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2月5日,德國陸軍全面控制了波希米亞,駐紮在波希米亞的奧匈帝國軍隊大部分願意接受波希米亞大公和新政府的領導,另外一些奧地利身份和匈牙利身份的官兵則將在事態平息後被遣送歸國。
這一天,波希米亞王國正式宣佈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原波希米亞大公登基成為新的波希米亞國王(此前為奧皇兼任),稱奧圖卡五世。隨後,波希米亞王國與德國簽訂了德-波同盟協議,根據協議內容,波希米亞即日起成為德國的附屬國,德國將在波希米亞建立軍事基地和派駐軍隊,同時保證波希米亞的主權不受外敵侵犯。非戰時,波希米亞將在經濟、工業、農業等方面與德國密切合作;戰時,波希米亞必須作為堅實盟友與德國站在同一陣線上。
2月5日下午,應奧地利貴族邀請,德國外交大臣施特雷澤曼乘飛艇抵達維也納,與以阿達馬斯為首的奧地利貴族進行會談,奧匈帝國中央政府和奧地利政府的高官們也參加了這次會談,但他們被擺到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上。
在德國軍隊陸空並進的威懾下,奧匈帝國的政客們開始讓步,但是那些軍人,尤其是具有日爾曼血統的將領們,卻還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強敵抗爭著。
匆忙離開維也納之後,康德拉男爵和安東,豪斯海軍上將沿著奧地利主幹鐵路線朝西南行進,一路上還因為部分路段已經落入德軍之手而繞了幾個大彎,他們最終在2月5日下午趕到了位於奧地利最南部的克拉根福。在這之後,兩人互相道別,康德拉繼續朝西南方前進,而安東,豪斯則轉向南面。
從克拉根福往西南走50來公里就是戰前意大利的邊界,現在,那裡連同意大利北部大片區域都成了奧匈帝國控制下的區域。
德軍入侵之時,整個奧匈帝國仍有120萬左右的常備陸軍。其中奧地利軍隊有63萬,數量上與入侵奧地利的德軍不相上下。實際上,這63萬軍隊留在奧地利的僅有不到33萬,剩下的30萬大軍與近20萬匈牙利軍隊駐紮在意大利北部。
由於匈牙利政府近日來的異常態度,駐紮在意大利地匈牙利軍隊拒絕聽從奧匈聯軍將領的指揮,他們屯積彈藥糧食閉營不出。對此,作為奧地利總參謀長的康德拉也沒有任何辦法,他只得命令剩餘的30萬奧地利軍隊一面向意大利北部的烏迪內集結待命。一面祈禱該死的意大利人不會趁這個時候鬧騰。
然而,德國人也不是傻子,在入侵的第一天,他們在羅馬的特使就跟意大利政府聯繫上了。德國人地要求很簡單,只要意大利人用盡各種手段拖延奧軍歸國的速度就可以了,回報也很豐盛,將意大利北部歸還給意大利政府,廢除維也納條約,允許意大利重整軍備。
稍微權衡一下這其中的付出與收益,意大利人很積極的答應了。於是。三天以來奧匈帝國控制下的意大利北部騷亂不斷。多處鐵路線被炸毀,一些奧軍兵營遭到襲擊,十幾支意大利游擊隊讓行軍中的奧軍惱火不已。直到康德拉趕到烏迪內的時候。30萬奧地利軍隊還未集結完畢。除了匈牙利軍隊之外,奧匈帝國軍隊中的其他邦國軍隊只有達爾馬提亞王國、布科維納公國和薩爾茨堡公國的軍隊願意聽從奧地利人的指揮,這樣下來,康德拉手中才有了36萬可用之兵。他將要面對地,是已經進入奧地利南部地德國第1裝甲軍和第4、第5集團軍,其中由名將古德裡安率領的第1裝甲軍號稱德國陸軍精銳中的精銳。
在這種局面下,康德拉一面率領已經集結起來地部隊向東進入奧匈帝國的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一面命令奧地利本土剩餘的軍隊向自己靠攏,企圖與奧匈帝國海軍一道在威尼斯灣東岸區域抵抗德軍進攻。
