才沒被立為太子。自己若立他為帝,他必然會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董卓因為在第一次見少帝時,就被提及當初被黃巾戰敗一事,讓他大丟臉面。此時既然手握重兵,就有了廢立之心。
叫來女婿李儒,和他商議了此事,李儒也認為可行。董卓大喜,第二天在溫明園大排筵會,遍請公卿。公卿都畏懼董卓,誰敢不到。董卓等百官都到了,才徐徐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酒行數巡,董卓教停酒止樂,厲聲道:
「吾有一言,眾官靜聽。」
眾人全都側耳傾聽。
「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董卓道。
諸官聽罷,不敢出聲。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站在筵前,大呼道:
「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
董卓看那人,原來是并州牧丁原,平日裡兩軍就多有摩擦。董卓此時見他反對,怒叱道:
「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拔出佩劍就欲斬丁原。
此時李儒看見丁原背後有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李儒急忙拉住董卓道:
「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
眾百官也勸丁原上馬而去。
旁邊王允見董卓還想再問,忙上前勸道:
「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
董卓雖然傲慢,但是對王允還是很尊敬的,見他這樣說,也就同意了。於是百官向董卓告辭,一起散去了。
董卓心中氣憤丁原,但也知道對方手握重兵,不敢對他輕易下手。手持佩劍向園門走來,忽見一人躍馬持戟,在園門外往來馳驟。就問李儒道:
「此何人也?」
「此丁原義兒,姓呂,名布,字奉先。主公且須避之。」李儒答道。
董卓看呂布長的勇猛,心中無奈,只得躲入溫明園中。
第二天,有人報告丁原引軍在城外搦戰。董卓大怒,親自帶兵同李儒出戰。
兩軍對陣,只見呂布頂束髮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系獅蠻寶帶,縱馬挺戟,隨并州牧丁原出到陣前。
丁原指著董卓罵道:
「國家不幸,閹官弄權,以致萬民塗炭。爾無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廢立,欲亂朝廷!」
董卓未及回答,呂布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忙就跑,丁原率軍掩殺。西涼兵大敗,退三十餘里下寨。
董卓聚眾商議道:「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
帳前一人突然站出來說:「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董卓大喜,忙看向那個人,是虎賁中郎將李肅。董卓問道:
「汝將何以說之?」
「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號曰赤兔,日行千里。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李肅答道。
董卓愛惜寶馬,並不想給。
「主公欲破天下,何惜一馬!」李儒建議道。
董卓這才答應。交給李肅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以及那寶馬赤兔。李肅看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知道這次去呂布軍中的成功率提升了一半。
果然,呂布本來聽了李肅的話,並不願意背叛丁原,直到李肅出示了赤兔馬,才有點心動。李肅趕忙展示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終於說服了呂布反叛。
王允本來正在為董卓和丁原交戰而高興,這兩個人兵多,又都不是安分守紀之輩,最好是拚個兩敗俱傷。聽說前一日董卓大敗,出陣的五萬兵馬折了近一半。心中高興,知道再這麼來幾仗,董卓就要完了,而丁原的兵也不會剩多少。到時朝廷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唉!如果不是自己的軍隊正在剿匪,那裡輪得到董卓猖狂.
那知道高興沒半天,到了中午就人來報,丁原部將呂布殺了丁原,拿了丁原的首級去投董卓了。王允聽了大驚。那呂布不是丁原的義子嗎,怎麼會背叛丁原了。忙再問那探子:
「并州軍現在有何人主事?」
王允想趁機收伏并州軍。
「現在并州軍一片混亂,丁原部將高順欲為丁原報仇,而呂布部將成廉,魏續欲跟隨呂布投董卓,兩下正在交戰呢!」
王允聽了無奈的搖搖頭,想不到并州軍中竟然還有追隨呂布的人。
稍候又有探子來報,董卓在得到丁原的首級後,又叫呂布帶人去收攏并州軍了。而并州軍的高順看到呂布回來,卻並未和他交戰,逕自帶著兩萬并州鐵騎回并州去了。而呂布忙著收攏剩下的兵馬,也並沒有追擊。
王允歎了口氣,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呀。
忙主動到董卓府上,向他表示祝賀,並且表示司空劉弘已經老了,請董卓擔任司空。董卓聽了大為高興,從此對王允愈加信任了。同時上報朝廷,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
李儒勸董卓早定廢立之計。董卓於是在省中設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帶甲士千餘,侍衛左右。這一天,太傅袁隗與百官都到了。酒行數巡,董卓手按劍柄,道:
「今上闇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有不從者斬!」
群臣惶怖莫敢應對。
但這邊的中軍校尉袁紹忍不住了,他這樣世家子弟,幾時受過這樣的無禮對待。何況這董卓能進京還全是自己的功勞,怎麼能這麼無禮。挺身而出道:
