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明月 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39章「光明之城」裡的偽幣商(下)
    宋代,南宋北宋加起來約三百年,前後總共舉辦了22屆制科考試,錄取了41餘人。也就是說,大約每十年舉行一次制舉,每次平均錄取兩人。

    很不幸,蘇軾兄弟就是通過制科踏上仕途的,那一次只考上了他們兄弟兩人,蘇軾拿了制科狀元——制舉第三次等,他弟弟蘇轍緊跟其後——制舉第四次等。北宋建國這一百年時間,在蘇軾前面只有一個叫吳育的文人考了一個制舉第三次等。

    蘇軾知道趙興醉心於雜學,從趙興給他蓋房子,從對方謀定而動的經商動作看,這是個有驚人的組織能力和過人的理財能力的強人……但這並不等於他能通過制科考試,所以他就詳盡向趙興介紹制科考試的程序與艱難。

    趙興卻對自己很自信,他搖了搖腦袋,回答:「恩師何必辭官,我相信,若是在術數上我認第二,整個大宋沒人敢稱第一。恩師只管做你的主考官,我自己找推薦人,不信我考不上制科。」

    蘇軾沉思了一下,又建議:「不如你去考經史,以你的才學考中經史科不算什麼……只是恩科不入《進士錄》,稍有點委屈離人……」

    制科考生需要當朝官員做推薦人,由於趙興有蘇軾門生的身份,為了避嫌,蘇軾在保薦後要辭去主考官的任命,但如果另找他人推薦,或者趙興參加經史類進士第,不用引薦,完全走正常程序,則蘇軾可以繼續擔當主考官,而閱卷官恰是他的門生——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

    今年的科舉是一屆恩科,名叫「館職試」的特殊恩科,考試以經史及世務為主,不考辭賦。考中者主要進入昭文館(唐時又稱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處擔任修撰、編校等工作的官職。這些官職都是閒職,基本上等於吃白飯的——翻書校對活兒,識字就行。

    正常的科舉進士,名字要被寫入史書,這就是《進士錄》,但恩科進第者有進士名份,卻不入《進士錄》——因為進士錄是按年份寫得,恩科不在正常的科舉年。

    蘇軾猜錯了,趙興壓根兒不在乎能否進入《進士錄》,沒人知道他的存在更好。所以,蘇軾一介紹,趙興聽罷,反對今年通過進士第充滿信心——多大的後門呀!

    他摸著下巴、閃動著眼睛,先是長歎了一聲,而後用探討的口氣問:「不委屈……」

    趙興滿臉的歡笑:「這樣更好……老師,你還不知道嗎?我的辭賦水平一向不佳,參加這樣的科舉,混上一個進士,對我來說足夠了……要不,我去噁心噁心進士第,我聽說連續數次『進士不第』,官家為了照顧,也會賜個出身。反正我有閒——我就連考幾次,次次不交白卷,就等他賜我出身。」

    其實蘇軾也沒有純把趙興當門生看待,兩人的關係有點亦師亦友。他是個隨和的人,隨和到了趙興來到這裡簡直同到自己家裡一樣隨意。他也知道趙興有才,從趙興建房時分配那些建築小組時,他就知道對方組織能力超強,而且做事計劃周密。這種本事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通過專門的學習。

    這時代還沒有專門的「效率學」或「組織學」,這種學問在這時被稱為「王霸之術」。在中國古代,精通這門學問就是殺頭之罪,甚至要株連九族,讓其在民族史上留不下半點基因。

    瞭解這點,他就對趙興的故作平淡、竭力裝傻表示理解,這也是他明知趙興不願意學詩,卻承認他是自己弟子的原因。

    隱隱間,他也對程族孩子們偶然提起的「武侯傳人」,深信不疑。有這樣一位處事謹慎、又精通「王霸之術」的人作他的弟子,至少,在他危難時能庇護他的家人。

    古人的想法簡單,覺得留名千古才是光宗耀祖的行為,所以恩科參加的人並不多,也就是說,這種科舉考試競爭並不激烈。而趙興參加恩科,蘇軾也不用辭去主考官的位置,簡直是兩全齊美的解決方案。但趙興的回答卻令他不知道該怒還是該沮喪。

    蘇軾指著趙興說出不話來——我蘇軾的弟子,怎麼淪落到用「不交白卷」來威脅官家,天,什麼世道:「離人,你這是何苦來著!我如今已不再被貶,所以你也無需掩飾自己的才華——『人生若只如初見……』,這詩還不好嗎?