在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的最南面,奧匈帝國最大的海軍基地——普拉軍港屹立在威尼斯灣的東南出口處。在康德拉男爵抵達烏迪內後不久。奧匈帝國海軍上將安東,豪斯也回到了屬於這片自己的港灣。對於安東·豪斯上將來說,值得慶幸的是他的海軍官兵雖然同樣是民族成份複雜,但基本上都是奧地利海軍招募來的,而匈牙利向來沒有海軍傳統,所以在奧匈帝國海軍中地影響力也比較小。
1848年之前,普拉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但經過近70年的建設之後,這裡已經成為奧匈帝國最大的軍港,也是整個地中海設備最好、規模最大的軍港和造船基地之一。現在的普拉軍港分為內港和外港。外港部署有嚴密的反潛網和堅固的要塞,內港是眾多優良的深水泊位和用於建造、修理軍艦地大型干船塢。
1904-1905的日俄戰爭給各國海軍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戰例,在號稱遠東第一要塞的旅順失陷之後,各國開始意識到過去的海港要塞防守模式已經過時,於是在日俄戰爭之後的數年裡,各國紛紛翻修和改建自己的海軍基地,普拉軍港也不例外。除了添置口徑更大、射程更遠、可向內陸設計的要塞大炮之外,普拉軍港更是修建了面對陸地的專門防禦攻勢,包括炮台、堡壘和步兵防禦線,要塞守備部隊更是增加到了1萬7千人。
回到普拉軍港之後,安東,豪斯上將很快接到了康德拉男爵的電報。
2月6日夜裡,當德國第1裝甲軍前鋒部隊越過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邊境時,安東,豪斯海軍上將下達了艦隊全體啟航的命令。
隨著啟航下信號旗在港口升起,普拉軍港中那一座座鋼鐵小山開始緩緩移動,一面面紅白相間的奧匈國旗迎風招展,一門門威武的大炮隨著炮塔左右轉動,每個水兵臉上寫滿嚴肅,他們不是去巡遊,而是去戰鬥!
目前奧匈帝國海軍分為三支主力艦隊,一支駐紮在直布羅陀海峽,一支駐紮在意大利的塔蘭托。最後一支是駐紮在普拉港的本土艦隊,也是三支艦隊中最大的一支。由安東·豪斯直接指揮的這支本土艦隊擁有9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38艘魚雷艇、19艘掃雷艇、26艘炮艇、2艘水上飛機母艦、艘潛艇和59艘運輸船,數量和噸位都佔到奧匈帝國海軍的近一半!
一時間,海面上桅桿如林、旌旗招展。
如此宏大地場面怎能逃過德國潛艇的眼睛,潛伏在普拉軍港外的三艘德國潛艇——U213、U226、U310幾乎在第一時間發現了這支正在出港的艦隊,它們一面向突尼斯基地發出電報,一面摸黑朝著航道出口靠了過去。
德奧兩國此時仍未正式宣戰,之前德國最高統帥部給在地中海區域活動的德國艦隊的命令是:若遭遇奧匈艦隻攻擊則可自衛還擊;若對方未作出敵對姿態。則需根據艦隊級指揮官的命令決定是否進行攻擊。
對於擁有豐富經驗的德國海底獵手們來說,錯過如此機會實在有些可惜,但在得到地中海艦隊司令部地指令之前,他們的主要任務還是監視。
目前在普拉港附近值勤的這三艘德國潛艇都是UⅡ型號的中型潛艇,官兵們大都在地中海區域服役了半年以上,許多人還是參加過上一次戰爭的老兵。其中U213艇長法比安弗林克少校就是一位出航次數過百、總戰績達到12萬噸的優秀潛艇指揮官,他艇上的41名水兵也都隨同這艘潛艇參加過上一次扼殺英國海上運輸線的封鎖。
外面的環境雖是月黑風高、烏漆抹黑,但U213這種UⅡ型潛艇還是能夠憑借自己先進地聲納判斷出對方水面艦隻地大小和方位。
最先駛出航道的,是一隊300噸級的近海炮艇,它們曾在意大利戰役時異常活躍。炮擊意大利港口設施、支援陸軍進攻。通常。奧匈帝國地這種炮艇裝備2-3門105或者152毫米海軍炮,輔助武器則是1-2挺機槍,裝甲非常薄弱。吃水也很淺,對魚雷攻擊基本免疫。