「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
「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董卓怒道。
袁紹亦拔劍道:「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
董卓看到身邊都是自己人,就真的想動手殺了袁紹。李儒阻止道:
「事未可定,不可妄殺。」
袁紹當然也不敢真的在董卓的地盤動手,其實他在跳出來之後就已經後悔了。此時見董卓並未再動手,就手提寶劍,辭別百官,將官印掛在東門,投奔冀州去了。
董卓對太傅袁隗道:
「汝侄無禮,吾看汝面,姑恕之。廢立之事若何?」
袁隗曰:「司空所見是也。」
董卓道:「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
群臣震恐,皆雲一聽尊命。
宴罷,董卓問侍中周毖、校尉伍瓊:「袁紹此去若何?」
周毖道:「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為變。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為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
伍瓊也道:「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董卓聽從了他們的意見,即日差人拜紹為渤海太守。
中平六年九月,也就是昭寧元年九月。
董卓在嘉德殿將少帝劉辨廢為弘農王,命何太后還政,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再次改元,拜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但董卓總覺得留著少帝是一個禍害,剛好後來少帝做了一首埋怨的詩,被董卓找到借口,立即令李儒帶人絞死少帝的皇后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和何太后。董卓認為再也沒有危險了,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
袁紹在渤海聽到董卓弄權的消息,就差人繼密書來見王允。
信中說:「卓賊欺天廢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聞,豈報國效忠之臣哉?紹今集兵練卒,欲掃清王室,未敢輕動。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如有驅使,即當奉命。」
王允得袁紹書信,心中好笑,袁家人的為人他還不清楚嗎,這分明就是想座山觀虎鬥嗎。不過心中也想找機會除掉董卓,只是想不出辦法。
這一天,王允在侍班閣子內看到舊臣都在,就說:
「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下小酌。」
眾官都答道:「必來祝壽。」
當天晚上,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眾官驚問:「司徒貴誕,何故發悲?」
王允答道:「今日並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託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眾官聽了一起大哭。
坐中一人突然撫掌大笑道:
「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
王允船頭看那人,是驍騎校尉曹操。王允怒道:
「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
「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曹操答道。
王允離開座席問道:
「孟德有何高見?」
「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久聞豫州自得匠師鄭渾以來,兵甲天下無雙,願借兵甲一副與操,待我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曹操答道。
王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
遂親自酌酒一杯捧給曹操。曹操瀝酒設誓,王允叫一旁侍候的王才脫下身上所配兵甲給曹操。曹操披了鎧甲,拿了鋼刀,飲酒畢,就起身辭別眾官而去。
第二天,曹操佩著鋼刀,穿了鎧甲,來至相府。只因為心害怕,卻是比相約的去的遲了。面對董卓的責問,曹操只得借口馬匹不好。剛好董卓新得了幾匹好馬,就叫呂布去牽來送給曹操。
曹操看呂布出去了,找好機會正準備行刺,卻被董卓在看衣鏡中看到了。忙問他為何。曹操嚇出一身冷汗。忙道:
「豫州兵甲無雙,曹操在昨日蒙王司徒看重,送於銳利兵甲一副,今見恩相賜予寶馬,曹操無以為報,願將此兵甲卸下轉贈與恩相!」
說著就把鎧甲和鋼刀都解了下來,趁著董卓正在專心的看兵甲,曹操借口更衣,匆忙退了出來。來到院子裡剛好碰到呂布牽馬過來,就說董卓讓自己來試騎,呂布雖然見曹操衣衫不整,但看房中董卓正在看一副鎧甲,也就不加懷疑。
曹操騎上西涼馬,逕直就奔東城門而去,那裡還敢再去行刺董卓。
董卓在房內久等不見曹操回來,就問呂布為何。呂布回答是去試馬了。剛好李儒來了,兩人就把剛才的情形說給他聽。李儒智謀過人,當即就說曹操剛才是意圖謀刺,叫呂布去曹操的住所察看。
稍候呂布回來,報告說屋中沒有人,而城門官回報曹操已經騎馬出京了。
董卓大怒,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那曹操自從出了京師,潛行藏跡來到中牟縣,眼看即將出司州了,再過去就是陳留郡,那可是自己的地盤了。所以稍微有點放鬆,就在路邊的一個小攤中買了點熟食,準備路上吃。
「客官!這是你要的包子!」店老闆把東西遞給曹操。
曹操正準備伸手結果。突然背後一陣大力傳來,一個踉蹌,人已經被幾個兵丁撲到在地了。
「哈哈!曹操呀!曹操!可終於讓我等到你了!」一個清朗的聲音傳來。
(以上內容多摘自三國演義,但這幾章字數有較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