    什麼?哈哈,別裝了,前不久高麗使者來我朝,他說整個高麗國都在傳唱你這首詩,這不是你做的,那整個高麗人都是瞎子——離人啊,現在你的名號拿出去,也不是身無雅骨的俗人了,何必再瞞。」

    趙興初聞這首詩他吃了一驚,聽了蘇東坡的話,他悄悄鬆了一口氣。蘇東坡曾誇口:沒有他沒讀過的書。既然蘇東坡說這首詩是他寫的,那麼這時代就無人跟他爭版權。

    他略有點羞愧,有點扭捏,正不知道說什麼好,僕人帶著陳公川回來了。蘇軾招手請他落座,反身取出一個布袋,倒出幾枚銅錢,請陳公川觀賞。

    這是幾枚不同年代的銅錢,它上面標注著鑄造年代,形狀大小幾乎跟宋錢一模一樣……微微有點不同的是,它的鑄造工藝似乎比宋錢的工藝水平更高——它是沖壓製成,完全仿造宋錢的模樣沖壓製成的銅錢。

    蘇軾撥拉著那些銅板,先挑出幾枚,向陳公川解釋:「元豐七年,這些銅錢出現在泉州、廣州,據說是倭國商人在與我大宋商人交易時獲得的銅錢,然後他們帶來大宋採購貨物……瞧,這幾枚是我大宋鑄造的銅錢,這幾枚是從倭國流入的銅錢,你們有什麼不同。」

    趙興臉色死板,看不出他對那批銅錢有何看法。陳公川為人比較傻,由他崇拜的偶像問話,他回答得很認真:「兩枚錢——倭國的這筆錢,錢文似乎更精美,圖案更清晰,錢色更黃,這似乎說明倭錢含銅量高。」

    蘇軾點點頭:「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批倭錢不是我大宋鑄造的,而我大宋禁止銅錢外流。但稀奇的是,倭國這批鑄錢量很大,大的令人難以想像。

    我大宋鑄錢司擁有數十萬工匠,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僱有十餘萬礦工,日夜開採。諸路鑄銅、鐵錢共有26監,其中鑄造銅錢的有17監,鑄造額為506萬貫,鑄造鐵錢的有9監,鑄造額近89萬貫。

    這批錢,職方司去倭國估了一下,錢數足有一百萬貫,相當於我大宋9監鐵錢司鑄出的總數——這不是一家一戶能做出來的,至少需要上萬人手,這麼多人,若在我大宋境內,我朝官員不可能不知道。」

    接著,蘇軾又從那堆錢幣裡撿出幾枚來攤在眼前,繼續說:「陳衙內請看,這是元豐八年出現的新銅錢,這幾枚是在倭國流傳的,這幾枚是在高麗發現的,錢文依舊與我宋錢一模一樣。三枚錢幣比較,倭國與高麗的銅錢出自一個人之手,含銅量比我宋錢高,所以錢色發黃。」

    陳公川沒有說話,他只拿眼睛瞥趙興。而趙興此刻一副很好奇的模樣,翻來翻去的研究著那幾枚銅錢。

    蘇軾又反身取出一個布袋,嘩啦啦倒出一堆錢幣,裡面有金、有銀也有銅錢,這些錢幣都做圓形,但銅錢是圓的就很奇怪了,宋朝的銅錢外圓內方,所以被稱為「孔方」,但是這些銅錢有方形的圖案,那個方孔確是實心的,整枚錢幣構成一個完整的圓形。

    「這是元祐元年的銅錢,是在你們交趾流行的。與前面那批銅錢一樣,當地商人都說,這是與他們交易的宋商帶來的。與前面兩批錢相比,這批錢鑄造更精美,尤其是這些金銀錢」,蘇軾翻過那些金銀錢,示意陳公川看銀幣與金幣的邊緣。

    這些金幣銀幣的邊緣都鑄有細密的鋸齒,蘇軾翻起那枚銅幣,邊緣居然也有鋸齒,這讓它與宋錢顯得不同了。

    金幣銀幣的陰陽面上都鑄有文字,正面是「元祐金寶」、「元祐銀寶」,背面則刻著金幣銀幣的份量,三行字分別是:奉詔欽定、足色金(銀)元、當值半兩。

    蘇軾指點著錢幣邊的細齒紋說:「朝中大臣當初見到這些細齒,久久不解其意,而後見到商賈使用,這才恍然——那位商賈用小刀刮了銀邊,將一些銀屑刮下來,再去使用,卻被店舖折色稱重估值。朝中大臣這才恍然:原來這些齒紋是防人故意刮削錢邊的。

    為什麼要防人刮削——我們稱了一下,這些錢的份量極其準確,說『當值半兩』,一毫不差的准值半兩,故而這東西已被坊間當作砝碼……這怎麼可能,我大宋標準銀碼,十錠裡面重量各不相同。這數百萬枚金銀銅錢,份量竟然準確到一毫不差……

    最奇怪的是這枚銅幣,我大宋銅錢都是天圓地方,可這枚銅錢中間的孔確是實心的,平白比普通銅錢多出幾銖銅來——這錢是誰鑄的?怎麼肯如此奢華?

    我聽聞陳衙內是交趾國官宦子弟,這錢最初是從越國流出,想必衙內能為蘇某解惑——哼,奉詔欽定,『奉』誰的『詔』,我大宋有這麼說話的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