世人皆知德國潛艇部隊的厲害,奧地利人看來也絲毫不敢待慢,只見那隊炮艇出港之後開始在附近海面轉圈,似乎是想干擾德國潛艇的視聽。
作為德國戰爭時期的盟友,奧匈帝國海軍對於德國海軍的裝備情況還是較為瞭解的,並且對聲納、深水炸彈這兩種武器特別感興趣,曾多次向德國海軍提出引進要求。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德國海軍既沒有拒絕也沒有全盤交出,而是將技術層次較低、較原始的裝備交給奧匈海軍。例如聲納的探測範圍僅有不到1海里,深水炸彈的威力僅有德軍裝備地一半。
即便是這樣,德國陸軍入侵奧地利之後,在地中海區域游戈的德國潛艇部隊還是被告知,他們這次所面對的對手將比英、法更加危險。
在距離普拉軍港航道出口處還有大約3海里的地方,弗林克少校下令關閉潛艇發動機,此時潛艇儀表上顯示的深度為10米,標準潛望鏡深度。
不一會兒,兩艘德國潛艇的發動機聲音也聽不到了。看來它們的艇長也準備採取相同的戰術——守株待兔。
沒過多久,第二隊奧匈艦隻駛出航道,從發動機的聲音來看,弗林克判斷這些艦隻地噸位遠比炮艇大,應該是巡洋艦或驅逐艦一級的戰艦。事實上,那的確是奧地利人的第一分隊——2艘4000噸級的巡洋艦和5艘1000噸級的驅逐艦。
此時,U213上除了聲納兵之外,大多數人都將耳朵貼在艙壁上傾聽著。
突然,聲納兵摘下一隻耳機,轉過身向弗林克少校報告:「有一艘軍艦正向我們駛來!」
「收起潛望鏡!」
待潛望鏡放下之後,弗林克一言不發的站在原地,不用提醒,艇上的每個人都保持著絕對的安靜。
很快,從上面傳來的嗡嗡螺旋漿聲從模糊變得清晰,最後變成很響的轟鳴。
這個年代的驅逐艦排水量通常小於2000噸,吃水線一般在5米以下,所以,收起潛望鏡的U213並不擔心與對方相撞。可是,這樣一來他們就很有可能錯過來自突尼斯的電報了。因為潛艇在水面和潛望狀態航行時可以通過無線電短波進行通信,但是這種通信方式在水中就行不通了,因為短波在水中衰減得太快,不等到它傳到水面就已經衰耗完,所以必須把發射天線伸出水面才能正常工作,採用浮標天線或浮力天線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德國潛艇設計師們的辦法則是將天線連接在潛望鏡上。這樣,只要潛望鏡伸出水面,潛艇就能與外界收發信息了。
不過,這樣的通訊方式卻存在自我暴露的問題,而且通訊距離也受到很大隈制,只是在19年的時候,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已經非常不錯了。
當奧匈海軍的軍艦從頭頂駛過的時候,U213潛艇上的每個人都保持著鎮定的表情,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在心裡小捏了一把汗。
轟鳴過後,那種嗡嗡聲逐漸減小,最終漸漸遠去。
眾人剛剛鬆了一口氣,卻聽到聲納兵說:「它又回來了!」
如此折騰了兩個來回之後,那艘奧地利驅逐艦終於離開了。
「對方還真是謹慎!看來,今天的仗不好打啊!」弗林克雖然這樣說,可話語中卻沒有一點兒沮喪的意思。恰恰相反,在他看來對方越是謹慎,越是說明後面有大魚!
在這之後,弗林克下令升起潛望鏡,今晚的光線很弱,海上的可視距離非常有限,小小的潛望鏡很容易隱藏在起伏的海波之中,奧匈海軍那燈光閃亮的艦隻卻在黑暗中格外顯眼。
隨著一艘又一艘奧匈海軍戰艦駛出航道,聚集在普拉軍港外的軍艦越來越多。
不久之後,弗林克收到了來自突尼斯的指使,命令是由地中海艦隊司令施佩爾上將簽署的:
「根據帝國統帥部的密令,一旦發現奧匈海軍主力出港,則保持密切監視,如遭到對方攻擊,或覓得絕佳良機,亦可實施攻擊!另,已命亞得裡亞海域我方潛艇前來,如奧匈艦隊企圖進入地中海,則不餘遺力進行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